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地丛书·反动的年月:1789—1848读后感精选

见地丛书·反动的年月:1789—1848读后感精选

2020-10-2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读后感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是一本由[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精选点评:

  ●比较喜欢民族主义以及思想史的部分;大部分内容依赖于marxism的分析结构…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有半年多,其间又看了些“好看”的书。这样的书,总是前快后慢,有些甚至结不了尾。想来还是自己知识缺口又多又大,还以为看了些小说就可以吃的下…… 尽管没吃下,可这样一部伟大的“历史书”(和我们上学时的那个真是不一样),必须要推荐,理由: 首先是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伟大的历史学家和共产主义者。 其次,现在全世界的经济,社会,科技等等方面无不受近代欧洲从启蒙到革命到爆发的推动和影响,要走出妄自菲薄或盲目自大的误区,这是需认识并承认的。 最后,这本书是从1789年“双元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作者称)开始,到1848年欧洲大革命结束。这个时间段,我们有在做什么呢?1789,清乾隆五十四年,康乾盛世。1848,清道光二十八年,鸦片战争开始,因此可见,兴衰由来。

  ●经典之作。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双重驱动下的世界,开始纷乱不安

  ●读不大上来,基本上就是在勾线。不过双元革命的气质很好的建立起来。1789年之前还是帝国王朝的纷争,1848年之后就是帝国主义的斗争了。8.5。

  ●左派史学家真香,尤其是意识形态一章写得真好。但是…我愿意集资两欧元给中信出版社找个好翻译,这本书的翻译水准怕是连图灵测试都通不过好吗??

  ●论述经济的部分看得实在吃力,下一本要过些日子再说了。

  ●艺术和科学两篇知识含量惊人。期待国内早日有更好的译本,这一版硬生生拉低了两颗星。

  ●史学大师霍布斯鲍姆倾30年心血著成的史诗巨作,了解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这“双元革命”如何推动现代社会的诞生

  ●不少地方挺难的,翻译腔也看着有点难受。

  ●对双元革命年代的历史综合,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才能读到有收获。虽然翻译不算很好,但不忍心扣星?。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读后感(一):入门书籍?

  这本书,花的时间颇长,它不是传统的那种编年史,它是对于这半个世纪中发生的事情,按照十几个不同的分类进行讲述的书籍。它的信息量极大,浓缩在这么一本书中,而且这些并非是发生在中国的历史人物和时间,所以看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信息超载,接受度大打折扣。

  外国人所说的入门书籍,大概对于他们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写得比较通俗易懂的《中国近代史》。但对于我们来说,绝非如此。

  不过,也许我们看书并不是要看到最细节的部分,只是需要抓住作者的重点,大概明了作者的意思即可。这一点我觉得还勉强可以做得到。如果对于欧洲史没有一定的了解,不建议阅读本书,不要给这些评论给骗了。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读后感(二):英法双子星

  西方人看待西方近现代历史,的确有更深邃的眼光。叹服作者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奠定200多年来世界格局的革命性时代是1789到1848这50年,它贡献了两场影响最大的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前者创立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将它席卷全世界。然而英国人是高冷的,保守和经验主义的,他从不设想向外推广其政治模式,也没有想象过离开君主的世界。作为历史变革的必要补充,法国大革命在牢不可破的欧洲大陆君主制版图中破土而出,在前后短短十多年里走马灯式的演绎了君主立宪,保守主义自由派共和,激进派全民共和,成为推翻封建制以后人类政权诸种存在模式的试验田。以后的200多年世界各民族对其命运和发展方式的探索,始终未远离这两场革命的影响。 意识形态方面,科学思维和进步思想征服了自然界,数理化等自然学科极大发展。这一股潮流进而征服了人类社会自身,人类也成为可以用严密的数据和逻辑来研究的对象,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走上了历史舞台。在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结合中,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了。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读后感(三):入门读物,有点失望

