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岸火星》读后感精选

《登岸火星》读后感精选

2020-11-19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登陆火星 读后感 

  《登陆火星》是一本由史蒂夫·斯奎尔斯著作,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登陆火星》精选点评:

  ●科学史

  ●南极探险——阿蒙森和斯科特

  ●火星表面行走

  ●向那些孜孜不倦探索宇宙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致敬! 我还记得初读此书第一遍,放下书后久久不能平息的那种非”激动人心”四个字就能简单概括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感觉督促着我3年后又拿起了此书,不过可能是第一遍留下的印象太深,加之相关短片也看过了,所以仅读了一半就放下了。

  ●航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感触有几点: 1. 美国的科技实力太强了.这个登陆火星的项目并不是由政府主导的.只是由一个实验室牵头,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和资金范围内做出的. 其基石是各个相关领域坚实的科学和工程储备,可以顺手拈来,可以锦上添花. 2.人的一生若是坚持,执著的区做一件事情. 成功就会等着你. 3.困难总是有的. 但是绝对不要放弃克服它的努力和意志.

  ●机遇号与勇气号的故事,呵呵。结尾作者(造这两台机器的工程师)雄心壮志:在辙印旁留下靴子的痕迹。

  ●值得一看,当描写成功登陆的那一刻,热血沸腾。

  ●对书中着重提到的“黄蜂公司”在任务中所作的贡献印象深刻。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其他技术力量而非集中投入资金至自有研究机构是NASA多次宇宙探索行动中一个很特别的亮点。

  ●压缩工期,减轻重量,解决故障这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内容

  《登陆火星》读后感(一):追梦

  我是学航天的

  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傻笑

  妈妈问我笑啥呢

  我说:我在嘲笑自己的无知跟白痴

  我一直在犹豫我选择的行业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这本书的最后一段给了我答案

  看完这本书的某一天

  我问妈妈,你知道为什么要发展航天么?

  妈妈看着我

  我说,我们的目标是:有朝一日将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都送上太空

  《登陆火星》读后感(二):重燃的激情

  在豆瓣上偶然发现了这本书,顿时觉得很不错然后就买了回来,在看了几页以后就被该内容深深的吸引住了,激动人心的行星探索计划,各种奇妙的仪器设备,最重要的是科学家们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的愿望和充满理想的探险精神...所有的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看着书中的团队,从一片空白开始,经历不断的挫折和失败,最终完成了这庞大而复杂的计划并远远超过预期。项目本身就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工程,加上作者引人入胜的描述,让人不仅有和作者一起经历这奇妙的一切的冲动。

  推荐给所有热爱科学的人们~~~

  《登陆火星》读后感(三):Awesome

  “机遇号”和“勇气号”最初设计的寿命是90个火星日,可是直到今天它们还在顽强地工作,虽然“勇气号”火星车最近遇到了一些麻烦——有一个轮子不能转动,并且陷在了火星松软的土壤里而无法动弹——JPL的工程师们正在用一辆与“勇气号”一模一样的火星车进行模拟测试,看轮子该怎样转才能使火星车驶出模拟火星土壤的沙堆(最新的进展请猛击http://www.jpl.nasa.gov/freespirit/index.cfm)。

  趁着暑假,又把这本书看了一遍。本书作者是“火星探测漫游者”任务的首席科学家——类似于欧阳自远在我国“嫦娥”任务中的角色——当然也有很大不同,美国的火星探索任务一般采用招标的形式:由NASA首先发布项目公告,初略介绍NASA准备发射的航天器及其科学任务,任何对该项目感兴趣的来自大学、政府部门或其他行业的人均可组成团队并向NASA提交一份提案。团队由科学家和工程师两队人马组成,科学家提出要求,工程师按照要求设计制造科学仪器进行测量并完成任务。每个团队将提案写好后就交给NASA,并在NASA总部进行答辩,最后胜出的那个团队就可以获得NASA的资助并向火星发射探测器了。

