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探疑》读后感摘抄

《《文心雕龙》探疑》读后感摘抄

2020-11-0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文心雕龙》探疑 读后感 

  《《文心雕龙》探疑》是一本由万奇 李金秋 主编 / 白建忠 孔祥丽 副主编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311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心雕龙》探疑》读后感(一):詹福瑞:另辟蹊径探龙学(中国图书商报 2013年5月7日星期二第1940期)

  从写作学角度完成对《文心雕龙》的新的“探疑”,《〈文心雕龙〉探疑》算得上穷深究底,另辟蹊径,快人朵颐。

  序跋

  ○詹福瑞(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

  《文心雕龙》已成国际显学,研究者甚众。近百年来,在校勘、注译、阐释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悬而未决。万奇和李金秋主编的《〈文心雕龙〉探疑》不是心血来潮的偶成之作,而是内蒙古龙学研究发展的序列结果。书名“探疑”,顾名思义,是研究《文心雕龙》五十篇中的疑点。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研究中存在一些疑点,故需要“探”。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研究视角,所探之疑是不同的。早期的龙学探疑如范文澜的《注》、王利器的《校正》、杨明照的《校注》主要在不同版本文字的考校和注释上,后来才有了王元化《讲疏》、张少康《新探》、王运煕《探索》等对《文心雕龙》理论疑点的探讨。就探疑的类型看,有李曰刚的《斠诠》、先师詹锳的《义证》等兼综汇校、会注、集解的综合探疑,也有如张立斋的《注订》、吴林伯的《义疏》等侧重文义的专项探疑。而《〈文心雕龙〉探疑》所“探”均为写作理论与实践中必“探”之疑,如“文成规矩,思合符契”的内涵,“六义”的性质,“神与物游”中“物”的内涵,“志气统其关键”之“志气”释疑等等。虽不能说《〈文心雕龙〉探疑》把《文心》中的所有疑点都“探”到了,但应该说,五十篇的重要疑点均有涉猎。特别是在龙学著作林林总总的背景下,《〈文心雕龙〉探疑》寻找新的勘探点和突破点,是对龙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文心雕龙〉探疑》以疑点为中心,引经据典,比较勘验、逐一破解。辨析时,注意疑点与其出现的相关段落的联系,与每一篇主旨的关系,使“根柢无易其固”。同时也重视疑点与写作实践的关系,把疑点置于实践中来辨别、检验,做到“裁断必出于已”。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能进行严谨、客观的分析,从而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解读《养气》篇,《探疑》弥纶群言,笼圈而条贯:“刘勰‘养气’的基本含义是作家要保养体气、血气或者精气,包括‘养心’、‘练心’、‘养神’、‘养性’、‘养志’五层含义。”这个解释就比较符合实际,具有包容性。辨析《总术》篇,《探疑》博观圆照,钻坚求通:“《总术》篇的主旨是指用经书的为文之术统摄其它具体的写作之术。《总术》篇是对经书为文之术进一步的强调,在《文心雕龙》全书中,它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对其它具体作文之术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是刘勰征圣、宗经一贯主张的重要体现。”

  《〈文心雕龙〉探疑》十分注意历史语境,居今探古,既不“以今责古”,又不囿于陈说。对《明诗》篇“感物吟志”说的阐发,对《风骨》篇“风骨”的诠释,对《定势》篇“势”的辨析等,均有令人信服的新颖见解,在诸多方面突破了前人的观点,具有显著的创新价值。

  对《文心》的探疑是没有穷尽的。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讨。要做到“务先博观”,避免执一隅之解也绝非易事。研究者本身除了要具有文献功底和理论训练外,还要有感悟力,即对问题的直觉判断力。所谓“唯悟乃为当行,乃本色”。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要避免过度阐释,求“甚解”(深解),过犹不及,反而偏离了本相。

  近几年,龙学研究处于转型期,鲜有重要成果面世。像杨明照、王运煕、张少康等学者以龙学为毕生事业的太少了。王志彬先生在文化相对落后的内蒙古接连推出《文心》研究系列论著就显得十分可贵。更难得的是,他带出了一批有志于龙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文心雕龙〉探疑》就是这些中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相信《探疑》能嘉惠学林,为龙学研究再增新色。

