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剖析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儿童剖析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2020-10-2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儿童分析的故事 读后感 

  《儿童分析的故事》是一本由[英]梅兰妮?克莱因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604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分析的故事》精选点评:

  ●后期理论越来越清晰明了

  ●克莱因的理论是很有价值的,但不得不说,她的咨询像是灾难,从一开始便展现暴力。她的许多诠释没有根据和来由,只凭幻想。所以我理解为什么她的理论认为孩子只有幻想,理解为什么她的女儿那么恨她,为什么温尼科特和鲍尔比要和她决裂。她做得最明智的事情之一就是找温尼科特分析她的儿子。

  ●儿童精神分析原来可以这样工作

  ●快进了一部分…。第一次读这种笔记,注记部分很好。(阅读的同时用《儿童精神分析》做参考)

  《儿童分析的故事》读后感(一):一次儿童精神分析的实证探索

  《儿童分析的故事》是九州出版社这套克莱因文集的最后一本。如果说在前三本中克莱因用大量的理论阐述了她关于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被害焦虑与抑郁焦虑、俄狄浦斯情结等观点,介绍了游戏方式对儿童分析的重要性、把握正向移情和负向移情等分析技巧,那么在这本书所记载的克莱因对理查进行分析的实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理论的现实意义和闪烁的光芒。

  《儿童分析的故事》读后感(二):理查的精神分析报告

  怎样教育孩子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可以说是所有家庭最关心的问题,现代家庭关系中,孩子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把自己最无私的爱投放到孩子的身上,但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真的得到了他最想得到的吗?在看过克莱因以上三部理论分析之后,对于儿童精神分析我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说实话太过专业的领域对于外行人来说还是有些晦涩难懂,而且专业领域所提出的理论太过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了,在经历了最初的难以接受以后,反复咀嚼也发现确实是精神分析所得到的结论那样,那么,我们普通人如何从孩子的行为入手,收到自家孩子行为背后所代表的意思呢?这部《儿童分析故事》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而且与前三部相比也更加易读。 我们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个叫做理查的小男孩,通过与他的九十三比唔谈,长时间多角度的分析,给作者提供了极多的素材,也以实例让我们看的更加形象。第一次见面很重要,也许正是第一次见面时理查的配合让这一系列的治疗有了一个好的开端。现在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小主角的基本病情,小理查身患焦虑症,我们已经知道婴幼儿会因为受行动限制以及身体弱小而焦虑,而战争的因素激发了这份忧虑,让小理查深陷恐惧之中无可自拔。在另一方面小理查有着极高的绘画天赋,并且有着自己特殊的绘画方式,有人说有艺术天赋的人都是感情丰富的人,而感情丰富恰恰也是容易诱发精神问题的一个原因。虽然被极大的焦虑困扰着,小理查的倾诉欲望极大降低了这次治疗的难度系数,也为后期四个月的治疗打下一个好的开端。 很难想象一个孩子会对作为陌生人的医生如此放开心扉,从第二次唔谈开始,理查坦诚了他的更多焦虑,除了战争的阴霾之外,他还担心太阳与地球相撞,以及自己的父亲可能会对母亲产生伤害,或者流浪汉对自己母亲造成伤害,理查因为这些焦虑而采取对抗焦虑的防卫同样是研究的重点。而在分析理查的时候克莱因会以专业的眼光把可以让这个小男孩高兴的事物映射为本能支配的某件东西,比如他养过的知更鸟和想要被母亲夸赞的袜子都在映射自己的生殖器,而分析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交谈以后,他自己也幻想出一个分析师的形象,并且认为分析师无时无刻的都与自己在一起,自己幻想的分析师与现实生活中的分析师真正的了解自己,分享着自己的生命。 当然儿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认为自己平时的行为与性行为或者毁灭冲动等欲望联在一起,而分析师作用则是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游戏中,深层次的探索那些被压抑的潜意识幻想及欲望,并帮助儿童理解这些幻想和欲望,向儿童解释这些幻想的意义,让孩子有解脱的感受。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正确认识那些困扰着他们,并且难以启齿的问题,使焦虑降低,忧郁减轻,最终帮助儿童找到面对那些问题的方法。经过四个月的唔谈以后,他的被害焦虑大度减轻,并且能够更深切的感受到父亲的爱,他也能够面对、控制和抵消他的摧毁冲动、嫉羡、贪婪和被害焦虑,他内心的安全感也更加稳固了。

  《儿童分析的故事》读后感(三):克莱因经典个案分析

  文/初晓

  儿童精神分析作为精神分析的重要分支,在梅兰妮·克莱因的研究下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克莱因对儿童的分析主要是对儿童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的。因此经典案例对她来说至关重要。虽然在《儿童分析的故事》出版以前,克莱因已经发表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著作,但她很多理论和著作的来源都是从《儿童分析的故事》一书中来的。

  这究竟是怎样一本书,以至于它能够成为梅兰妮·克莱因最为重要的著作?《儿童分析的故事》这是一本富含生命力的作品,对于克莱因至关重要,在她的所有著作中也占有十分特殊的位置。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呢?其实说起来也容易,书中重点详述一名十岁男孩长达四个月的分析历程。在对查理进行分析时,克莱因重点对他的画作、游戏、语言联想和梦境作出精辟的诠释。

  在历时四个月的分析期间,克莱因对每一次晤谈都做了详尽的记录,这是探索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儿童分析的故事》一书说明了她在分析当时的理论概念,并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实务工作与理论观点。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克莱因很多崭新的想法。对于这本书,克莱因本人也十分看重,因此在即将去世的前些天,她还在为本书的出版尽最后一点力量。如此做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她就是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为更多人提供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克莱因的这部最后著作,可以说是深具创造性的一部代表作,更是探究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不可多得的必备书籍。

