《度量鲜花的姑娘》读后感摘抄

《度量鲜花的姑娘》读后感摘抄

2020-11-0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怀抱鲜花的女人 读后感 

  《怀抱鲜花的女人》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怀抱鲜花的女人》精选点评:

  ● 怀抱鲜花的女人,自始至终一言不发,只用微笑与哭泣回答各种问题。 王四对理想对象的想象由她扮演,漂亮,温顺。现实是他有了闹钟姑娘,以及不得不考虑的外部人情世故。 他对她是拥有与放弃的挣扎,是他对追求的最后一次表达,是亘古不变的落差。 白棉花……,李志高不过是一个利用外部条件去得到方碧玉的表面文艺青年而已。

  ●筑路:人人都在欲望之路上行走 怀抱鲜花的女人:人的本性和世俗性的冲撞,反乌托邦式的灵魂搏斗 红耳朵:弗洛伊德在他的理论中,曾为“原欲”指出了三条转化路经,一是克制,二是升华成艺术创造,三是指向主体之外的其他对象;一旦转化不成功,就会产生行为异化 白棉花:人在高亢的“原欲”意识操控下的张狂与无奈 战友重逢:人生的最高价值在哪儿?其实就在每个人的脚下。 梦境与杂种:人对吃的生理渴望 幽默与趣味: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得不到保障的心灵异化 模式与原型:原欲的魔鬼式存在

  ●本书是由莫言的8篇中篇小说组成,其中最经典的当属《白棉花》,写的很感人,结局也太苦悲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听说早已被拍成电影了,可惜没有出名。

  ●一目十行 不大看得懂 看完后有点害怕

  ●每一篇都可以独立成为一部电影,筑路,白棉花,红耳兔,怀抱鲜花的女人,每一个让人印象深刻,85年就写出来如此高质量的小说,那个变成猴子的故事,真是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啊。。

  ●《怀抱鲜花的女人》女人的存在让整篇很文艺。比较喜欢《红耳朵》。《幽默与趣味》有几分郑渊洁的味道。刻画入木三分,而又现实。

  ●象征意义强如若上尉没有结婚,这就是个美满的爱情故事

  ●读完筑路

  ●

  ●散点的中篇 死生性情事

  《怀抱鲜花的女人》读后感(一):怀抱鲜花,放在心里那该多快乐

  脑子里面,专门开了一个区域,转手妖魔鬼怪。 离奇的发展故事,。 真能想象莫言老师的想象力丰富。不过,可能那个时代的东北乡的现实就是这样,极度压抑,精神世界也被封闭,或许基本事情是发生,只是夸张点而已吧...

  莫言老师的文章具有乡土气息,作为在北方农村长大的 一靠近,也能感觉到那股北方人的感觉。记得老师写过一个短篇是,我对待写作是非常真诚的。我还是极度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些故事在我小的时候,真的就听家里的长辈们说过,读书的时候没顾虑,反而很怀念小时候。

  敢肯定的读出的一点,莫言老师对当时社会的洞察力很独到,貌似很多事情都亲身经历的。

  今天,很开心,嗯,是真的很开心。。

  《怀抱鲜花的女人》读后感(二):怀抱鲜花的女人+筑路

  怀抱鲜花的女人

  与其说是怀抱鲜花的女人,不如说是神奇而可爱的女人。神奇在,自始至终不知道她怎么来的,也不知道她对上尉到底有何目的;可爱呢,她也确实是可爱,体现在外貌上,也体现在一直保持的微笑上。

  上尉和鲜花女,结局?难以理解,我可能漏了细节?鲜花女的离奇,让我感觉到,这个人的意义只是一个象征意义——上尉的心魔——凡人的心魔。国之栋梁人民之敬仰,并不是纯洁高尚而成圣人,他不想对不起即将成为自己妻子的女人,但又无法抗拒这个莫名结缘的鲜花姑娘,与她的不断接受与反抗、反反复复,正是与自己心魔的斗争,并最终失败而走向“灭亡”。

  离奇又可以理解。

  筑路

  一群所谓“劳动改造”的人的故事,展现人间百态与疾苦纷纷。

  叙事方式依然莫言。人物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故事。被丈夫困住的豆腐女,被自己欲望缠住的杨六九,被家妻家女伤透心的老刘,穷到爱财如命的来书,为养家而十分擅长偷鸡摸的小孙,还有有背景又有文化的领导人武东……一个个真是活灵活现。

