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一百击》读后感锦集

《蓝色一百击》读后感锦集

2020-10-2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蓝色一百击 读后感 

  《蓝色一百击》是一本由陈黎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色一百击》精选点评:

  ●皮

  ●是好玩儿的

  ●不喜欢里面排列地奇奇怪怪的诗。

  ●买这本书纯粹是为了看看,毁了聂鲁达的译者自己诗写得怎么样,果然很惊悚。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奔着新作来的,还是喜欢辑四和辑六,取材很广

  ●形式技巧过多 读不下去。生气。

  ●第一次读陈黎(可能是吧,记不清了),至少他这本集子不是我的菜。 不过封面是真的好看,两层封面都好看。手感也好。

  ●陈黎挺有趣的,但是他的诗我真不喜欢

  ●技艺精良使人疲惫。

  ●一开始学写诗,恰好看的这本,可把我害惨了哈哈~

  《蓝色一百击》读后感(一):陈黎走的更远

  白话诗兴起,抛弃了古体诗的旧形式,变成自由散漫体。新月派诗人欲矫枉过正,提出了“三美”的主张,做过新诗格律化的探索。后来的卞之琳、冯至、吴兴华,在新诗的十四行、韵律、建筑美等方面取得了佳迹。再转到台湾,诗人余光中发扬光大,写出了一批新古典主义的佳作,如《乡愁四韵》《白玉苦瓜》。陈黎在形式方面走的更远。

  《蓝色一百击》读后感(二):节奏感特别好!!

  不是伤春悲秋的内容我已经很高兴了!!!而且节奏感特别棒,看完我就找他译的那一版万物静默如迷了(bushi)

  总之节奏感比内容好看一些,但是内容虽然谈不上特别特别深刻但也蛮有趣不会有吃了不好的东西的感觉

  而且东西结合的大乱炖意外地还行,本来以为是纯东方意象的运用翻了翻发现两个都有所以真的有缘啊……以前看聂鲁达诗集的时候就特别爱那个行文没想到是他翻译的

  总体很蓝。

  《蓝色一百击》读后感(三):蓝色一百击——解构的狂欢

  蓝色一百击——解构的狂欢

  @ 平方

  提到陈黎老师,想必读者们都不会陌生,因为在诗歌翻译界,好的诗歌作品很是考验译者的功力,陈黎老师翻译的辛波斯卡和聂鲁达的作品早已深入人心,影响了众多读者。陈黎和张芬龄夫妻联袂,翻译了多种诗集,名声斐然,多次获得翻译奖。虽然他的翻译作品广为流传,但他本人的诗歌并不被众人所熟知,这次雅众文化出品的陈黎个人诗集《蓝色一百击》应该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触,进而认识到他那饱受诗歌熏陶、自由奔放的气质。

  陈黎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语言的深入,也让自己的写作表现得更玄妙。如果细致梳理一番,他的诗歌不走单一西方浪漫主义情怀,从中我们看到了诸多特色,时而古典婉约,时而洒脱跳跃、铿锵有力。但凡知晓陈黎老师是专业翻译家,且多翻译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定会认为他自己的诗歌也会呈现各种特色的西方诗歌色彩,待真正读到,又会被她满屏汉字的拆解风所折服。他在溶解西方诗歌养分的同时,继承了古诗的精髓,他自我乐道,“在啃过黑面包和马铃薯块后,感觉自己母语的根还在。”(出自诗歌《五季》)不言自明,他直接道出坚守的阵地——母语的根,也承认啃过黑面包和马铃薯块。同样在诗歌《五季》中陈黎调侃了古诗人卖馒头,诙谐中已然是他对于古诗的一种深入又轻松俏皮的处理,也印证他的自信度,胸有诗书才可以随心所欲。

  诗集《蓝色一百击》辑一看得出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以情爱为主题,似有雪莱的风格,莎士比亚的腔调,现实与幻想结合,物象随手拿来,旁敲侧击,呈百媚丛生的形态。意象的开阔指向很突出,比如“吃掉汤圆,芝麻开门”,其实是认识这个小宇宙(出自诗歌《营养学》),很别致的替代。词语的跳脱也是指向的跳脱,形成睿智的外现,好就好在不是玩文字,融合了更多元素,形成统一的意图,完成抒情的韵致。