  第一部分 发展

  1.0 18世纪80年代的世界

  交通闭塞,集中农村,城市狭小,报纸仅发行4000份。

  农业有进步但仍属于传统农业,食品依然是地方性,蔗糖除外,烟草消费空间小。南部欧洲玉米与蚕桑普及,马铃薯仍未成为主要作物

  海上贸易繁荣

  家庭工人与分散加工制度属于主流

  2.0工业革命

  文艺作品在19世纪30年代兴起

  起源,18世纪80年代

  虽然萨克斯,列日也有工业化进程但是实力太小,无法形成世界影响

  科学,教育,经济学英国均对法国没有绝对优势

  农业是市场化是绝定因素

  棉纺织业繁荣,工业革命促进英国走向世界市场,拿破仑战争拉美成为英国经济附庸

  早期劳动的缺乏促进了机械的使用,另外机械便宜,使得平民方便购买用于生产

  工厂主要是棉纺厂,1815年蒸汽机被用于采矿,其他如食品,酿造,陶瓷

  工业革命促进1848革命产生,因为公债持有人采取强制通货紧缩 引起小资产阶级和工人愤怒(19世纪大部分时期人们要求放松借款)

  城镇促进采煤业发展,同时促进现代铁路诞生,这些为钢大规模生产打下基础。

  铁路的投资热情来源于外国投资的失败(战争,还款能力差)与市场整体规模不大

  取消中世纪遗留下共同耕作的敞田制与公共放牧,《谷物法》与斯平汉姆制度就是一部为了抵御这个趋势,保护农业生产者的手段,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与1846《谷物法》的废除宣告抵抗失败。1815农业萧条

  1780年英国贸易量才刚刚超过法国

  3.0法国大革命

  民主革命年代:美国,法国, 爱尔兰,比利时,列日,荷兰,日内瓦,甚至拉美,印度(罗易改革)

  无裤套汉的理性仅仅是恢复乡下人与小手工工匠的过去

  1830以后各国自由主义者才把本国而非法国视为解放者

  雅各宾共和国以较少资源应对了内外危机,普遍征兵与最高限价,但却得罪了农村

  4.0战争

  只有低地,瑞士,部分意大利雅各宾主义可以取得统治。爱尔兰与波兰则是本土需要法国力量结果,其他国家则是依赖征服推进雅各宾

  反法游击力量主要由农民运动组成

  反法最激烈的是英国(贸易)和奥地利(威胁其核心区域),支持者多为德意志小邦(尤其是从大陆体系中受益的工业发达的萨克斯)

  战争并没有造成人力严重损失(只有100万人),经济也没受到太大影响(武器破坏力小 会战短暂剧烈)

  英法动员士兵最多

  战争促进了纸币的发行与流动,甜菜制糖业,罐头食品业

  1815年农业价格下跌与严重歉收

  英国承担战争花销是法国数倍,以牺牲少部分经济发展速度的代价,消灭对手,法国经济主要损害来源于内乱革命

  5.0和平

  6.0革命

  1815-1848的三轮革命

  1820-1824 西班牙 那不勒斯 希腊以及拉美的彻底解放

  温和自由派,激进民主派,社会主义派都源于大革命

  兄弟会出现(十二月党,烧炭党)

  兄弟会激进派由巴贝夫主义者和雅各宾派组成

  在西班牙,军官兄弟会取得暂时胜利

  1829-1834 法国 美国(杰克逊改革) 比利时独立 波兰革命 英国《改革法》

  街垒被广泛使用,革命产生温和派,工人开始独立运动

  1848中产知识分子组织与国际团结意识,延续大革命

  庇护九世与萨伏伊等自由主义同情者

  巴贝夫-布纳罗蒂-布朗基(逐步向共产主义转向,无产阶级专政概念)

  在东欧,贫困地主成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并分裂产生科苏斯,波兰民主会等极左阵线,倾向于废除农民义务,但是农民往往是反动派镇压政治自由派的主力。

  流亡团体促进了民族主义倾向产生

  7.0民族主义

  青年XXX认为民族主义与普世的自由是相容的(延续了大革命时代的革命民族法兰西的观点)