  书中分析的小男孩,十岁,患有重度的忧郁症。关于这一点,和他自身有关系,当然也和他生存的环境有关系。其一,查理的母亲曾经有轻度的抑郁倾向;其二,查理母亲对查理的母乳喂养阶段实在太短,以至于他长大后过于粘母亲;其三,母亲对他的宠溺,过分担忧,以至于在他做事之前都会感到害怕与恐惧;其四,环境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无形中增强了查理的恐惧感,以致于最终他出现重度抑郁。

  克莱因针对查理的情况,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二战上面,四个月的时间,每一次晤谈,她都能够感受到查理的细微变化。虽然时间较短,但分析效果可是清晰可见的。其实,最为一个对学习十分有天赋的查理来说,重要的问题还是心理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家长过分对孩子宠溺,会让孩子对外界产生恐惧感,最终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交谈。

  若是看克莱因文集的前面几本书,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婴儿都存在偏执 —分裂修复的可能性,除非非正常的强烈刺激,才会让隐藏于孩子内心的恐惧彻底激发出来。而面对这种情况,精神分析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通过查理的例子,可知儿童精神分析在治疗孩子内心问题上,还是有明显帮助的。这一理论仍然需要更多的人去深入研究,当然,梅兰妮·克莱因在儿童精神分析研究领域留下了不可抹灭的一笔。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去是深入研究儿童精神分析,让更多的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儿童分析的故事》读后感(四):儿童分析的个案经典

  《儿童分析的故事》在克莱因的作品集中占有极特殊的地位,这是一部满怀生命里的书。这本书以逐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位十岁小男孩为期四个月(九十三次晤谈)的精神分析过程。书中的K太太即是克莱因本人,与理查的独处的分析过程中,没有旁人佐听,亦无录音与笔记记录,全凭记忆过程呈现梳理分析过程,这样的整理肯定会有些许疏落,但对于分析过程的严谨和不违背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潜意识的洞察力会影响分析),克莱因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完成这次个案分析过程,她的《儿童分析的故事》也成为最具有创造力的一部代表作。

  这部作品中倾注了克莱因许多心血与全新的想法。她是一个实验先驱者,她在这部书中展现了许多直觉式的观点,在当时的精神分析领域中还未曾发展成为如弗洛伊德式的概念化。她如实地描绘出她持有的分析技巧与移情诠释,提出假设进而验证,再在注记中加以深化评论分析,使得每一次晤谈都有之后理清的延续性与科学性。与克莱因另一部著作《儿童精神分析》摘录部分观察与诠释有所不同,这一部是针对未被探究的焦虑内容和防卫提出的假设,所以分析技巧并不完整,并且个案的分析记录(证据及物理科学)也并不能成为一个精确且可供比对之资料的范本,潜意识的响应是无法测量且无法分类的。但其具有开拓究深的意味并赋予活力,个案的反应以及随后的联想带来更多的素材,通过这些素材依循相同原则加以分析进而达到修通,她的个案分析经验,对于后者精神领域研究分析师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

  1939年二战爆发,这正是这本书的主角理查所处的环境,战争促使他的焦虑加剧,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他的日常生活,他恐惧其他陌生的小孩,理查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兴趣逐渐产生抑制的现象,他饱受感冒困苦也使得他极度虑病时常陷入忧郁的情绪中。理查的另一个表现在他比同龄人更为早熟,这些表征都在克莱因的晤谈中有集中的体现与诠释分析。通过游戏室的独处,K太太营造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安静环境,理查的潜意识幻想得到了K太太非常直接的性器诠释,理查在其中不断的暴露出对分析本身的疑虑,逐渐接受,直到进而缓解降低焦虑,体会到诠释带来的自我整合能力的增强。

  理查在前期晤谈中表现出潜意识的焦虑并伴有攻击性,在分析的过程中,焦虑被激起并引发防卫机制的运作,诠释的意义在于,把病患的在游戏中的潜意识幻想转移对象加以证实与直视,“每次诠释都应要探索超我、本我与自我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说,要有系统地探究心智各个层面及其功能,才能做出适切的诠释。”(书中的专有词汇都用【】表示,例如【全能思考】、【躁动防卫】以及【欲望的全能感】等,这也为读者查阅和理解内容提供了极大方便,阅读起来不会因为专业领域研究而感到乏力。)

  理查的早熟与虑病在分析过程中也同样得到充分定位与理解。在成人身上经常看到有变回孩子并被呵护照料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可在人成长的很早阶段就被潜抑,在成人心里,有些不可替代的东西,在早期从未得以充分享用之。随之产生的罪疚感与忧郁导致过早成熟具有独立个性。这种忧郁失落感在理查身上得以体现;理查的感冒得以好转,也是使得理查的病情减轻。虑病特质的人借由此生理症状夸大并扭曲,导致问题症结。

  虽然仅有四个月的分析时间,但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理查在整合与统整有所进展,统整与整合能力的增强较弱了焦虑,在显露攻击性能够加以克制,情绪也由早期的恐惧以及强烈的忧郁转为更深的安全感。在当时所处的动乱战争中,得到如此巨大的转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从另一方面肯定了克莱因行之有效的分析技巧。

  《儿童分析的故事》完成了克莱因理论的坚持与印证——“分析使得内在好客体更为稳固,而内在安全感的提升也反映出生之本能逐渐在增强。”这样的分析并非完美周全之道,但它所带来的改变会在一个孩子身上持续下去,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