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典范读后感有感

《先知》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3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先知 读后感 

  《先知》是一本由纪伯伦 (Gibran K.)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知》精选点评:

  ●令人惊叹的一本智慧诗集,穿越时光的智慧在眼前闪闪发光,不负先知之名

  ●原来有些小故事是纪伯伦写的,还挺有趣的,相伴梦游、聪明的狗、有求必应笑出声。论婚姻论孩子轮罪与罚应该是名篇了。没想到还能在半夜在纱窗小壁虎的陪伴下,静下心来读诗。

  ●乱翻,有诸篇精读

  ●再读。想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裴多》、《悉达多》甚至《论语》,思绪万千。

  ●翻译看得好累_(:з」∠)_一句句子so长心思都花在如何断句上了……

  ●喜欢纪伯伦的哲理诗

  ●这才是充满哲思、满怀对生命之爱和思考的诗篇。另外,纪伯伦的画也真不错。/从作品里可以感到某种程度上纪伯伦比泰戈尔更“凶猛”。当然,这些诗作依然是充满了内省和哲思,然而绝对不像泰戈尔视作那样平和安详。有时候觉得纪伯伦如果活在今天也许会更适合做个rapper.(他对竞争的推崇,从《战争与弱小民族》这篇即可看到)/纪伯伦和泰戈尔的相似之处在于,一个是他们多有哲思,另一个是,诗篇实在写得太美了,有些句子。纪伯伦、泰戈尔的作品是你读过之后,会觉得“诗歌”的确是值得尊敬而非可笑的字眼。比如兀鹫那篇,多美啊,对待生命的坦然从容和热爱热忱融合在一部诗篇当中。

  ●没看太懂,下次二刷

  ●《大自身》、《批评者们》、《聪明的国王》、《集市上》、《雕像》、《疯子》、《建桥者》、《陈年佳酿》。寓言故事可以读一下。

  ●唇和舌是声音的双翅,而声音飞走时却不能带着双翅,只能独自去觅寻以太。 如同鹰不能带着巢,只能独自飞过太阳。 正如一片树叶,只有得到整棵树的默许,才会枯黄。

  《先知》读后感(一):blabla

  净化心灵。

  谈起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四个字。

  我在一个心绪不平的午后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一位智者引领着踏上朝圣的路。他的额头上的皱纹似干涸开裂的沟壑,深邃的眼窝里是一双深蓝色的清澈眼瞳,高直的鼻梁、紧抿的嘴唇,白色纷杂的长髯在风中轻轻地飘动着。 他慈祥地凝视着我,告诉我如何处世为人,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平息内心翻滚沸腾的岩浆。

  那种感觉就像,积压在内心的淤泥一下被洪水席卷而走,剩下一片肥沃的土地,再种下一只青莲。那莲香沁人心脾,尤其在幽暗的夜里浸染我一身温柔。

  整本书围绕着“善”展开。善并不只代表善良,更代表一种生活态度,如何对待心爱的、痛恨的,为何要劳动、怎么面对死亡、离别?所有的答案都包含着宽厚仁慈的意味。或许这便是纪伯伦先生的生存之道。其间的见解时至今日依然适用,这些跨越时空的良言无愧“先知”这两个字。

  今天写下这些字的我对于书中的内容已记得不甚清晰,但那种洁白干净的感觉我记忆犹新,这样的感觉没有任何一本书给过我。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他们都被填充入各色混杂的情感或忧伤哀愁或欢欣雀跃,似百花争艳,梨黄、群青、烟紫……恣肆张扬,而《先知》这本书却宛若白色夜昙,不与群花争艳,只在暗夜吐芳。

  谁都有感到迷茫困惑的时刻,能在心碎的时刻能得到圣子的引领何其有幸。

  《先知》读后感(二):《先知》笔札

  冰心说《先知》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丽的文词,予先生以极深的印象。

  在先生的散译里,《先知》像是一本娓娓道来的教科书,论着世间所有关于真理的百科答案,一一指点世人渴望着的不解的或痛苦着的困惑烦恼问题。

  在第十二年绮露收获之月的第七天,准备载先知归回生长之地的船从海上归来在海上等待,先知像是纪伯伦本人角色的投入,童年的政治背景在他生命之旅中,饱受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的生活苦难,这样的不安定,先知(纪伯伦)深深被船只的召唤吸引渴望在无眠的大海里归向无量的梦想之乡。