  小乡绅的革命性(但波兰最有影响力的恰尔托雷斯基集团倾向于俄国联合):反对本国专制主义,外族以及巨富。土地大亨往往和专制主义与国外势力联合

  中产知识分子

  爱尔兰与天主教合作,奥康奈尔与辉格党的温和谈判

  欧洲外的“民族独立运动”并没有成为民族主义的起源,如南斯拉夫人只是奥地利知识分子的塑造一个概念,塞尔维亚的黑乔治并不反对奥斯曼土耳其而是反对当地权贵

  希腊是一个例外,这和巴尔干贸易发展,与西方思潮输入有关

  拉美只有墨西哥是农民大众精神产生民族意识,其边界取决于大贵族领地的分布

  在东欧,类似原始民族主义的倾向采取了保守主义的形式,它们不允许斯拉夫民族主义出现(因为他们的敌人是日耳曼或者匈牙利酋长而非专制君主),因此把希望放在奥地利和俄国君主身上

  产生民族主义的必要条件是反对由传统,宗教和大众贫困结合的产物,所以有必要将早期殖民地仇外的抵抗势力与后来中产阶级现代化的民族主义(20世纪的产物)划分开。

  埃及是最早的东方民族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阿里比其他东方专制君主更倾向于民族主义

  8.0土地革命(市场化)

  除了英国以和其他几个国家以外,其他国家达成土地革命的形式大多类似。因为在英国这些国家,封建主义不是已经被废除就是从未真正存在。

  在英国除了苏格兰高地和威尔士部分地区,小农已经消失。因为大地主走向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圈地分割针对农民,再用济贫法吸引其进入城市。

  但在丹麦(北欧),产生了大批的中小型商业性农民,因为封建领地被出售给佃农,在人口过剩后,贫困的农民进入其他国家。

  法国革命之后,成为各种类型农民土地所有者的国家,因此很少有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镇,这一事实阻碍了法国工业发展。

  1799年法国式革命在意大利中部,东部取得胜利。1798-1799那不勒斯革命失败,使得推迟到1808年才废除。西西里的封建主义在1812-1843才废除

  西班牙反法自由派在1811年废除了封建主义

  普鲁士1807-1816年农民的解放取决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政府官吏的经济合理性论据以及贵族的贪婪。但是农民状况反而下降,直到19世纪三十年代才恢复,这段时间普鲁士人大量移民。

  俄国(利沃尼亚农奴的起义使得他们恢复到瑞典时代自耕农的地位),罗马尼亚1860年才经历这个变化,美洲则到1888年

  值得一提的是,土地革命时代土地实际转移数量非常有限,贵族(当然性质已经改变)仍占居鳌头。以北意大利为例,贵族土地占有率仅仅减少了三分之一(这已经算非常之高的了)。而教会土地则减少直至殆尽。

  土地革命除了赋予一些给无用的权力给农民,整体来讲对农民是一种灾难,相反教会土地虽然生产低效,但颇受农民欢迎。这也是农民为什么支持理想的国王的原因,当然在这一愿望破碎后,在19世纪50年代他们开始由右翼转向左翼。

  在印度柴明达尔制度(依赖莫卧儿税吏,多为地主)与莱特瓦尔制(对农民直接征税),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加大了印度人民灾难。在拉美则相反,自由主义土地划归个人并没有阻退广大庄园的经济形势。

  爱尔兰则因为长期英国的经济殖民,依赖马铃薯种植的小佃农经济在人口剧增时代遭到马尔萨斯陷阱的打击。

  斯平汉姆兰制度造成农场主降低雇工工资(反正有国家补贴),雇工起义频繁。

  第二部分 结果

  9.0迈向工业世界

  1857年危机是世界上第一个,既是世界性又是以农业以外形式的危机

  1846-1848年欧洲遭遇的是以农业为主导的旧式萧条。

  1839-1842年的英国与比利时衰退则是第一次周期性萧条

  除了人口与交通发展以外,最重要的是贸易增长(4倍)与人口流动(500万移民)

  法国大革命时期除了美国欧陆各国没有明显进步,在1830年之后一切迎来改变,与英国经历200年自由市场发展不一样,欧陆各国政府(甚至美国)在发展阶段政府都以积极介入形式参与其中,比如铁路(只有英国是完全由私人企业介入,而其他国家都是政府主导)。1850年间之后欧洲大陆产生了即是企业家又是大银行支配的集中工业

