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精要》读后感锦集

《投资精要》读后感锦集

2020-10-19热度:作者:qjtides.com来源:奇迹文学网

话题:投资精要 读后感 

  《投资精要》是一本由陈嘉禾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018-6-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投资精要》精选点评:

  ●全书,零零散散,没有体系。 一个卖方分析师哪来的自信,各种分析师排名也没有入榜,市场影响力不行,也没有公开的投资业绩。 自以为掌握了投资真理,还夹杂着中国的古文,故弄玄虚。天天叨逼叨价值投资,跟李大霄谈各种底是一样的,是YY,是自我陶醉,满足于表面。 谈理念的东西很廉价,翻翻几本巴菲特的科普读物就知道,中国的价投们,大体分为这么两类,要么通过价值投资营销忽悠圈钱,要么卖书。

  ●本书341页,《第八章:选择资产管理者的关键:疑人不用,疑人不用》中举韩信和刘邦的故事并不妥当。刘邦就其一生,几乎没有真正信任过韩信,而韩信对于刘邦也谈不上忠诚。最起码他们俩绝对不是用人不疑的好例子。 读完全书,感谢作者把自己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写出来。但是,这类作品大多是象《菜根谭》般的名言警句,并没有形成真正的逻辑理论框架。修道之人大多都想成佛,但成佛者寥寥,而极少像玄奘一样广传佛法,普度众生。有时并不一定要成为巴菲特,能把这些科学的思想总结形成理论传之后世,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吧。

  ●生硬的把中国古代故事和投资扯到一起,有几个简直牵强的可笑,看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了

  ●国内价投书的通病,废话太多,干货太少。不过推荐序中写到:“我甚至还推荐给我9岁的女儿”,本书的水准可见一斑。

  ●有智慧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牵强附会

  ●我没觉得学到什么,但有了更多问题

  ●作者还是去写历史吧,写的什么东西

  ●空空道人。东拉西扯,生拼硬凑,故作渊博。书挺厚,冲着勤奋能写,给两星。

  ●从头到尾通俗易懂,就算不投资,读完多少也有点收获

  《投资精要》读后感(一):很专业的一本书

  应该来说是很专业的一本书,讲的东西很实在,有理论也有实践,有绝对业内的深度,可读性又还不错,是个好选择。几个推荐人水平也很高,都是股票投资界的前辈。书里有不少古文化的例子,对不喜欢历史的人来说可能有点费力,不过写的也很容易懂,并没有掉书袋看半天不知道讲啥,就当故事书看了,反正做投资也需要很多历史知识。。。

  《投资精要》读后感(二):价值投资的中国思考

  

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的经济学学位,但他又对中国传统文化青睐有加,书中大量的传统典故与投资结合起来,解释投资中的原理和原则,中西合璧,相映生辉。

书中提到优秀的投资者要修炼自己,让自己的投资思维能做到高、大、远、深,即视角要高、心胸要大、视野要远、思考要深。

而价值投资也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低、好、散、长,即价格要低、品质要好、适度分散和长期持有。

同时书中还探讨了投资中的独立精神、如何真正的逆向投资、如何判断行业和优秀公司的前景,以及量化投资、资产配置、国际化投资等诸多话题。

对价值投资有兴趣,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知音的感觉

  《投资精要》读后感(三):《投资精要》:值得深思的15条思考法则

  《投资精要》作者陈嘉禾,2008年入职信达证券到目前是首席策略分析师。

  整体来说,如果把投资学习当做吃饭,那么整本书不是正餐,而是餐后甜点。你从中学不到体系性的投资逻辑认知,但是只言片语能引起人的思考。总体来说,本书的作者的投资逻辑是价值投资。

  当然了,正餐还是要吃,所以我建议读者可以在已有体系性认识的情况下,休闲的阅读本书。

  一些值得思考和反刍的法则:

  1、如何做一个好的策略研究员?诚实并一直诚实;广阔的知识面;敏锐观察市场的各个方面。

  2、多少人“如虫实木偶然成文”呢?投资要形成自己的投资逻辑体系,注意体系一定是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你只能赚到你认知范围内的钱,否则运气赚的钱总会凭本事亏回去。

  3、古文观止中的郭橐驼种树,如何种树呢?“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栽种的时候好好栽种,栽种好之后不用管了,顺应树木的天性即可。投资也是,决策和买入是最重要的。买入对回报的影响,大于持有和操作。

