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人物读后感100字

论三国人物读后感100字

2020-10-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论三国人物 读后感 

  《论三国人物》是一本由方诗铭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三国人物》精选点评:

  ●补

  ●历史探微文章。如果老先生的论说成立,仇鹿鸣的博士论文中何晏部分得改一改。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都有独到分析,例如凉州和并州之间的矛盾等,讲得很细。论述刘备和关羽关系问题上有新意

  ●着重于人物分析,引用多种史料,分析入微,推断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如果配上地图的话会更好看

  ●有趣的小书

  ●这本书讲董卓吕布曹老板的部分和《曹操袁绍黄巾》几乎是一样的,总体好评,对刘备的评价很有趣2333

  ●作者旁征博引,而编辑却不在排版上加以区别,读之费目。对关羽失荆州的问题不够详尽,对刘备偏安益州的观点也缺乏论证。

  ●匆匆翻了一翻 基于对各个势力集团彼此和内部的和与争的分析解释割据人马的成败 有陈寅恪关陇集团论述之风 刘关矛盾 何晏之死

  ●见解深刻独到,不愧是大家。

  ●袁曹写得闪瞎

  《论三国人物》读后感(一):对三国人物的重新理解

  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成长,都让自己变得更成熟。

  读过这本书,对很多三国人物有了重新的认识。

  记得小时候踢球,每次都要说自己是某某球星,然后开始踢。

  记得在小的时候,每次聊到三国的人物,总是觉得曹操一方都是坏人,刘备一方都是好人,但是没有想过吴国是好是坏?

  现在想想,这都是很幼稚的想法啦。

  随着长大,现在对三国的认识不一样了。通过这本书,再次重新了解了很多人物。

  比如在书中,讲到刘备和关羽的关系,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好,反而写到刘备害怕可能以后控制不住关羽,在关羽身旁安插了人员,也写到关羽对刘备的不满。再比如讲蜀国的很多很多,都是诸葛亮完成的,与刘备关系不大。而刘备所信任的人当中,法正、庞统都在诸葛亮之前。

  这本书讲的是三国人物,很大的内容都是讲三国前期的一些人物。例如孙策、袁术之类的,这些都是平时了解不多的人物。而像张飞、黄忠、赵云这些在影视作品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几乎没有提到。这本书的所有文章,都引用了很充足的史料来加以佐证。

  总体来说,这本书引用的史料充足,作者的文字读起来也很舒服。所以,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也能让你对三国人物有一个全新认识的书。

  《论三国人物》读后感(二):对三国人物的重新理解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桃子咖啡(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235827 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成长,都让自己变得更成熟。 读过这本书,对很多三国人物有了重新的认识。 记得小时候踢球,每次都要说自己是某某球星,然后开始踢。 记得在小的时候,每次聊到三国的人物,总是觉得曹操一方都是坏人,刘备一方都是好人,但是没有想过吴国是好是坏? 现在想想,这都是很幼稚的想法啦。 随着长大,现在对三国的认识不一样了。通过这本书,再次重新了解了很多人物。 比如在书中,讲到刘备和关羽的关系,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好,反而写到刘备害怕可能以后控制不住关羽,在关羽身旁安插了人员,也写到关羽对刘备的不满。再比如讲蜀国的很多很多,都是诸葛亮完成的,与刘备关系不大。而刘备所信任的人当中,法正、庞统都在诸葛亮之前。 这本书讲的是三国人物,很大的内容都是讲三国前期的一些人物。例如孙策、袁术之类的,这些都是平时了解不多的人物。而像张飞、黄忠、赵云这些在影视作品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几乎没有提到。这本书的所有文章,都引用了很充足的史料来加以佐证。 总体来说,这本书引用的史料充足,作者的文字读起来也很舒服。所以,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也能让你对三国人物有一个全新认识的书。

  《论三国人物》读后感(三):细数风流人物

  《论三国人物》是方诗铭先生的作品,老实说,在看这本书之前完全不知道这个人,再次证明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书很不错,尤其用心去看的话,也比较容易理解,不像民国时期其他历史学者的作品那么深奥,可惜我读书总是囫囵吞枣,所以收获并不是特别大。

  先谈董卓。对于三国人物的印象,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基于《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的董卓绝对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同时也是如过客般不让人重视。看了现在这本书,发现董卓非常牛逼,属于汉末两个实力派人物之一,另一个是丁原。董卓通过拉拢吕布搞定丁原,所以一家独大,说废帝就废帝,并且挟天子以令不臣,是个和曹操一样的乱世枭雄。董卓这么牛逼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凉州军事集团是当时最牛逼的军队,这也再次证明了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董卓没能实现改朝换代还是因为内部不稳,并州军事集团和凉州军事集团的冲突,还有吕布这个偶然因素。