  陈黎的诗歌节奏铿锵有力,如弹珠般落地的古筝声声穿耳,每一个文字都带着力度,且有对词语的深度“玩弄”,词语的强行使用,产生了非字面的本义,即歧义丛生,字面的延伸发散,让诗歌文本发挥了比本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种手法并不容易操作,因为歧义本身就是弊端,操作好了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是更蹩脚,在陈黎这里,暂且宣示了机灵和开放,比如《鹿港》就在“鹿”的意象上下了功夫,歧义成为了“正义”真理。再比如《谎言学》以密集的列举,连续的宣泄,带着戏谑和审判的意味。字面的模糊代指,心照不宣的暗喻,这两种形式曾在诗人轩辕轼轲的诗歌作品里比较常见,若是他俩相遇,会有一番相识恨晚的感慨吧。

  辑五对应了“五”这个汉字的多义。《五寰》是古文化的韵致,《五环》是现代体育象征,属于现代的气质,《五季》是时间和空间的腾挪、移植,生成新的枝节。当然这不是拼凑,是以文化为入口,刻意掩埋了底蕴,开阔的东西就带出来了。可以这么说,形式很清晰,脉络很清晰,但诗的通道更清晰,通向了已知的,也通向了未知的。

  诗歌载有丰富的信息量,这也是个人气质的体现,陈黎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抵触日常,诗歌出现密集的网络语言、新型语言,他属于创新型的写作者,毫无保守观念,易于接受新事物,读脸书、敲键盘都可以当做诗歌词汇的组成部分。诗歌还表现了多种感官体验,观察,听闻,品尝,声色味俱全。再者,搞形式主义又可以随意到画图形为诗,诗有图形嘛?陈黎就敢这么做,图形诗是一种实验,一种自由的发挥,也像是一种挑逗的游戏,在后记中陈黎坦陈,《芝加哥评论》出版的“图像诗专号”给了他一些影响。

  即便陈黎的诗歌注重形式主义很明显,内容却不失讲究,古典和现代的知识点肆意交叉,玩历史,玩古代文化,玩西方文化,庞杂却条理分明。中西方对流,古诗现代诗碰撞,致使陌生化突显,“我听即我说”(《蓝色一百击》第96条)以禅意说词切合了自我本质,他将他人的思想为“我用”,再创作,再成型,就是自己的作品了,但不能说即是拿来主义,如果没有自我的灵性参与,何谈创作,之后的成品已然是创作者本人的,是含有更多意义的新作品。

  可以说,陈黎对现代诗大有贡献,推介翻译优秀的外国诗歌是他的功劳所在,而他自己热衷于写作,每每都有写作的收获,解构的狂欢当做一种诗歌能力,也是幸事,狂欢的快感正是继续写作的动力,希望他不会停止狂欢的“花莲”舞步。

  《蓝色一百击》读后感(四):诗人陈黎的传统与反传统

  我客居在杜先生的诗里

  门前的茑萝一径青到江上

  只记得就在昨日,我见他下朝回来

  为路上的蛱蝶把春衣当了

  这是台湾诗人陈黎23岁时的一首《春宿杜府》部分,笔法、意趣和为大陆人更熟悉的余光中先生的名作《寻李白》相似。写此诗时,陈黎正在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就读,余光中是他们系的老师。这一年是1978年。

  和他之前以及之后的诗人一样,前辈诗人对陈黎的影响也是双重意义上的。陈黎说,年轻那会读到余光中先生译的《英美现代诗选》心理是既“震撼”又“羡慕”,“心里想着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做这样一本现代诗选”。这应该就是促使他和后来成为他太太的张芬龄女士编译《拉丁美洲现代诗选》的初心了。《拉丁美洲现代诗选》的编译工作的完成时间也是1978年。二十九年后,北大诗人胡续东笑称,说我现在很难发现哪个拉美经典诗人没被陈黎“开垦”过。

  1978年,23岁的陈黎在诗歌写作和翻译两条道路上的成绩放在整个汉语诗歌写作圈看,可以比肩任何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首部诗集《庙前》在三年前他20岁的时候就问世了。这是《庙前》里的《下午的时候,我在》的节选,

  下午的时候,我在

  大街

  看天空洗他的许多眼睛

  伞,树,男孩,公共汽车,

  滑过一面水汪汪的镜子,啊,我们的眼睛,

  听着听着

  色彩的声音

  强烈的意象主义风,诗语纯粹绝似小他两岁的“朦胧派”诗人顾城。而这时的大陆,食指的诗歌还只是在少数人的手抄本上秘密流传,这年12月23日,北岛、芒克创办了《今天》,而政治上更决绝的贵州诗人黄翔还是寂寂无名,在这年10月以他自己的方式发布了第二次进京宣言。

