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1000字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1000字

2020-11-2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是一本由艾尔伯特.哈伯德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的167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0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精选点评:

  ●垃圾

  ●没大感觉。

  ●聊以一看耳

  ●机场书店买的,薄薄一本不到三小时看完,很值得一读。鸡汤成功学。

  ●使命必达

  ●正能量

  ●豆瓣上很多人都说这是鸡汤文,是资本主义用来压榨广大员工的,但我个人感觉读后还是收获良多,其中一段尤其感受颇深摘录如下:现代的许多年轻人在选择工作时,首先关心的是”月薪多少“,”工作时间长么“,”有哪些福利“,”有多少假期“,以及”什么时候调薪“。我经常为大多数人选择工作如此盲目而感到惊异。我们看到大概90%以上的人都忽略了一项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要选哪些人成为我工作的导师?

  ●关于执行力的故事。晚读了二十年。

  ●类似于心灵鸡汤 具体用处不大

  ●孩子们做事总是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需要成人在旁监督。我就想到用这本书来让他们有所领悟。主要是通过罗文的故事,再搭配一个月《士兵突击》,我觉得效果是有些的,但是不知道如何给他们做一次总结?!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一):老板最想要的员工---加西亚

  书很薄,估计10分钟就能看完。但其中历年来被人不断挖掘出来的深意却不是我们短时间内可以消化的。毫无疑问,加西亚同学绝对是老板最喜欢的员工,不打丝毫折扣的完成任务,保持对企业的绝对忠诚,为老板排忧解难,老板在受难时想到的第一个人,绝对是你--加西亚!!!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二):没有为什么

  一个对事业和工作绝对忠诚的人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

  没有为什么,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罗文做到了,所以在别人认为决不可能的情况下他取得了成功,将总统的信及时安全地送到目的地,同时他也赢得美国人民的尊重和敬仰。

  有人曾说过:假如你有100%的愿望,那你就会成功。所以,当困难与责任到来的时候,千万别问:为什么是我?我能做到吗?你要做的就是马上行动,别让一个个困惑与怀疑成为你的绊脚石,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完成,毫无顾忌的去成功!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三):为什么只有罗文能把信送给加西亚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里,安德鲁?罗文成功的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成为了唯一的一个把信送给加西亚将军的人。为什么另外两个人没能够把信送到而只有罗文办到了呢?我们不能从死人身上找答案,只有通过罗文的经历来解释其中的原因。

  1.执行力

  罗文有着强悍的执行力,从他接收到任务开始,他的行动和思维都围绕着送信这件事,他机智而敏捷,他会思考事情发生过程中可能的危险和艰难,并试着避免或克服,但没有一句抱怨或者其他负面的话语和思维方式。从文中你能看到罗文对于自己计划中可能出现的危险都是有所预计的,他的大脑时刻保持在警惕的状态而不是做一些诸如抱怨和后悔这类无用的事情。

  2.自我激励

  罗文的旅程充满了危险,可是他从没有气馁,他的思维里很少有负面的情绪,你能看到在送信的过程中,他清楚的了解自己现在所完成的进度,他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进度都会充满希望的对自我进行激励,正是这种激励让他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依然拥有达成任务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不断驱使着他的行为,成为他完成任务最好的内在驱动力。

  3.团队协作

  也许大家看罗文的故事,关注的大都是罗文,可是你不得不说,在很多次危机的情况下,都是他的伙伴给予了他有效的支持,罗文才能够化险为夷,度过难关。试想如果单单凭借罗文一个人的力量,我想他是不可能完成送信的任务的。所以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通过团队的合作,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度难关。这是因为在送信的团队中,那些古巴的领路人更加熟悉路线,只有在路线上信任他们,寻求他们这方面的支持才能快速有效的达成目标。

  4.成熟的心智

  罗文的旅程中你能够看到,他在不断的进行自我暗示,暗示自己一定能够达成目标,除了自我的暗示外,他也借着自己看到的一切,从古巴人民的自由与解放这一终极使命中寻求力量。而且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都不曾逃避过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相反,他始终以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捍卫他作为一个军人的荣誉。

  也许从上面几点能够看到罗文成功的原因,这几点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少有人做得到。不过我们都应该走在这条送信的路上,不断进步,这样也许有一天,我们成功送出了“信”,也会像罗文一样觉得,“只不过是完成了一个军人应该完成的任务”。

  这本书大都是企业买给员工看,试图让员工成为罗文那样的人,我认为如果个人的自主性高,作为自我目标实现的观点来看这个故事,仿佛更能让人接受,毕竟,外界赋予的目标如果不能和自己的目标相结合的话,这个故事也许就不那么让人激动了。

