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影评精选

《车站》影评精选

2020-11-1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车站 影评 

  《车站》是一部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纪录片 / 短片主演的一部波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车站》精选点评:

  ●哈哈哈。看来人的命运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

  ●哈这么直白还能叫隐喻?

  ●监狱社会的脚注,可惜展现得不够到位

  ●印象最深的是场景切换时黑漆漆的监视头在悄悄的转动,配以略阴森笨拙的声音,车站多悲情,直到最后一幕才有些许温暖。

  ●那个摄像头

  ●奇士劳斯基早期的片子。纪录短片。

  ●曾经也是想去车站摄影的人 可惜每个人都处在被窥探之中,那种感觉让我觉得记录似乎没什么意思了。

  ●虚伪又少见多怪。车站是一如既往的,故意选择性呈现了而已。

  ●“新闻联播”开场,监控相机叙述,监控人亮相收尾

  ●基耶的纪录短片总是那么硬(褒义

  《车站》影评(一):电影学习笔记——车站

  纪录片发现外部的矛盾。剧情片展现内部的冲突。从纪录片中学细节,从剧情片中学调度。在《基耶斯鲁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这本书中悟出的几个小道理。

  伴随着略带恐怖的音效鼓点,监控器出现了,这部电影的特点就是它。有两次出现镜头不一样,一次是先出音效,有一个张望的少年出现,再出监控,另一次是伴随着电视里播放英国电影的音乐声,监控器出现,随后出现操控监控器的人。在整个大的车站环境里就有几组视线:1,乘客。2,工作人员。3,监控器。4,操纵监控器的人。对等整个波兰,在一个制度下有执行制度的被管理的,同时,更有一个手在操纵着整个波兰的制度,很好的隐喻,制度的弊端可见一斑。

  现在是春运阶段,刚刚实行实名制,网络购票,那你怎样拍出一个能客观反映车站及背后更大的东西的纪录片呢。纪录片背后呈现的主题是你在拍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前期应该有一个方向性的设想。比如说,同样一个问题可以导向不同的方向。拍摄纪录片挺好玩的,在拍摄记录片当中还要掌握怎样在不破坏真实的前提下,去组织故事,这就是需要耐心的捕捉。

  《车站》影评(二):监视

  基氏的观点就不谈了,直观的大家都说了,更深的现在也看不出来。观影时引起了一些个人情绪和回忆,就说个私人的。

  我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发现了学校的监控室,于是利用亲戚关系的便利,经常下课或放学就往里钻,那边都是电脑作为监控终端,调看也方便,现在还记得看到一个男孩儿偷偷摸摸抠鼻屎时自己窥探欲的满足感,以及“光明正大”地“偷看”漂亮女生时内心的不安感,另外还发现了班里一对同桌的暧昧关系,并从我这里开始散播谣言。从那之后有段时间我走在路上看别人,只要不是熟人或者置身事外就老感觉自己像在看监控或者什么影像,现在想想好像对我初中时期人际交往的影响很大。

  高中时还曾跳出来拒签自愿协议书,极力地反抗安装教室监控,结果当然无效,于是过了很不舒服的三年。

  影片里车站监控的镜头初现,滋滋地转动,我就开始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好似我从窥视者一下子变成了被窥视者,直到最后监视室的场景才让我放松下来,我可能有变态心理。

  如果不是看到这个短片,我都要忘记了这些记忆和情绪。 我赶紧又看了一遍短片,却没有了上述这种感觉,刚刚又跑去楼道盯着监控看了看,也没有特殊情绪,为什么现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无孔不入的监视器却没有这样异样的感觉呢?

  《车站》影评(三):《车站 Dworzec》小评

  基耶斯洛夫斯基将官方宣传的乐观主义与个人的失落沮丧更尖锐地并置在了一起。他一共花了十个夜晚在华沙中央车站进行拍摄,影片一开始便是电视新闻播音员有关农业产值节节高升的报喜声,但画面中出现却是候车室中一张张忧伤的面孔。然后,播音员的声音被适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宣布火车晚点的通知,火车晚点确实是当时波兰司空见惯的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车次被取消了?”一个男人问。“因为乘客少了。”这就是他得到的答案,而观众则只能满怀疑惑地猜测事实是否恰恰相反。晚点的火车终于来了一辆,一部分乘客赶了上去,剩下的人只能在这阴郁的车站里继续待下去。

  光凭这些,我们便足以将《车站》视作一部如实反映波兰现实的优秀纪录片,但是更绝的是,影片快结束时,基耶斯洛夫斯基还用上了车站内摄像探头转动的画面,摄像头前五次转动,配乐的定音鼓营造出一种凶兆般的感觉。当摄像头第七和第八次出现时,不再有鼓声,画面在监视设备与车站中看电视的人之间来回切换。影片的结尾,摄像头背后的男人终于出现:神情冷漠地操控着一个个按钮,注视着一块块屏幕,仍至整个火车站。和电视新闻播音员不同,别人看不见他,然而,他也和播音员一样,与店等车的观众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