  “阿法里斯的民众呵,除了那现时在你们灵魂里鼓荡之外,我还能说些什么呢?”先知回应了群众渴慕关于生和死中间的一切,[真我]神秘的面纱慢慢揭露下来...

  少女想论爱、论婚姻,怀抱着孩子的妇人想谈孩子,井泉富溢的富人想知道施與,开饭店的老人想谈饮食,农夫求如何仁爱地工作,妇人不解喜乐大于悲哀还是悲哀才是最大的,泥水匠问了居屋,织工问了衣服,商人理所当然也想知道买卖,阿法里斯法官想谈罪与罚,律师随后也问着法律,辩士延续话题想知道自由,谈论如火如荼,又展开了论理性与热情、苦痛、自知,教师也接着开口了问教授,青年跟着问了友谊,学者问了谈话,天文学家也想知道时光...

  答案在爱与美的围绕下进入人心,宇宙人生里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啊,在善良的纪伯伦笔下,循循铺开一个新生的世界。,那里灵魂不再空缺,信仰不会缺失,就算苦难悲剧来到身边,心里有光,就连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也不再是虚无的口头主义。

  攀登高山,孤行远地,途径葡萄园,一颗颗摘下送往齿颊,尝过了酸甜苦,嚼烂了葡萄籽,温暖的胃肠开始酿起了酒,肉体散发出醉人的气息,后来攀登高山的人循着酒香,路途也好像没那么辛苦了。

  《先知》读后感(三):冒牌《先知》 最现代的寓言集

  纪伯伦的《先知》。 这本书如果不是看了下大家的评论说中间渐入佳境。可能我不会把这本书看完,前部分1/3,纪伯伦仿佛假借先知之口,向我们一一输出他对于世间种种的看法。虽然他的语言和比喻及其优美,让人称赞。关于什么是爱他用了20多种比喻。

  “爱为你们带上皇冠的同时,也会把你们钉在十字架上。

  爱能升腾到你们天际的至高处,抚弄你们那摇曳在阳光里的柔嫩细枝。

  爱同样能沉入你们那伸进泥土里的根部,并将根部动摇……”

  从爱情,伴侣,法律,各类生活很多解读不乏深度,

  比如何为自由:

  “你们的自由就是如此:当它挣脱了自己的镣铐时,它自身便变化为更大的镣铐。”

  何尝不曾想,追求自由也是一种枷锁。 人生而自由,缺无往不在枷锁只用,只要有了信仰和世界观,哪里又有自由可言

  其中我喜欢他对于悲欢的解读。

  “你们的欢乐,正是你们揭去面具的悲伤,供你汲取欢乐的井,常常充满着你们的泪水。”

  悲欢是互不可分离的,悲欢同至,只有你心中空空时,悲欢的天平才能平稳。

  为何现在的欢乐越来越少。只有通过不断消费高价物品来让自己获得片刻欢愉。 因为我们对于悲观早已麻木,我仍能回想第一份工作数月无休,趁着出差经过家门口,省钱买下一张绿皮车票站着两个小时,忍受着拥挤和异味下车再等公交车,再半个小时后见到家人的喜悦。 现在开车到家门口感觉确实平淡了不少

  但是这种上帝视角强制输出的阅读感实在不佳。直到中段,本部小说开始他一个个寓言故事,让人感慨这真是本远被国内低估的巨作

  《小丑》,一个小丑在一个异国他乡被抓,在途中他被抓捕,审批,游街。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不通,他认为他受到了最高待遇的接待,民众在街道两旁为他送去祝福。