  4、大部分信息没有想象的重要,大部分机会也不好。追逐财经信息容易迷失。

  5、世界上最美好的资本市场,是半成熟的资本市场:酒饮微醺、花看半开。中国就是这样的市场。

  6、皇冠上的钻石是什么呢?高增长、低估值、长持有期。

  7、论复杂的估值模型:如果一项投资回报要通过精密的计算才能知道,那这项投资太平庸了。

  8、集中还是分散,看你自己的认知。

  9、很多周期是不可以学习的,如果这种周期在你的职业生涯里只发生一次,基本上很难通过经验去学习。

  10、航运大王:你永远不能预测市场何时反转,你所要做的很简单,就是在资产低估的时候买入,甚至放一些杠杆买入,只要这样,一定会有回报。

  11、选择基金:代理人缺陷,短期考核。从这个角度来看,主动基金可能不如指数基金。

  12、对投资者来说,研究和分析是最重要的,行情屏幕可以关掉。

  13、个人投资者有很大的优势:有持续资金投入、没有仓位和品种的限制、不需要解释、没有业绩压力,优势是刚性的,劣势是柔性的。

  14、股票中的债券:机场,水利电力等,完全是低买高卖的好品种。

  15、等待和耐心,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情。想象你等待了3年才遇到一个好的投资基金,在那时候进入,再等待3年退出,6年时间你能等吗?事实上,定投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并不一定比上述事情更简单。

  在2020年疫情以来,市场多次出现百年不遇的情况,返回来看一些价值投资的著作,另有新的感悟。

  《投资精要》读后感(四):投资中最简单的、不简单的事以及精要---读书笔记

  公众号:埋埋的九分书屋

  春节加疫情,导致自己的隐藏慢性症状——拖延症开始爆发。想把拖拉的原因都推给家里的小盆友,可真不能全部怪他,毕竟我们家还有三个大人围着他。三个CPU处理一个进程,每个CPU总应该还是有点忙里偷闲的时间的。

  最近几乎没有一本书认真看完过,春节以来看的《复杂》、《中国恒大》、《家长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以及听喜马拉雅上的《一个投资家的20年》,基本都半途而废、有始无终。拖延症这种东西,是一个“负向”的恶性正反馈:越拖延、越消极;越消极、越拖延。

  所以不能再忍了,即使总结的笔记质量不高,也得赶紧做出来。今天就挑节前早就看完的一些进行总结吧。

  以下是三本书的读书笔记:《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投资中不简单的事》和《投资精要》。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是邱国鹭2014年出版的个人文章汇总,《投资中不简单的事》是邱国鹭与高毅资产其他投资经理在2018年出版的合集,而《投资精要》是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嘉禾在2018年出版的个人文章合集。

  三本书都是投资人平时文章的汇总,但相比之下《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和《投资精要》阅读起来有框架和内容细节,豆瓣评分我给四颗星,而《投资中不简单的事》不知道是因为作者众多,还是选文不严谨,圆桌讨论、个人访谈、会议讲话全部混杂在一起,内容又多篇理念而少细节,感觉出版诚意不够,我只想给两颗星。相信投资大佬们不会在意出版收入,多半为的是扩大高毅资产的品牌声誉,但感觉如此质量,却顶着投资大佬们的鼎鼎大名,确实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因此,该笔记主要汇总了《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和《投资精要》的内容,《投资中不简单的事》涉及较少。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读书摘要