  很难说,在翻译和写作这两条道路上,陈黎哪条路上更为勤奋,所取得的成就更为显著。放在其他的诗人、译者身上,也许其中任何一种单项成就都足以抚慰自己。他译的中文版聂鲁达、辛波斯卡等早已为海内外读者所熟悉并热爱,而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早为台湾文学界所公认:他曾经先后获得台湾文艺奖、吴三莲文艺奖、时报文学奖、联合文学奖,2005年获选“台湾当代十大诗人”。

  上大学时学西班牙语,陈黎说是被逼无奈,因为其他同学都把热门的二外语种选光了。后来涉足其他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外的语种诗歌翻译,倒不是被什么形势所逼迫,这时是完全出于诗人的热爱和直觉,陈黎说他是在用诗人的鼻子翻译,所以即便是翻译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他对自己手里的活儿也有一份手艺人的自信。这是他译的特朗斯特罗姆,

  行路者在此突遇巨大的橡树:

  像一头石化的麋鹿,鹿角

  几百尺宽,在九月海洋

  墨绿堡垒前。

  ——《风暴》节选

  如果翻译需要用嗅觉小心翼翼地闻出诗人的原意,那么在汲取了世界诗歌营养之后的陈黎,在自己写诗时,他越来越趋于一个“破坏者”,用篡改、僭越的姿态重新解释汉字和后面的文化,

  匹夫是阿匹的丈夫

  以批发布匹为业,出钱的是

  老婆阿匹,所以匹夫叫匹夫

  ——《匹夫》节选

  有着倩兮美目、情人兮湿唇的监视

  委员啊,你看到我偷看你两件白衣下

  肉隐肉现若有若无的答案。

  ——《五行·水》节选

  早期诗作里曾经对传统所表达的敬意,到了耳顺之年,反而变为一种叛逆的不恭。现代汉语诗人所面临的中国古典语言传统,是一面双刃剑,既给他们以母语的滋养,也造成了灵魂上的束缚,用英语诗学大家布鲁姆的话说,就是“影响的焦虑”。同样使诗人陈黎焦虑的还有一座庞然大物——中国历史,组诗《十二朝》正是这种焦虑下的产物,

  那时我们刚从厮杀完毕的棋战

  归来。敌军我军,败将胜将

  每一个勇往直前的兵卒都是汉子

  大风起兮,把棋盘上的汉界

  吹拓得更宽,更鲜明。

  这是汉朝。

  我们走在唐人街。在韩剧日剧里

  片断温习散失的大唐文化,礼乐

  这是唐朝。面朝大洋的岛屿诗人陈黎,其文化之根底的纠缠与爱怕却在海峡对面的大陆,千年之前的汉唐。落在所有中国诗人肩上的任务,也同样落在了陈黎的肩上。这是文化上的宿命,虽然他在主观上选择以一种挑衅戏谑、桀骜不驯的后现代话语方式来面对这个宿命!但是他那首被英语世界翻译、传播的《战争交响曲》 拿汉字“兵”“乒”“乓”“丘”所开的“文字玩笑”不也是杜甫白居易们哀百姓之受苦于战争,生活之多艰的某种回响吗?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乒兵兵兵兵兵兵兵乓兵兵兵兵兵兵兵乒

  兵兵兵乓兵兵乒兵兵兵乒乒兵兵乒乓兵兵乒乓兵兵乓乓

  乒乒兵兵兵兵乓乓乓乓兵兵乒乒乓乓乒乓兵乓兵兵乓乓

  兵乒兵乒乒乒乓乓兵兵乒乒乓乓乓乓乒乒乓乓乒兵乓乓

  乒兵乓乓乒兵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

  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

  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

  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

  乒乓乒乓乒乒乓乓乒乓乒乓乒乒乓乓乒乓乒乓乒乒乓乓

  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乓乓乓乓乓乓乓乓乒乒 乒乒乒 乓

  乓乓 乒乓乒乒 乒 乓 乒乒 乒乒 乓乓

  乒乒 乓乒 乒 乓 乒 乓 乒乒乒 乓 乒

  乒乒 乓 乓乓 乒 乒 乓 乒 乓 乒

  乒 乓乓 乓 乒 乓

  乒 乓 乒 乓 乓

  乒 乓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