  法国发展的特点是技术发达,资本输出大,但是劳动力短缺,国内市场狭小,发展缓慢。美国则因为移民与英国资本输入得到迅速发展。南欧缺少煤炭,制造业没有发展起来,农业,商贸和航运业为主。俄国传统的农奴式制造业和采矿业衰落。

  10.0社会流动

  “封闭”的官僚主义与“开放”的自由竞争教育结合——在中欧东欧是共济会式和“约瑟芬”式,在法国是拿破仑式,在拉丁语系国家是自由主义式和反教士的,在英国则是哲学激进主义式

  教士萎缩与教师扩张

  中产阶级认为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面前与歧视性劳工法典并无矛盾,并且希望马尔萨斯人口法则去饿死更多穷人。

  11.0劳动贫民

  团结是劳工唯一的武器,1848年之前贫民运动并未发展出雅各宾主义这样的东西

  12.0意识形态:宗教

  17世纪的放荡者与不信教者是最早的自由思想者。

  革命时代宗教信仰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但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人们开始寻找宗教替代品,如小学教师(instituteur)来源于建立共和(instituere civitatem)与建立共和道德(instituere civitatem mores)。在新兴无产阶级中,宗教逐渐边缘化。

  新教宗派主义扩张除了太平洋岛以外,就是非洲的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少数据点以及南非。在新教国家,宗派运动跟社会底层群体联合,走向左翼(但反革命)。罗马天主教主要采取感性崇拜的形式,这类宗派主义(如捍卫灵魂派,莫洛肯派)主要群体是小技工,商人,商业性农夫以及资产阶级先驱,但这些人不是社会主流,无法形成大规模宗派运动。

  而伊斯兰教则持续扩张,并且和东南亚抵抗白人势力合流,瓦哈比派兴起,在波斯则出现巴布泛神主义运动,企图回归拜火教传统(带有很强民族主义色彩)。

  除此之外,印度罗易的梵天运动,印第安的汉森湖宗教运动。

  对于无产者而言,宗教复归是抵御社会剥削的手段,对于中产阶级而言,则是道德支柱,对于君主贵族,它维持了社会稳定

  13.0意识形态:世俗界

  古典经济学(剥削概念产生)与古典自由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敌人也是朋友。社会主义对古典自由主义的继承。

  卢梭激进自由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也诞生于这一时代。

  14.0艺术

  浪漫主义与乡民。1848革命摧毁了人类再生的浪漫希望,唯美主义才得以盛行

  15.0科学

  数学进入分析几何时代,科学与政治结合

  16.0迈向1848

  同时代没有与英国足以为敌的殖民国家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读后感(四):在历史情境中的综合旅行:1789-1848

  我们现在使用的,“工业”,“企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贵族阶级”,“铁路”,“自由”,“保守”,“民族”,“科学家”,“工程师”,“无产者”,“经济危机”,“功利主义”,“统计学”,“社会学”,“意识形态”,“罢工”等词汇全部都是在这段时间发明出来的。第一部分

  1

  本书阐述了1789法国大革命到1848《共产党宣言》发表这60年间世界发生的巨大变革。作者在导言中说,我们现在使用的,“工业”,“企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贵族阶级”,“铁路”,“自由”,“保守”,“民族”,“科学家”,“工程师”,“无产者”,“经济危机”,“功利主义”,“统计学”,“社会学”,“意识形态”,“罢工”等词汇全部都是在这段时间发明出来的。

  作者说,“发生在 1789—1848年间的这种伟大革命,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大胜利;不仅仅是“现代经济”或“现代国家”的胜利,而且是世界上某个特定地域(欧洲部分地区和北美少数地方)内的经济和国家的巨大胜利——其中心是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毗邻而又互为竞争对手的国家。 1789—1848年的转变,基本上就是发生在上述这两个国家里的孪生大变革。从那之后,这一变革波及了整个世界。”

  那么,首先呢,就需要回顾在英国和法国发生的这两场巨大变革。作者提醒道,“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2

  18世纪80年代的世界,对于欧洲的人们而言,所知的世界很小,生活范围很小,感到世界很大。大部分人生活在乡村世界,农业人口高于4/5。也因此农业问题是当时社会的基本问题。农业缓慢发展,另一方面,商业,制造业,技术和智力活动生气勃勃,狂飙突进,启蒙思想广为流行。制度方面,除了经历过革命的英国和一些小国,君主专制盛行于欧洲。双元革命前夕,欧洲与其它文明仍然平等,但是已经迅速扩大的欧洲贸易和资本主义逐渐破坏了世界其他地区的秩序。