选股要素简化为估值、品质和时机,并且淡化了时机的重要性(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难以把握)备注:可以判断当前每个品种的性价比(赢率和赔率),但无法判断从一个性价比调升至另一个性价比的路径。新兴行业看需求,传统行业看供给。很多人认为小股票的成长性普遍好于大股票,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大多数行业的集中度就会越来越低。但事实基本相反。一只下跌的股票是否值得逆向投资的关键在于三点:首先,看估值是否够低。估值高的股票本身估值下调空间大,加上未来增长如果达不到预期,就会形成戴维斯双杀。刚开始暴跌的股票不适宜逆向投资。其次,看遇到的问题是否是短期问题、是否是可解决的问题。最后,看股价暴跌本身是否会导致公司基本面进一步恶化,也就是是否会形成索罗斯说的反身性。2014年初基金公司的行业配置中TMT和医药的超配程度以及对于金融地产的低配程度达到十年之最。上一次配置失衡是在2010年年底。备注:五年一轮回?现在又到了似曾相识的路口。日本过去20年人口老龄化这么严重,医药产业规模的年度增长率还不到1%,就是因为政府对于药价的不断打压。有销售半径的行业如啤酒和水泥,重要的不是全国市场占有率,而是区域市场集中度。在军阀混战阶段,企业为抢地盘打价格战,两败俱伤;到了军阀割据阶段,彼此势力范围划清,各自在优势地区掌握定价权,共同繁荣。这就是为什么在纸币发明之前,我们把金银当做货币的时候,没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通货紧缩--金银的数量增长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空调比较持续、电视不持续。电视从CRT到DLP到LCD,又到等离子和LED,再到3D,每两三年就得更新换代一次,这样企业很辛苦,要不要投资更新呢?如果不投,就会落后,如果投,20-30甚至上百亿都只能做一两年。想起了《光变》这本书日韩中三国液晶面板之争。对于个人的资金,我认为现在买房子不是什么好时机,买艺术品或者其他东西不如买股票。但不要把全部资金都放在股票上,有一定比例就可以了。投资期限越长,能承担的风险能够放的比例就越大。在世界各国,小股票的估值一般低于或者接近大股票的估值,只有在A股中,小股票高于大股票好几倍。2013年创业板估值是主板的6倍,这不是一个正常现象,时间会证明这是不可持续的。备注:现在的创业板是55倍,科创板不让定制指数,目测在80-100倍左右,沪深300在12倍左右。差不多又是2013年的比例关系了。我其实特别害怕政府鼓励的创新行业,因为政府的基因和创新的基金往往格格不入。我认为行业研究员能够给基金经理提供的附加值在于讲出这个行业的特点。备注:看研报时确实觉得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讲行业的特点,模糊的感性认识大于关注数据的堆叠,尤其是预测数据。内容行业的收入和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对手游行业来讲是一样的。备注:最近的游戏行业又来了一拨过山车。对于多数人而言,对待选时的正确态度应该是避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试图“抄底”或者“逃顶”上。基本面选时的三个角度:1、看估值。长期来看欧美都是15倍市盈率左右,低估值高仓位,高估值低仓位。这个笨办法虽然不能保证总是对,也不能保证马上对,但长期坚持下来,一定是有超额收益的。2、根据不同指标之间的领先和滞后关系进行分析;3、根据对市场情绪的把握和逆向思考进行分析。历史上股市见底信号:1、市场估值在历史低位;2、M1见底回升;3、降准降息初期;4、成交量极度萎缩;5、社保汇金入市;6、大股东和高管增持;7、机构大幅超配非周期类股票;8、强周期股票在跌时抗跌,涨时领涨;9、机构仓位在历史低点;10、新股停发或降印花税。港股的金融股为何比A股溢价多这么多?为何许多港股小股票才5-15倍估值而A股小股票动不动就是50倍估值?备注:好玩的是现在恰恰反过来了,港股金融股价格严重低于A股水平,AH处于极值状态。现在有无数的理由认为这是合理的,大家认为折价20%才应该是常态。竞争激烈的行业数星星,寡头垄断的行业数月亮,药品种类貌似多如繁星,但许多病症的可用药基本就是独家品种。因此,在细分子行业的层面,可以“数月亮”的版块其实并不少。备注:我碰到的就是东阳光药一家,怎么寻找别的类似标的呢,专业性太强。啤酒水泥的销售半径小的行业也一样,有的啤酒公司在某一省份,净利率可以做到15%以上。在竞争激烈的省份只能做到1.5%。同样的啤酒,由于不同的竞争格局,利润率有10倍之差,可见竞争格局对利润的影响之大。格林布拉特认为,选股有两个最好的指标:一是资本回报率,另一个是EV/EBIT(EV是企业价值,EBIT即息税前利润)。芒格却认为,EBITDA意味着不计所有成本之前利润,毫无意义。芒格之所以反感EBITDA,是因为对于一些高估值的股票,华尔街有人喜欢用企业估值倍数(EV/EBITDA)来使他们推荐的股票显得不那么贵,因为企业估值倍数通常远低于市盈率。早在1977年巴菲特就说过,股票不过是穿着股票外衣来参加华尔街化妆舞会的、长期资本回报率为12%的债券。看清楚这一点,对股市进行逆向思维也就容易了。备注:自己感觉做固定收益的经历对重新理解股票,确实有很重要的帮助,心态更平和一些。有几类股票容易是价值陷阱。这些类型有一个共性: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因此现在的便宜只是表象,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后就不便宜了。第一类是被技术进步淘汰的;第二类是赢家通吃行业里的小公司;第三类是分散的、重资产的夕阳行业;第四类是景气顶点的周期股。所以周期股有时候可以考虑市净率和市销率等估值指标,在高市盈率时(谷底利润)买入,在低市盈率时(顶峰利润)卖出。而且周期股票还要结合宏观至上而下的分析。第五类是那些有会计欺诈的公司。我第一个老板经常鼓励我看旧书、旧报告、旧杂志。历史读多了,对许多事情就见怪不怪了。备注:《复杂经济学》也强调了应当重视对于经济历史的研究学习。不仅在投资上,在做人上我的第一任老板也是楷模。他不到50岁退休,把公司股份低价转让给了包括我在内的其他合伙人,然后义务为一家慈善机构打理资产。尽管事业有成,他为人一贯低调。他的住处树林茂密,每天秋天落叶无数,他都坚持自己清扫、打包。他还记得大楼里每个清洁工的名字。在2020年前,想要经济增长保7,基金和房地产投资是仅存的动力。而且,从人口红利和储蓄率的角度看,今后7-8年是中国提升基础设施的最后机会,之后将很难找到足够的基建工人和足够的低成本资金。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关键就看能不能在今后5-10年执行好城镇化战略,实现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促进城镇人口增长、人均资本增长和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求稳怕亏体现在机构身上是尽管牛市中周期股经常领涨,周期股再便宜也不买,稳定类的股票再贵也要拿着;体现在散户身上是28万亿现金存银行,尽管长期来看股市跑赢现金是不争的事实。上标题的多是“人咬狗”事件,调研才能了解那些上不了新闻的“狗咬人”事件。美国消费股多,适合价值投资;加拿大资源股多,适合趋势投资。

