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认识形状读后感1000字

再塑认识形状读后感1000字

2020-10-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再塑意识形态 读后感 

  《再塑意识形态》是一本由郑永年著作,东方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塑意识形态》精选点评:

  ●很有见地,执政党必须分清楚政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协调其中的关系,再塑造自己的特色,才能化解当前社会的诸多危机。不左不右的中正之道是绝佳的解决方式,但它需要进入社会获得认同,这需要勇气与智慧。

  ●这是个问题

  ●高瞻远瞩,鞭辟入里,对建国后中共意识形态的衰落与重塑有着精深而严密的分析,极具启蒙意义。读罢第一次意识到社会的价值所在,我们需要重新发现社会,重新呼吁社会的复兴。惜其大的框架和宏伟蓝图已然构建,但如何具体操作和实践仍然需要有识之士探讨和追寻。

  ●今年书展上买的这本小册子,纵然不能把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说透彻,但不啻为一盏指路明灯,在千头万绪中捋出一丝希望。其实从早期革命实践成功的经验中不难找到郑先生给出建议的佐证,例如李立三和毛泽东如何组织和动员群众运动,以及周恩来和毛泽东如何开展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总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

  ●缺乏实证分析,像是在写时事评论,难为可贵的是能结合国情大胆讨论,第二章比较精彩,大体没有离开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政变里面讨论的

  ●中共的意识形态真空导致其主动迎合国家意识形态,是为谓新儒学回归;草根阶级的意识形态只有一种:愤怒;当代中产阶级更多是意识形态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

  ●革命意识形态和安定稳续的不兼容,在这本书里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毫无疑问,并非如刘瑜等所说的,无须蓝图式的意识形态,毋宁是说,去意识形态自由化也是某种意识形态,若要保卫社会,势必需要将落满尘埃的意缔牢结,重新型塑与之竞技。

  ●有点啰嗦 。执政党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

  ●执政党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需要分开再塑。

  ●奸商,一本书8万字,出了五本一套

  《再塑意识形态》读后感(一):短评

  花了两个小时读完这本小书,非常不错。作者论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意识形态衰落的原因,以及如何重塑意识形态:要将执政党(精英)意识形态和国家(大众)意识形态明确区分开来,将国家意识形态作为基础,再提出更高价值和理论水平的执政党意识形态,以此获得国内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作者还分别阐述了当前主要社会分化阶层(左派、自由民主派、草根阶层和中产阶层)的意识形态特点,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可以在经济和政治之间加上社会的变量,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厘清了诸多政治事件和概念,高屋建瓴,四两拨千斤,令我茅塞顿开。

  《再塑意识形态》读后感(二):再塑意识形态

  要再塑意识形态,就首先要意识到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尽管两者之间有重合的地方。因此,要把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区分开来,不能简单地把党的意识形态加在社会之上。

  要通过转型、创新和发展来再塑党的意识形态。在再塑过程中,党的意识形态领域可以强调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统合,而把文化、价值和道德等部分首先整合到国家意识形态中去。同时,在重建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时考虑到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可容性和整合性,努力减少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面。

  要大力建设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有两个重要层面,在国内层面,各民族的核心价值和他们的共享价值;在国际层面,中国的核心价值和中国与其他文明及国家的共享价值。

  在塑造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同时,执政党要主动改造自己的意识形态,努力向国家意识形态靠近。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越接近国家意识形态,执政党的合法性就会越高,等到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两者重合的时候,执政党就会具有强大的社会生命力。

  在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执政党要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确立如何实现各社会阶层和民族所认同的价值和道德。只有这样,执政党才能超于社会治理的范畴,起到领导作用。或者说,要长期执政,执政党就必须超越自己的利益,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各方面超前思考,追求长远的利益,这样才能引导社会。

  在很多方面,中共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在思想意识上,执政党开始强调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中华民族”并不仅仅是指“汉族”,而是指生活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在实践上,执政党也已经有了“利益代表”的概念。执政党作为一个政治过程也越来越开放,开始接受和容纳不同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同样,执政党在未来也可以继续开放以容纳不同的民族意识和与之相关的宗教意识。一句话,在其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执政党的下一个最重大的挑战是能否成功再塑一个包含各民族、各社会群体的国家意识形态。毋庸置疑,一个能够以国家利益和中国文明利益为自己核心价值观的政党,一个以引导和增进国家利益和中国文明利益为自己的责任的政党,必然会是一个强大的政党。

  《再塑意识形态》读后感(三):这本书到底好不好呢?

