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典范读后感有感

哥们儿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18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哥们儿 读后感 

  《哥们儿》是一本由乔萨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4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们儿》精选点评:

  ●很现实,很残酷,很无奈

  ●真实 真诚

  ●还行吧 看完之后想问自己是里面的哪一位

  ●……

  ●也许每个人都在友情和利益中纠结,有人选择了友情,有人选择利益。这本书对不同选择后的心理状态描写非常真实,让人不得不随着故事考量着自己的选择

  ●贫得没什么大意思

  ●什么是朋友?

  ●剧情太狗血,人物很丰满。

  ●现实的戏谑,社会的嘲讽

  ●哼,朋友啊,啧,朋友!

  《哥们儿》读后感(一):对哥们的描写不如对男女的描写

  看了哥们这本书,作者的主题无非也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不管是多少的年的兄弟,多少年的朋友,大家都是可着自己的利益在生存,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肉体交易,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兄弟义气,在利益面前,通通靠边。

  作为一个女人,要获得成功,似乎总是那么的无奈,“像叶远远这种在商圈拼搏的女人,要想有所作为,除了机遇和心计,那就是她们的肉身了。除非具有超强的智能和权力,她们的成功和幸福几乎都离不开男人在获取了肉欲满足之后的施舍。”可悲,可叹……

  还有就是小说中的男人似乎都控制不了自己的下半身,嫖娼,***,肉体交易都是那么容易和简单“男人在对待女人的问题上从来就不会有理智,永远都受控于自身的雄性激素,而不是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对于女人,不要白不要。

  但辛波对曹欣欣的“爱情”似乎有点扯,除此之外都还感觉比较真实。

  《哥们儿》读后感(二):同意 carol

  对哥们的描写不如对男女的描写

  来自: carol

  看了哥们这本书,作者的主题无非也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不管是多少的年的兄弟,多少年的朋友,大家都是可着自己的利益在生存,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肉体交易,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兄弟义气,在利益面前,通通靠边。

  作为一个女人,要获得成功,似乎总是那么的无奈,“像叶远远这种在商圈拼搏的女人,要想有所作为,除了机遇和心计,那就是她们的肉身了。除非具有超强的智能和权力,她们的成功和幸福几乎都离不开男人在获取了肉欲满足之后的施舍。”可悲,可叹……

  还有就是小说中的男人似乎都控制不了自己的下半身,嫖娼,***,肉体交易都是那么容易和简单“男人在对待女人的问题上从来就不会有理智,永远都受控于自身的雄性激素,而不是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对于女人,不要白不要。

  但辛波对曹欣欣的“爱情”似乎有点扯,除此之外都还感觉比较真实。

  《哥们儿》读后感(三):哥们儿,又见乔萨

  或许你和我一样,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书名产生误解,以为这仅仅是一篇写朋友与朋友之间的故事而已。但事实上,本书的内容更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写,人性的缩写,友情的缩写。只不过,这样的缩写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能让人在阅读时,一边回忆起自己也曾有过的肝胆岁月,一边想念那曾经杯觥交错的哥们儿。

  坦白地说,这肯定不是乔萨最好的一本小说,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在这本书里,乔萨的文字,放到故事上面,已经没有任何修饰的东西,只是真实,一个劲儿的真实。叫你一个角色一个角色的读下去,好像你是其中的一个,姚凯、张文或者曹亮。就像你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一样,忍不住伤怀、激动和回味。

  记得作家刘墉曾说,朋友是好书。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所以,这应该是一本给男人看的书,给那些有过曾经的朋友,或者正在拥有不同朋友的男人看。

  故事从北京一个小茶馆开始,几个患难与共的哥们儿,每个人的命运像墨迹一样慢慢地浸开,却又在其中互相交织。

  乔萨似乎更喜欢将生活归结于残酷的现实中。在这些交织的人物背后,“京漂”姚凯是贯穿始终的角色。作为一个不出名的作家,他使尽了力气把北京话学得字正腔圆,和北京的本地人打交道,在他们中间谄媚地周旋,其结果无非是想找个生活的途径。

  在富有同情心的警察段勇的帮助下,他认识了京城出版商李铁毅,顺理成章地谋得一份编辑部主任的工作,算是步入了有模有样的北京生活。而姚凯在步入正常的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交叉。