  《怀抱鲜花的女人》读后感(三):怀抱鲜花女人的对立面

  四月天,举目望去,便可观赏到烂漫的樱花。笑靥甜美的或白或粉的花瓣随风轻轻摇曳于枝头,或张扬、或娇羞、或魅惑,都忍不住要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绽放自己的容颜。过往的行人,不时地停下自己匆忙的步履,驻足于樱花树下,赏一赏其貌,嗅一嗅其香,间或对身旁之人莞尔一笑。

  在这烂漫的樱花树下,有一个怀抱鲜花的男子。男子怀里的鲜花,主花是一枝颜色鲜艳明亮的向日葵,配花是淡色系的马蹄莲和小白菊,中间镶嵌了叶片肥硕的银叶菊和小米果。男子身着深蓝色风衣,微风一会掀起衣角,一会将男子精心打理过的头发吹得几许凌乱。男子的皮肤虽有几分黝黑,但五官比例还算和谐。人对美好的事物总是怀有一颗赏心悦目之心,过往的行人不时地对树下的男子回眸一望。

  可男子志不在此,无视了这些想要探求真相的目光,眼睛紧盯着不远处的大门。这里是一所大学,满脸洋溢着青春与活力的青年男女不时地进出于校门间。男子在等那个她。望着眼前这些年轻的面孔,男子禁不住想起了过去的他和她。男子刚上大学时的业余爱好是打球。男子球技还不错,五官算不上精致,但不至于让人急走,偶尔在球场上炫技的时候,会有捧场的女生配合着尖叫几声。当然这个人不包括她。她是那个路过球场的时候,不小心被他飞过来的球砸了一下的人。当时面对着局促的他,她瞪大眼睛瞥了他一眼,没说只言片语扭头走掉了。他对着走掉的背影轻轻开口道:“对不起,砸到你了!”。

  后来碰到她和同伴从图书馆里面出来,想要上前打个招呼,奈何人家根本不认识他,但他看到了她手里拿着的书,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在此之前他都不知道《瓦尔登湖》出自谁之手,是男是女。为了让《瓦尔登湖》成为药引子,他装模作样地也去图书馆借了一本,还特意上网搜索了梭罗。读完之后,洋洋洒洒赋予了一篇读后感,以期与她相遇,共话一番。可惜想象中的相遇从未出现。现实总是这么让人满怀失意,有时候你觉得世界很大,有时候又警觉世界好小,期待之人迟迟未现身,不曾期待之人却总是出现在你的视眼里。

  多次的期待成空,总不能坐以待毙,他特意去找了她几次,每次都是碰壁而归。都说想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先要想着如何去接触其周围的资源。他找到一个突破口,是她的同伴。她的同伴是他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老乡。为了获取有效情报,他一个劲地献殷勤给这位老乡。或许是不胜其烦或许是对他报以同情。老乡松口了,将她所熟知的一一告诉了他。做事情有目标,有动力,实施起来要比漫无目的好许多。这不姑娘对他也不似之前那样冷眼相看。时间大抵是最好的见证者,给予东山再起之人以希望,给予渴望向上攀爬之人以空间,给予疗伤之人以等待。他也蒙着时间的眷顾,与她一起漫步在了樱花树下。

  “你来了,走吧!”。她出现在他面前,将他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嗯,走吧”。他随手递上他怀中的向日葵。她顺势接过,冲着他甜甜一笑,“好漂亮,很明快的感觉!”。“你喜欢就好!”他柔声说道。二人来到他们之前去过的咖啡馆,咖啡馆里的摆设未曾有任何改变,可坐在这里的人心境已不同。外面的阳光很明媚,可他却生觉有几分冷。或许是因为她要离开了吧。这不是他期许了很久的结局,现实往往不是剧本里的演绎。相顾无言,清冷的气流在两人周遭流动。她看了一眼抿嘴喝咖啡的他,缓缓开口道:“我明天就要走了,谢谢你赶过来送我。也谢谢你的花,我喜欢它的明亮,喜欢它一直追逐着阳光生长。”“没关系,我想看着你离开。”他开口道。