  说起吕布,不得不说他的勇猛,无论在《三国演义》里还是正史中,都是勇冠三军的人物。然而,也仅止于此罢了。他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有勇无谋,又不能知人善任,按方诗铭先生的说法是个“轻侠”之类的人物,在游侠这个系列中还是那种最低的层次,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曹操就不必说了,在那个年代是最牛逼的人物,没有之一。他自己说天下英雄唯操和使君而,这句话吓得刘备杯子都端不稳。刘备当然比不上曹操,曹操是硬碰硬消灭了一个个对手,包括袁绍、袁术、公孙瓒等北方实力派人物,一统北方并且差点统一中国,实力真不是盖的。

  再说刘备,虽说《三国演义》奉刘备为正统,为他说了不少好话,但还是掩盖不了他的不足。都说吕布是三姓家奴,事实上刘备也是一样,荆州、益州都是通过暗箱操作得到了,以大义论根本对不起同宗的刘表和刘璋,完全不是他自己标榜的正人君子。说到底,刘备只是一个游侠类的人物,并没有高远的理想,后来完全放弃了诸葛亮占有荆益联合东吴抗曹的谋划,内心其实只想着苟安于西蜀,最后当然连这个低层次的要求也达不到了。

  至于关羽,在一开始的时候似乎地位和其他的武将相似,从宋代开始地位上升,到了明代已经到达高峰,成神成圣,变成了忠义的化身。如果细究关羽的人生轨迹,他似乎也只能被当成一个猛将,由于他的不管蜀国的整体规划,与东吴开衅,最终导致吴蜀联盟破裂,荆州丢失,蜀国也只能局限于益州一地,丧失了进取的机会,后来刘备的夷陵惨败和他也有一定的关系。

  诸葛亮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正史中都是一个牛逼的人物,虽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算无遗策,但他的大局观却是西蜀众人中最好的,他的隆中对也很切合实际,可惜的是刘备其实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对他信任有加,无论法正、李严都可以掣他的肘,所以无所建树也是必然的了。

  最后就是东吴的人物。孙坚是名义上的开国皇帝,但事实上也只是轻侠之类的人物,比不上他儿子孙策。孙策勇力,也有一定的见识,他奠定了东吴能够在汉末鼎足的基础,可惜的是天不假年,所以没有更大的成就。周瑜也是一样,是个风华绝代的人物,作为赤壁之战的实际指挥者,表现了他的大局观和军事指挥能力。孙权也还算个合格的守成之君,连曹操都得夸他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论三国人物》读后感(四):“侠之大者”的曹操和袁绍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先生对“侠”的定义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可。

  但如果说曹操是侠,袁绍是侠,孙坚是侠,刘备也是侠,你会不会觉得是谁又在那里胡扯三国了?

  的确,水煮三国、闲话三国、戏说三国等各种以三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曾充斥网络;卑鄙圣人、军师联盟等三国同人作品,也不断让我们改变着对三国人物的人设;当然要说起对历史人物形象的颠覆,七分虚三分实的《三国演义》何尝又不是这一做法的始作俑者!

  1.

  《论三国人物》是一本从“侠”的身份角度作为切入点,去重新论述三国人物的作品,但绝不是娱乐性的演义戏说,而是很严肃的历史考证。

  本书的作者方诗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1919年出生的他曾师从我们熟悉的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因《三国演义》七分虚三分实,所以顾颉刚先生曾设想过,是否可以从真实历史的角度,写一部全新的《三国演义》,但终因工程太为浩大而未开始。

  方先生由此受到启发,将演义上面的这些英雄人物,根据史料逐个还原他们的真实面目。数年下来,以人物为中心,用散论的形式写了数十篇,汇聚起来便成了今天的这本《论三国人物》。

  读方先生的书,可以让你对三国中的一些人物产生全新的认识,揭开历史的疑云和迷雾,发现历史背后的那些人物更为真实的形象。

  当然这种形象比之演义中已经被脸谱化的那些,要丰满和复杂的多,就比如鲁肃在演义中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史载其却是善骑射,力气大的能以弓箭射穿盾牌;群雄逐鹿中原时,刘备则以“勇”而著称于世;而提起曹操和袁绍,那却是“侠之大者”!

  所谓“侠”,也算是我们一种特有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侠”的出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种“侠”的境界,也很让我们神往。事实上的“侠”并没有这么单纯,而常常会和政治结合在一起,否则如司马迁等史学家也就不会给他们单独做“游侠列传”了。

  2.

  曹操和袁绍都是游侠。在成为“腐朽”的统治者之前,他们也都曾经有过很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而奋斗。那就是“救时难而济同类”,这是游侠的最高境界和准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就意味着是要铲除社会灾难的根源,也就是掌握朝政的宦官集团,以解救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这在当时应该算是很高的道德和抱负标准了。

  要知道曹操的父亲是宦官的养子,从出身上来讲,曹操应该是属于宦官阵营的,那怎么就会得到反宦官力量的重视和信任,并参与了诛杀宦官的斗争呢?这除了曹操本人“侠”的性格外,关键还在于他有一个亲密的战友,那就是袁绍。

