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塔尤的读后感年夜全

蒙塔尤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1-2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蒙塔尤 读后感 

  《蒙塔尤》是一本由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6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塔尤》精选点评:

  ●明明是严谨的学术专著,却那么引人入胜,虽然完全没有史景迁身临其境讲故事一派的叙事痕迹。难道真的是材料本身太有趣了么?| 材料来源是宗教裁判所的档案,完全意料之外的用途。还原蒙塔尤的权力结构、公共空间、情感婚姻、日常生活、文化心态、争端源头的部分相当细腻可信。这是一个比我们的想象更原始,但又比我们的想象更“现代”的时代。感觉社会结构和权力制衡部分写得最好,超越简单的阶级对立说,论述更贴合世情也更细腻中切。

  ●困

  ●微观研究的典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史 。2009.3.23

  ●年鉴学派第三代、微观史大师勒华拉杜里的代表著作。本书视角虽小,但解决了不少问题,比如对儿童的看法、村中的帮派斗争关系、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注重于彼岸世界,正如作者所,异教之所以在蒙塔尤盛行在于它与民间意识巧妙的结合。微观史或文化史的精神在于对人的描摹,历史不是数据或规律,而是存在着的有感情的人本身。

  ●整本书如同一滴迷人的琥珀。这滴琥珀从现在滴下去,温柔地包裹住1300年左右的蒙塔尤。

  ●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一部气息清新的史诗。

  ●从极小的罅隙里窥见一番全新的天地,这也许就是历史学考的魅力所在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世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年鉴学派代表作。作者从一个狂热致力于铲除异端因而对细节问题锱铢必较的变态神父(后来晋级教皇)的审问纪录入手,重构了1294-1324年间法国某一山村的经济、社会、政治、宗教、民俗状况,山民们的生活气息可谓扑面而来。由此,一个处于天主教、异端派、伊斯兰教争锋,封建领主与大一统国家对峙下的古老偏僻山乡,竟至显现出极富现代性和国际性的况味来。

  ●原始资料太详细了,羡慕嫉妒恨。

  《蒙塔尤》读后感(一):蜥蜴的“实例”

  在《死后与彼岸世界》一章中的一个故事很是迷人:

  有两个信徒在河边,其中一个睡着了,醒着的人看见,从睡着的人嘴里爬出一条蜥蜴一样的东西,沿着河岸上的木板,到达了河的对岸。然后在河对岸的一块毛驴的颅骨的孔眼里爬进爬出,后来又沿着木板爬过岸来,钻进睡着的人嘴里。在蜥蜴这样干了一两次后,醒着的人在蜥蜴再次爬到河对岸时,抽走了河岸上的木板,此时蜥蜴没有办法过河,睡着的人则开始浑身乱抖,却醒不过来。于是,醒着的人,放回木板,蜥蜴返回到睡着的人嘴里。睡着的人立即醒了过来。

  2012.4.7

  《蒙塔尤》读后感(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是一部杰出的人类学作品,但个人认为这还是一部杰出的政治经济作品。   此书通过对1300年一个小村庄的分析,详细研究和描绘出当时比利牛斯山脉的高山农牧民的生活状态。村庄只有约二百多一点人口。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出色的反映出当时当地区甚至隐隐反映出法兰西王国的状况。与另一部《金枝》正好相反,金枝是从总到零,而此书是从零到总的研究分析。非常出色,作者文笔也相当不错,读来颇有趣味。   蒙塔尤只是一个小山村,可是在1300年左右的一次大逮捕,却包含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因素。而此书也顺便分析了村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宗教生活以及哲学思潮等。   虽然大逮捕只是宗教裁判行为。是一次宗教行为。因为当地已成为异端(阿尔比教派)的重要根据地。可仔细分析并不如此简单,这里有政治原因,法兰西王国正在对富瓦伯爵领(蒙塔尤所在地区)加紧控制。当时此领还只是法兰西王国的附庸。可法兰西王国的影响已经非常大了,在书中指出,当地的货币的70%以上已由法兰西王国制造。事实上此地也最终被并法兰西王国归并。   而法兰西王国的手段则是利用教会,要求增加什一税的收取。而前一任富瓦伯爵成功的抵制了这一行为。显然时代在进步,王国的集权加强了。1300年左右没有成功。而税收的加重则刺激了异端的发展。书中指出在平原地区,异端其实已消亡,可正由于什一税的增加,异端们又重新在比利牛斯山脉的农村地区回光返照了半个世纪。而1300年前后到达顶点。这便是大逮捕的经济与宗教原因。当然正统教会胜利了。其实这里也正反映出人类的一种发展必然,自有政权以来,政权总是不断加强着对地方的控制,而且不断取得推进,虽然有反复,但那只是零星的和偶然的。直到纳粹德国和前苏联终于到达顶点。   所以,此书虽是人类学著作。可依我的观点,也可算是一部人类发展史的缩影之作。正如书中所说:蒙塔尤是人类之水中的一颗。整个人类也不过是它的放大版罢了。