  这本小书的“尺度”有点大,很少见类似谈论中国政治的书。《再塑意识形态》读后感

  意识形态是什么?百度解释:“是一个哲学范畴词汇,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由此,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是人思想层面的一种集合。

  前言

  先说明意识形态对于执政党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对党的执政合法性和提高党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我国是一党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不仅关乎党自身,而且会传导到全社会和全国,所以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对于我国我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说明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关键时期。

  毛泽东和邓小平时期这个领域的矛盾都不是非常突出,毛泽东是开国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大家非常自然的认为毛泽东思想都是对的,甚至演化为“三个凡是”,只有后来三番两次的产生问题,人们才开始动摇,邓小平时代,由于前述的问题,许多人对过度强调意识形态的方式很反感,于是这个时候采取的是去意识形态化,原来的意识形态为党执政提供合法性的基础,由于毛泽东晚年范的错误,这个基础已经不牢固,于是经济建设和发展取代意识形态成为新的执政合法性源泉,简单理解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得到了实惠,自然就拥护党的领导了,大家不在乎谁是什么阶级,大家相互是什么阶级关系。但是到了现代,意识形态问题日益凸显,江、胡、习时代意识形态有三大趋势:一是意识形态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发展,尽管投入很多资源研究马克思主义,但成效不大,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实质性的增进。二是允许大传统的回归,大传统是相当于马克思主义这个小传统来说的,大传统的历史、文化等,如儒家思想、古代好的文化传统等,过去是压制的,是不允许的。三是党各代领导人试图给马克思主义以增量,例如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等,包括现在的新时代的论述,都是一种增量,但都紧紧是对执政政策合理性的解释。综合上述趋势,当前我们长期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消极防御状态,慢慢的削弱了意识形态的软力量,党将在意识形态领域越来越无法起到领导社会和国家的作用,已经到了必须要“重塑意识形态的时候”。

  三是指出意识形态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有效的区分精英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或国家意识形态。不加以区分会产生四个问题:一是不知道党自身意识形态的作用,不清楚是干什么的,从而缺乏有效建设;二是会不自觉的把党的意识形态强加到整个社会,导致社会的反弹;三是忽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没区分就导致忽视;四是不知道两者间的分工。再进一步阐述两者的关系,精英意识形态不能等同于社会意识形态,那如此精英意识形态就不能领导社会意识形态,两者之间也不能完全不同,否则会有剧烈的冲突,最佳的状态是有一定的共同性,精英意识形态基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发展,但是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领导性,然后两者各有侧重,精英意识形态侧重于治理国家政策和方针,社会意识形态侧重于全社会的文化、道德、传统等领域。

  《再塑意识形态》读后感(四):共识需要讨论和思考的物理过程

  作者试着回答了如何再塑意识形态这个问题,区分了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执政党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

  从第一代的政经一体化,人们信仰唯一的意识形态,到改革开放后政经分离,第二代坚持实用主义,重经济轻政治的策略由此开始,他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束了姓资和姓社的争论。第三代提出三个代表,取代了中共代表工人和农民利益的意识形态,通过此次创新论证了民营企业家进入政治过程的合理性,这本来与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的理念是冲突的。第四代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希望调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引入中国导致GDP主义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并没有实现。第五代提出中国梦主要是针对普通民众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需求,而非前两代的针对精英,通过大传统、民族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几种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补充,但以上几者的底层逻辑是对立的,尤其民族主义,对内无法稳定多个民族,对外在国际关系中引起戒备。

  虽然八十年代政治改革陷入困局,但是执政党和民间仍在讨论它,赵紫阳的中共十三大报告被认为是执政党对政治改革计划的最好表述,而那年的那个事件中断了对意识形态的争论,加上苏联解体和东欧共产主义的瓦解,知识界转向保守,社会意识形态失去了一个重要来源,执政党的政改主题在九十年代就消失了。

  目前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处于真空状态,因此出现了其它提供意识形态的社会角色和力量。它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外形成的多元利益格局,利益的多元主义必然导致思想多元主义。主要分为四个阶层,左派的理论来自马克思及其变种,他们将所有社会矛盾推给市场经济,极端者相信都是第二代的过错,因此开始怀念第一代,他们意图构建公平正义的乌托邦,但消灭资本主义导致的贫穷社会主义并没有解法。自由民主派分为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民主原教旨主义,首先市场化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依然紧张,西方从原始资本主义到人本资本主义到福利资本主义是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结果,它们不是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民主派认为西方社会就是民主化的历史,它代表一切美好的价值,但民主本来只是政治领域的秩序,如果扩散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很容易失控。草根阶层更多的在表达愤怒,他们会选择左派或者自由派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为其摇旗呐喊,当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愤怒转为理性,会重新意识到思想不能被殖民。中产阶级是沉默的少数,它们是意识形态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他们对现状的不确定感到恐惧,上层中产阶级选择退出国家。

  左派和自由民主派的思想都来自西方,解释不了中国的现实,草根激发了情绪但少有人理性思考,中产阶级不关心国家社会更重视自身。目前的意识形态不能够统一思想,只能解释经济政策,主义之争没有意义,现实情况是社会已经变形为没有信仰的货币主义。当意识形态的软力量不在,组织的硬力量就会凸显,没有能力进行思想生产,就只能依赖思想控制。其实没有思想的自由也导致普世意识形态的缺失,思想史表明,针对特定社会问题,虽然早期阶段具有很大争议,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共识,这才是有根基的意识形态。

  作者在最后一章提出了再塑意识形态的方法,首先将政党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区分开,通过执政党逐步接受国家意识形态完成两者统合,在此基础上造就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超前性,它要聚焦在经济/社会/政治的政策层面,而道德和价值可以交给国家意识形态。

  但是,最关键的,没有人能说出:它到底是什么。缺少了必要的讨论,只给答案没有思考过程很难建立真正的共识,毕竟大家对彼此都太不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