  袁绍号称四世三公之家族,但也有自己的遗憾,因为其属于庶出,家族地位并不高,嫡出的从弟袁术曾怒称之为“家奴”,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倒也不全是胡说。之所以袁绍能够在家族中脱颖而出,成为反宦官政治集团的代表,那也是有过人之处的。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袁绍的侠义之名。在党锢之祸时,袁绍曾冒着生命危险,解救和藏匿了很多被迫害的党人。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时其也面临着内部家族的极大压力,及外部权势熏天宦官集团的重重威胁。但袁绍并不为之所动,而是坚决的把这事情做了下去。就凭这点,就不输后世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些大侠。袁绍最终也赢得了各路游侠和豪杰的信赖,除了曹操之外,还有如张邈、许攸、丁冲之类志气相投的人,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亲密的小圈子。

  “游侠”经历积攒的名声和交往的人,都成为袁绍和曹操后来发家的班底。比如许攸就是左右官渡之战最终结果的关键性人物。此前读历史我并不是很理解,许攸为什么能够让曹操倒履相迎,如此之重视。读此书之后便会明白,一是私交甚早,年轻的时候就有过在一起战斗的亲密关系;二是既然大家都这么互相了解,曹操自然知道许攸对于袁绍以及自己的意义所在。

  除了零星几个类似袁绍和曹操去偷人家新娘或真或假的故事,历史上他们之间那段生活的资料并不多,但一群有共同理想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想必也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

  最终虽在袁绍领导下诛灭了宦官集团,但成果却落到了凉州董卓的手里,这对袁绍和曹操来说,当然是不甘心。袁绍和许攸投奔冀州另做他图,曹操暂且在董卓手下隐忍。后来的很多故事《三国演义》中有很详细的描写,后来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大家又站在了一起。

  蜜月总是短暂的,随着各自势力的扩张,曹操和袁绍的关系也渐渐出现了矛盾,兖州应该算是曹袁关系的转折点。兖州对曹操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说是其发家之地,所以当兖州被吕布夺取、曹操几乎面临绝境的时候,袁绍出手解了曹操之围。或许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在此达到了顶峰,但袁绍解围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培植一个竞争对手,而是想借此控制曹操。而曹操又岂是为人所控的那种,曹袁的矛盾终于爆发拿到了台面上。

  随着各自势力和地盘的不断扩张,利益未免相互影响,两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而官渡之战算是两个人矛盾的终结,曾经如胶似漆的亲密伙伴,终于兵戎相见。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并借此扫平了北方,而袁绍却因此在忧愤中而死。

  3.

  后世对于官渡之战的分析和研究者很多,很多人会从袁绍的性格弱点上来讲述失败的必然性,但作者方先生认为,通常大家都会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袁绍内部两个集团的矛盾和火并。

  内部矛盾,这是那个年代各个政治集团永远的一个心病。就拿后来的三国来说,蜀汉的内部荆州、益州等各集团之间的矛盾网上有过很多分析,诸葛亮六出岐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想通过战争把矛盾向外转移。孙吴与吴郡四姓、会稽四族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而曹魏的内部更为复杂,最终第一个灭亡被司马家取得了天下。可见在那个时代,地方豪族世家,始终是困扰各方统治者的一个大问题。

  当时袁绍的手下也有两个集团,其一是以许攸、郭图等人为首的颍川集团,另外一个是以审配、张郃等人为首的本地河北集团。许攸在前方跟着袁绍打仗,审配在后方却“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最终导致许攸叛逃。左右战局的还有袁绍的另外一员大将张郃,这也是三国演义中数得上号的重量级人物,因其属于河北集团,却被颍川集团的郭图排斥和攻击,也导致其临阵投降了曹操。袁绍死后这两个集团还不消停,继续死磕到底并最终导致了冀州袁氏集团的覆灭。

  我们习惯以成败论英雄,战场之上更是存在着赢家通吃的原则,袁绍的失败让他身上的那些缺点在后世不断被放大,成为经验与教训被后人传说。但回到当时官渡之战之前的那个点上,我们知道历史的发展其实也存在很多偶然性因素。从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来看,如果不是一些偶发因素,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就连曹操本人,也对战争的胜利心里没有底。

  所以尽管袁绍是失败者,但在方先生眼里,袁绍其实是和曹操同一类的人,都属于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

  4.

  本书由70个篇章组成,曹操和袁绍相关的章节便占了24篇,可见作者对该话题的偏爱。另外对于袁术与孙坚、刘备和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周瑜与孙权等人物及其之间关系,作者也都有着很多精彩的论述。

  当然读《论三国人物》,并不是仅仅是重新认识那些已经在我们脑海中固化的三国人物形象,更是要学习一种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作为老一辈的历史学家,从书中也可以看出其严谨的论证态度,对于人物的考据决不因为某处描述和记载而下定论,而是要参考其他作品的描写以及当时环境的具体情况反复去论证。

  本书另一亮点就是对于人物的引出及其考证的切入点很新颖,比如谈曹操和袁绍,就从“游侠”的角度展开话题,很容易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实事求是的讲,这本书想读懂并不容易,相反书中还有大量直接引用了史书的描述,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阅读时难免会有几分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