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旧事读后感1000字

巴黎旧事读后感1000字

2020-10-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巴黎往事 读后感 

  《巴黎往事》是一本由符晓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往事》精选点评:

  ●详细介绍了巴黎的艺术、文化、历史、古建以及名人故事等,知识面很广,去巴黎前看看此书比较好

  ●也是去巴黎之前就下载了的书,但回来才看完。文笔有些欠佳,而且有的事情写得多少有些不科学和现实:比如关于流浪狗津贴的事情。

  ●文字里的光影,像那些旧有的时间,无数人的丰年凝结为天边飞流的色彩。

  ●第一次评书送给了巴黎往事,因为太喜欢。虽然我分不清是随笔还是散文,但是读过意犹未尽是不是就可以算是好书,不炫文字游戏,就是觉得看到哪都是"对对对,就是这感觉”,喜欢没有大起大落但是能让人反复回味的东西,真是羡慕这个人,能有一段这样的经历,能在一本好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从序言可以看出,其实作者的文笔不俗,很惊讶还是如此年轻的男性作者,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题材,一定能呈现出更细腻的文字。只不过这本书,不像游记,只是浅浅的科普读物,说的都是网上一查便知的常识,如何有出版的必要?不过仍感动于作者对巴黎和艺术的热爱。

  ●过于碎片化和浮于表面,做旅行指南还行

  ●只在巴黎呆过两天,但是第一眼见到巴黎时的那种惊艳,塞纳河畔的香颂,美术馆中的珍品,巴黎圣母院天籁般的赞美诗,此后莫不能忘,成为人生里永恒的旧时光。书中的某些字句恰到好处的触发了我的回忆按钮,一瞬间让我恍惚,仿佛被文字吸入了另一个时空,那种感觉,让我几乎在霎那间激动得掉下泪来。就好像我心中的所感所想,对于这座城市的深情,从一位知音的笔下娓娓道来,畅快淋漓,触动心弦。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巴黎已经距他很遥远了。他过着自己平静的生活,而窗外,是姹紫嫣红,大千世界。曾是旅人的我们莫不是如此,在平凡的日子,思念着曾经某段旅途中的过往,聊以慰藉,怀着对那里永恒的回忆,度过余生。

  ●很怀旧,但对我来说完全就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啊,很好看,更多的是名人事迹啊~涨见识

  ●还以为是本游记,或是个人传记,结果是关于巴黎艺术家、作家的群英传。几乎都是十九世纪的…而且这些故事基本是耳熟能详了,也没多大意思。好在是作者总是从某个建筑或者小镇入手,再慢慢把相关的名人故事到来,想要法国人文观光的朋友估计可以按图索骥了

  ●作者的文笔真是无趣又略矫情啊,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基本就是每篇写一个中世纪法国名人,都是大家熟知的,没什么意思。

  《巴黎往事》读后感(一):巴黎往事

  带着这本书去巴黎,深层次的介绍巴黎悠久历史和有意思的地方,作者去巴黎肯定有不一样的情愫。去巴黎除了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更要去旧物市场,巴黎人恋旧,可以为了一张19世纪的旧物兴奋不已。沿着左岸,拿着法国长棍面包悠闲的散步,然后去花神咖啡馆悠闲的喝着咖啡享受着这个城市的风光。还可以去勒阿弗尔北部的埃特勒塔小镇,莫泊桑、雨果、莫奈在此生活过,小路两侧有几家法式餐厅,点一份招牌砂锅贻贝,欣赏海边风景。蒙马特也是比去的地方,书中描写到“几百级的台阶,郁葱的花草,狭长的巷道,错落的楼宇,精美的橱窗”圣心堂,安睡蒙马特公墓的小仲马,司汤达等。还有很多驻留于此的艺术家,蒙马特曾经是艺术的高地。