  这里,才是真正吸引读者的一部分,因为乔萨从这个“小人物”的身上触摸到了社会最根本的东西。也真正应了那句话:正如作家阎连科所说,没有愤怒就没有文学。

  无疑,《哥们儿》的前半部对社会现实有了充分以及真实的揭示。乔萨把每个人物的角色分配在故事的其中,为朋友残了腿的曹亮,时刻担心着成长的女儿;而上中学的女儿则苦苦暗恋着大明星辛波——父亲的铁哥们儿;大明星辛波被不同的情感纠缠着,却在最后深深爱上了曹亮的女儿;蒋运明终于放弃了想出名的漂亮女朋友沈莹丽而找到了幸福;沈莹丽在脱离了蒋运明之后,通过层层关系,终于进入了辛波所在的剧组做女主角;而隐藏在张文心中的深结却是他一直怀疑自己的儿子是否为亲生;曾经数着钞票过日子的老熊头儿被女婿骗得一干二净负债累累,不得不去找曾经追求女儿的亿万富翁甘建军,此时,也引发了女儿熊莉和甘建军的旧情;欧阳青在离婚之后一度酗酒,结果在非典时和前妻意外复合,从此走上幸福的生活;叶远远是这其中几个男人所喜爱的女人,她神秘,优雅,出色,爱着辛波却不能得到爱情。

  在这本小说里,有不少令人发笑的段落和词句,有些让人开怀大笑的同时,又莫名升起一种悲哀心酸,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好象那些经历都很普通,但读到我的眼里,却是沉重的份量。

  世界何其大,一生的交往最多的却不外乎方圆几里或十几里,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为名为利的奋斗历程就是朋友的好与恶的历史。

  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审视和内省的生活不值得过。我在想,乔萨在作品中虚构了两个部分:一是虚构的真实;二是虚构的虚假。是否只有真正经历过了那些底层人物的真正生活,是否惟有真正的“小人物”,才会对生活以及社会的愤怒。

  我觉得,乔萨,他完全能够在这篇《哥们儿》上,给自己打上一个新的创作标签。

  《哥们儿》读后感(四):朋友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说老实话,读书这么多年,最令我怀念的,其实还是十几岁时读小说的那段时光,那是一种全无目的的阅读,完全出于随意地消遣、打发时间,但却会莫名地沉醉其中——被文字和内容彻底感动,那是一种直觉阅读的感觉,很个人化,难以找到传达给他人的准确表述。带给我这种阅读感觉的,记得有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后来,由于接触学中文的朋友,我对文学理论发生了兴趣,经常看一些夏志清、李欧梵、张隆溪、赵毅衡、王德威、张大春等海外学者的书,渐渐学会了用“学术方法”去阅读和解说作品,文学从唯美主义的陶冶变成了理性审视的对象,这个转变的结果是,那种莫名沉醉的阅读感觉也随之而去了,为此我还一度怀疑自己的文学转向是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暗自揣测:当文学变成一种专门的知识之后,它联接个人感觉的那根脐带也被剪断了吗?

  在渐渐淡化理论的东西之后,再次让我拾起最初那种直觉阅读感觉的,是一部以朋友关系为题材的小说,乔萨的《哥们儿》。这本小说是一个朋友从网上发过来的,作者在两个月之前才刚刚脱稿,还没有经过编辑的加工和审查,所以我看到的文本还近乎毛胚,因为不是纸质文本,我只好对着电脑断断续续地看,差不多用了一周才看完,要说的是,我在电脑或网络上完整地看完的小说,这是第一本。除此之外,最令我受用的一点,是小说的毛胚文本,没有被加工处理过的文字,有一种未曾被驯服的野性和张力在里面,异常不安分,会带给人直面眼前的刺激和真实,读起来真是动魄而又惊心——我称之为“血淋淋的阅读”。

  自古以来,以朋友为题材的小说不胜枚举,暗嵌着朋友关系或以朋友关系为背景的小说,更是多如牛毛,但能写出新意或深意的却寥若星辰,尤其是描写当下朋友关系的。《哥们儿》写的是一群京城的中年男人——曹亮、张文、蒋运明、辛波、欧阳青、老熊头儿,他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下,靠倒腾服装、电子表、太阳镜、录音机、摩托车等紧俏物品,成为京城最早一批万元户,只是现如今辉煌已去,他们成了所谓的“息爷”——靠银行存款的微薄利息,过着一种没落“贵族”的日子。他们都不是什么好人,差不多都打过架斗过殴赌过博嫖过娼,但为此就认定他们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也似乎不太妥当,毕竟这些人还没有丧失同情和怜悯,还有着最基本的良知,说白了,他们就是一群俗人,一群不高不低的小老百姓。