  虽然现在看起来“火星探测漫游者”任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通过本书可以发现在这次成功的背后确实是一波三折,由史蒂夫?斯奎尔斯领导的团队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竞标失败后才将两辆火星车艰难地送上了火星(直到“机遇号”发射前夕,一个意外使工程师们还在为运载火箭上的防护软木片该用什么样的黏合剂而伤脑筋甚至惊动了NASA总部),书中对于研制过程中不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有着比较详细的介绍。

  “勇气号”和“机遇号”在火星上的着陆过程是整个任务的关键点之一,从火星漫游车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火星表面着陆的过程在迪斯尼公司拍摄的纪录片《漫游火星》中有着精彩的叙述。

  本书中有许多细节令人回味,其中有一处提到了团队需要将火星上传来的数据拷贝到德国工作人员带来的笔记本电脑上进行数据分析,然而喷气推进实验室规定外国人的电脑不准连接到他们的网络上,尽管这些外国人是为喷气推进实验室提供了科学仪器的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另外,NASA还规定了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必须是美国公民。可见美国航天机构的保密意识和政治觉悟也不比我们差。然而细读本书,美国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那种科学、民主和开放的精神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登陆火星》读后感(四):探险者的追求和执著

  因为对于深空探测,尤其是火星探测的眷爱,又重拾起讲述美国火星探测器——“勇气号”和“机遇号”的书。本书的作者,也就是这两个火星探测器的首席科学家——史蒂夫斯奎尔斯,讲述了从项目成型到后期探测的整个纪实过程。从书中了解了美国人是如何一步步从事太空探索任务,感受到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多么大的才气和勇气,还要有强大的团队支持,任何独行的个人是不可能在这些高尖端科技领域大有所作为的。

  美国式的航天不同于中国式的航天。这种不同也根源其社会体制。美国的整个航天计划由NASA来规划,并向政府游说资金。项目确定下来就向社会各大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研究所、私营公司发出公告,由他们自行组织团队提交议案竞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虽然比较激烈又残酷,只有最优秀的团队才能够脱颖而出拿到项目,但也正因为此,NASA航天科学技术才能不断地飞速发展。反观国内,政府垄断了整个技术,航天任务直接下达给个别研究院所,花多少钱是由这些研究所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想用多就用多少,基本没有什么限制。这其实也是垄断的好处,至少要干一件大事时,可以集中资源。但是因为没有良性的竞争,导致事业单位机制臃肿,办事效率低下。这也是这些年来对于各大研究院所的诟病。

  一个出色的航天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因为要写很多提案项目企划、要善于总结;要有出色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因为要团队合作,甚至是领导整个团队;要有精专的技术能力,因为要公关各种技术难关;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强强联合,作为一个团队,潜力无限,同时个人也能在这样的团队中快速地成长;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格,朝着梦想,永不言败,绝不放弃;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力,时刻洞悉技术的发展趋势。

  团队内部的矛盾不可避免,求同存异

  整个航天项目是一个浩大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质量、预算、工期、电力供应、数据回收等等。作为领导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问题,保质保量,控制经费,平衡各种因素。将统筹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任何细微环节都可能导致延误工期,甚至危及整个项目。团队内部需要按照任务需求,经费限制,不断地精益求精优化设计;同时领导者又要极力向上级主管部门,向政府对出现的问题解释、游说,说服决策者们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更换方案,增加预算。

  任何伟大的科学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数年甚至一辈子的磨砺和积淀,也不是任何个人能够独自完成的。当面临挫折和失败,或是段期内看不到曙光时,更需要坚韧的勇气和毅力去坚持,不妥协、不放弃,始终对未来心怀念想、心存希望。其实,倘若一个人能够倾其一生做好一件事情,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而且如果真能花一生的心血去完成一件事情,这种时间和精力上的积淀一定很客观,所以也一定能够做成。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决断和认识,尤其是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能够力排众议,坚持认为对的事情,并且最后被证明确实是对的,这就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失为大智大勇。

  “测试要完全模拟实际飞行,飞行要彻底再现测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