  《《文心雕龙》探疑》读后感(二):吕光明:我读《〈文心雕龙〉探疑》(内蒙古晨报2013-7-6“悦读”专栏)

  在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学界,内蒙古师范大学已成为学术重镇。就在二○一二年六月,由著名学者王志彬先生译注的《文心雕龙》,被中华书局列入中华经典名著的“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一经面世即赢得一片喝彩。谁知今年文运再次降临,一本装帧素雅的《〈文心雕龙〉探疑》蓦然间走进读者视野,而出版社仍然是学界最为推重的中华书局。这不是巧合,而是“龙学”研究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期形成的学术积淀,舍此而外没有别的解释。

  在此之前,王志彬先生的三部呕心沥血之作——《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文心雕龙批评论新诠》,是在世纪之交的五年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分三次推出的。紧接着,厚厚一巨册《文心雕龙例文研究》,再一次由本校四位教授完成,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推出。把这些巨著放在一起,不用加以鼓吹,自然形成了一座“龙学”研究的学术平台。

  单说刚刚问世的《〈文心雕龙〉探疑》,这部新著之所以可喜,因为它是平台上由新老学者组成的学术团队经过多年攻艰而取得的硕果。我细数了本书二十五个执笔者的学历、职称与现任岗位,其中:二十二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八人为教授、副教授;其余人多数为教师、编辑或学校领导。以此可见,这个学术团队的专业基础该有多么坚实,绝非社会上那些令人不敢恭维的攒书人群。

  《文心雕龙》历来号称难治。版本不说,刘勰的五十篇论文都是用骈俪文写成,虽然文辞美到极致,许许多多的段落朗朗上口,但它论及的古书古文数目之众,用典之广,词藻之富,偏僻词语之多,再加上很多内容不是直白、明晰地写出,而是以骈俪手法浓墨重彩地挥洒,并以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意象取胜,这就给后人的研究设置了门槛。在当代人一概使用白话文读写文章,又因十年“文革”造成人才断层的大背景下,《文心雕龙》让一群中青年学者去研究,不说困难重重,起码是很艰难的。我想起了古奥深邃的先秦文献。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13-212年)仅仅过了八十年,到了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5年),朝廷已颁布了执掌“五经”传授的学官,史称“五经博士”,后来又专门招收学生充当“博士弟子员”。那时精通一经即可当学官(文天祥《过伶仃洋》“辛苦遭逢起一经”的典故来历),可见先秦典籍没出百年已难读懂,需要专门人才执教,专门招人来学。《文心雕龙》问世已有一千五百余年,书中引用的不少古书、古文或已亡佚,或字词诘曲聱牙,其难读难解并不在先秦典籍之下。纵观历史,古代治《文心雕龙》的学者并不多,到了清初研究者才开始多起来,五四运动前后形成第一个旺盛期,而真正的勃兴期是在中国宣布改革开放的一九七八年,自此开始,国内平均每年有七八部研究专著出版,一时蔚为奇观。

  三十多年前我在内蒙古师范学院当学生时,志彬先生的写作课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是因为先生在讲课中多方征引《文心雕龙》例文例句,能把难以谈透的问题讲得生动有趣,富有文学感召力。此后先生开始招收文艺学文学创作论方向的硕士生,并在“文心三论”推出后,渐渐形成了《文心雕龙》研究平台。通过这座平台培养出一批专门人才,形成了一个令学界关注的“龙学”团队。我认识的和听说过的不少研究生,他们在这座平台上很有作为,有的正在内蒙古各所高校继续搞“龙学”系列研究,有的已成为国内其他大学的学术带头人。以我所见,内蒙古师范大学现有“郁郁乎文哉”的整支“龙学”研究队伍,而不是仅有单打独斗的零星学人。

  探疑,向来为学术利器。我读了《〈文心雕龙〉探疑》以后,感到此书在三个方面很具特点:

  一是以团队的力量集中探疑一部书。这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整体学养。《文心雕龙》五十篇全部探到,其中写五篇研究文章的两人,写三篇的五人,写两篇的八人,其余十人各写一篇(个别篇章二人合署)。这像一座金字塔,体现了时间、空间与耐力,绝非一朝一夕由少数人可以完成。以团队形式集中做一项学术研究,是一种“奢侈”,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做到。

