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三世典范读后感有感

理查三世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理查三世 读后感 

  《理查三世》是一本由【英】威廉·莎士比亚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查三世》精选点评:

  ●为了去看Schaubuehne的戏(。也是让人特别好奇剧院演绎的莎士比亚之一了……这个版本太棒了真心想买一整套放柜子里

  ●莎士比亚悲剧,不管是情杀还是仇杀还是谋权篡位,反正是一通乱杀,这个理查三世更甚,用过的挡路的统统都杀掉。就像他妈所说的:简直是生了一条毒蛇

  ●突然发现戏剧的一个弊端就是缺少对场景的描写。理查战败只言片语就结束了。一匹马,一匹马,王冠换一匹马,以前对这部剧最大的印象就是这个了。莎翁也许因为自己年代的局限性,把理查描写地过恶了些,不过一直很好奇理查是如何成为理查三世的,真的是篡位吗?期待丹琼斯的玫瑰战争。

  ●既然做不来一个君子,那我就做一个十足的坏蛋!

  ●这个版本 比其他版本清爽多了

  ●“Small herbs have grace, great weeds do grow space.” 高级的咒骂和诅咒从开篇葛罗斯特公爵的独白开始,一直到坐上理查王的宝座…都没有结束。(我想和莎士比亚学高级的骂人)除了看见一个伪善狂暴、杀人如麻及六亲不认的丑八怪理查三世,我还看到了一个被家族、时代以及历史抛弃和唾弃的可怜的葛罗斯特。

  ●为了王座,理查心狠手辣到人人皆敌,自己人甚至母亲都不放过。但他蛊惑人的言语又那么极富感染力,让人觉得他是打心眼里的善良。理查三世在莎翁笔下再活了一次,对他又爱实在又恨。

  ●感觉剧本的重量分布有些不平衡,最后理查的死太过简短,但其实也可以理解,莎翁对于理查的描写都在之前的权术争斗与阴谋诡计中展开,需要我们自己去深挖。这部剧写得人要么邪恶、要么懦弱、要么趋附,集中把莎翁对于人性问题的思考铺开,但这种思考并不是批判性的,而是一种冷静的旁观,比如理查的巧舌如簧,不带偏见的描写确实令人钦佩。诸如此类让这部剧有一种可以不断挖掘下去的魅力

  ●这译本译得什么玩意儿

  ●不知为何对莎士比亚写“恶”特别着迷。好人、权宜的人、踌躇犹豫的人、有缺陷的人相对来说都好写,但恶更复杂,一个饱受折磨、自我憎恨又厌世的理查,好像把奥古斯丁所说的“物理的恶”、“认识的恶”和“伦理的恶”三种恶都占全了。他身上是全面的、极致的、毫不掩饰的、生机勃勃的恶,是天地间最罪大恶极的恶,以及强悍的、不容驳斥的恶的逻辑。像创造了他的作者一样,看故事的人也反复在心里对其追因溯果。

  《理查三世》读后感(一):恶人之死

  在阅读到一半进度的时候,差不多把关于书的一些想法憋了出来。出于时事的影响,这本书结束得略微仓促,且刻意地坠上了一些关于对“恶人”的诅咒。不是出于三个巫女的玩笑,也不是出于谁的恶意推动,理查从一开始就在努力的告诉我们——人的心可以坏到什么地步。人的心可以坏到什么地步?可以坏到口蜜腹剑杀死自己的亲人,可以坏到为了权势诋毁自己的母亲,可以坏到成果到手后对得力助手痛下杀手,可以坏到对同胞发生的事情愤怒又保持缄默……已经开始知道限度的孩子要如何跳出这条河流,逆流而上的人们又要如何面对水流的压力,疯掉的居民如何变成正常人,哈姆莱特也难以想象啊,再没有比这更为悲惨的故事了。恶人之死,不过转换个地域继续作恶,好人之死,只配在空城里,追赶在殡葬车的后头哭喊“妈妈”。再没有比这更悲惨的故事了。

  《理查三世》读后感(二):矛盾的疯子。

  理查的战前独白

  “我怕什么呀?怕自己吗?

  周围没人啊。理查可是爱理查呀!

  那是说,我只有我。有凶手在身边吗?

  没有啊——有的,我就是呀!——那么快逃吧。怎么,逃避我自己吗?

  这自有缘故啊——只怕我向自己讨命呀。

  这是什么话!自己向自己讨命?

  唉,我爱我自己呀。干吗爱自己呢?

  为了我有好处给自己?

  不,唉,我其实是恨死我自己呀——

  只为我一手干下了可恨的罪行!

  我是个恶棍——呸,胡说,我不是!

  蠢货,你该自捧自呀!

  蠢货,别自夸了。

  我这颗良心,它伸出一千条舌头,

  每一条舌头都搬出了动听的理由,

  条条理由都控诉我这个恶棍。

  背信弃义——罪大恶极的背信弃义

  谋害人命——丧尽天良的谋害人命

  罪孽深重——大大小小的罪孽齐全了

  一齐拥上了公堂,

  一声声高呼:“罪孽!”

