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丛林》读后感摘抄

《挪威的丛林》读后感摘抄

2020-11-1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挪威的森林 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是一本由村上春树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页数:3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挪威的森林》精选点评:

  ●不明所以

  ●挺好,如此不飞的一本,挺舒服的

  ●生与死的对立。

  ●爱情的味道可以淡到如此地步,文字的魅力,村上的魅力。

  ●因为读这本书读得太早太早了~~~所以过于书的内容的记忆已经十分模糊了,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情是,某道一下买了好几本,让我替他送给和我同住的女生,感谢她们对我的照顾,因为当时的我还是高中生,寄宿在研究生宿舍里~~~哇哦,那么年轻的我就已经和某道开始纠缠了呢!!!笑~~~笑晕,我居然用了“纠缠”一词~~~

  ●绿子绿子绿子

  ●生活的乐趣在于不经意之间的小事,平凡人有平凡认得乐趣。蝼蚁永远不会觉得雄鹰是自己的敌人,因为它看不到它;雄鹰永远不会伤害蝼蚁,因为它不会看得到那种不起眼的东西

  ●很遗憾,种种原因只读了一半。就像很多书评里说的。淡淡的叙述,淡淡的描绘,淡淡的忧伤。多年以来养成的读书习惯,一本书一旦放下超过2天就很难再继续看下去。原本以为过去不久的国庆长假里怎么也可以有几个小时可以给让我看看书喝喝茶。然而事与愿违……既然如此干脆就此放下,等待下一次可以再次翻开这本书的状态。

  ●曾经标记时还没有收录这个纸张版本,是我买与读的第一本村上作品。曾经每年夏天都重读,今年略不同,看的是《舞舞舞》

  ●在宿舍读的。。心里好堵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一):日本人的心事,曲曲折折,还真复杂呐!

  喜欢里面的初美,其他人印象不深。

  日本人对樱花是这样情有独钟。一次看抗日题材的剧,日本军官问他的医生:对于樱花,你是怎样看待的?医生(是个地下党)说,虽然樱花会在瞬间如落雨般凋零,那一瞬间却是美的永驻。日本人说:这,就是我喜欢你的原因。

  他又去问一个汉奸:你喜欢樱花吗?汉奸坦白地答:恕我直言,在我看来,再美的花落了,也是一滩烂泥。日本人慢慢叹道:这,也是我欣赏你的原因。

  有意思的段子。纵然是魔鬼,大概也心存理想主义者的向往,而又是现实主义的践行者。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二):向青春的告别

  读村上是从《发条鸟年代记》开始的(译名为奇鸟行状录的版本,封面也牛唇不对马嘴的),此后买了当时仅有的97漓江版的这套,再从香港搜集到其余台版的村上作品。总之,整个初中时期都是读着村上度过的。当然,那时候读书纯属是觉得好玩,无所谓理解不理解。村上书中那奇幻的情节,诙谐的幽默和充满披头士和爵士乐的生活方式等,对少年的我来说就犹如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那信息还不够发达多元的年代,无可避免的,我在一本接一本疯狂读村上的同时,自己的价值观喜好等也被渐渐烙下村上作品的印记。有时觉得,自己如今的性格仿佛也是从那些小说人物中东拼西凑来的。悲剧式的小说人物,恩,村上的小说原本不就都是悲剧嘛。而村上就像个调酒大师一般,能把各种辛辣的烈酒调制成甜美的鸡尾酒。《挪威的森林》属于其中的异类。

  第一次读《挪》是在15年前,那时自然对生和死毫无概念,对于爱情也还只是懵懵懂懂的。由于其现实主义的写法,使我印象中仅仅是“读完后感到窒息一般”。因此直至昨天为止,我确实是由于一种恐惧感而一直没敢翻开过这本书。时隔这么久重读的感觉很奇妙也很复杂。情节基本上已经全部忘记了,但这书却已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一直存在着。

  如何理解一部作品是很私人化的事情,在即将30岁的我看来,《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向青春告别的书。书中人物的死亡,也是隐喻了青春各个部分或阶段的终结。木月17,直子21。一个是成年前,一个是迈入2字头,开始不得不考虑进入社会,严格意义上青春的终结年纪。木月和直子实质代表了渡边过去的一部分。就像木月没什么缘由的自杀一般,18岁,就是个非常粗暴分界线,不容你分说就成年了,从此未成年的部分就要舍弃掉。渡边在此端,木月在彼端,只能以“死”这种形态继续存在于“生”中。

  直子的病,就是代表着青春中的茫然和对终结的恐惧。这是人生中的两个门槛,有的人轻松迈过去了,有的人在痛苦挣扎中渡过。直子自杀的原因,之前并不明晰,最后由玲子道明:渡边已选择了绿子。