  二是对许多重要的文学思想范畴深入探疑。不是字斟句酌地解释鲜见词语,而是就大的概念,如“自然之道”、“六艺的命义”、“体用之辨”、“质与文的内涵”、“六观的性质”、“通变说”、“志气说”、“体要说”等等,摄取历代注释家之所长,广征博引,反复探讨,以求理论上的圆融贯通。如,孙玮志博士对《哀吊第十三》进行探疑,在分析了“虽有通才,迷失方向”的多种不确定翻译后,他从历史语境出发进行了新的翻译,以此更能反映出刘勰的原笔原意。万奇教授对《诠赋第八》进行探疑,在细致分析了“丽则”、“丽淫”的原意之后,对“风归丽则”的内涵深入剖析,因此褒“丽则”而贬“丽淫”。李金秋副编审对《隐秀第四十》进行探疑,在广泛征引方家见解后,从修辞技巧、美学、文学创作规律、风格学、哲学五个角度,对“隐秀”的内涵作了深刻辨析,批评了一些注释家“以古律今”、“过高过玄”、“据此生发”的毛病。总之,五十篇探疑文章好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三是剖析史上多位注释家的缺漏,明确理论取舍,敢下新定论。我过去读过许多高头讲章之类的中外文论,多数是各类意见的罗列排比,书写万言而不见驴字,以己之昏昏换不来人之昭昭。《〈文心雕龙〉探疑》的缺失较少,每一篇论文均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对各种疑义开列、剖析明白,然后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如,孔祥丽执笔的《神思第二十六》,白建忠执笔的《情采第三十一》,林杉、王学敏合写的《知音第四十八》,都有师承有学理,不以一孔之见误读刘勰。

  读了《〈文心雕龙〉探疑》,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文心雕龙》既是文论,也属文学作品,而且带着传统的混沌思维,如果强拆细分,就见不到真刘勰。从历史的纵深看,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莫不是文学作品与文论的巧妙结合,至少不是今日意义上的纯粹的理论著作。我在反复读《文心雕龙》之《神思》、《风骨》、《情采》、《知音》时,感到读的是诗赋、散文、文学作品,文论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下降了。这样一来,如何精剖细分《文心雕龙》,确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我在细细品味中明白,《文心雕龙》出现在齐梁之际绝非异数,它不但涉及到此前的九个朝代、两百多位作家及数量极丰的作品,而且深受《周易》的影响。易理与象教对《文心雕龙》的渗透虽说没有到达每支毛细血管,却也疏疏朗朗地笼罩着它的理论天空。不研究这一现象,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刘勰的文句、段落每每在字面意义之外,总是有着不同侧面,有时竟然拢括了批评论、创作论、文体论、赏鉴论,反映着当时隐然有绪的各种文思,就像一束光穿过三棱镜射出七种色彩,而这个三棱镜正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源头——《周易》。在《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随处可以体悟出易理的存在与折射,圣人的“象教”在书中反映得很具体,而刘勰也在反复使用“象”、“四象”、“意象”、“易曰”、“易简”、“神用象通”、“贲象穷白”、“大畜之象”、“有似变爻”等易学词汇及语句。这说明,“龙学”探疑须有对《周易》的深刻把握,否则解释某些难题仍然会疑外藏疑,难获昭昭之功。我不反对条分缕析地探疑,但须注意到,刘勰的许多文艺思维、词语、句式、段落,都存在文学理念、艺术形式与易理合一的情形,很难瓜剖豆分至于细微处,也很难翻译到天衣无缝。如要强解硬分,就会出现另一种情形,就像喜欢小天使却想分离他的翅膀。这个比喻有些蹩脚,但能说明许多问题最好不要按照现代思维强做解人,从而误读了古人笔法与文意。这是我读了《〈文心雕龙〉探疑》以后的点滴心得,愿受方家指谬。

