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惟史上的胡适》读后感100字

《中国近代思惟史上的胡适》读后感100字

2020-11-2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读后感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是一本由余英时著作,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的110图书,本书定价:120NT,页数:19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精选点评:

  ●当时“革命论”者之所以定中国为“封建”社会,其用意根本不在寻求一种合乎客观事实的历史论断,而是要建立一个合乎他们的“革命纲领”的价值判断。所以主张在农村革命的人(如毛泽东)便坚持中国社会是“封建”的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因为这样才可以保留在城市进行暴动的理论根据)。而以城市暴动的基本革命纲领的人(如脱党以后的陈独秀)则强调中国社会早已进入资本主义的阶段了。这样的问题根本不是“历史考证”所能为力的。(p56-57)

  ●从台湾买了书,加邮费80元。发展在余英时的文集里收录了,索性看完,不能辜负80元。

  ●很不错

  ●对思想史不怎么感冒的我也饶有兴致地读完了,更深一点了解胡适的思想和其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思想史好像也挺有意思的,与现实的关联还蛮强。读竖排真的太愁人了

  ●大师中的大师,简短有力,高见迭出

  ●源流清晰,然有匠气

  ●胡适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思想史的空白,他解决的问题恰恰在于,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如何实现自我转型。他之所以能够填补这种空白,一方面在于他主观的思想凭藉,另一方面,他借助杜威的“实验主义”帮助中国文化实现了“典范转移”。总之,胡适的出现改变了那个社会的价值观,改变了那个时代的学术范式。他尽了自己在那个时代的本分。

  ●余英时先生为胡适年谱作的序。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胡适之在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位置。

  ●总算了解了一点胡适在近代思想史上的位置

  ●什么时候我写东西也能像人家一样没有一句废话。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读后感(一):为什么胡适败给了公产主义

  对于本书的内容和评价,楼上的朋友已经介绍的很清楚了,那么我只补充一点,那就是胡适或者说胡适的思想最终败给了公产主义的原因。

  余英时认为,胡适把旧有的秩序打翻,却没有提供一个具体的怎样建立秩序的主张——这也是所有实验主义者共同的弱点。公产主义则笼统的把当时的中国称为封建的或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接着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去推翻这个公产主义心目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读后感(二):書《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後

  年初某自書友處購得此書,書名頁鈐“中琫藏書”與“母校留存,白中琫贈”二印,或係白氏贈政大之書歟?是書正文元為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言,褒詞雖多,要為確論,且論胡適自思想史出,故能窮本溯源,井井有條,此其長也。 夫世之說胡適學宗杜威者夥矣,然能綜觀其留學日記、自傳而謂其學本自清學來者甚尠,而能言胡適之學與夫清學及杜威之異同者尤寡,特余公能之,斯可貴也。顧胡適得清學而濟之以公,得實用主義而化之以淺,故能“暴得大名”,成一世之學宗,此洵為深察時勢之言也。 至於末章評騭學問得失,以為馬克思主義重術而不重學,較胡適又淺,其得時人之心者正以此,竊謂余公殆亦有慨焉,故嘗致意再三,良可歎也。 附錄一論哲學史學革命,足窺胡適所以勝清學者矣。附錄二論年譜學,亦可知中西史學之異同云。 曩者某獨以魯迅故,頗不喜胡適,近值五四百年,偶閱是書,乃覺其人其說自有不可磨滅者,不得以邊見廢之也。浮槎散人於五四百週年紀念日前二日謹識。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读后感(三):余先生的惊人洞察力与学术造诣

  这是2014年台大访学时逛南天书局买的一本小书。台大周边是理想的大学布局——咖啡屋、书店,还有琳琅满目的小吃,无论哪一种欲求都可以随时满足。小书很薄,它是《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的序。其实写短文比长文难度更大,如何以不多的文字为读者呈现胡适思想的关键点及其方法论,那需要惊人的洞察能力与学术造诣。余先生的水平自不待言,通过这本小书,也能在短时间内领略余先生的风采。例如胡适在文学革命中提倡“言之有物”,余先生认为所谓“物”指的是情感和思想,这种见解很令人信服。

  胡适思想的最大闪光点可能就是方法论上的抉择。书中谈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毁誉参半的胡适,何以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呢?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胡适推崇杜威的思想。那为何是杜威,而不是康德或罗素呢?康德、罗素的哲学都以知识论为中心,而逻辑—知识论则恰好是中国思想传统中最薄弱的一环。中国思想更关注普通人的问题,如以人为中心,思考道德、伦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家国或天下的问题。杜威强调控制环境和应付变迁以求有利于人生,对刚刚接受了进化论的中国人而言,更能欣然接受。余先生认为胡适的思想之所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因其将杜威的实验主义与中国考证学的传统汇合了起来。