  在这个小圈子里,还有几个边缘却又必不可少的人物,一个是老熊头儿,在被女婿温颜良坑骗欠了银行几百万,女婿失踪之后,他跟着哥们儿过一天是一天,是这个圈子里岁数最大、脾气最温和运气却最背的人,后来死于心脏病;再一个是姚凯,一位从外地进京谋发展却总不得志的作家;另一个是辛波,曹亮、张文、欧阳青这帮人的哥们儿,同时也是颇为知名的演员;最后一个是叶远远,一个贪官被抓之后赴京开茶馆的二奶兼小老板娘。

  这帮皇城脚下的哥们儿,既有一路走来的兄弟情义,也有生意之间的利益纠葛,同时还夹杂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男女关系,蒋运明的女友沈莹丽为了拍戏,先是跟蒋运明的哥们儿辛波有了关系,后来为了做女主角,又和姚凯上了床;叶远远和这帮人熟悉了之后,先是跟她倾慕已久的辛波暧昧,此后又吊足了姚凯的胃口,为了生意还不惜付出了身体的代价。更荒唐的是,曹亮的女儿曹欣欣在爱上她父亲的哥们儿辛波后,竟不惜以一死相威胁,以求得辛波和她好,不过他们的不伦之恋也没长久,读大学后曹欣欣就爱上了篮球队的帅哥。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是,为了挽救张文日复一日的颓废潦倒,曹亮、欧阳青、蒋运明几个哥们儿竟从小贩那里买来假的亲子鉴定证明,打消了张文怀疑儿子不是亲生的的念头。

  值得一说的人物是作家姚凯,作为一个进京谋发展的作家,几年来他经受了太多的人情冷暖和生活的切肤之痛,为了融入这个小圈子,原先清高、孤傲的脾性也变得随和、谦卑甚至有些猥琐了,甚至在男女关系上他也变得随意散漫、无所谓起来。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面镜子,在他沉沦和反省、自我挣扎和奋不顾身的镜面上,映照出了这个小圈子、这帮哥们儿以及他自己身上的豪爽与小气、同情与纠葛、帮助与算计以及罪恶与卑微。此外,姚凯的心里话、肺腑之言、所思所想,以及小说中时常出现的一些引用、旁白和分析,在贴切之外更是几近于箴言,微言大义,让我在读小说的过程中甚至产生了一种抄写下来的冲动。

  颇具余音绕梁之妙的是小说的结尾。由于女儿曹欣欣与哥们儿辛波的不伦之恋,曹亮先是抛售了辛波近乎送给他的股份,也断绝了和辛波的来往,大年初三那天,在与蒋运明、欧阳青前往寺庙烧香的路上,曹亮忽然收到辛波想见面和他谈谈的信息,曹亮还没看完就关掉了手机,随口冒出一句:扯鸡巴蛋!欧阳青问:“谁呀?”“没谁,一傻逼!”曹亮回答。

  说到底,朋友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朋友”这个人类社会最简单也是最基本最美好的概念,却成了最深奥最复杂最令人头疼的难题。说白了,大家不外乎穷人、富人、好人、坏人、智人、愚人,然而一旦成了朋友,也许有很多时候就变了样,越是疏远,就越显得思念和珍贵;越是近乎,就越显得生疏,甚至是彼此常常或防备或猜疑或误会。为朋友打抱不平的,大多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的,刀最后却总是插在朋友的身上。

  同情?怜悯?帮助?算计?利用?纠葛?有,但也不全都有,它们混杂在一起生长,只是比例的多少不同而已,既有动物的本能,也有人的本能。但事情的复杂之处,就在于人在最终的意义上是动物,但又不是动物,有本能,但又不全是本能,这是一个既不是纯粹动物的世界,也不是一个纯粹人的世界,这是一个现实高于一切的世界,生活的冷酷和残酷逼迫着每个人都使出浑身的解数和全部的智力,在各自选定的道路上前行和朝拜——有的成了同路人,有的成了陌生人,有的成了看客,有的不闻不问,有的变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冤家对头,还有的干脆就再也见不着了,这里面有死了的,也有失踪的,于是一切也就拉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