  绿子固然是书里最阳光的角色,也因此是包括我在内很多读者最喜欢的角色。但其作为隐喻符号的作用是分两部分组成。一,是父母的死亡,遗留的书店也变卖了。代表着脱离父母的独立。二,是她那特立独行不在乎他人眼光的性格。代表了一种人格的成熟。所以当渡边选择了绿子时,也宣布了直子时期的终结。

  此外,作为一条支线,初美的自杀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天真美好的憧憬被无情的现实“永泽”所击垮的象征。

  对《挪威的森林》的理解,就写这一点吧。村上也说这是一本很私人性质的小说,所以我想对其它细节过度解读恐怕也无益。但是重读此书还是给我带来许多繁杂的感触,就好像时隔多年突然照了一面镜子,发现“头发乱了,这个扣子系错了,还是穿黑色适合自己,鼻子好像长歪了点嘛”诸如此类很个人的感觉。究竟是村上的文章助成了现在的我,还是当初我的什么选择了村上来实现自我形成呢?如今恐怕难以分辨了。但无疑重读一遍村上的所有作品能帮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再从《发条鸟年代记》开始,顺便也也以此文作为29岁的“墓志铭”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三):再读《挪威的森林》

  时隔四年,再次翻开它!已不仅仅是喜欢或者醉心。这次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他的不完美,那些刻意修饰的地方,那些故弄玄虚的地方,那些感情的纤细和笨拙,敏感而少不更事!而村上的不成熟又上承着整个日本民族的稚嫩!

  只有在更多的了解到日本的文化,才能深深体会出:这是一个从来都没有长大的民族!它的彻悟是孩童的通透,还有神经过敏、易冲动、莫名的恐惧、安分休憩时的恬静!你想象他们的樱花,盛开时那样绮丽俗艳,盛开时又那样哀伤静美;还有奈良的佛殿,京都的寺塔,富丽精工又纤细文弱…

  再说《挪威的森林》!

  一个安静的姑娘,跟着甲壳虫乐队民谣风味的慢摇滚节奏,携着淡雅的记忆泛起在在记忆的边上。笨拙的渡边分不清那些感情的微妙,过快的答应了一个复杂的请求:

  “请你记住我!”

  像从前一个小姑娘只向天使要求一个晚安,直子要求的那样简单,又那样纯粹。而渡边终于无可奈何的感觉到了关于她的记忆正渐渐褪色!村上的笨拙是让人感觉到故事里他自己长长的影子,确实他从来都不是一位大师,至少不是因为这本书。第一章是以这句话结束的:“直子从未爱过我!”带有一丝悲哀,但多一些的是类似于彻悟者的炫耀还有受难者的自负!

  他只写一些平凡的事,像渡边总说自己是一个平常人。平常人却总是交到一些不平常的朋友,爱一些不平常的姑娘,做一些不平常的事,听比平常人更多而深刻的音乐!从最初的木月、直子、勃拉姆斯到后来的永泽、绿子、甲壳虫乐队!没有什么刻意的对比,只是闲笔写来,却是多变杂乱的意象不停交织、穿插、离合、重组,没有一个平凡人的世界会如此复杂,也没有一个平凡人的经历会如此曲折!

  村上用这样的托词隐藏自己,却无意间显露太多!小说中被最少说起的人是渡边,读者往往把他当成自己故事的局外人,或者小说中最没有特点的人,但惟独是他才最不简单,因为他活了下来!因为他会对绿子说“我喜欢你就像冬天在雪地里和毛茸茸的熊打滚!”村上还是给了渡边这样的特写,这样出语不凡,一个诗人的极富跳跃性的思维,尽管这也是刻意的!

  你说不清日本是一个保守的民族还是一个开放早熟的民族,至少在“性”这个问题上,他们是不避讳的,但并不代表开放。就像直子总是以为自己在和木月的恋爱中是毫无保留的,是无比开放的,但她内心却禁止他进入自己的身体;还有绿子总是毫不忌讳的谈性,穿短的不能再短的裙子,但直到故事结束也没有和渡边发生任何这方面的关系!传说日本民族对“性”的认识起于远古的神族,因而将“色”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他们保留着孩童般的纯真观念,但却渐渐接受着伦常的影响!在这一方面,他们不是开放的,更不是保守的,他们是矛盾的!

  他们从来都是矛盾的!

  喜欢这些简单的故事,因为我总是找到独特的东西,独特的却又共通的情感,在这些短小的片段中,村上描绘了某种人们理想的状态!记忆最深刻的是,渡边去疗养院探望直子,二人晚上聊着天,听玲子弹吉他,直子要求弹《挪威的森林》就往玲子的罐子里放入一枚硬币!