  这时,工业革命在英国起飞,它是自农业和城市发明以来,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英国的煤炭产量占了世界的绝大部分。铁路建设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投资热情。另一方面,法国引发世界革命,这场革命为后世提供了榜样,观念和词汇。这场事件的起源是政府财政危机使得贵族试图夺回控制权,但歧途失败。资产阶级因此自发组织起来,代表了更广大的人民,反对贵族特权。

  国外贵族和统治者为了防止思想从法国传播,集结了夺回法国的力量。法国革命的战时政府也建立起来。雅各宾的新宪法公布,人民被赋予普选权,起义权,工作或维持生活的权利。这是一个现代国家颁布的第一部民主宪法。但是革命不是顺利的,君主制度又反复复辟。

  从1792年到1815年,欧洲的战事几乎连绵不断。在这段时期,拿破仑成为传奇人物,他从事革命,带来稳定,成为每一个与传统决裂的人梦想成为的任务。起先法国占据主宰地位,反法力量一轮又一轮被压制。后来在与俄国的对战中失败,力量削弱,最终在1815年滑铁卢会战中最终失败。战争最重要的结果是欧洲政治地图的普遍合理化:各种小国消失,复杂的关系消失,领土统一简单划分,体制性变革也得以发生,封建主义被正式废除。战争实际的伤亡并不高,更多来自卫生条件等。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对正常生活的影响不太大。对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难以准确估计。

  在战争之后,各国的主要任务是避免全面战争,成果的确不错。除克里米亚战争外,在1815— 1914年之间,没有任何战争同时牵涉两个以上的大国。英国关心不让任一大国变得过于强大,奥地利关心稳定,只有法国是个不满意的强国。

  1815年之后,欧洲各国政府最高目标是防止第二次法国大革命。1815-1848年之间,西方世界有三次主要的革命浪潮,第三次也是最大的1848年革命浪潮革了这个时代的命,1789年由一个单一国家掀起的革命演变成了整个欧洲大陆的世界革命。如前所述,法国大革命最重要的遗产是确立了政治大变革的模式和典范,为各地起义者所采用。包括了:温和自由派,激进民主派,社会主义派。这些派别起先都是一致的,但革命从激进派中分裂出温和派。激进派认为人民必须靠自己赢得解放。而激进派因是否要进行社会革命推翻政权这一问题而告分裂。

  1830-1848年的革命运动,有许多的共同之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密谋者的少数人组织(除了少数例外,大部分地区不存在群众运动组织和传统);沿袭1789年大革命的政治程序、战略和策略思想,以及一股强烈的国际团结意识。

  1830年后,赞成革命的总运动分裂了,自觉的民族主义出现了,主要支持者是受过教育的阶层,属于少数。对一般的群众而言,民族性的检验物仍然是宗教。穷人们对民族主义秉持怀疑立场,如加利西亚的农民反对波兰革命者,更相信皇室官吏。欧洲之外,很难说有什么民族主义。拉丁美洲各共和国边界反映大贵族的领地分布。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开明思想与民族主义要到20世纪才会出现。

  3

  以上就是这段时期的主要事件,它们产生了深刻的后果,促使欧洲迈向工业世界,人口前所未有的增长;交通提升;商业和移民的增长。1830年后,各工业中心和企业诞生,但此时还没有到达它们的青春期。欧洲大陆的企业相比英国更依赖足够现代化的实业、商业和银行业的立法,以及金融机构。一部分国家发展得非常快(西欧,德国,北意大利,美国等),成为进步国家;另一些国家在进出口货物和军事压力下,正在沦为或变成西方的经济附庸地。这种落后国家和进步国家之间的鸿沟影响深远,直到20世纪30年代俄国人发展出跨越手段之前,仍是不可动摇,无法横越的。