  《投资精要》读书摘要

  很多类似的书籍,都是通过平时的投资随笔、心得和博客等日积月累起来,然后集结成册而成。自己觉得此类书籍比较适合随手翻、化整为零去阅读,如果一鼓作气集中时间去阅读,往往感觉思维太跳跃,很多感兴趣的地方也没有说透。此外,这本《精要》大部分来自作者平时的研究报告集结而成,可能为了适应普通读者,将所有研报中的图表都删除掉了。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每篇文章的数据支持,我只能重新去启明星上把上百篇的文章下载了下来,打算有时间再好好研究一下。(PS:wind缺少大量历史研报,这一点还是启明星靠谱。)同样,判断PB (市净率)为14倍、ROE(净资产收益率)为30%的股票是否有投资价值不容易,判断PB为0.8倍、ROE为20%的股票是否有投资价值却是容易的。有经验的投资者恐怕已经可以猜到,前者是2013年在香港上市的澳门博彩类企业,后者则是2014年年中A股的银行类公司。作为一个策略研究员,你需要用巨量的知识储备,不停地、诚实地回答这些无穷无尽的问题。当然,回到第一个要素,这些问题可能在99%的情况下都是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的,甚至完全无法回答,但这又怎样呢?我们难道真的需要回答每一个问题才能做好投资研究吗?只要你抓住了那1%的确定性,那么恭喜你,你就找到了开启这个市场的钥匙,也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策略研究员。《没有市场真正成熟》一文内容写的很好自我增强、正向反馈与衍生品带来的更大的波动性,主导了成熟市场大量的波动,而简单的从众心理主导了新兴市场更多的波动。因此,在一个市场从新兴走向成熟的时候,我们很难看到波动率大幅下降,但是波动背后的原因则在悄悄改变。简单的从众心理其实就是一种初级版本的自我增强与正向反馈,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如之前所说的,这种区别主要是程度上的。不要指望你能看到主流的市场观点用这两种因素去进行分析,因为主流的市场观点更喜欢把同时出现的两个因素牵强地连接在一起,而不论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所以,你仍然会看到“欧债危机加剧导致黄金上涨”这样的分析观点充斥市场,当然有时候也会看到“欧债危机加剧导致美元上涨,黄金价格因此下跌”这样的分析。(备注:人的思维只能理解“因为A,所以B”的各类逻辑关系,而现实世界很可能是人脑无法处理的复杂系统,我觉得这个时候人自己能做的就是:敬畏、认识自己不知道、以及学会通过概率认识世界。)当然,指出什么样的理解是偏颇的,比指出什么是真正的理解,要容易100倍。但发觉偏颇的理解永远是认知真理的第一步。备注:非常认同,而且指数什么是偏颇的,这一点可以越来越依赖科技、系统、大数据,但对偏颇的理解很多时候可能还得靠人本身。不过,从数据来看,答案应该是净资产———在A股与美股都是如此。从数据散点图的分布来看,股票净资产与价格的变动排名在10年的周期里呈一个比较聚拢的、正态的纺锤形分布,这说明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著而且有效的。相比之下,收入与利润这两个指标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也呈正态纺锤形分布,但相较净资产更为宽泛、散乱。这是一个违反“常识”的结论,即在长期,股票净利润对价格的指导意义并不如净资产。问题是,彼得·林奇在自己的书里不止一次地提到,某某股票挺好的,就是太贵,PE和PB的乘积大于30了,等等。而巴菲特也说过,彼得·林奇的书写得非常好,好到他要给自己的小孩看。顺便说一句,PE和PB的乘积最好小于30是一个很奇怪,但是彼得·林奇似乎很喜欢的指标(在他的书里提过不止一次),在A股想找这样的标的,往往还不太容易。股息率高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让它的选股结果脱离“又好又便宜”的范畴。比如,一个行业景气度特别高可能导致高分红,但是高景气度可能会下降;企业可能因为找不到方向而被迫分红,这点在传统行业中特别多见;甚至前溯12个月,分红这个指标本身就有一些问题:万一一家企业去年的分红是在今年年头,今年的分红又提前到了秋天呢?机场的问题之一,主要在于盈利能力难以大幅提升。