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 总理段祺瑞读后感100字

中华民国 总理段祺瑞读后感100字

2020-10-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民国总理段祺瑞 读后感 

  《民国总理段祺瑞》是一本由关河五十州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总理段祺瑞》精选点评:

  ●民国那么精彩却写得那么平淡

  ●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 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老段真汉子!

  ●叙述的还算详细,与其他书籍描绘的差别不大,可读性还是不错的,脾气秉性还是与老段非常相像的,北洋集团中期的老段,还是对当期的中国起着很大影响。不亲日,不拒绝,一切为民国。

  ●有些地方逻辑是矛盾的,有点牵强。但还是提供了一些史料信息

  ●书写内容笔法一般,但忍不住对段祺瑞的崇敬,四星评价。民国时代,江山如画,多少风流人物~

  ●对历来的反面人物做出了一个细致多面的生动描写,最大的收获在于进一步明白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看待历史人物时,没有非黑即白。在看待人物、事物时,应当多角度、深层次地看,挖掘表象之下的原因,那才是真相。

  ●徐树峥

  ●段祺瑞的历史,不应该局限于鲁迅的杂文。那时的中国还是一盘散沙,一片迷茫。在那个年代做成些事情,比如三造共和,比如参加一战,比如在袁之后维稳国体,都不容易。

  ●客观公正是治史的第一态度,“三造共和”的功臣岂能是教科书上的反动军阀形象?!

  《民国总理段祺瑞》读后感(一):稍微有点失望

  关山的正面抗日让我对他的作品有极高的期望,但这本书作为一本正常的传记来说,感觉都有点不合格,更多的是介绍了当时的政局,以及段祺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让人对当时袁世凯末期到老将上位中间这段夹缝期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但作为幽默讲史的大师,有点尴尬了。读完没啥记住的,除了“三造共和”这种大事,具体的过程还觉得有点平淡,没有写出当时的时局的动荡感和当事人的危机感

  《民国总理段祺瑞》读后感(二):真的是机场读物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原本是想看一看民国历史,尤其是关于五四,相关等等,但是这本书之浅显,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看了一半,就扔在机场了。

  作者文笔之无聊,也实属罕见。全书平淡至极,实在是让人读不下去。

  再说人物传记,无头无尾,就算你要单写总理时期,也不见多少笔墨着力于段祺瑞本身,也没有说通过诸多实例来刻画段祺瑞。每一个原本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里都变成了平淡无奇的演义小说

  如果不是因为kindle没电,打死也不会买这种书啊。

  《民国总理段祺瑞》读后感(三):想读《民国总理段祺瑞》

  我对段祺瑞评价,一直停留在中学时所学的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上。学习此文后,我知道了“三·一八”惨案之惨,段祺瑞执政府之坏;我一直认为,是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投枪匕首,把段祺瑞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对段祺瑞所有评价都在这篇鲁文,这篇檄文的下面这段话,我一直熟记于心:“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随着时间推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愈发全面客观了。近来所谓的历史学者们又研究说了,说他是革命者痛恨的军阀,却誓死不当汉奸他是乱世枭雄,又是“六不总理”,廉洁奉公;他“三造共和”,是蒋介石极为崇敬的军政前辈。目前,需要对历史人物去标签化,还原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民国总理。究竟段祺瑞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关河五十洲的《民国总理段祺瑞》能否改变我对他的评价呢?我要通过研读这本书来判断。希望尽早读到这书!

  《民国总理段祺瑞》读后感(四):画外随想

  一战时期,中国加入协约国,出兵海参嵗,会同协约国围攻俄国革命党。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当政的北洋政府派出了三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连、一个机关枪连和两个炮兵连等特种部队,并且精心编排训练,不论实在武器装备、人员素质,还是后勤供给、军纪要求上都是优中选优。虽然数量上,在各国中只算中等,但是质量上,却可以说名列前茅。魏宗瀚等人到海慰问的一次,仅慰问品就有:在南苑宰杀的大黄牛两头、在北京城内所烙的山东大饼约一万斤面、在上买卖的美丽牌香烟和毛巾、在长春总兵站购买的白干酒两千斤!可以说,国内部队配备的,这里都配备,国内部队想都不敢想的,这里也配备了!当然,这支队伍也不失所望地获得了“打仗第一名”、“装备第二名”的名声。

  而有些军队,相对而言则军纪涣散、战斗力地下,平日滋事扰民、打仗畏畏缩缩。其中不乏强国大国部队。

  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即便如此,为什么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的贡献仍被忽视,在列强严重,中国仍是弱国,为什么中国总是受委屈!

  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我国对形象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越的内在。

  国际形象固然重要,但是要与一国的实力相匹配。重要的不是一次几次的表现,不是紧急面试,话语权最终还是落在综合国力上。外交形象能展现国之品味风度,但不完全代表综合国力。

  中国在一战派出的部队上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却不以同样高的标准和要求来对待国内军队。虽然国内掣肘力量更多,但起码也说明相较而言没那么重视。而有些溃不成军的国家部队,在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侵华战争中,却转而变成了踏平一切的铁骑。

  视线拉到现代,经常听闻在某些国际会议上,西方要求我国承担发达国家的责任,我国则认为自己仍是发展中国家,西方欺人太甚。殊不知,在对外交上、宣传上,我国处处展现世界一流的形象,总是强调自己巨大的进步和力争第一的决心。也难免有人眼红,有人自然而然地认为你本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现在的发展水平来看,某种程度上来看这就是“外强中干”。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在突击世博天空蓝之前,应先治理好老百姓喝的水、呼吸的空气;在奥运上争夺奖牌榜之前,应先打造好全民健身的氛围和水平;在大力宣传指标之前,应先想想质量水平是否跟得上。

  科技如此发达,交通如此便利,新闻联播的美好和谐景象遮挡不住现况的美中不足,希望我们国家、我们每个人都能沉下心、耐住性子,把发展之基打牢、筑实,在外交上精准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