  当然,余先生在小书的最后还回应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疑问: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思潮,为何阻挡不住马克思主义呢?先生的答案是,胡适尽管作了很多启蒙的或称开风气的工作, 但基本都只能算是纲领或愿望,从而难以付诸实践。但实际上还有一个书中没有谈及但更为有趣的问题:怎样去判断一种思想的价值呢?尤其是如何判断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思想?这可能还需要考虑不同的时期和场合。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读后感(四):但开风气不为师——读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近年来我颇喜读一些短小精悍之书,于学术书尤其如此。台湾联经出版的余英时著作《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全书仅百余页,薄薄一册,收文三篇,却是一本很有学术参考价值与史家眼光的“大家小书”。

  书中的压轴之作即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一文,是余英时为《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所作的长序,近七十余页,达数万字。分八个章节从不同的历史角度来诠释胡适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所扮演的独特的历史角色,对胡适的正面贡献与胡适思想的内在限制进行了透澈独到的阐释与评价,以求“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余英时的序言首先介绍了《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的成书情况。该书为胡颂平先生历时五年编写完成,计有十册,近三百万言。可与丁文江先生主编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并称双璧。

  关于胡适先生的学术与思想,历来存在诸多争论。胡先生留学美国七年,归国后在北大任教时年仅二十七岁。因为提出文学改良而“暴得大名”,其学术研究主要在通俗文化与上层文化两个方面,对于中国小说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胡适认为新思潮实质为一种新态度,此种态度即尼采所称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五四”期间传播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提倡白话文,都与胡适、陈独秀等人的新潮观念有关。胡适接受了杜威的实验主义,一生提倡科学的方法,尊崇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胡适关于学术研究的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亦奠定了学术研究求真唯实的实证主义基础。

  胡适先生有很开放的眼光,在论整理国故时提出,对待古人及其著作,“要还他们的本来面目,不还他们的本来面目,则多诬古人;不评判他们的是非,则多误今人。”可以说确立了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客观评价传统学术的原则与方向。

  胡适很早就确立了人生志向,并作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准备。其于一九一五年五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自省道:“吾生平大过,在乎求博而不务精。……吾不可不周知博览,以为他日国人导师之预备……吾知精力有限,不能万知而万能……自今以往,当屏绝万事,专治哲学,中西兼治,此吾所择业也。”如此用心惟一,先博后专,当为后代学人治学所借鉴。

  胡适关于求学论事观物经国之术有三: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历史的眼光;三曰进化的观念;三者贯穿于其一生学术研究的始终。在谈到对自己的评价,胡适于《四十自述》中写道:“我的长处是明白清楚,短处是浅显。”其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运用“平等的眼光”,将各家思想一视同仁,对中国近现代的史学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胡适一生追求真理,反对权威,提倡民主与自由,晚年在台湾与雷震等人创办《自由中国》杂志,鼓吹自由主义,对于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言论,有一段话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也是我最服膺的:“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待证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我想,当今之所以教条主义盛行,主要就是因为人们缺乏独立思考,以“主义”为宗教,用脆弱的信仰来蒙蔽自己吧。

  另二篇文章,主要谈中西方传记文学发展的历史延革与差异。胡适谓中国传记惟以传其人之人格,西方又兼传此人格进化之历史。中国的年谱学自宋代兴起,至清代发展成熟,是中国人物传记中的重要体裁。因为中西观念不同,西方对编年体史书颇不重视。杜希德认为年谱之缺陷是无法提供列传式的“连贯叙事”,只能是为传记提供一批札记。美学家史罗齐甚至说:“历史是活的编年,编年是死的历史。”余英时评析了西方史学主流运用心理史学“关键性时刻”写法之利弊,并对中国年谱学予以了公允恰当的评价。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对鲁迅的作品比较熟悉,对胡适作品的阅读及其思想的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关于鲁迅与胡适的比较,以我之浅见,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鲁迅先生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胡适接受了西方现代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其成就主要在思想学术方面。在中国小说的研究上,二者均有开创之功,鲁迅有《中国小说史略》专著,胡适为新红学开山大师,并系统研究了中国明清小说,可谓不相伯仲。思想启蒙方面,二者之作用亦近似。鲁迅受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影响较深,胡适则笃信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鲁迅与胡适的阅读资源,除中国传统古籍外,鲁迅主要以日本、苏俄及东欧国家为主。胡适则以欧美为主。作为“五四”时代的两位巨匠,鲁迅与胡适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认真研究与继承发扬,还他们以本来面目,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想,撇开那些无谓的争论,深入细致地阅读他们的作品,不仅对于了解人生与发展社会有益,对于新思想的创立成熟,也将会有推动作用。“五四”先贤们筚路蓝缕,开风气之先,后人当抛却历史的重负,轻装上阵,奋力而前行!

  2007-10-6夜记于砺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