  《批评者们》三人出行,白天马被偷完了。三个人一一指出其余人没有做好的各种防护措施而争吵起来,丝毫没有提及盗贼作恶。

  《陈年佳酿》一个珍藏多年受到各种保护的好酒,结果被当成普通的酒最终被喝。

  每个故事都富含深意,而且远比《伊索寓言》这类更贴合现代社会百态。而可能因为每篇文章的名字都太普通了,同时每个故事又太像发生在我们周边的故事,所以传播性就降了一些。

  纵观这些故事,大多阐述着人的视角单一性及局限性。

  每角色的说辞及故事都是围绕着自己的目的,迎合自身的各类需求而生。所以一个人在被关注前和被关注后的故事和动作肯定是不一样的,他已失去了自我与真实,看不到本质。因为他已经不再是为自己而生,很多时候还为了要有更多人关注而生。

  所以不奇怪很多大艺术家总是时候成名,因为他的艺术只为他自己。

  而很多歌手为何只有第一张专辑令人惊艳,因为之后他要为他的粉丝和团队而歌,他已失去了纯粹。

  而商品也是一样的,因为它代表的已经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它们的品牌文化,它们的身份象征。背在身上的名牌包本身就不是单纯包包,而是一捆可以代表自己身价的钱。

  而对于不懂得人来说,其实他们本身只有使用价值,并没什么可炫耀的。

  而我们城市大多数人都习惯接受各类商品的信号,难以摆脱对商品经济的沉迷,所以我们总是活在很累。

  其实知识的门槛很低,掌握几个数据的用法和事件案例就足以让人对自己毫无了解的领域评头论足。而读这些故事的门槛其实很高,又有故事的人才能读出很多故事的深意。

  寓言故事的魅力就在于,越是简洁,能够激发思考的部分越是丰富。

  这本书每章都很短,推荐给每一个时间宝贵的朋友。晚安

  《先知》读后感(四):愚者的屠戮

  老实说,我并不喜欢心灵鸡汤。

  所谓“鸡汤”,说白了就是一些满足大人幻想的童话故事而已。

  以一种说教的口吻劝善黜恶,告诉我们贫苦的人终成富豪,离散的人得以团聚,濒死的人获得新生,大恶之人改过自新终成大善,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终得赏识。

  鸡汤告诉我们,尝试就有机遇,努力就会成功,智者应得尊重,好人终有好报,恶人必受惩罚。善恶分成黑白两面,正义之光属于天堂,邪恶的人将会受到来自炼狱的惩罚。

  是这样吗?

  然而事实上,每个人既是天使,又是恶魔。没有绝对的善良,亦没有完全的邪恶,好人不一定善终,恶人也未必赎罪受苦。毕竟人是活在自己的认知里,难分善恶的复杂动物。

  先知穆斯塔法受到奥法里斯城居民的恳求,站在即将出航的码头,解答众人提出的问题。

  关于爱,他说爱既是享受,也是痛苦。爱既非给予,也非索取,更不是占有,而是自我满足,以实现自我。

  关于自由,他说我们想要逃脱的不过是亲手制造出来的囚笼,只要心中还在对自由顶礼膜拜,那它就会是你最大的枷锁。

  关于法律,他说阳光所到之处皆有阴影,不去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冒犯他人,又怎能称它是一种束缚呢?

  他说婚姻是两人心心相印,而不是合为一体互相拥有。

  他说孩子属于生命,而不属于父母。即使给予全部的爱使他成长,灵魂和思想也不可能被父母塑造,因为人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昨天。

  穆斯塔法的心灵鸡汤,喝进肚里却并不觉得香甜。

  被主所选,为主所爱的穆斯塔法,从韶华之年离开自己生活的奥法里斯城,到壮年时返回自己的故乡。人们热情地欢迎他,因为他是伟大的先知,但又不理解他,因为他说的话无人认可。有人冲着他的智慧而追随他,却始终不明白他言语中的“大智慧”到底在哪里。终于,当学生纷纷离他而去时,穆斯塔法带着那无法传授出去的智慧,又变成了孤身一人,离开了故乡,腾空而起,化作星辰。