作为公用事业行业,机场的ROE很难变得很高,一般来说10%~15%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高于15%几乎不可能。由于扩张费时费力,需要建设新的机场绝非易事,因此机场的扩张显得相对缓慢,没有吸引力。这就导致机场行业很难取得很高的估值:这个行业太简单、太没有故事可讲。如果需要扩张,则对机场来说会产生一笔不小的支出,也就会导致短期业绩受到极大压迫。不过,由于扩张以后的顺利投产和盈利几乎是确定性的(这点与制造业企业完全不同),机场在扩建中产生的亏损,如果被短视的资本市场解读为利空,则会构成一个极佳的买入机会。此外,中国目前人均航空里程数与全球主流国家相比,仍有巨大差距,而货运需求也越来越强。从这个角度来看,航空行业仍然大有可为,中国的机场行业的成长性无疑要优于成熟市场。当一个行业开始增长的时候,其上游的行业往往会增长得相对快一些,而上游行业的上游行业则会增长得更快。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波罗的海指数:在2007年以前的市场中,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一片繁荣,这种繁荣导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则超过经济的繁荣程度;最后,作为链条的最后一环,航运运费的增长就达到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以至于波罗的海指数从1 000点几乎上涨到了12 000点(当商品价格上涨了50%的时候,贸易商不会介意多付100%的航运费,只要货物能按时送达)。而当整个行业之间的传导反过来的时候,波罗的海指数也就重新跌回了1 000点附近。航运市场波动性非常大,但是我们做了几十年,深知其中波动的道理。”老船王说,“所以首先,在美国股票市场的帮助下,我们得以在股价高估的时候增发股票,募集更多的现金。其次,我们在行业景气的时候不扩张,而是收缩船队的数量。再次,我们在危机到来之前会把船龄更新,以便能度过即将到来的萧条:那些年轻人看不到这些危机,在我们眼里却是一清二楚。最后,在萧条期里,由于我们有足够的现金和年轻的船队,我们可以收购许多便宜的资产,甚至可以借一些贷款来扩大杠杆。此外,我们永远只和最大的公司合作,这样即使在危机的时候,我们的租船费用也很少被拖欠。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所在的公司并不是太有名,而市场永远更容易记住宣传者而非正确者的声音。备注:作者说的是早期的索罗斯,但历史大部分就是这样的。提出更多的问题而不是找到更多的答案,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的研究风格逐渐发展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一是纯粹的价值投资,二是量化投资。我以为,相对其他方法,这两种思路可以经受住更多的质疑。备注:深以为然,相信价投,相信量化,越来越觉得所谓判断、投机、波段、趋势……对世界的解释无法自圆其说。《三种量化投资策略细说》一是进行超短线的自动化交易,这种手段主要是赚短期心理趋势的钱。从A股市场的成熟程度来看,这种手段所依靠的模型估计在A股会十分有效。二是着眼于进行对冲交易,即买入价值高的股票,同时卖出价值低的股票。三是着眼于用数量分析挑选出更可能战胜市场的股票,包括等权重策略、高盈利能力策略、低估值策略、高稳定性策略、低股价波动率策略等等。一类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投入,以生产出更新颖、更先进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否则就会被竞争对手淘汰。另一类则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与研发,只需要持续地生产出同类的产品就可以满足市场。很明显,前一类行业要痛苦得多,汽车、电子产品、时装等都属于此类,后一类则轻松得多,如原材料、公用事业、带有群聚效应的互联网公司等行业。在其著作《开放社会》中(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8页),索罗斯指出,这两种对技术分析的完全相反的理解,源于技术分析手段试图将市场作为如物理世界一般的封闭系统来进行分析。