  好想去法国,不光是巴黎,冥冥之中总觉得和这个国家很有缘

  《巴黎往事》读后感(二):艺术应该为往事

  于我,艺术创作大致两类。

  一是导演式创作。这类艺术家像电影导演一样,事无巨细地包揽大小工程,从外在的时代背景、着装打扮、人物表情的统筹指导;到内在的复杂心绪、思想感情、潜藏意识的暗涌变化。他们以挑剔的眼光审视作品,不断修改,精益求精,他们既是艺术品的创造者,又是艺术品的旁观者和鉴赏者。当你欣赏这类艺术品时,好似徒步登山,不到顶峰难觅盛景,这类艺术品通常称为“伟大”。

  一是演员式创作。这类艺术家则像影视演员一样,执念于融入作品中,他们表演方式或象征、或隐喻、或直抒胸臆;他们传达情感或哀伤、或忧郁、或歇斯底里。他们戴着艺术面具,藏其身后,久而久之,“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当你欣赏这类艺术品时,好似悬空深谷,不到底层难求正见,这类艺术品通常称为“深沉”。

  然而两种创作都离开的便是那浓浓的人情味,所幸,巴黎气质恰好与之相符。在这里,巴尔扎克导演自己的《人间喜剧》,海明威演绎自己的强者哲学;达芬奇导演自己的《蒙娜丽莎》,莫奈演绎自己的《日出印象》;伍迪艾伦导演自己的《午夜巴黎》,梅里爱演绎自己对电影的挚爱……

  就像我们所熟知的一样,创作者的言论更接近于艺术品本身的含义。《巴黎往事》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还原艺术家的创作历程,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层层拨开艺术品的朦胧面纱。读它,如醉酒饮茗,得微醺中片刻清明;读它,如艺海徜徉,得尘世中一晌贪欢;读它,如醍醐灌顶,得柳暗后复得一春。诚然,艺术该是一坛老酒,历久弥香,情味愈浓。巴黎就像这坛老酒,它是艺术的、往事的、念旧的,就像作者所讲的“回到过去,是一件很美好而又神奇的事情,尤其在巴黎”。

  《巴黎往事》或许诉不尽巴黎,但它却撕开一条缝,让你走入艺术。

  《巴黎往事》读后感(三):缘来如此 ——评符晓《巴黎往事》

  能够让我产生消费冲动的文字已经不多了,《巴黎往事》算得一本。我与作者符晓先生素未谋面,更无直接的语言或文字交流,若非该书的责编P的推荐,我怕是要错过它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并未错过。

  三十篇短短的小文章便是此书的全部,均为符晓先生留学巴黎期间的手记。巴黎,仿佛是一滴浪漫的红酒,在世人的眼中,总是泛着紫红色的迷人的光。日出?印象、蒙娜丽莎、巴尔扎克、凡尔赛宫、大革命、拿破仑、凯旋门、塞纳河、萨特、雨果……这些似乎带有魔法的名物,一张口,你我便都可以罗列出长长的一串,一听见,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活灵活现的画面。倘若谁再愿意稍微花点时间去想一想,那么,一个个饱含沧桑而又活泼的故事自然纷至沓来,正如此书所展现的一样。

  然而,此书中精彩纷呈的文字,并非仅仅出于想象,而是作者游学巴黎时的亲身所感。他说:“我发现,雨果笔下的巴黎,并不是我见到的这个巴黎,明信片上印着铁塔的巴黎,也不是我见到的这个巴黎。那些巴黎都太过简单了。我所见到的巴黎,街头巷尾都写着故事,连空气中都满是艺术的气息,久而久之,我竟仿佛忘掉了圣丹尼,开始融入这个烟花相依的世界。”正因如此,作者的体味势必更深一层,读者读来,也必定比观看影视剧,抚摸明信片,或者其他什么途径认识的巴黎更真切一些,自然也更加容易为之吸引和动容。

  徜徉在书中,你不必惊奇于巴尔扎克和雨果的爱情,不必留连于蒙马特高地的神秘,也不必为凡尔赛宫的沧桑而嘘叹,甚至连海明威、肖邦在这里留下的杰作和杜尚在这里所开启的新潮,你都无需有意地去打听,单是慢慢踱进塞纳河畔的莎士比亚书店,抬头端详一下门头上那幅莎士比亚的肖像,你便可以感受到巴黎故事的魅力,触摸到这一桩桩往事的影子。作者执意将此书命名为《巴黎往事》,或许就缘于此吧。

