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的哲学读后感1000字

好用的哲学读后感1000字

2020-10-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好用的哲学 读后感 

  《好用的哲学》是一本由Julian Baggini / Peter S. Fosl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90 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用的哲学》精选点评:

  ●一本好书,就是读着太烧脑了,不得不先放下。放在手边,休息的时候读一节,换换脑子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不是学哲学的,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思辨能力,还是不要坚持读完了,毕竟人没必要为难自己。

  ●相比前半册《简单的哲学》集中于哲学研究方法,这本书讨论的则是不同主题/方面的哲学内容。虽然感觉想要完全吸收作者所表达的,也需要相当多进一步阅读的内容,但作为“哲普”读物,只要花上介于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之间的精力通读一遍,也能有所收获。 ———— 看完了,很有趣一本书。作为哲学爱好者的入门非常友好!!(友好程度简直跟苏菲的世界不相上下,而且提供了另一种了解哲学的方式)

  ●比简单的哲学那本写得更深入也更好。哲学就是不断地厘清概念,区分含义,然后与怀疑主义不断战斗的过程。本书提炼出了哲学批判的十一种武器,颇为精辟。掌握了这些武器,你也可以对对哲学大师们指点一番了。

  ●可能是漏掉了《简单的哲学》,全程是一头雾水,看这些哲学书的时候认识每一个字,但就是看不懂,就一直在怀疑译者的水准,真是对不起

  ●本书让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个90%的实用主义者,以哲学工具的形式组织内容是这本书的特点,尽管不是每个工具都讲的浅显实用…

  ●18书62。1、知乎-西方哲学。2、素不喜繁琐哲学。3、牛X装多了,容易成傻X。

  ●对自己有帮助的才是好用的哲学

  ●比起简单的哲学,这本书确实好用多了(废话)。大多从故事出发介绍一种工具,大多聚焦在现当代哲学家的思索上,虽然还是受限于篇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但对于整体了解和启发兴趣已经很有用了。最难受的应该是和之前看到的书籍对于部分术语的翻译不同,头疼。

  ●工具书

  ●2019.10.20 已读。哲学是思辩的,几乎每个论点都是始于质疑终于论证。而局限于我们所处的政治自然环境和文化水平,不是所有论证都无懈可击,所以没有绝对的真理。粗粗看过一遍,准备过两个月二刷。

  《好用的哲学》读后感(一):好玩的哲学书

  之前有读过作者的《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而这套《简单的哲学》和《好用的哲学》特别适合逻辑学初学者,里面涉及了从逻辑概念到方法的使用,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逻辑思考题,目录设计的也有意思。

  《好用的哲学》读后感(二):哲学不是万能药

  周末无事又拿起这本书,书皮内侧对作者的一句描述引起了我的思考——“他拥有一颗清明的心智,这让他在哲学普及书籍的领域中格外杰出”

  一个问题,懂得哲学的人真的懂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懂这个世界的真理吗?同样的:是否可以认为心理学大师就能免于世俗的繁杂、无奈、困苦呢?

  很遗憾,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前者有周国平,后者有《Will Hunter》里的心理学导师

  高中时代读周国平的书,觉得甚是崇拜,书中传达的作者的生活方式俨然是知识分子隐居山林的生活,无所谓物质,只追求精神崇高的境界。谁料10年过去,国平兄的一些男权言论和思想却变成了被批判的对象。想一直保持被人尊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某IT大公司也是一样)。近些年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走下神坛的名人们真是一茬接一茬。太阳底下也没有新鲜事。

  《Will Hunter》里的导师,恩,虽然帮助男主突破了自身的心理障碍,但自身的情伤也不可谓不深,当男主为了激怒他故意说着妻子的坏话时,他刹时从一个平静稳重的导师变成了易燃易爆炸的小男孩。因垂死听~right?

  哲学不是万能药。如果说学习艺术的本质先是理解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那学习哲学的本质则是理解世界、分析世界、进而创造自己的世界观。世界的真理如此之多,作为一个无心成为哲学/心理学大师的普通人,了解一些哲学思考方法,足矣。

  书中序里有一段话,相信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总结:

无论要将什么事情做到极致,都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多不同的工具和技巧。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哲学工具,虽无法让你一夜之间成为哲学大师,但终归会帮助你以更哲学化的方式进行思考

