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高低)》读后感精选

《明儒學案(高低)》读后感精选

2020-11-19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明儒學案(上下) 读后感 

  《明儒學案(上下)》是一本由[清]黄宗羲著 / 沈芝盈点校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元,页数:16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儒學案(上下)》精选点评: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等同于悲剧的诞生和纯批到坛经

  ●#君子和而不同# 道,一而已。仁者见仁,知者见知。释氏之所以为释,老氏之所以为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宁有二乎?

  ●转给同学。

  ●可以当工具书呀。。

  ●孔网近入,不用再看电子版了

  ●工具书用,常读常新,未至王学

  ●一般般,黄宗羲这本书固然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收录之广,学案体先锋,可是作为一个东林党人,自己的观点还是太明显,有失公允

  ●有工夫随手翻翻也好

  ●中学苦读过

  ●比《读通鉴论》有意思。

  《明儒學案(上下)》读后感(一):学者立德

  读《明儒学案》数页,文字有很急促的感觉,不似许多古文读起来悠长从容;密度很大,没有闲话。果然段落之中,“也”、“矣”、“乎”等语气助词,相当少见,可能作者风格如此。细思儒学者著文立说,目的是什么?传的是什么?是“德行”."德行“不能全用言表,纯在乎自身。所以先有德,才有”说“;无德无说。非但儒学者如此,其余人文学者,何尝不如此?

  《明儒學案(上下)》读后感(二):前无古人 鲜有来者

  不蹈空言,不因成说,钩玄提要,鞭辟入里,博大精深...更难得的是作者能很好的控制主观判断而多撷英集萃并略做比较阐发,且能充分尊重各门各户之见,是以虽罗列百家而一本万殊,给读者留下极大地思考空间,堪称前无古人而鲜有来者。相比之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主观判断过多(当然,这未必是什么坏事,但读者的思考空间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了),比如对奥古斯丁及托马斯阿奎那的论述,亦不能真正站在神学的立场上说话...

  但个人认为本书尚有一缺憾,即未能为异端思想家李卓吾立案.

  ......

  《明儒學案(上下)》读后感(三):宋明以来宋学、汉学之更替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

  、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变期;四、衰弱期(灭)。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启蒙期者,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旧思潮经全盛之后,如果之极熟而致烂,如血之凝固而成瘀,则反动不得不起。反动者,凡以求建设新思潮也;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故此期之重要人物,其精力皆用于破坏,而建设盖有所未追。所谓未遍者,非搁置之谓。其建设之主要精神,在此期间必已孕育,如史家所谓‘开国规模’者然。虽然,其条理未确立,其研究方法正在间错试验中,弃取未定。故此期之著作,恒驳而不纯,但在淆乱粗糙之中,自有一种元气淋漓之象。此启蒙期之特色也,当佛说所谓‘生’相。于是进为全盛期:破坏事业已告终,旧思潮屏息憎伏,不复能抗颜行,更无须攻击防卫以糜精力。而经前期酝酿培灌之结果,思想内容

  日以充实,研究方法亦日以精密,门户堂奥次第建树,继长增高,“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粲然矣。一世才智之,以此为好尚,相与淬厉精进,阘冗者犹希声附和,以不获厕于其林为耻。此全盛期之特色也,当佛说所谓“住”相。更进则入于蜕分期:境界国

  土,为前期人士开辟殆尽,然学者之聪明才力,终不能无所用也,只得取局部问题,为“窄而深”的研究,或取其研究方法,应用之于别方面,于是派中小派出焉。而其时之环境,必有以异乎前;晚出之派,进取气较盛,易与环境顺应,故往往以附庸蔚为大国,则新衍之别派与旧传之正统派成对峙之形势,或且骎骎乎夺其席。此蜕化期之特

  色也,当佛说所谓‘异’相。过此以往,则衰落期至焉:凡一学派当全盛之后,社会中希附末光者日众,陈陈相因,固已可厌。其时此派中精要之义,则先辈已濬发无余;承其流者,不过据摭末节以弄诡辩。且支派分裂,排轧随之,益自暴露其缺点。环境既已变易,社会需要,别转一方向;而犹欲以全盛期之权威临之,则稍有志者必不乐受;而豪杰之士欲创新必先推旧,遂以彼为破坏之目标,于是入于第二思潮之启蒙期,而此思潮遂告终焉。此衰落期无可逃避之运命,当佛说所谓‘灭’相。

  《明儒學案(上下)》读后感(四):宋明以来宋学、汉学之更替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

  、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变期;四、衰弱期(灭)。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启蒙期者,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旧思潮经全盛之后,如果之极熟而致烂,如血之凝固而成瘀,则反动不得不起。反动者,凡以求建设新思潮也;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故此期之重要人物,其精力皆用于破坏,而建设盖有所未追。所谓未遍者,非搁置之谓。其建设之主要精神,在此期间必已孕育,如史家所谓‘开国规模’者然。虽然,其条理未确立,其研究方法正在间错试验中,弃取未定。故此期之著作,恒驳而不纯,但在淆乱粗糙之中,自有一种元气淋漓之象。此启蒙期之特色也,当佛说所谓‘生’相。于是进为全盛期:破坏事业已告终,旧思潮屏息憎伏,不复能抗颜行,更无须攻击防卫以糜精力。而经前期酝酿培灌之结果,思想内容

  日以充实,研究方法亦日以精密,门户堂奥次第建树,继长增高,“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粲然矣。一世才智之,以此为好尚,相与淬厉精进,阘冗者犹希声附和,以不获厕于其林为耻。此全盛期之特色也,当佛说所谓“住”相。更进则入于蜕分期:境界国

  土,为前期人士开辟殆尽,然学者之聪明才力,终不能无所用也,只得取局部问题,为“窄而深”的研究,或取其研究方法,应用之于别方面,于是派中小派出焉。而其时之环境,必有以异乎前;晚出之派,进取气较盛,易与环境顺应,故往往以附庸蔚为大国,则新衍之别派与旧传之正统派成对峙之形势,或且骎骎乎夺其席。此蜕化期之特

  色也,当佛说所谓‘异’相。过此以往,则衰落期至焉:凡一学派当全盛之后,社会中希附末光者日众,陈陈相因,固已可厌。其时此派中精要之义,则先辈已濬发无余;承其流者,不过据摭末节以弄诡辩。且支派分裂,排轧随之,益自暴露其缺点。环境既已变易,社会需要,别转一方向;而犹欲以全盛期之权威临之,则稍有志者必不乐受;而豪杰之士欲创新必先推旧,遂以彼为破坏之目标,于是入于第二思潮之启蒙期,而此思潮遂告终焉。此衰落期无可逃避之运命,当佛说所谓‘灭’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