  而超越这些具体的故事,此书最吸引我的,是作者述写这些故事时的语调,以及随着这种语调所流露出来的风格。这种语调和风格弥漫在整部书中,以至于我都不想摘抄一些出来与大家共享,因为无论摘抄哪一部分,都好像唐突了其他部分,竟生出“才涉唇吻,便落意思”的感觉来。然而,似乎又有些情不自禁了,所以我还是抄几句吧。作者似乎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尤精于破题。“关于旧制度和大革命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愤怒的巴黎人攻占巴士底狱的那天早上,一切如常,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许像往常一样摆弄着他心爱的锁”,这是《旧制度和大革命》的起笔,短短数句,摇曳多姿;“穿过浩渺无垠的北大西洋,就是圣赫勒拿岛。这座小岛孤悬海外,距离非洲西海岸1900公里,距离南美洲东海岸3400公里,而距离法国的直线距离长达6000公里,所以,当法国人的皇帝拿破仑?波拿巴被流放至此的时候,他知道,他插翅难飞了”,这是《拿破仑加冕》的开端,作者一笔将故事劈开,前可追溯拿破仑的辉煌,后可想见其惨状,犹如一部大电影的镜头徐徐拉近;“如果到了巴黎而没去过蒙马特,蒙马特和巴黎都会为那些人而略感遗憾”,《蒙马特高地》开篇这几句便极富互动性,从而使文字有了感情,有了神秘的气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读着它们,仿佛坐在红泥小火炉边,慢慢品着一碗绿蚁新醅酒,自然而然就醉了。

  长久的阅读和写作,越来越让我感到际遇的奇妙。一如此书,倘若作者没有游学巴黎,巴黎的这些风物也就不会纳入其笔端;作者若是少了这股掌控文字的灵气,巴黎的往事也不会被写得这么精彩;同样,假如该书的责编P没有将此书推荐给我,或许我就会与其失之交臂;而如果该书的格调与我的阅读趣味相悖,我也不会与之一见如故,更不会写下这些情不自禁的文字,这一切都是难得的际遇。正是:缘分既来,势必如此!

  《巴黎往事》读后感(四):安得情怀似昔时 --《巴黎往事》中的忆旧之旅

  并不是说,巴黎人喜欢博物馆和旧物市场全部是因为心底的那股怀旧情结,但是那些展室中的旧沧桑和摊位上的老黄历真的就浸润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回忆,在那里真的就能遇上一个只能在梦里才能见到的大人物,所以无论男女老幼才会一次又一次走在幽长的深巷中,就像是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苦苦寻找他消逝多年的童年,又仿佛一个小女孩闪着睫毛凝视着她的前生。

  书名《巴黎往事》,或许会让人产生一瞬间的错愕,但当读者不经意地翻进这本带着古旧之味的小书时,便会明白题中之义。书讲巴黎,更讲彼时在巴黎闪耀或黯淡的那些人,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那些苍苍往事。

  大文豪巴尔扎克,留给后人的是皇皇巨著《人间喜剧》,而在他并不算长的生命中,伴随他的只有苦涩的咖啡和同样苦涩的爱情。他以自己的方式,过着自己的生活,似乎迥异于偌大的巴黎城:在整个巴黎喧哗与骚动之时,巴尔扎克选择将自己沉寂在梦境的无何有之乡。而当巴黎归于平静之时,灵感之神便会光顾,大作家开始劳作。写作、咖啡和爱情,是巴尔扎克生命的全部寄托。然而,命运却似乎时时在提醒着他的身不由己:购买咖啡的路途再遥远,他可以跋涉。而生命之途,却在他正驶向平坦时戛然而止。巨星陨落时,双眸黯淡,这其中,既有对爱情的唏嘘,也有对功业未竟的惋惜。