  作者简介:吕光明,笔名象丑牛,作家,内蒙古写作学会常务理事。著有长篇小说《牲人祭》、随笔集《太仆寺逸草》和诗词集《蔚州词稿》等十种。

  《《文心雕龙》探疑》读后感(三):塞外更有龙吟声——评《<文心雕龙>探疑》

  塞外更有龙吟声——评《<文心雕龙>探疑》

  孙慧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摘要]《文心雕龙》问世千年,研究者总有道不完的情怀,也总有读不完的意蕴。相较以往的研究著作,《<文心雕龙>探疑》一书弥纶群言独抒己见,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评述。第一,体系完整,涵盖《文心雕龙》全部篇章,分析问题和解答疑点非常具体,没有流于空泛,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探究;第二,面对纷纭的研究成果,不为成见所囿,勇于出新,对很多存在争论的学术问题给出了新看法;第三,不空谈理论,把《文心雕龙》放在文章学的角度进行解读,侧重学术研究对于写作的指导意义。该著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心雕龙》悬疑研究”团队集体完成,有一定的前沿性,代表着塞外“龙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文心雕龙>探疑》;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书稿体例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1-0076-02

  [作者简介]孙慧娟,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和古代美学。

  自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问世以来,《文心雕龙》的研究进入现代学术的视野,百余年内成果繁富,早已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可以说,《文心雕龙》的每一篇都凝结着学者的志趣和心血,无论从哪个角度似乎都有相应的研究论述。然观当今研究现状,解读有余,突破实难。广博的龙学研究领域既让人欣喜向往,又令人望而生畏。

  在中国的北方边陲内蒙古地区,有这样一支研究团队,他们以龙学研究的继承和创新为己任,多年来不惮劬劳。这支研究团队以林杉先生为首,以万奇、李金秋、白建忠、孔祥丽等中青年学者为骨干,师承明晰,梯队结构完备。多年来,这支团队怀着对《文心雕龙》的学术热忱,克服了一些研究上的障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终于,《<文心雕龙>探疑》(以下简称“《探疑》”)在众人的期许中问世了。该著由中华书局2013年2月出版,标志着这支学术团队《文心雕龙》研究的新阶段。该著缘起于林杉先生提出的龙学研究“系列选题”之一 ——《文心雕龙》悬疑研究。在编写过程中,该团队与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学术期刊《语文学刊》合作,开辟“龙学研究”专栏,刊发“《文心雕龙》悬疑研究”梯队的系列论文,向学术界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以便有关专家和学者批评,在辨章学术中考镜源流,保持活泼而开放的学术姿态。待相关研究论文连载完毕,专门成立了编委会,统筹审核,以保证书稿的体例统一、前后连贯。本书前有詹福瑞先生的序,主要评析本书的学术特色,平和中肯且见解深刻;后有万奇教授的后记,叙述师承关系、选题由来以及成书过程。本书从酝酿、编写到最终成稿共历时八年,可以说是见证了该团队的学术研究历程。

  学术研究贵在能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而有所创新。《探疑》这部著作是龙学的研究园地里绽放的艳丽花朵。我多遍细读《探疑》,觉得有三个突出的特征:

  一是见树见林,细致入微。《探疑》一书有宏观的框架,评析刘勰所著的全部五十篇,共分为四个部分,即文之枢纽,包括原道至辨骚五篇;论文叙笔,包括明诗至书记二十篇;剖情析采,包括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长怀序志即序志单篇为最后一部分。本书在一篇中分析两个或者几个问题,先提示列举疑点,后辨析解答疑点,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疑点提示,核心问题,宏观把握;疑点辨析,深入剖析,细致入微,自成一格。使读者既能观其全貌又可窥见一斑。

  研讨《附会》篇,研究者探讨了三个问题,先抓其大要探讨“附会”的实质,以及“体制”的含义,后深入其中辨析“扶阳”二句及“表里一体”的所指。阐述“附会”之意时,厘清各家之见,致力还原刘勰本意,在探讨“体制”的含义时,亦先辨分歧,后陈己见,认为要遵循“缀思之恒数”,以“才学童文,宜正体制”为前提,以“情志、事义、辞采、宫商”为宏观大体。“情志”和“事义”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辞采”和“宫商”是文章的表现形式。这些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共同组成了文章的格调,格调保持一致是作文的基本规律。所以说,刘勰强调的“宜正体制”,是确定文章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统一的“大体”,包含多个方面。把握了以上的要点,再依干循支,“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当然也就易解得多了,此乃见树见林,细致入微。