  是对最喜爱的东西的珍重,这样不至俗滥;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四):挪不动威的森林

  唔……现在是搬出电脑,在“老地方”,揉着困倦的眼镜,敲着字,因为怕吵着室友睡觉了,毕竟已经凌晨两点了,虽然他吵得我睡不着吵得更晚,但我可是个好人。

  好吧,一冲动说要今晚看完这本书,结果就到了现在。上一次这么熬着看书还是读《活着》这本书呢。

  这本书给我蛮不错的感觉吧。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喜欢上了另一类书,孤独或矛盾,至少是像卡夫卡这般复杂的人似地人物吧,因为,慢慢地想把自己包裹起来,享受自己的孤独,远离外界的理解。以前至少都是期盼着完美结局的,所有的电视剧都这般期盼着,完美结局,然后心里涌动着暖流,满意的似憧憬非憧憬的遥想一下未来的人生。那时候,也不管电视剧的剧情设置是否合理了,只要结局拐回到圆满,便是欢喜。

  而这本书里面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矛盾的,至少,没有几个是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人。是的,我欣赏这样的矛盾,因为发觉自己的矛盾,希望产生共鸣。如若抛开理性,我会去崇拜模仿的吧。至少,看到渡边和永泽他们,都爱喝酒,我想,我也好想喝酒啊,也想时不时的来一罐啤酒;至于抽烟,还是太反感了,这个倒是没有想模仿的冲动。但委实想学着喝点小酒呢。

  熬到这个时候确实不应该,连回忆要写些什么都记不得了。死想出对书中印象比较深的话好像是“死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事实上可能因为这句话最短,也显得稍微有些特别才在这个困倦的时候还记得。实际上,这句话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并不能理解多少,看到有人在这句话下划了横线,但我就是执着的不跟随着就做摘录,因为并不能体会到这句话表达出什么特别的含义。快到结尾处有解释,讲的是道理或哲理吧,也是大家都懂的东西,可能没书上总结的那么好。所以让人就是觉得好。写到这里,有点感觉好像写作就是转换着手法将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展现给他们,给他们以新鲜感,于新鲜感中又让他们有一些些的思考,于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思考的假象,进而产生共鸣这种东西。这样的解释又感觉有些赤裸。

  初美的悲剧,我觉得是她自己的性格以及永泽的性格造成的。俗一点的说,是爱上了一个不该爱上的人,还不懂放手。这我无从评价,毕竟不知真爱为何物。不知为何,想起了梁祝的爱情,他们的双双化蝶飞竟不觉得有多少悲剧气息,也许,那样真是最好的结局,毕竟无法去与当时的传统思想相逆。而初美和永泽,伤害了更多的人,且不得好终。哪怕有一方得到幸福,那都是更让人欣慰的结局。

  直子的悲剧(也不完全说死就是一种悲剧,但更多的时候是的),木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木月的悲剧则无从揣测,如果不深入当时的写作背景来分析木月的家庭背景等,是毫无推测依据的。渡边彻,同样的责任。不好说谁的责任大于谁吧。只是,如他所言,“在最后的最后放弃了她”,我猜想,直子肯定是在来信中察觉到了多少他变心的异常,不忍心将不健全的自己横亘在渡边和他可能的幸福之间,装出来一副好转的样子,骗过了所有人。不曾体会过女人的直觉,以自己的直觉来说,直觉这种东西,多少有些恐怖的。也许渡边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成为直子最后的希望,但一旦把什么东西加之于性格,好像在说命中注定一般。但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他无牵无挂,为何不主动为直子做点什么?他到疗养院去照料直子也未尝不可吧,但导演既定了悲剧,又赋予了人物性格,旁人再给出多么合理的解释,也只是无谓吧。

  或许说,欲望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那一时的欲望,衍生出难尽的关系。而渡边这种到处播撒好心的人,(我觉得是到处了,虽然说他在拒绝绿子几次时还说“不想失去你这个朋友”,实际上,他对朋友的关系的把握过于不合理)让他处处留情。衍生各种羁绊,自我烦扰,还煞有介事的像是一个受害者。正如他最后对玲子的反思,那是于他自身的问题。

  最后他与玲子越界的时候,真担心玲子成为下一个直子。我想,也许作者本身决定过以较为完满的结局结束呢?但于这么多悲剧,显得太格格不入了,于是,最终,渡边还是没逃离诅咒似的,在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之后,终于自己也离自己而去了。而留下的绿子,博得了我们更多的伤感与同情。

  我还是觉得这并不适合多少女性朋友来读,说不出具体的感受,也不想去厘清。

  唔……终于可以睡了。晚安!

  2016/03/25 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