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sville典范读后感有感

Janesville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2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Janesville 读后感 

  《Janesville》是一本由Amy Goldstein著作,Simon & Schust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Janesville》精选点评:

  ●这本同去年大热的Hillbilly Elegy一样,都可以作为对Trump获胜的理解,Janesville是Wisconsin的一个缩影(32年来第一次投给共和党)。内容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Jansville汽车产业的衰落,工人失业,家庭流离,连锁企业跟着倒闭。以及随后几年如何安抚、如何振兴、for homeless children: project 16:49,蓝领的美国梦。Janesville对国人很陌生,其实它曾经拥有GM历史最悠久的工厂,主要产品线是针对SUV,SUV需求下降后,工厂便也关闭。GM或Lear都是我曾耳熟的企业,如今也依旧还是令人自豪的大公司,人们不会忘记的吗?希望有人记录我们的国企下岗潮。评论待补。靠谱友邻推荐。audible。

  ●与本书主题无关的一点感想:打1.5份螺丝钉蓝领工就敢养娃养车养楼(娃和车还是复数的),每个礼拜groceries花200刀,然后银行账户上四舍五入等于没钱,前脚失业后脚就要取养老金续命。啊神奇的美国人民!真的不能理解

  ●与国内早期工业城市(三线等)的经历其实也挺相似。政治与经济。

  ●08到13年事无巨细的记录,看完书才知道美国蓝领从前生活这么舒服

  ●Clinton cannot read people as well as Obama

  ●讲的是位于锈带上一个曾经是GM工厂的小城市衰退的故事。作者做了很多功课,跟踪各色人等五年有余,所以比去年特火的那个“悲歌”有内容多了,说不定也能拿普利策。不过我本人对union一向反感,觉得不是每个人都值得同情。除了孪生女孩,她俩实在是好孩子。

  ●一个产业连接一座城;产业兴,城兴;产业亡,城亡;Janesville属于后者,从书中看到了蓝领工人的无奈与挣扎,看到了什么才应该在美国put first! Blue Collar‘ s jobs! now,Trump came to power!

  ●1. 作为杂志文章或纪录片可能更好 2 可怜但作

  ●[有声书] 通用汽车GM在2008年将位于Janesville的生产线停用,直到2015年正式关闭。这本书追踪了几个GM员工家庭在2008-2015年间,为了不失去曾经拥有的中产阶级生活水平:有的去了隔壁的印第安纳州的GM工厂工作,过上了周一清晨离开周五傍晚回家的生活成了Janesville gypsies;有的年少懂事的十几岁妹子边读书边打工补贴家用;有的回到学校,攻读一些前景不明的专业学位,毕业后的收入反而不及一些当初没选择回学校而转而找其他工作的人… 全书的政治内容不少,尤其是Janesville作为共和党Paul Ryan的老家,经历了2012年总统大选(Ryan作为Mitt Romney的副总统候选人搭档),而父老乡亲多数投给了Obama…

  ●请问有人知道前言中T FOR HE MEMORIES.少了哪几个字母吗?

  《Janesville》读后感(一):消失的一切

  Janesville:An American Story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城镇,一个工厂。讲的是传统制造业在当地消失后,与之相关和蓝领工人直接失去了工作。他们的家人受到了影响。更多的周边工作也不可避免被卷走,从便利店、电影院、加油站到房地产中介。

  受到影响的这些人,有工人,有经理,有父母,有小孩老人,有学生,有老师,有商人,有政客。所有人都被“失去的工作”这个巨大漩涡卷入和抛出,释放着爱与恨

  看书的时候,忍不住会打开浏览器,翻过那座墙去看一眼书中讲述的人和事。我模拟了“流浪”工人每周要走的回家路线,看了那部让政客们流泪的描写流浪儿童的Project 16:49纪录片。我也去看了双胞胎的Facebook,看看她们现在的生活。我也去看一下现在有哪些中国学校与Janesville合作国际交换学生。

  随着2016大选和川普的上台,很多人才忽然间感受到这些“工人的力量”。但是对这些工人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失去的已经永远离开。即使发声与投票让历史发生了又如何,生活还是要继续。而回到墙内,在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的工作会像书中的汽车制造业一样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变化从我们所在社区消失呢?而这些人又去了哪里呢?

  .S.