  —————————————————————————————————————————————

  1、关于基督教的看法 高中同窗的好友毕业后去了新加坡读书,前几日同我说她已准备接受基督教“洗礼”。这使我不禁在想,文化观念究竟可以影响一个人到何种程度?从小沐浴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思想下的社会主义“小红花”,这些前人思想的结晶就这样别抛弃了吗,不禁觉得悲哀 摘录一些本书相关内容,解答了不少内心的疑惑: “马克思本人的确认为,宗教在本质上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麻痹了被统治阶级的痛苦,以便统治阶级更加容易统治。按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言“宗教是悲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chapter 3)阶级批判 “据尼采所言,信奉一个从未出现过的超验王国,意味着我们的世界或社会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们不符合所谓的“理想”世界或社会,而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我们贬低这个世界和人类的价值。于是,那些自由的、个性的、富有创造力的强者就要被打倒,而正式他们支撑、鼓舞和引导着整个文化的。优于无法得到普遍的、客观的、独立的真理,因而对其的执着终将耗尽我们的信息,导致我们拒斥任何一种真理(甚至拒斥日常的、暂定的真理)。简言之,基督教-柏拉图主义文化导致自我厌恶、生活挫败、虚度生命的虚无主义。对虚无主义而言,不仅上帝已死,万事万物也皆已消亡” ——(chapter 3)尼采对基督教-柏拉图主义文化的批判 to be continued

  《好用的哲学》读后感(三):【笔记】理性的对手,是怀疑主义

  2p 在哲学领域里,经验的扩充尤为重要。哲学家们渴望看到事物的本质,他们追求客观性,追求观察视角不受自身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的局限。然而在实践中,他们所读所写的论证或观点,却通常只是那个时代和环境中最流行的观点。追求客观性则要求具备更广阔的领域,因此研究其他传统特别重要。

  12p 相对性意味着存在多个不同的标准,它们不具有普遍性,但对于具体环境中的具体人群而言,其标准都是绝对有效的,甚至是非常严格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在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之间作出一个选择,而只需要明白自己使用的是哪一个。

  14p 很多概念的区分最初是一清二楚的(如分析与综合),随后却越来越模糊,以至于人们有天终于开始怀疑它是否真的有用。

  31p 运用(use)某个词语,意味着我们在谈论它的意义(夜色灰暗);提及(use)这个词语,意味着我们在谈论词语本身(灰暗是形容词)。

  34p 如果知识一定不可撤销,我们就很难获得知识,甚至可能从未获得过知识。

  45p 在研究本质(substance)和偶性(accident)时,首要问题不是“事物是什么”,而是“我们如何认识事物”。

  57p “亲知的知识”(by acquaintance)是所有知识的根基,也正因为它,才有可能出现“描述的知识”(by description)。

  77p 假如既不把客观性看成一切,也不否认其价值,那么纵使无法完全根除主观性,我们仍然有理由追求更具有客观性的知识。

  89p 句法(syntax)涉及规则,决定着语句中词语和命题的整齐顺序;而语义(semantic)涉及内涵和意义。

  112p 相较于刻画世界本身而言,更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使用的普遍概念。

  136p 空间和时间,两者不同却难以辨别。

  152p 理解这个世界的自然过程是一回事,而把握世界中存在的意向活动则是另一回事。

  173p 假如一个概念或理论,的确有益于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助于控制被统治阶级,这虽然不能说明这个概念或理论是错误的,但有理由提出质疑,即思考其根基究竟是所谓的理性,抑或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利益。

  181p 假如陈述不是以人类经验为根基,或者不研究人类经验,那么该陈述就没有意义且无法理解。

  187p 客观理性不允许偏见的存在。

  189p 词语和概念决定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多个层面,并以多种形式控制我们的生活和观念。而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话语结构,权力才得以执行。

  194p 我们容易错误地认为,人类固定或掌控着事物的意义和用途,从而误以为我们已经认识甚至统治着世界。

  198p 语言建构了主体,形成我们的意识,决定了我们是谁,以及决定了我们是否能与他人建立联系。

  199p 欲望(desires)源于秩序,并不源自个体,个体只是秩序的一部分。

  199p 词语的意义并非确定的,任何人都未曾充分理解它们;同时主体也不得不通过压抑以适应语言的规则和秩序……于是,我们的交流永远不可能清晰、充分,语言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又将我们隔离开来。

  208p 天堂、平等和真理是非人性的,削弱了人的健康,以及真正能为我们带来权力、快乐、创造性和活力的那股力量。

  218p 纯粹的自由会让人感到恐惧,因为此时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止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231p 无论以何种形式,在能够描述算法的相融逻辑体系中,至少存在一个命题既不能被体系证实,亦不能被体系否定。

  248p 悖论并非自相矛盾,而是揭示了理性的本质及其局限性。仔细审视悖论的论证及其前提,是解决它的唯一办法。

  《好用的哲学》读后感(四):哲学的工具刀

  这是英国朱利安*巴吉尼和美国彼得*福斯合著的,以介绍哲学概念为主的科普性书籍。本书叙述相对简单、通俗易懂。通过本书,读者对哲学有进一步的了解。 有人认为,大师们,如孔子、孟子、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都关心的是相同的问题,只是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已。这种理解极具迷惑性,但却是错误的。最显著的是,在中国的传统中,大多哲学辩论的核心问题是阐明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西方,这种伦理问题通常要排除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外。不同的文化传统之所以可以相通,源于对理性的信奉。孔子和康德、老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相通点便是:都希望证明自己信念合理性,并给出推论或理由以便每个人都理解或作出评价。虽然在不同的传统中,推理论证或评价的方式并不相同,但这都不足以忽视相同的根本目的。