  伟大的思想无法传播给懵懂的众人,“先知”成为了一个应当受人敬仰的符号,人们只折服于他高深的智慧,却又不能理解他的妙语。也可能是因为先知的讲的道理太过透彻,和人们长久以来一直欺骗着自己的那个“真理”相悖,没有人愿意喝下这碗苦涩的鸡汤。

  先行者的思想在世间漂泊,成为了流浪者,成为了疯子,在自由与解脱中继续散播属于他的寓言。

  旅行者把马放到了旅店的门口,一夜过后马被盗走。对于这一情况,同店的旅伴纷纷过来数落这位旅行者,却没有一个人去责怪那个偷马的盗贼。

  四只青蛙趴在圆木上讨论这次在圆木上的旅行,有的认为圆木在动,有的认为河水在动,有的认为思想在动。争执不下之时,第四只青蛙说其实并无对错,只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于是那只青蛙被其它三只协力推下了圆木。

  盗贼偷钱时不慎被织布机弄瞎了一只眼,为了公允,王子命人剜掉织布匠的一只眼。织布匠说他织布时双眼都有用,请求剜掉隔壁鞋匠的一只眼,因为他只用一只眼工作。于是鞋匠被剜掉了一只眼,正义便得到了伸张。

  主角是飞禽走兽,王公贵人,道出的却不是善良美丽的童话故事。先知借这些故事让我们站在了和他等同的高度上俯瞰这一切,我们觉得这些故事荒诞可笑,没有逻辑。

  虽然荒诞,却又异常真实,没有逻辑,却在现实中时有发生。我不能站在绝对道德的层面去批判故事里这些“愚者”所做的一切,从先知的视角看来,他们都是愚蠢又混沌的生灵,为自己渺小的智慧极力的辩护而已。

  在先知面前,我们的种种行为是否就是这么愚蠢可笑呢?

  我不能断言人生而向善还是向恶,但是人生而一定是自私的。中伤无辜,陷害智者,嘲笑他人,排除异己……所做的一切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中伤无辜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智慧,陷害智者是不想否定自身的价值,嘲笑他人是想获得高人一等的快感,排除异己是要维护自己的地位。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世界里孤独的人,害怕孤独的人们,在芸芸众生中寻找到有那么一点点相同之处的他者,认为那就是自己的归属,于是组成一个小团体,聚在一起反抗意见相左的“敌人”,以寻求一丝安全感。

  “鸡汤故事”里,智者拯救苍生,受人敬仰,看到那些故事的愚者们,妄想着自己就是那个万众瞩目独一无二的智慧之人。

  于是纪伯伦借以先知的口吻告诉愚者,现实中就是他们大多数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却没有指责人们天生希望控制他人,希望出人头地,又不希望与众不同的本性。于是,不理解先知的众人纷纷离开了他,把他当做疯子,一如先知在故事里讲述的那样。

  纪伯伦说,这是他思考了一千年的书。

  思考千年的愚人成为了先知,却没有实现教化众生的心愿。愚者们因为先知的话符合心意而把他捧上神坛,又因为先知的一个举动感到不满而把他打入尘土。就像那不满国王统治的臣民,要求国王交出权杖,却又因无人统领自己而感到惊惧。

  无论如何,愚者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谋利而已。偷西瓜的人因为自己偷到的西瓜未熟而忏悔自己偷窃的行为。肉体得不到香甜西瓜的抚慰,便用“赎罪”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开脱,肉体上与道德上,总有一方要得到满足。

  自己要求订上十字架的圣人,被围观的愚者按上各种各样莫须有的罪名,仿佛以“正义”之名杀掉一个堕落的圣者,自己的灵魂就会得到永生一样。碌碌的愚人听不见先知耳提面命的大智慧,却为了凸显自己的智慧扼杀掉真正的智者。心中想着的是美好动人的鸡汤故事,手底下却对在对领路人展开屠戮。

  圣人被人送上神坛是因为人们难以复制他的一言一行,如果人人都听得懂先知的话语,又何来这种教诲之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