但是,由于易错性、反身性等不完全定理的存在,市场事实上并非一个封闭系统,这就导致了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并非封闭系统的环境下使用在封闭系统中才能够完全有效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时候,得到的结果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程度,则由系统与完全封闭的系统之间的相似程度决定:相似程度越高,则不确定性越小。为什么市场并非一个封闭系统?索罗斯指出,市场的观察者的身份和参与者重叠,这就导致观察者会影响其观察的对象,而其对象反过来又会影响观察者。这两者之间的互相反馈即称为反身性,其结果则导致观察者所得出结论的易错性,反身性和易错性共同导致了市场永远不可能像物理实验室那样成为一个封闭系统。事实上,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也指出物理世界事实上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封闭系统,但是至少其在经典物理学层面上与纯粹封闭的系统非常近似。另一部分看好黄金的逻辑来自抵抗通胀。但问题是,如果抵抗通胀是唯一的逻辑,那么在全球市场,我们不应该看到黄金的一枝独秀,而石油、煤炭、钢铁等等物资的价格,甚至房地产与股票的价格,都会有所反弹。在当时,沪深300指数的PE估值为12.7倍,也就是相当于7.9%收益率的债券,而恒生国企指数的PE估值则只有约7.3倍,相当于13.4%收益率的债券。更重要的是,由于指数的盈利每年多少有一些增长,这些“债券”的票息还在每年不断扩大。如果说判断3.75%的30年期国债是否值得投资还比较困难,那么判断7.9%收益率的沪深300指数债券和13.4%收益率的恒生国企指数债券,对比3.75%收益率的30年期国债哪个在长期更值得投资,显然就要容易多了。在早期的股东信中,沃伦·巴菲特曾经不止一次地对他基金的投资者说,我的目标是每年跑赢标普500指数10% 。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是应该分散还是集中投资,而是我们对一个投资机会的确定性把握究竟有多大。确定性大则集中,小则分散,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但是仔细回想一下,行情机每秒钟给我们提供的成千上万个数字信号,真能对我们的投资起到指导作用吗?只是利用肉眼和大脑,真能对这些数据做什么有效的感知和分析吗?我们真的从这些价格的涨跌波动中寻找到规律了吗?也许,有人会觉得自己确实通过几次盘中的即时操作赚了钱,或者避免了亏损,但是仔细回想一下,把全部交易都拿出来分析一下,大部分投资者就会发现,这种感知十有八九是“选择性记忆”。住房按揭贷款是世界上最好的杠杆。不同于绝大多数的金融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给投资者提供了这个星球上最完美的杠杆。这不仅由于许多政府为住房贷款利率打了折扣,更由于住房贷款不会在标的资产下跌时要求投资者追加保证金。也就是说,不论房价跌到何等程度,哪怕跌到一文不值,投资者只要能够按时还上月供,就可以继续持有住房,等待绝地反弹。备注:《一个投资家的20年》中作者也经常使用杠杆,确实如陈嘉禾所说,合理的使用类似按揭、消费贷这样的杠杆,是可以考虑的选项。而类似保证金一类的杠杆,需要非常慎重去使用。其实,大部分老百姓之所以在房子上的投资比较成功,都因为敢于或者被动使用了绝大部分身价+贷款,试想一下大家经常敢于买800万的房子,甚至其中有300万是找银行借的。但身边缺鲜有人有超过100万的股票资产,如此一来,例如五年以后,500万本金+300万贷款的房子涨了20%,投资者的收益是160万(回报32%),而100万的股票资产就算回报为40%,最后收益也才40万(回报40%),还得承受大幅波动。所以大部分人是更喜欢房子,而非股票。相对于消费类杠杆,金融类杠杆会对客户进行持续的风险评判,并在客户资产下跌或者经营状况变差时要求客户追加本金,否则就会撤贷。反之,消费类杠杆则不会进行这种持续的评测。极端一点说,一个客户贷款买了一个L V的包,出门就被抢了,资产的价值瞬间跌到0,也不会被银行要求提前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