  革命带来了新贵。这些形成的新兴阶级延续了之前贵族的奢华标准,革命后的法国社会在结构和价值观念上都是资本主义社会,新贵的社会。在巴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对比之前,惊人地,半数贵族曾经是平民。因此说,双元革命的决定性成就,就是打开了有才之士的进身之路。平凡男女第一次发现愚昧无知是可以驱除的。像新教徒,犹太人等少数派对进身之路的开启都非常热情。不过不平等的现象实际上还是存在,阶级社会在形式平等的基础上重建起来。

  与新贵相反,贫民变得更悲惨。发现自己正处在资本主义社会道路上的贫民发现自己有三种可能:争取成为资产阶级;忍受折磨;造反。成为资产阶级对于身无分文的人来说非常困难。城市发展过程中,基本设施没有跟上,贫民被隔离开来,酗酒,霍乱流行。劳动贫民处境,着实令人震惊,在饥荒期间,乡村许多人仅靠肥料干草等事物为生,城市里的无产阶级处境也趋于恶化。因此,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劳工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劳工运动的新现象,是阶级觉悟和阶级抱负。这种持续的社会主义的工人阶级意识,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尚未形成,在1848年法国和英国意外的地方也极为罕见。对于它们而言,工会和罢工是主要方法。工人阶级的“劳工运动”与雅各宾意识下普通人民的“民主革命”相互补充。

  劳工运动对劳动贫民而言不仅是斗争工具,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脱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他们又没有什么能力加以改变,劳工运动提供了可能,为自己铸造集体性的,公共性的,战斗性的,理想性和孤立性的生活方式。

  不过劳工运动此时还不成气候。饥饿,悲惨,仇恨和希望使劳工运动凝聚起来,缺乏组织和未臻成熟又使他们失败。

  4

  接下来作者讨论了意识形态领域。

  在此之前,对大部分历史和大部分世界的大部分人来说,都使用传统宗教术语来思考这个世界。然而史无前例的世俗化开始了。不过也有适应比较好的宗教,在这个阶段,伊斯兰教和新教宗派主义表现出了特别强的扩张能力,相比基督教而言。比如伊斯兰教起到了对抗奴隶制度的作用,也重新凝聚了社会结构。新教宗派主义的严厉地域谴责说以及个人得救论则吸引了在恶劣环境下过着艰苦生活的人们。

  在世俗化的过程中,旧式宗教的复归的力量也很强。这种复归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对群众而言可以应付日益惨无人道的社会剥削;对中产阶级而言,可以确认他们的社会地位,抵挡轻蔑憎恶,获取扩张动力;对君主和贵族而言,可以保障社会稳定。

  此时,所有具分量的思想家使用的都是世俗语言。双元革命带来的最主要论题就是社会的本质以及它正在和应该走的道路。古典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认为人类有能利用理解解决一切问题。功利主义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社会的目标,提供了锋利的激进斧头。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相信资本主义是人类进步的必然之路,这来自于18世纪资本主义和文明的明显进步,但在19世纪因实际的经济和社会后果不如预期而发生动摇。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就考察了大量的不和谐因素。

  社会主义也在这个阶段兴起,当自由主义失去最初的冲劲时,理性、科学和进步是其坚实的基础。古典自由主义,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都用来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每个人都享有幸福,充分而自由地实现他们的潜能。但是在实现的方式上不同,开始分道扬镳。社会主者认为人类天生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自然地生活在一起互相帮助,这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等价交换完全不同的看法。社会主义采取了一种进化的和历史的论证形式。马克思将社会主义的理论重心放到了历史必然性,因此社会主义获得了其最可怕的精神武器。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进化的,资本主义是阶级社会中最后一个,他赞赏其成就,但是强调它的内在矛盾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终将被推翻,迈向社会主义。

  而反对进步的意识形态零散不成体系,他们强调自由主义破坏了人们的社会秩序,并用竞争,无政府状态和市场的非人道取代。他们认为在某些重要方面(紧密网络,清晰引导)旧制度比新制度好。但是因为缺少缜密的演化理论,他们发现很难判定哪里出了问题。

  还有一组意识形态,徘徊于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阶级这部分人和贵族,商人,封建群体另一部分人之间。他们采取了辩证法,结合了自由主义和反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包括了:徘徊于个人主义和人只有在群体当中才是其自身的卢梭,精心建造思想体系的德意志哲学团体(康德,黑格尔)。