  我绝望呀!有哪个是爱我的?没有!

  我今天死去了,又有哪一个来哭我呢?

  干吗要来哭我呀?我问我自己——

  自己都看不出有什么好怜悯自己的。

  我恍惚觉得死在我手中的冤魂,

  都进人了我的营帐,一个个冤魂

  口口声声说:明天要向理查报仇!”

  一点想法———

  理查最后的独白,篡夺来的王座总是不稳的,他摇摇晃晃着,悲哀的赞同自己,义正言辞的反驳自己。杀死了敌人,逼死了同谋,谋害了妻子,为了那冰冷的空洞的王座,深井一般的王冠。但是他不会沉在底下,他不会像理查二世一般,含满了泪水。他的空桶浮在上面,与另一个搏斗着,胜者只有一个。

  他会输,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己也只有自己。他疯了,疯的彻底。为了王位,这是代价吧。

  《理查三世》读后感(三):疯子的自毁

  理查德: 何惧?我自己? 身边没人......理查德爱理查德。 是啊,我就是我。刺客也进来了吗? 不,我就是凶手。那就逃跑吧。 哎呀,我说我从我这里逃走了?为何? 害怕报复?不! 我对自己报仇?啊! 不可能。 因为我爱我自己。 因为什么?是因为我对自己做了什么好事吗?啊,不,相反! 我憎恨自己!憎恨做出可憎行为的自己!我是恶棍。 但是装作不是坏人而已。傻瓜,要对自己好一些。但是不要像傻瓜一样阿谀奉承。我良心不安。他们一个一个地胡编乱造。他们一个一个地指责我是个恶棍。伪证罪杀人者,最残酷的杀人者...(省略)没有一个人会为我做任何事。就是死,也没有一个人同情我。也是,当然不可能。 连我都觉得自己腻烦,谁又会同情我? 此段把理查三世的疯癫、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表现的淋漓尽致。由此段看来,他对于自己的恶行并不是毫无忏悔之心,他也深受良心的谴责与恐被上帝惩罚的恐惧,但他这种自暴自弃,疯魔嗜血和坏事做绝的行为看起来似乎带着严重的自毁倾向。他是个骄傲聪明的人,但一生无法得到关注和爱,这种矛盾和情感的压抑唤醒了他内心暴虐的种子,让他去平庸的接受现实莫过于死,于是他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走向极致的自毁,这是他抵抗命运的方式,也是确认自我保全自我的方式,这可能是他的一线生机。

  理查三世仿佛从出生时就被诅咒,丑恶的面貌,畸形的身体,剥夺了他追求幸福和爱的权利。在哥哥战争胜利后的华光晚宴里,看着意气风发的兄弟和推杯换盏间的美酒和美女,他自卑的抬不起头来,他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爱。三兄弟中,最不被看好的就是他。大哥英俊潇洒,足智多谋,通过篡权成为了九五至尊,二哥善良,深受母亲喜爱,而他呢,从没获得过母亲的一点信任,约克公爵夫人从头到尾没有表现出对理查的任何爱怜,笃定他就是背后的阴谋家,并出言诅咒。然而面对母亲的憎恶和诅咒,理查表现出的是痛苦,却不曾忤逆,即使最后他篡位成功成了帝王,他内心深处是否还是有一丝对母亲的期待呢?瞧,我成功了,我不再是那个没用的人了,为什么你不能像赞扬哥哥们一样赞扬我呢?

  很多人说理查三世是马基雅维利主义,我持不同的看法。

  理查在篡位的过程中确实展现出了阴谋家的手腕,两面三刀的逢迎,虚伪的嘴脸,冷酷无情的铲除异己,未达目的不择手段,在当时外戚势力强大,贵族之间不和睦,国外势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他在英国皇室复杂的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登上了宝座,并不只是野心足以支撑的,这证明他确实有与之匹配的智谋。可他得到王位以后的行为却丧失了一贯性。对于他登上宝座的第一功臣白金汉,他是怎么对待的呢?他没有兑现他对白金汉的许诺,在登基不久还没坐稳王位时,他把自己强有力的同盟推向了敌方,大开杀戒,杀掉了妻子侄子和前太子,还要娶自己的侄女为妻……种种行为都不是明智的选择,但他真的是因为愚蠢吗,或许并不是,他还在持续发泄,自我毁灭,直到众叛亲离,叛军四起,最后的战争便是自毁的高潮,他的狂气达到了极致,在战场上杀红了眼然后战死沙场。