  而我几年前初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因此那时候觉得这是企业在给员工洗脑。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四):老师把这本书给我们当成教材跟我们谈论“责任”和“敬业心”真是个失误

  这本书应该是一本面向美国的青少年的很好的教育读本,通篇讲的主要是美国的青少年缺失很严重的责任心,而对中国来讲,责任感的缺失现象在中国的大学中最为严重。

  最简单的,比如,这一次作业,完成一篇读后感,会有多少人真正看了这篇文章,最后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会有多少人会在网上摘抄一个读后感来应付自己的作业?而作为本应该去批阅这项作业的老师,面对堆积如山的摘抄本,他愿意去亲自看一遍每个人的作业,并对其中迷途的孩子加以引导么?而学生这次上网的抄袭并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或许还能拿一个很好的成绩,那么下次作业他会用心去做吗?答案很简单,这是一个恶性的死循环,而大学生的责任就死于此。看起来很可怕是么?其实在中国这并不可怕,中国人在工作以后会有这种责任感的这个原因在下面我会说到。

  而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写这一坨别人很可能不会看到的垃圾呢?我想:不以善小而不为吧,我希望能对错误的东西作出改变,哪怕仅仅是一丁点。

  但中国人在工作以后这种责任感都会好起来的,这个原因后面我会说到。

  下面说到正文,罗文拿了信,直接装起,居然不问是哪个加西亚,什么地方的加西亚,我就在想,他会不会送信给错误的加西亚呢?这个人的能力会不会有问题?

  好吧,主题是责任,先不进行鸡蛋里挑骨头环节,下文讲到作者去一家商店去买东西,店员却把他推到了别的地方,(原文:“在我找到那件东西之前,我被带到四个地方”)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由于责任感的缺失,他被推来推去,而我认为这种事情在中国是不会发生的,我经常去商店去买东西,有一次我看好了一个手机,但店员却给我拉走了(注意不是推走是拉走),店员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只顾着去推销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手机可是有提成的),她们的热情给我吓坏了,最后我不得不去别的手机店再看看。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买了其中任何一人推销的手机,其他的店员就都会对我嗤之以鼻,横眉冷对,认为我浪费了她们那么多的时间。由此可见,中国人在工作以后是很有积极性和责任心的。时间观念也很强。因为中国不缺人,你没有责任心,工作不积极,总是会被淘汰掉的。而被淘汰掉的人最终也会认识到这一点。

  下文提道一个小故事(斯拉在一家大公司办公室从事打字工作。一天,同事们出去吃饭了,这时,一个董事经过他们部门时停了下来,想找一些信件。这并不是斯拉分内的工作,她回答道:“对于此信我一无所知,但是,达斯先生,让我来帮助您处理这件事情吧!我会尽快把它找到并会把它放在你的办公室里。”当她将他要找的东西放在他面前的时候,董事显得格外高兴。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四个星期后她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部门工作,并且薪水提高了30%。猜猜是谁推荐她的?就是那位董事。在她提供了帮助之后,他记下了她的名字,在一次公司管理会上,他推荐她担任一个更高职位的工作空缺。)这个故事在中国经常发生,但是却变本加厉,如果当时有两个人在场,这两个人一定会争先恐后地去找信,为什么呢?为了巴结领导。而中国的领导也对此类事情习以为常,他们认为这是手下的人应该做的。从小的时候,我周围的人便都给我灌输这种错误的观念——“在领导面前会来点事”。而我观察我的朋友们,我发现其实我接触的每个人都接受并默许了这种观念。

  我曾经去过一个地方实习,我的班级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油嘴滑舌,及其谄媚,有的及其努力,却不会沟通,而我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去观察他们。

  那些谄媚的人每天拍马屁,买东西吃(当然免不了领导的份),给领导收拾的很舒服,而那些不上道的老蛮牛却只知道努力干自己的事情,不懂交流。结果是领导每天督促只知道干活的人继续去干活,并且道貌岸然“我是为了你们好,你们以后会感谢我的,然后转身把优秀班员的名额都给了那些油嘴滑舌并且很“会来事”的人。而那些只会干活的老蛮牛们心里不爽,但也没什么办法,只能通过几句没意义的话来抒发自己的不忿。“我知道给领导舔脚就能唠到好处,但是我不爱这么干”。。。听到这里我有些无语——“我知道。。。”,呵呵,这类人的知道说明了他们曾经也经常会听说这种“会来事”的思想,只是他们不懂得变通罢了。

  而在说回这个领导的做法,他其实是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把这个优秀学员的证书授予他本该授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