  次日一早,他送她去机场,帮她排队换登机牌。看着她的背影渐渐消失在他的视线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第一次见面,她被他的球砸到了,却只字不语,也只是徒留一个倔强的背影给他。望着她的背影,往事一幕幕浮现于眼前。大三那年,她决计读上海的研究生,而他没有太多的欲望,再加之家里的环境不容乐观。但因着她的爱好,他爱屋及乌,也在一心备考。结果是她如愿以偿,他未能如愿。后来她出现在上海的校园里,他成为机关里的一名职员。校园生活很美好,没有社会上那么多涟漪,她每天讲述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给他,而他又不能将职场的阴暗倾诉于她。最开始两个人可以兴奋地煲电话粥长达两个小时,慢慢地时间越缩越短,再后来就是简单的日常问候,越到最后就成了眼看着通话中却无话可说。

  他以为这一切是因为距离,因为有人曾说过距离远了,心的距离也会远。遂在一个下雨天,他静静坐在椅子上,将双脚搭在桌子上,烟盒中的烟,一直未完另一支已经点燃,烟雾迷朦让人看不清他的脸庞,更无法去探究他在作何思考。只知道这个下着雨的晚上,他做出一个决定,辞去体制内的安稳工作,去到有她的地方。

  在来的路上,他想象过很多。想象着他们再次见面的场景,想象着他们很快就可以度过眼前的不适感,关系会恢复如初。可现实终究是现实,即便对方人在眼前,仍旧感觉无法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仿若一道隐形的墙横亘在他们之间。他努力尝试着改变,可惜一切只是徒劳。再后来他怀着三分眷恋,七分疲惫,离开了她,离开了上海。带着来时的行李,游转于城市之间,再后来兜兜转转间还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唯一有所不同的是,不在是同一个体制内的工作。若不是前几日,接到她的电话,她说她要出国了。他断然不会这么快再踏上上海这片土地,这片土地给予了他太多复杂的感情。或许就如同向日葵的话语—沉默的爱一般,他只能选择沉默,目送她前行,望着她追逐阳光。

