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984》典范读后感有感

《1937-1984》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1937-1984 读后感 

  《1937-1984》是一本由岳南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364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37-1984》精选点评:

  ●排序上有点乱了,不过书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

  ●当瓜子儿闲嗑的,大多数风物故事都早已从别书知晓,故没看到多少有价值的内容~

  ●其实对于林徽因的种种以及那个人感觉就像没读过红楼梦的人普遍对林妹妹的评价类似,固然她又故作文艺附庸风雅利欲熏心之嫌,但像林徽因那样的才女(才华比骂她之大部分人强国千百倍)美女,的确实属难得。就像托马斯。杨那样的全才一样,难免为什方面有较多令人不满之处,但那些吃不着葡萄说榴莲臭的人怕是羡慕嫉妒恨之余得闲而喷之罢了。

  ●无论如何在这时候为这老国家带着血活着或流血死去都觉荣耀。

  ●风流已随雨打风吹去。。。

  ●这种书我好像百看不厌,出一本看一本,哪怕都差不多……

  ●论 所谓坏的传记

  ●喜欢那个年代,也欣赏那一代的文化人,正真的文人

  ●喜欢的书.

  ●為兩位人的命運而傷痛,為那時代的人命運而傷痛

  《1937-1984》读后感(一):自由之“知识”

  民国时代,各路知识分子战火中依旧专注于研究,甚为感动。知识阶层与政府之关系,也彰显自由之风,颇为称赞!

  叹想今日,教育之不复往日,学者官僚化,“自由”何在?学者要扪心自问,于研究于治学,对于后辈晚生可有启迪作用?

  《1937-1984》读后感(二):那个时代的学者

  这本书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读完,几乎让我有些不敢相信。

  362页的书,握在手里沉沉的厚实。

  是165×227的开本。我喜欢这种比普通的版大出一截来的尺寸,敦稳大气,隐隐张扬出深沉的历史质感。

  书的内容一般。

  只是我尤喜欢着,那个动荡时代中,兀显出来的各色人物。

  许是因为生活太过苦难和曲折,许是因为外来文化新鲜的冲击,他们在历史的背板中交织叠印出来,让你羡慕他们的广博多才,怜惜他们的坎坷遭遇,更敬重他们对视为已任的文化研究和传播,不移不离的执着。

  《1937-1984》读后感(三):永远的灯塔

  虽然岳南先生后来把之前著作中的很多内容都整合到《南渡北归》中去了,写得也很不错,但还是对当初的《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的文化名人》深深眷恋,装帧朴实,文字也与装帧一样,朴实中给人最深的思考,如今已经大三,回想起当初看这本书时是高二,潘老师开出一系列书单让我自己选,至今已忘记为什么会选这本书,有同学选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有人选了余杰的《爱与痛的边缘》,还有人选了曾子墨的《墨迹》等等,潘老师第二天就从家里带来了每个同学选的书,并允许互相传阅,虽然后来同学选的书都看过,并且可能在深度上超过《1937-1984》,但至今仍对这本书感激不已,如果有人问我什么会永垂不朽,那我认为是那一代的文化名人,他们至今仍是这个时代的灯塔,并在这个被操控的社会中愈发显示出自己的光芒。

  《1937-1984》读后感(四):1937-1984 : 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岳南的文笔相当不错,貌似平铺叙述的字句间看得出有很好的功底,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一代文化名人在国难当头之际,对理想不离不弃,却又真实感人。有几个镜头尤其令人动容。 1.卢沟惊变,北平告急,举城内迁。政府欲于昆明成立西南联大,请梁思成设计校体建筑,几易其稿。后因物资紧缺,除图书馆可用青瓦、部分教室与校长办公室可用铁皮屋顶外,其余建筑一律覆盖茅草。梁思成闻言,将设计图纸怒拍于梅贻琦桌上,道“改,改,改!这还能怎么改!”梅贻琦慰之曰:“思成啊,如今共赴国难,请以你的大度最后谅解我们一次,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们一定请你为清华园建几栋世界一流的建筑物,算是对今天的补偿,行吗?”梁思成望及梅先生眼里温和中的坚毅,潸然泪下。 2.盟军空袭日本,因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图纸及建议,保住京都和奈良两处建筑文化精华之地。后梁被日本称为“古都之恩人”。奈何新中国成立,梁林之力保北京古城的建议,却遭暴力否决。保住别国的古都,却保不住自己的,怎不令人扼腕! 3.解放战争初期,费正清曾邀林徽因赴美国长住和养病,被林以一句“我要和我的祖国一起受苦”婉言谢绝。后林病故,墓碑为她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花圈的刻样。然而却于那疯狂...

  《1937-1984》读后感(五):民国时代的文人,啊~~

  如果说民国时代最伟大的女性,不好说是宋庆龄还是宋美龄,但是如果说民国时代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女性,我还是选择林徽因。

  我愿意把所有夸赞女性的词语用在这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她的照片,那是穿越时代的美,从现在的角度,不管是时尚、婉约,抑或是现代、知性,她都融于一身。英国留学的经历让她流露出一种贵族淑女般的典雅,而与梁思成的天作之合又让她袒露出一种夫人、母亲的风采,最后,颠沛流离的生活,成就了她中国女性的悲悯与忧郁。想想她那么早就溘然仙逝,只感叹造化弄人,苍天不公。

  梁思成那个年代的文人有一种时代感、责任感与紧迫感,但凡是民国的,大都爱国,把复兴中华揽为己任。至于是民国还是共产,抱歉,这是政治上的问题,与他们这些做学术的无关。换句话说,他们很轴,为了一个问题可以争论很久,不顾面子,只为自认的真理,只是真理是不是都要分一个意识形态呢?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可是新中国的政治家们很在乎这个,毛主席当年在北大作图书管理员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名满京城了,具体心理我们想想,各自就有各自的想法了。

  金岳霖与梁思成家的感情很好,应该说,只要不是出于对林徽因的嫉妒,如冰心等人,或是非要向林徽因献殷勤追求,与梁家作对,像徐志摩那样“不得好死”的,都能同他们家搞好关系。记得金岳霖金老在老年时一次把好多人请到北京饭店,大家不知何故,结果金老一句:“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大家便唏嘘不已,金老终生未婚,他已成梁家一员,终生感怀林徽因的老人阿,哲学是不是白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