  5

  以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最后作者讨论了艺术和科学。

  双元革命时期,艺术欣欣向荣,大师辈出。艺术成就传播异常广泛,某些艺术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比如小说。法国大革命以自身为榜样鼓舞了艺术家,工业革命以其恐怖唤醒了他们,而资本主义社会则改变了他们本身的生存状态和创作方式。公共事务和各类艺术之间的联系在民族意识正在发展的国家中尤为牢固,主张维护本国语言,但新兴的民主文化仍然局限于少数受过教育的中上层阶级之中,欧洲大部分居民几乎肯定不知道这些艺术成就。

  难以定义和描述的浪漫主义在这段时期兴起,流行起来。拿破仑等逾越日常生活规范的人成为神话般的英雄。这是一个属于年轻艺术家的时代。浪漫主义者不擅长精确的社会分析,但是它们不相信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他们批判人的异化。浪漫主义者渴望过去那种人与自然的合一,认为只有那些质朴宜人的前工业小镇所拥有的那种简朴的劳动生活才能拯救这些孤独的灵魂。中世界遗风是德意志浪漫主义当中最具分量的组成部分。此外,还追寻东方非理性智慧中蕴含的那种更古老、更深奥的神秘源泉,如浪漫而又保守的忽必烈王朝或婆罗门王国。

  新一代年轻人只看到大革命的伟大解放之光,而不是过火行动和灰烬。因此第二代浪漫主义者将浪漫主义和积极革命原则相结合起来。其最显著后果是1830-1848年间政治艺术的压倒性胜利,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带有政治理念。

  不过,浪漫主义面向的人实际上非常少,贫民喜欢通俗的娱乐,贵族喜欢传统的贵族文化,中产阶级的基调是节制与朴素。而在现金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心,艺术的地位整体而言次于科学。科学与技术是资产阶级的缪斯。在城市以及工业区外的世界,文化上的变化微乎其微。纯工业化生活的新模式,直到19世纪70-80年代才充分显现出来,新兴工业城市是一个贫瘠可怕的地方。

  科学也以自己的方式反映了工业和社会的双元革命。革命产生了新的需求,带来了新的可能,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一些思想领域得到全新发展(数学),一些蛰眠的科学苏醒(化学),一些新科学诞生(地理学),一些科学吸纳了革命新观念(社会科学,生物科学)。科技教育,包括大学的设立,私人实验室的建立,推进了科学。科学研究的地理疆界得到扩展,包括新的世界领域,其它国家和民族。

  物理学继续沿着之前的路线发展,最重要的是电磁学的进步;化学的革命在这段时期刚刚兴起,富有生命力,有机化学也开启了;生物学发现了细胞这一组成结构;数学界则发生了深刻的革命,复数理论,群论,向量理论,还有非欧几何建立起来。

  政治经济学系统演绎理论的构建延续了理性主义的光辉,假定逻辑上的必然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历史进化的发现则与浪漫主义密切相关,也是值得称道的独特成就;两场革命的结合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和数学方法运用到社会现象之中是主要进展。历史学作为一门学术性学科也创立了,表现在文献的系统整理;历史学对法律,神学,语言学都有直接影响。语言学是第一门将进化视为核心的科学,它不仅要整理语言的变化过程,还希望用科学法则加以解释。

  生物学家和地理学家没有语言学家那么幸运,历史是一个重要问题(地球演化,生物体演化),但是阻力太大。尽管很多人都企图提出进化理论,但是遭到疯狂抵抗,无一胜利。1830-1833年的《地理学原理》发表,成熟的进化理论才在地理学中取得突破。生物学的发展仍是蹒跚不前。而与此同时,进化理论已在社会研究中取得较大的进步。不过双元革命时期仍属于所有社会科学的史前时代,除了政治经济学,语言学,统计学。种族理论是社会科学早起发展的一个阴暗副产品。

  世界以空前剧烈的程度发生变化,这样的冲击也影响(不能过分强调,也难以否认)影响了科学领域。比如工业革命概念类比自法国大革命;达尔文受到马尔萨斯资本主义竞争的启发;地理学的灾变理论因那代人对社会骚动的熟悉而广为流行。浪漫主义对新观念和新突破也发挥了促进作用,但随后脱离影响。

