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喷鼻刑典范读后感有感

檀喷鼻刑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1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檀香刑 读后感 

  《檀香刑》是一本由莫言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21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01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檀香刑》精选点评:

  ●像是在看电锯惊魂,看得心情低落脑袋痛。大清国只会对自己的子民(现在谁还要当谁的子民,我们是公民!!!)残忍,洋人面前弱得跟狗一样。袁世凯为自己的皇帝梦用檀香刑这种极刑杀掉自己的同胞以讨好洋人,你也怪不得他,因为他的教育背景、成长背景使他大概只能是这种追求。平民被外族欺负,大清不管也管不了,自己抗争吧,大刀、土炮怎么跟德国大兵的长枪大炮拼?既屈辱又无奈。所以,无论如何科学技术要强大。庆幸自己生活在相对和平的年代。

  ●混沌的年代里,善恶、正邪都很扭曲。从开篇就大致能想到结果,但是还是吸引我将整本书都看完了,这可能就是作者的魅力所在。

  ●看了有两年多了,大致的内容不是很清楚。但这是我第一次读莫言的书,有人说这部书是他的最好的一部,大致看了几部感觉不出来有什么好坏。反正的确很现实,将人性的善良和丑恶都写的很出色。关于刑法的描写也很详见,媚娘算不上悲剧人物但也算不上喜剧收尾,她也是一个被时代所决定命运的女子。

  ●以前读的时候算是大名鼎鼎,同桌据说是吓得够呛,但我读的时候总觉得不过尔尔

  ●辛亥革命前后为历史背景。有清末酷刑,有迷信,有愚昧,有纪实的黑白,也有真实的绚烂。

  ●有二人转的意思,粗疏荒唐

  ●非常过瘾。用民间故事的人物关系、地方唱词串联起宏观历史,刑罚的表演性过重,但描写真真太到位了。

  ●找了个新的图书馆下午一口气看完了。莫言对女人心思的揣摩是一绝,猫腔的拿捏也是一绝。眉娘浪语浪得好和赵甲京腔有板眼。小说充斥着乡土的俚语,说得好听是俗,说得不好听,每回眼睛跟被强过一回。但是喜欢的人还是觉得过瘾。所幸檀香刑高潮部分莫言做了弱化来写,不然我可能会因过于细致的描写而吐。

  ●鲁迅写尽看客,莫言写透刽子手。另外,莫言说起粗鄙之语来,那可是一点都不含糊啊,哈哈哈!

  ●之前读红高粱觉得莫言的文字真是毒辣,辣的刺激,刻骨铭心。但这本可能是一盘我消受不起的大腥大荤,太荤太腥,我想努力感悟出一点什么,但生理不适太严重了…对不起我不行

  《檀香刑》读后感(一):咪呜咪呜 喵~

  高密猫戏,咪呜咪呜~国家败亡,咪呜咪呜~咿咿呀呀,呀呀咿咿,国仇家恨,家恨国仇。

  戊戌、袁世凯、宫廷、洋人、义和团;知县、狗肉西施、猫戏、高密乡人,以如此结构扭在一起。从开头到最后行刑不过七天,通过不断回溯穿插的时间线,作者竟然把大大小小宏观微观的事务交代清晰。想起前几天看的西去的骑手,也是切割的时间线。

  吃了好的挑嘴,看了好的挑眼,早看这些文字可能早就不看网络小说了。不过这么惨烈妖异的文字,以前怎么敢看?心里怕疼,近代史一向绕着走。关键情节看得人如坐针毡、汗毛倒竖、毛骨悚然,可是历史血脉里,近代史绕不过去。随着情节,心里也在惨叫,泪不可抑。土里滚一滚,泥里滚一滚,滚成王八乌龟,还想做个人。

  《檀香刑》读后感(二):从破坏铁路,到争抢高铁

  虽然久闻大名,但檀香刑还是我读的第一本莫言的书。单就这本书而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却不为过。莫言真可谓是民族作家。

  檀香刑记录的也正是整个民族的伤痛与悲歌。每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记录者。

  檀香刑的主旨是民间反抗压迫的斗争,歌颂的是抗争精神。但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其中不免有些荒诞。

  孙丙为让人加入义和团,不惜装神弄鬼。义和团的所谓神功护体也纯属忽悠,贻笑大方。认为火车会压榨人的灵魂,故意去破坏铁路更是可笑。

  孙丙带头的造反运动显然有其愚昧的一面。但在那个时代,广大底层的中国人认知就是如此。

  真相或者真理,正义或者邪恶有标准吗?每个时代的环境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所以,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真相与不同的真理,正邪也是如此。敢于舍命挑战当时的“恶势力”,孙丙就是正义的。孙丙所为依然可以称之为豪杰。

  所以,关于这些关于装神弄鬼的义和团,以及修筑铁路,莫言没有任何倾斜的观点在其中,仅仅是忠实的记录者,再现了当时情景。因为用现在的标准去评判过去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

  当时铁路被视为破坏风水的不祥之物,而如今却应了袁世凯所言:“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联想到近年来,各地纷纷为高铁路过本地而互相竞争,不免嘘唏。

  我们曾有过惨痛的记忆,但终究还是度过难关,赶上来了。(哎,不知为何,突然变得主旋律了)

  《檀香刑》读后感(三):魔幻吊诡,一气呵成

  美丽的事物往往是危险的。古人诚不我欺。只因着迷于这个精致典雅的名字而捧起此书,不曾想读得我耳后都长出了反骨。

  刽子手的形象影视剧里常见,杀人机器而已。却不知他是隶属于刑部的国家公务员;竟不知刑罚可考虑执政者的喜好、心情、关系亲疏、憎恶程度,来为受刑者“私人定制”;更不知这一行与中国其他传统手工业一样,师徒相授,袭制传承;最不知一介刽子也能披官戴爵趾高气昂连朝廷命馆都瞧不起。刽子手不是简单的杀人机器,他们是智能化的,深具“工匠精神”的杀人机器!