  写出《流动的盛宴》的海明威,也与巴黎这个浪漫之都有着不解之缘:在这里,他与他的发妻哈德莉度过了青年时期一段悠游的岁月,虽然他们最终分道扬镳,然而这最初的爱情里曾经浸润的相濡以沫足以伴随他的一生。在这里,他遇见了给他打开一扇广阔的视野之窗的葛特鲁德?斯泰因女生并收获了文学史上那个响亮的称谓“迷惘的一代”。在这里,他成了声名卓著的莎士比亚书店的常客,并与洒脱而热情的店主西尔维娅成为至交。这个城市的一切都以一种曼妙的姿态植入海明威的灵魂,以至于在《流动的盛宴中》,海明威如此深情地诉说道:巴黎,永远没个完!每一个在巴黎住过的人的回忆与其他人的都不相同。我们总会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什么人,她怎么变,也不管你到达那儿有多困难或者多容易。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给她什么,你总会有回报。不过这乃是我们还十分贫穷也十分幸福的早年时代巴黎的情况。

  关于雨果先生的文学与爱情,则似乎又显得与众不同。他的笔下是十九世纪斑斓的社会历史图景, 个人的爱恨在特殊的环境中产生与发酵。而他的现实生命中,则走马似的流连过一个又一个的女人,从两小无猜的妻子阿黛尔到肯为他放弃奢靡生活的情人朱丽叶,甚至是小他小十八岁的少妇莱奥尼。爱的时候,他在深爱。然而却始终不能有一刻的激情之火能燃遍始终。因此,他只能一边在匆匆的爱情里体会人生,一边在冷冷的纸笔间抒写人生。

  对于巴黎自由精神的解说,应没有人能超越萨特。这种特立独行不仅体现在那些大部头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他与他身边的那些人身上。花神咖啡馆中流连的萨特和波伏娃,只用一个简单的口头契约便维持了两人一生的复杂而又单纯的关系。波伏娃之外,萨特依然有各种各样爱情的尝试。然而,最终伴他从翩翩年少走到暮色昏昏的,只有波伏娃。这种基于本质上的爱和依恋,给二人的爱情留下了无限叙说的可能。然而,这样的一种“传奇”,怕是也只能出现在彼时的巴黎,以及那样两个高度契合的灵魂之间。但萨特与加缪、阿隆之间,便不能有这样的一种“从一而终”了,不同的思想与立场最终让萨特和加缪、萨特和阿隆都分道扬镳,至死都未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巴黎的重生》一篇,戎马一生而从未对上级命令说过“不”字的冯?肖尔铁茨将军, 一个素有铁石心肠的人,在最为关键的巴黎城的生杀予夺问题上犹豫了:“历史绝不会宽恕毁灭巴黎的人。” 不管彼时究竟是哪种原因更为直接地决定了他的行动,这之中,巴黎自身的魅力必然不可忽视。“天助自助者”, 拥有千年文明的巴黎,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以它的魅力征服了这个“入侵者”。这座生活过伏尔泰、卢梭、雨果、巴尔扎克和大仲马的城市,夹杂着书香、咖啡香和油画香的城市,它从来都不只拥有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更在时时处处透露出它的不羁、自由与浪漫。 “在巴黎,有数不尽的风花雪月,有说不完的爱恨情仇,那里是梦,也是神话。”

  当然,关于巴黎,笼罩全书的似乎更深层的在于一种恋旧的情怀,正如书名所提,这座城市,处处都是往事。这里的人,时时都在忆旧。伍迪?艾伦镜头下的《午夜巴黎》,青年小说家吉尔?彭德向往1920年代的风光,而当他真的回到那个年代,才发现彼时的人想去的是更久远的1890年代……巴黎历史上这样那样的时代,便是以这样一种神秘的存在使后世之人魂牵梦萦。或许,这更加能解释为何巴黎到处都是陈列旧物的博物馆,到处都是旧货市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而他们也愿意在这些追忆中,体会更加久远的巴黎的醇浓。

  当然,关于巴黎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作者带着沉沉回忆的叙说也远比我浮光掠影的介绍更加动人。或许,凡是从巴黎经过的人,也都愿意放下匆匆的脚步,在葡萄酒和咖啡的醇香里再醉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