  二是疑中有探,精研一理。本书名为“探疑”,主要以《文心雕龙》每一篇章的疑点为中心,列出以往的各类观点,然后辨正然否,考校异同。全书未有击人之短,炫己所长之言,褒贬评价也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套话,对各家之言论也心存敬意,谨慎从事,有着纯正的学术良知。对《指瑕》篇的研究,研究者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指瑕》的内容是否妥当,首先列出刘勰“文之瑕”的解读,归于六类并且指明其内涵,认为其大体符合刘勰的要义。接着又列出黄侃观点,即文章之瑕大体分五类,为体瑕、事瑕、语瑕、字瑕和剿袭之瑕,作者认为“黄侃的提法比刘勰之言鲜明具体,全面而简约”。

  作者认为周振甫从内容、体裁、用事和语文四个角度探讨文章的毛病,涵盖了刘勰和黄侃所列的条目,对前贤的论述有所拓展延伸,但是还有待挖掘之处。最后,作者指明文章之瑕包括内容之瑕、体制之瑕和语言之瑕,并且进行了深入解读。这样使读者对《指瑕》篇内容研究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对于《指瑕》篇的第二个问题,关于“赏际奇至”和“抚扣酬即”内涵的探讨,研究者主要解读了林杉先生总结的五种观点,并且把这八个字重新放在刘勰原文中进行解读,提出这八个字仅仅是用来代指当时文坛远离本义而“依希其旨”的弊端而已,并不需要求之过甚。可以说,本书真正做到了在疑点中有探究,归于一理,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读者对于本书的观点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值得肯定。

  对《风骨》篇的研究一直是龙学界关注的热点,而《探疑》也不囿陈说,颇多创获之见。文中认为风骨虽难以精确定义,但也有大意可把握,是指雅正体约、极具感染力的文章风貌。其后又指出了风骨与风格,风骨与美学要求的不同之处,得出风骨并重乃文笔之鸣凤的结论,高屋建瓴,体现了研究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灵动的学术思想。

  三是视角独特,匠心独具。《探疑》的第三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对《文心雕龙》进行新的“探疑”,重视疑点与写作实践之间的关系。近代研究《文心雕龙》主要有两个路径:一个是文学理论批评的角度,一个是文章学的角度。从文章学的角度研究《文心雕龙》远远逊色于前者。因为文章学涉及如何运用《文心雕龙》的写作理论指导实际的写作,其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再者说,文章学研究本身起步晚,许多学者缺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体悟。本书的主要研究者则不然,他们有较为丰富的文章写作实践和教学经验。主编万奇教授长期从事写作学、中国文论和《文心雕龙》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礼仪文书写作指要》、《文心之道:汉语写作论说》等多部论著,发表四十余篇论文。正是这样,他能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研究成果运用于《文心雕龙》研究中,彰显《文心雕龙》的文章学价值。他细致分析了《明诗》篇“感物吟志”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感、物、吟、志,四字分别独立一段,追源溯流,参证比较,令人耳目一新。他又阐明《诠赋》篇“风归丽则”的现实的意义。指出写文章要思考如何把握“丽”的尺度,写出“吟咏情性”的佳作。另一位主编李金秋副编审从事《文心雕龙》研究多年,发表《<文心雕龙>曹评中的贯文总术之风论》、《明清两代<文心雕龙>评点综述》和《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之“命意修辞”论》等多篇学术论文,与孔祥丽、何颖合作出版了《文心雕龙译注典藏图文本》,并有丰富的学术期刊编辑经验。《探疑》中她所撰写的篇章均有令人赞赏的独到见识。

  学术研究从来都是四平八稳容易,剑走偏锋也容易。唯独在掌握各家学术源流和全盘了解时代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家之言,最为难能可贵。《探疑》庶几可近。正如万奇教授在后记中言:“塞外胡笳虽不及中原琵琶悠扬,可未尝不是一种用心吹唱的‘龙吟’。”我们有理由期待,塞北地区的文心雕龙研究团队带来更多的上乘学术之作。

  《语文学刊》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