  1)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在9区内传播纪录片《铁西区》。

  2)Medium上面的一篇评论特别提到书中的附注2,讲的是一个与常人认知不同的结论:Skill retraining is a core belief of any economic recovery plan. Yet the data the author and her associated researchers gathered shows that it’s not true. 即经过就业技能再培训的失业人员收入比未参加新技能培训的更低。

  《Janesville》读后感(二):看似在思考,实际上大脑一片空白

  虽然本书事无巨细得记录了Janesville这一蓝领为主的“公司城镇”的兴衰,让人对“铁锈地带”增加了了解,但只是对这些蓝领报以同情、而不分析蓝领悲情背后的真正原因和提出实质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本书只是一本无趣的碎碎念而无法提供真正的养分。

  另外,本书和美国一贯的“应得权益”风气一样,并不真正让蓝领为一些自己应负责的事情负责,也不鼓励他们做一些真正能够改变自己生活的事情。比如有些蓝领看似在努力(之前奋力加班、之后上课转行),但他们从根本上忽略了对自己为什么失业这一问题的思考。

  在经济上,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把暂时性的事情看作永久性的存在:书中的人物大多是高中毕业的蓝领,而很多人因为各种沾亲带故最终获得了年薪6万美元的工作,这还没算上福利和加班工资。这本身即是一种不正常的存在,因为这是基于二战之后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存在。与此同时这种存在也是不公平的,因为无数能力比他们强的人却因为出生在其他地方而拿着远为微薄的薪酬。如果能够对此有所意识,那么这些人应该一直是以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生存的,一早就想到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应对。要知道在保障体系出现之前的人类都是这样面对周围的环境和未来的变化的,而这也才是人类生活的常态。有保障体系提供各种福利和保障的情况基本上在发达国家也是二战之后的产物,在发展中国家基本还未实现。

  在政治上,他们对真正的剥削却完全没有感觉:本书只略略提及通用汽车在破产后获得了政府的巨额支持,但实际上许多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最后的结局都和通用汽车一样,比如AIG等。虽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基本上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但这些人不把自己的炮火对准明目张胆的“窃国者”还是让人颇为遗憾的。如果说对不了解全球化的趋势等问题是对经济方面认知的缺乏,那么无法有效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就是对政治方面认知的缺乏。为什么一部分人能够从既有体系中获利,不论是顺流逆流?为什么蓝领的日子却越过越惨?自己应该团结谁、打击谁?

  “世界上从来没有救世主,一切全靠我们自已来担承”。在经济上,这些蓝领真正应该希望得到的不是任何一个人带领大家回到“过去的好日子”,因为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蓝领们应该做的是在经济方面意识到大环境的变化,努力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过去的获益者,他们最应该明白所谓的“历史最高价”是毫无指导意义的,只有当下的“市场价”才是自己能够获得和必须接受的。没有任何正面和积极的心态,那么“罐里养王八、越养越抽抽”是必然的结果。

  在政治上,蓝领们和太祖多学习,好好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因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美国近年来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Janesville》读后感(三):16 Hours and 49 Minutes

  经济衰败,或许可以感叹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互助和努力也不是新鲜事。但,阻挠呢?这是当我读Janesville: An American Story这本书时,想到今年的冬天,尤其感到难受的地方。

  1

  roject 16:49,这个奇怪的数字是什么?是儿童在当天放学后到第二天上学之前的时间间隔。美国城市Janesville所在的Rock郡的一家公益组织,给无家可归的少年儿童提供住宿基本生活保障,以帮他们对付掉放学后到第二天上学之前的16小时49分钟。如果他们没有住处没有食物,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堕落下去,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在2008年之前,Janesville的支柱产业是汽车制造业,当地有着GM(通用汽车)历史上最悠久的工厂,主要生产SUV相关的产品。因为GM,也带动了生产汽车配件的Lear在此地落户。长久以来,Janesville地区的普通居民,以去GM工作为荣,这些白领或蓝领工人,他们将一生奉献给GM,矜矜业业地工作,随后退休,拿一份并不算太多的退休金安然度过晚年。

  2008年的金融危机,工业衰退,GM关闭掉了在Janesville的工厂,员工们纷纷下岗,措手不及。

  多米诺骨牌效应,以前的中产阶级失业,只能去竞争那些更低端的服务性职位,而服务性员工接着失业,或者只能去外地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他们无法带走他们的孩子。

  金融危机之后,Janesville地区的无家可归儿童变多了。社工们寻求Project 16:49的帮助,筹集资金,扩充宿舍,以容纳这些变多的无家可归儿童。

  但筹集资金也并非易事。Project 16:49的资金来源包括其隶属的机构Y,但机构Y并非无条件拨款给Project 16:49,需要董事会讨论。当GM倒闭,原先在机构Y董事会当中的GMer离开,便无法再说服投票给Project 16:49。