  书中介绍的区别工具有:先验与后验(判断的真假是否取决于生活经验);绝对与相对;分析与综合(判断是否为主词概念增添了新的内容;究竟是重复了已有知识,还是扩展了已有知识);直言与模态;条件与双条件(在逻辑学中,唯一是一个极其有力量的词语);从物与从言;可撤销与不可撤销;蕴含与蕴涵;本质与偶性;内在论与外在论;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必然性与偶然性;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客观与主观;实在论与非实在论(许多人可能更同意美取决于观察者的眼睛,而不认为美是艺术品的一种真实属性);含义与指称;句法与语义;厚的概念与薄的概念;类型与个例。

  此外,还有一些大师级的工具:范畴和种差(质疑或界定事物之间的差异,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哲学工具);诘难和绝境(可以被视为帮助人们察觉自己无知的工具,并且能够刺激人们追问真实的答案;绝境或许并不是一种哲学研究的方法,而是认识到哲学局限性的工具;雅克德里达认为,在每一个哲学断言、论证和体系之中,都始终存在着无规则性、无法确定性和无知性。除了挫败和无能为力之外,哲学绝境或许有更多的用途);间接话语;莱布尼茨的同一律;奥卡姆剃刀;现象学方法;符号和能指;先验论证。

  实际上,哲学史中许多重要文献的内容皆由格言构成(老子、古希腊的赫拉克利赫、希波克拉底等)。短评、格言既不假定一个有序的理性系统,也不假定单一的真理。它们通过精简的形式表达深刻的内涵,尤其是在经过精雕细琢之后。因而格言普遍拒绝给出单一的真理,或者其他排他的、确定性的命令。但作为哲学方法,格言和短评的缺陷是:容易导致含糊不清、误解和混淆。

  休谟之叉将人类知识区分成两个不同的领域:观念的连结,具有逻辑确定性,但并不描述现实世界;实际的真相,始终有错的可能,但描述了现实世界。哲学追问的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最深层的反思与批判,在历史的长河中鲜有自称理论体系的不朽学说传世,它们事关政治、道德、权利、法律等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激进的批判工具有;阶级批判(假如发现一个概念或理念,的确有益于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助于控制被统治阶级,这也不能说明这个概念或理论是错误的。但可以质疑,思考其理论根基究竟是所谓的理性,亦或是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利益);

  解构主义对‘在场’的批判,延异,说出的声音直接预设了他人的在场,但文献中写出的文字却并没有假定这种预设。但是,无论语言和文字都无法实现纯粹的在场。承认延异,以避免它们以纯粹的、清晰的、意义单一的、普遍的、与历史无关的、直接的‘在场’为根基。经验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女性主义的批判(一个概念或理论导致男性的地位优于女性,这仍不能说明该理论必然是错的。然而,若导致男性的绝对优势地位,那么就可以质疑这个理论,因为客观理性不允许偏见的存在);

  福柯对权力的批判(词语和概念决定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多个层面,并以多种形式控制生活和观念;当评价一个理论、观念或实践的时候,要问自己何种权力潜藏在背后。不要依靠任何一个单一的批判系统,因为权力有多种伪装,而且会用不同的手段对付我们);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拉康的批判(女性享乐包括多种形式的快乐,能打破男权主义操控世界的方式。女性享乐并不符合‘象征秩序’有序的、有规则的思考、行动和感觉方式。人们期望女性的生活提供一种自由的模型。女性享乐倡导多重高潮式的诗意人生,而不局限于单一的高潮方式。女性强调分享、互相咨询、没有等级组织,这都为人类社会和政治生活提供了一种更加自由的立场);对自然主义的批判;尼采对基督教-柏拉图主义文化的批判;实用主义者的批判;萨特的‘自欺’批判。

  哲学是人的学问,要受到哲学家所处时代及人类自身的局限,而他们所遗留的问题,也正是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哲学工具的局限性包括:基本信念;哥德尔和不完全性定理;哲学与艺术和作为艺术的哲学(要想全面地评价哲学主题或人类生存问题,或许不仅要研究哲学正统的文献、杂志、论证和评论,同样需要研究相关电影、绘画、戏剧、小说和诗歌);神秘的经验和启示;悖论(强迫人们去审视看似正确的事物);可能性和不可能性(阐明和探究概念,检验命题、论证、概念的含义与指称,都是哲学工具的重要用途。无须考虑物理可能性与实践可能性,只要满足逻辑可能性,就可以细致地审视与使用它们);初始概念;自明真理;怀疑主义;非充分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