  《怀抱鲜花的女人》读后感(四):白棉花篇

  十九世纪的那个年代,距离很远又很近,小时候父母时常会跟我们说起他们过去的事情,什么生产队、粮票、几毫几毛,当然说的最多的还是母亲那些一个院里的小姐妹,一起上放学一起玩耍一起打拼,在大点到了二十世纪初,各自嫁人然后有了我们。从父母那里听来的,演化成画面,似乎是黑白的,就像我很小很小的那时候看过的黑白电视。连同九十年代的记忆,都是黑白的。 山东高密,我逐渐充满了向往。抗日炮火硝烟下的那漫野的红高粱,北方阴冷的风以及黄土坡下的窑洞,改革初期地主贫农成分划分带来的迫害,是那么的真实。 虽说快要把莫言先生的全部作品看完了,现在才想着写点什么。可能是年岁愈长,感受更加强烈。 前天看完一个篇章,竟然被里面的鬼给吓到睡不着。翻来覆去,方碧玉的面容在脑海中生动而形象,即使我从未见过她。我深知,她是一个好人,死后并不会是恶鬼,也不会无故来吓我。灯亮了一个晚上,我眼睛朦胧而头脑清醒。第二天晚,灯依旧亮了一晚。 方碧玉在我脑海挥之不去,此刻我可以体会马成功(也就是文中的叙事第一人称“我”)的感受。可能是想法思绪乱飞,幻化成人影,我要把它们写成文字,也好为了个美好睡眠。 书中,女性,大多是命运多舛的。 爱情是如此奢侈,可以理解为什么她为了李志高会豁出去了。即使她已和村支书的儿子订了婚。 棉花加工厂就是大团大团的棉花,洁白而柔软,还有那些张着血盆大口的冰冷机器,铁皮里刻进了斑驳乌黑的血。有许莲花的,有方碧玉的。 文中对许莲花的描写,是个孤女,人好,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平日很爱惜自己的长辫子。我很喜欢这样子模样的姑娘,特别可以想象出姑娘的黑发编成的两个麻花长长的垂到腰边,穿着一身青色洗的发白的工作装,款款而笑。可惜,却因为辫子太长被皮辊机卷入,又被吐出。人已经不行了,而且模样惨烈。 事情是缓缓铺开的,以至于刚刚读到时,还没有从震惊中回过神,画面反复回放,悲戚如洪水猛兽般止不住地汹涌。莫言先生笔下的死亡总是毫不留情的,赤裸裸的真实。其实死很容易,发生一秒钟的事,结束一秒的事。感受生命的弱小,有时也被求生的顽强而折服,两个极端在文字间碰撞,生命是什么,就像空谷里久久回荡的声响,像轻轻拨弄琴弦后指尖感受的轻颤,妙不可言。 方碧玉是一个侠女,小说中一开始就塑造起来的形象,对比起马成功一个男人被人打后不敢还手窝回床上哭,方碧玉为他报仇,过去抄起手来就扇了那个壮汉两个耳光,实在是个行侠仗义的女子。我特别佩服这样子脾性与行动的人,以牙还牙,加倍奉还,绝对不是口头说说而已。女性不只是弱柳扶风,那样子无论是装可怜还是真可怜,原谅我不仅没有任何怜香惜玉之心,还嗤之以鼻感觉到丢人。莫言先生笔下一系列的女性角色,都是独立而自强,坚韧而不屈,这样的人物形象真的深入我心,非常喜爱。 方碧玉与马成功是一起进棉花厂的同村工人,虽说马成功确实对她心有爱慕,为什么我在他们的相处之中感觉到融洽而没有半点的别扭?两个人都是善良而又淳朴的人,现在社会,不多了或许没有。也许只有书中才有。 方碧玉与李志高的爱情像什么呢?我感觉她并没有对自己和李志高的未来有多少期待,仅仅是因为那次李为了等她夜宿草垛而带来的感动。我觉得有点浪漫,虽然故事结束大家都意料得到,只不过没想到那么快。 听到方碧玉被村支书(也就是她未来公公)打断腰的消息,李志高恨自己无能而痛哭后想投井自尽。不知道该不该感叹李的伪装,若不是旁边人的嘲讽,我都要被他不惜殉情的情深义重所感动了。而他其实与孙红花早有私情,多年之后,已结婚成家还有了个女儿。而方碧玉成了孤魂野鬼,还是化为了一堆白骨呢?怎么那么不公平。 文中有句“多少缠绵曲折的男女爱情故事,都沉痛地证明和宣告: 女人的爱情之火一旦燃烧起来,就很难扑灭;而男人,在关键时刻总是像受了惊吓的鳖一样,把脖子缩了起来。”也许李志高不该被责怪,难道要发疯冲上前去拿刀乱砍一通才是真男儿吗?可以接受一个人的怯懦,我只是感觉自己心掉进了冰窟窿里,再也不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人是存在的吗?存在于现实,我们会评论痴情种看不透;存在于文学,我们会感动歌颂。李志高是真实的,作者想让我们看到的那个年代,真实的样子。 方碧玉的死亡很安静。 因为之前有许莲花,那吃人的清花机,更加熟练地吞吐地人骨。旁人看,这样个坚强无畏还会武功的侠女,怎么会乘腊月过年这个阖家欢聚的日子自杀? 旁人看到的是,她面对指责的犟嘴反驳,面对咒骂的不甘示弱,面对鄙夷的无视与不屑。而一切都是表面。我可以感受到,环境的压迫,人群的冷语,她内心已经千疮百孔冰冷麻木。如果她真的是人们看到的那个无所畏惧的样子,最终也不会落得这个结局。如果不是这个结局,我也想不到什么结局才是好的。 方碧玉选择了最适合的路,我猜,站在机器上的她,那一跳落,是义无反顾的。 至于最后为什么会化为厉鬼,吓了孙禾斗和“铁锤子”,那场景的描写实在逼真,或许是我自己过于胆小。我本认为她是可以放下恩怨情仇安心离去,原来发现,自己也看不透她。 她也是个小姑娘,渴望爱情的同时害怕受伤,会用刚发的工钱去扯几身新的衣裳,畏惧流言蜚语和他人异样的眼光,她逃离了这个世界但是不想就此放过那些恶人,恶人就该死,她最后在空荡荡的车间大哭起来,就像最后冯结巴的猜测那样,最终远走高飞。 我并不害怕,我知道方碧玉是个好人,死后并不会是恶鬼,也不会无故来吓我。我只是害怕她有什么我了解不到的,想说给我听。我不想因她就此觉得生活惨淡,父母也是九十年代走过来的,我应该对所有的时期一致持平,善恶均分,只不过在方碧玉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侠骨的毁灭和棉花的污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