  2

  作者Amy Goldstein是曾获普利策奖的华盛顿邮报新闻工作者,她的报道多关于社会和政治。

  关于Janesville,最直观的数字是,在2008-2009年间,其所在郡约有9000人失去工作,同时期全美国有约800万人失去工作。Janesville的命运和痛苦不是唯一。

  一直到2016年,Wisconsin在32年来第一次投给了共和党。Trump的胜利早已埋下伏笔。失落的中产阶级,蓝领工人们的失望,过去的那个政府无法缓解他们的痛苦。

  全书记述了2008-2013年五年间,Janesville的人民从绝望到挣扎到自救到再站起来的过程。再教育不容易,GM提供补偿的异地工作机会也未能解决同家人分开的难题。

  当然,即便再站起来,也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信心的丧失。

  2014年,Project 16:49 建成了女孩宿舍,收留了37个无家可归的女孩。其中有个读写障碍的女孩,父母在GM工厂关闭后搬到了别的州的工厂,她被留了下来。

  ……

  这次依旧是听audible上的有声书,上面的评价也很高。毕竟是FT年度图书(2017)。

  《Janesville》读后感(四):Michael Moore的演讲是给无数个Janesville的悼词

  这是Michael Moore在其反Trump的纪录片里的一段话,被对方给掐头去尾利用了,但非常强大,富有感染力。Trump的崛起,竟然被一个自由派看的最为真切。Democract到底和选民有多么脱钩?过于重视身份政治,而忽略了底层工人这些民主党传统的选民群体,最终被Trump打败。真是咎由自取。

  这个演讲,每次读起来的时候,再加上想起来Janesville里面的工人们的命运,我都会眼眶湿润。但是人生就这么残酷呀,这难道不就是我们的电影《钢的琴》所描述的东西吗。再放一篇2011年吴晓波为钢的琴所写的影评,算是我对工人阶级们在这个科技变革的时代所遭受的痛苦的感伤的一个记录吧。

  .S. Michael Moore的演讲一定要去看视频版本,极其极其极其有感染力。

  Donald Trump came to the Detroit Economic Club, and stood there in front of the Ford Motor executives, and said, ‘If you close these factories as you’re planning to do in Detroit and build them in Mexico, I’m going to put a 35 percent tariff on those cars when you send them back, and nobody is going to buy them.’ It was an amazing thing to see. No politician, Republican or Democrat, had ever said anything like that to these executives. And it was music to the ears of people in Michigan and Ohio and Pennsylvania and Wisconsin. The Brexit states. … Whether Trump means it or not is kind of irrelevant because he’s saying the things to people who are hurting. And it’s why every beaten-down, nameless, forgotten working stiff, who used to be part of what was called the middle class, loves Trump. He is the human Molotov cocktail that they’ve been waiting for. The human hand grenade that they can legally throw into the system that stole their lives from them. And on Nov. 8, Election Day, although they’ve lost their jobs, although they’ve been foreclosed on by the bank, next came the divorce and now the wife and kids are gone, the car’s been repo’d, they haven’t had a real vacation in years, they’re stuck with the sh–ty Obamacare bronze plan, where you can’t even get a f—ing Percocet. They’ve essentially lost everything they had, except one thing. The one thing that doesn’t cost them a cent and is guaranteed to them by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the right to vote. They might be penniless, they might be homeless, they might be f—ed over and f—ed up, it doesn’t matter. Because it’s equalized on that day: a millionaire has the same number of votes as the person without a job, one. And there’s more of the former middle class than there are in the millionaire class.

  o on Nov. 8, the dispossessed will walk into the voting booth, be handed a ballot, close the curtain, and take that lever or felt pen or touch screen and put a big f—ing ‘X’ in the box by the name of the man who has threatened to upend and overturn the very system that has ruined their lives: Donald J. Trump.

  They see that the elites, who ruined their lives, hate Trump. Corporate America hates Trump. Wall Street hates Trump. The career politicians hate Trump. The media hates Trump — after they loved him, and created him, and now hate him. Thank you, media. The enemy of my enemy is who I’m voting for on Nov. 8. Yes, on Nov. 8, you: Joe Blow, Steve Blow, Bob Blow, Billy Blow, Billy Bob Blow, all the Blows get to go and blow up the whole goddamn system, because it’s your right. Trump’s election is going to be the biggest ‘f— you’ ever recorded in human history. And it will feel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