  最后,与开头描绘1789年附近的世界相呼应,作者描绘了1848年时的图景。

  在1848年附近,了不起的成就在发生,统计数据记录世界的所有事情,互有联系的面积前所未有的大,世界人口前所未有的多,工业生产达到天文数字,知识传播广泛,铁路奔驰。但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包括城市中的恶劣环境让贫民生活悲惨。世界多数居民仍和以前一样,还是农民,除了英国农业成为少数人的职业。工人阶级在快速增长。专制君王仍占有绝对优势,民主制度未曾取得重大进展。世界由欧洲列强和美国支配,英国处于绝对霸主地位。

  1848年前夕,整个欧洲感到一场社会革命蓄势待发。

  1847,革命之声高亢而逼近,1848,革命正式引爆。

  第二部分

  1

  作者在前言中说,“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受过教育、有一定学识的公民是本书的理想读者,他们不仅对于过去的一切充满好奇,而且希望理解世界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今天的面貌,而它又将走向何方。”

  这句话说出了我的心声,我非常希望理解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过去的历史如何通过现在,到达未来。

  通过这本书,我对1789-1848年增进了非常多的认识,可能我还需要找更多的材料,让细节更丰富起来。作者可能假设大家了解了一些很基本的史实,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前因后果相关的,这方面我有所欠缺,因此读起来有不少疑惑。我打算之后再专门阅读法国大革命的书籍,比如牛津通识系列的一本。

  非常令我惊讶的是我们当前使用的这么多词汇都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在此之前还没有这些概念。而没想到工业革命这一概念也是“建构”出来的,启发来源是法国大革命。这会让我觉得有些奇妙,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词汇都有一些起源,去考察这些词汇的起源会带来新的见解。

  另一方面,推广起来的话,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否也是如此的。或者进一步说,还有许多概念没有得到命名!

  再一方面,我了解了变革的过程充满曲折,暂时胜利之后还会有复辟。因此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浴血奋战,需要长期努力。

  2

  我还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观念对行为的影响,"虽然有些土地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转让的,而有些土地可以解释成佃耕制,有些农村纳款也可理解为地租,但是事实上,它们既没有地主、佃农和个人地产,也没有英国意义上的地租。这是一种令英国管理者和统治者无法理解而且极度讨厌的状况,因此他们着手用其熟悉的方式来整顿农村。"英国管理者缺少印度当地的观念,因此就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整顿。这种现象很普遍呀,也很值得反思。

  另一个细节就是理解创新精神。“1846年,那家冒险生产了100部收割机的工厂,直至今日仍应为它的大胆而受到称赞,当时“要找到敢冒风险而且有勇气和精力的伙伴,来投资生产收割机这种高风险事业,实在很困难,要说服农民使用收割机,或者赞许这项新发明,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现在看来是寻常的收割机,当时就是巨大的冒险行为了。那么我们此时此刻的事物呢?

  第三个细节是社会大环境之重要性,“在历史学和大多数近代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工业革命这一概念,就是以法国大革命的类比概念,而于19世纪20年代为人所引用。查尔斯·达尔文从马尔萨斯的资本主义竞争(“生存竞争”)模式中,类比推演出他的“物竞天择”机制。地理学中的灾变理论之所以在1790—1830年广为流行,多少也可归因于那一代人对猛烈不安的社会骚动的熟悉感。”

  3

  阅读历史还能让人理解事物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在这段时间社会科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历史学也刚正式建立。

  各种学科都是“建立”起来的,这也意味着有些人为的假定,此时的实践不一定是好的,或长久的。

  还有就是各种概念都是人为的,通常概念的中心地带是比较准确的。那么概念的边缘地带就可能有新发现。比如说浪漫主义的边缘地带也许是和理性主义交织的。那么就可以兼具理性和浪漫了。

  作者在第一部分介绍了一个整体的历史情境后,考察了各个意识形态,艺术,科学等不同的东西。这种在历史情境中看待各种事物发展,联系的方式,非常有意思!会看得更加清楚,也能捕获到新的见解。

  感谢作者,让我享受到了这一场综合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