  《理查三世》读后感(四):莎士比亚历史剧的结构与《理查三世》的主题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十部英国历史剧,其中《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被称为“第一四联剧”,而《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则为“第二四联剧”,它们与另外两部《约翰王》(居于两个联句之间)、《亨利八世》(居于末尾)共同构成了莎士比亚整体的政治-历史哲学,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对都铎神话的戏剧再现和改写,并奉行了中世纪历史戏剧的神学结构:人被创造后堕落——道成肉身——人的救赎——最后审判。

  《亨利六世》讲述了英国的堕落:亨利四世弑君自立,英国受上天惩罚,亨利五世英年早逝,其子亨利六世羸弱,外畏法国强敌,内制于权臣温彻斯特大主教、约克公爵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最终弑君悲剧重演;而《理查三世》则讲述了英国的恶贯满盈和否极泰来。理查三世的胜利不免又成为众恶所归的渊薮,从托马斯·莫尔的《理查三世》开始,理查三世一直是妖魔化、邪恶、血腥的暴君典型,但如果我们仅仅将《理查三世》视为邪恶暴君的反派象征,那么就大大贬损了莎士比亚的“微言大义”了。

  首先,理查三世丑陋畸形的外貌、残忍奸险的心肠、巧言令色的花招、两面三刀的手腕,以及泯灭良知的个人野心,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所谓“只要结果为善,行为总会得到宽宥”,完全是一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式君主:集狐狸与狮子——狡诈与武力——为一身。在《理查三世》开篇的独白中,理查这一形象便得到鲜明刻画:

我已设下了毒计,开始了行动,凭醉后的狂言,诽谤的传单,梦兆,去挑拨我三哥克拉伦斯和王上,叫他们彼此结下解不开、化不了的仇恨;只消王上心底正,听什么、信什么,不比我狡猾虚伪,一肚子奸诈,管叫他下令把三弟打入大牢。为的是有预言说:名字以 G 打头,便是日后谋杀王太子的凶手。我进宫去,煽动他更加恨死了克拉伦斯,把恶毒的诬告说的煞有介事;要是我老谋深算,不出我所料,克拉伦斯啊,你别想再多活一天。 ——《理查三世》(第一幕第一场)

  理查三世颠倒了道德秩序,在他的称王之路上,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全然不顾良心为何:

理查: “良心”是挂在懦夫嘴边的一句话,抬出这词儿,就是为了吓退那些强者。我们威武的兵力是我们的“良心”,我们的刀枪是法律。——《理查三世》(第五幕第三场)

  我们看到,理查三世与善良但无能的亨利六世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了第一四联剧理想君主的两极偏离,后者是莎士比亚向世人演示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失败,最终无恶不作的查理三世引得人神共愤、众叛亲离,最后死于亨利·都铎之手,实现了英国历史的净罪与拯救。

  其次,莎氏所建构的文学话语,突出了理查邪恶、阴险的形象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宫廷里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国王爱德华四世在剧中更是明白无误的说道:

国王:娘娘,这事也有你一份,不例外,你儿子道塞,还有你,白金汉,都一样;你们结成帮派,相互攻击。——《理查三世》(第二幕第一场)

  第三,《理查三世》的主要目的是表现上帝的意旨在英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因而理查三世的主导性只是上帝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其他人的罪行(宫廷斗争)产生的全部罪责都由理查三世一人吸纳,他是整个国家的毒瘤,所有国民都联合抗击他。《理查三世》是一部宗教色彩浓厚的历史剧,我们显而易见地发现剧中隐藏的上帝和神学语境:戏剧中处处洋溢着上帝的秩序原则;作为上帝的牧师的里士满的自白;整部剧中,莎士比亚让所有罪恶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玛格莱特的咒语;以及《理查三世》中伟大的人物死去时都承认自己的罪并考虑到其他人的虔诚心态,例如克莱伦斯在杀他的人进场前说道:

上帝呀!如果我真诚祈祷还不够使您息怒,而坚决要惩罚我的错误,那就至少只在我一人头上泄愤把;呵,千万饶过我那无辜的妻子儿女。——《理查三世》(第一幕第四场)

  如此看来,理查三世是整个英国堕落罪恶的替罪羊,因而他也是一个悲剧形象。剧本一开始就描绘了理查从小受的苦难和他在苦难面前的反抗态度以及冲破现状的一系列打算。他痛苦的不仅仅是受人歧视,更重要的是这“废体残形”剥夺了他享受青春、爱情、欢乐、幸福的权利。人的本质就是自我保存和超越自我的欲望。 就自我保存而论, 凡是个体在生活中,当生存受到阻碍、情感欲望受到压抑时,就自然地或本能地要进行抗争, 要冲决任何方式所设置的障碍,而放弃无异于死亡。理查三世正是如此实现他的欲望,尽管他没有用上适当的方式,却不断与命运抗争,成了一位悲剧的英雄。此外,他的悲惨境地在以敌为友诅咒的实现下再次显现,当里士满说道:“他手下的人没有一个不宁愿我们战胜,唯恐他得到胜利”,这部剧中最聪明的人结果成了被欺骗最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