  恐怖片我不喜欢,顶多挑个悬疑推理、怪力乱神的经典看看,血腥暴力杀戮的一律滚粗,我讨厌拿人的身体开玩笑。(当然了,也可能是因为胆小╮( ̄▽ ̄"")╭)

  我被书名蛊惑,感受到一种外拙内秀,古色古香,却忘了重心不是“檀香”而是“刑”——腰斩,阎王闩,凌迟,檀香刑,这些骇人听闻的酷刑在书中完整呈现。从刑具打造、施法技巧、刽子容装、规制仪式、到惨绝人寰的执行过程,读来仿佛置身于血淋淋的行刑台,身临刀尖逼近的恐惧,和挫骨蚀心的痛苦战栗——阅读过程和酷刑一起挑战着人的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等到行刑的描写告一段落,脑回路只剩下:惨烈妖冶,触目惊心。

  没错,以上就在我刚合上的这本书里,我居然看完了!还真不能说这是在拿人体开玩笑,是在拿人体做文章。(摔~)心里骂出无数个变态,却分不清对象是谁——刽子手?统治者?台下的看客?那个封建皇权王朝?这个奇幻冷漠世界?还是莫言?

  书里借一个德国人之口说:“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罚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让人忍受了最大的痛苦死去,这是中国的艺术,是中国政治的精髓。”

  我无从考证,也就不知道客观上中国是否独占这个鳌头,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皇权统治时间里,确实存在着诸多也许不为人知但是绝无人道的驭人手段。无论如何,克罗德这句话让我任何时候想起来都会觉得特别没脸。

  故事虽惨烈,但叙述结构的精妙让我的阅读情绪得以中和,时不时就翻回目录页看好久喜不自胜。全书自成凤头-猪肚-豹尾三个部分,一/三人称轮流,叙述主体交替,倒叙插叙穿插,猫腔戏文流转,跌宕丰富,自成章法,魔幻吊诡,一气呵成。

  高密东北乡,街门酒肉香,一曲猫腔起,乡民诉愁肠:唱家园喜乐,儿女情长,唱列强暴行,官朝不当,唱民族大义,英雄行侠,唱百姓鱼肉,曲终人亡。赵钱孙李,甲乙丙丁,荒腔走板,大地悲歌。猫腔戛然,咿呀咪呜,为哀而生,与哀同终。

  《檀香刑》读后感(四):读过之后满是悲哀

  莫言的小说度过一本半了,图书馆借到这本檀香刑,手机电子书看过一半的生死疲劳,手机丢了之后,后半本一直都没来得及看。

  莫言写的小说确实有点光怪陆离,总是有神神怪怪的东西杂糅在情节中,但仍然能看到作者实际上是怀着悲悯的心情的,很多东西在现阶段不能直说,就只能变成小说的情节,而且还最好扭曲一下,就像照着哈哈镜一样,然后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这本小说读起来满悲哀的,整个事件的起因是德国兵调戏了孙丙的老婆,孙丙二话不说就把德国兵给打死了。然后事件就逐步升级,德国人来捉拿,孙丙逃跑,德国人屠村,孙丙招来义和团扒了德国人的铁路,德国人通过向政府施压的手段,抓获孙丙并且施刑。

  德国代表的现代文明和中国古老的文明碰撞就激起了这些个类似悲剧。清政府软弱无能,享国三百年已经是气数已尽,要是没有这些个列强入侵的话,也许能多撑些日子,直到人口负荷达到极限,再出现个天灾人祸的,中国就又要改朝换代了。不巧的是,列强们带着坚船利炮纷至沓来,清政府根本无力反抗,反抗也是自取其辱,只有挨打的份,这些个外国人就更加傲慢无礼,现代的文明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自我克制的地步,当时世界的潮流是侵占更多的势力范围。孙丙和其乡人们没有法律的概念,只有最朴素的善恶分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手段,而百姓们对于政府能够维护自己的子民也不抱有幻想,政府只能是帮着德国人欺负自己的国人。于是,这事件就没有平息的可能,只能是不断升级,孙丙也是个能人,居然能够逃跑请来义和团。

  中国的乡民也是悲哀,被教化得愚昧无知,居然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鬼话, 历代农民起义都要弄个神神怪怪的,用谎言网络群众,所以历代执政者对于各种宗教都有严格的控制。虽然人民越是愚昧,妖言越能够惑重,但是愚昧的人民也是易于统治的,统治者并不想开启民智。当今仍然是。

  钱丁和钱雄飞也是悲哀,空有一腔报国志,在旧有的体制中根本没有施展的空间。一个体制是什么样的,就会选拔出什么样的人才出来,大清朝选出来一个袁世凯,也活该清朝就被袁世凯给终结了。书名虽然叫做檀香刑,我却认为最高潮的部分是凌迟钱雄飞那一段。那么优秀的人,不得不屈居于袁世凯之下,道不同不相为谋,早晚要分道扬镳,最后却功亏一篑,论起来阴谋、厚黑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凌迟,是中国最为残酷的刑法之一。

  中国人发明了很多残酷的刑罚,确实另其他文明望尘莫及,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多残忍的刑罚,无非两点,不把人当人,以及以儆效尤。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缺少对个体的尊重,跪天跪地跪皇帝跪父母,不在同等的地位,何谈尊重呢。杀鸡儆猴是最为节省的恐怖手段,屡试不爽。于是在中国的教义中,各种上刀山、下油锅的恐怖故事和事实就无数次重复着,进而演进出一门如何折磨人、杀人的“艺术”来。这是文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