  《蒙塔尤》读后感(三):时间中的他者

  【署名丨非商业性使用丨相同方式共享丨By-CCCheng】 

  蒙塔尤是法国阿列日省的一个讲奥克语的小山村,由于纯洁派异端出现,村民们屡屡被宗教裁判所所审问,本书的原始资料亦来源于此,宗教裁判所雅克主教的审听手稿。得益于一个处女座(?)性格的主教,我们因此得见六七百年前,这个百余人的小村落里的种种故事。

  《蒙塔尤》是平民的历史,相较于传统的历史视角,蒙塔尤没有提及王国的政治、主教的变更,全书从头至尾都是对生活在村里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描述。

  “对历史来说,这滴水珠渐渐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在水珠里游动。”诚如作者所言,蒙塔尤村这滴水珠是本书唯一关心的重点,这也符合年鉴学派的总体史观。

  而在意义上,我们却不只是要看这一滴小小的水珠。

  在本书第十七章,作者通过对蒙塔尤村文化传播的描述,批驳了滕尼斯的社团精神论与马克思的斗争动力论。这是一个极好的示范,年鉴学派提倡以小见大,通过一滴小水珠中的微生物,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地球的生物都是以碳基构成。

  此外,年鉴学派的连续史观点也展现于本书中,纵向于历史,即1294-1324;横向于各主题之间的联系:尽管本书采取了民族志的写作方法,但在意义上却紧密地连缀成了蒙塔尤村这个主体。

  麦克卢汉说工业社会带来了分秒时间,蒙塔尤村民的时空观也佐证了他的看法。因此,本书的叙述难免有些缺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因为这正是年鉴学派的心态史观点,历史不仅仅是观察者写下的文字,更是自我认知的时空。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当时当地的亲历者,他们所感受到的事实真相。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如果我们用线性的时间观去看待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只是不可思议的重复和停滞,而在亲历者眼中,则是充满着变化和故事。

  历史人类学是一门交织在历史和人类学之中的范围模糊的学科,本书则更倾向于人类学视角下的历史:启发了历史学家关于史料的选择范围,也给予了历史学对待他者的人类学视角。

  《蒙塔尤》讲述的他者,是时间中的他者,是十三世纪的法国农民,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事件的背景墙。

  《蒙塔尤》读后感(四):社会——社会科学应有之研究对象

  一部大部头的作品,在书架上待了很久,去年下定决心开始读,然而直到今年才磨磨蹭蹭地读完,有感慨于译者笔法的精妙,也许这部作品在笔调上的轻快,译作也保持了这样的气质,读完让人感觉到一种舒适。

  都说这部作品是一部整体史,而这种整体,我的读后感,是对社会做一种整体上的理解,人们的思想、行为都深深打上了社会结构的烙印。所以作品的第一部分,就着重于描述蒙塔尤地区的社会结构类型,集中了两种,即家与牧羊人社会。尤其围绕克莱格家族的兴衰,描绘了一幅本地居民的社会结构。

  由此为基调,才开展了第二部分,即对蒙塔尤地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描述。在这一部分中,社会结构的影子无处不在,如讨论性欲问题时,关切了克莱格家族在女性方面的特权,在宗教问题上, 对宗教的兴趣,实际上展现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即因为维系社会稳定力量上的贫瘠,推动了纯洁教派的发展。每一种生活方式/观念的背后,都是社会结构在发生着作用,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涂尔干的作品,人之所以展现出某种样子,归根到底还是社会本身的问题,如自杀的原因更多应归结于社会本身的失序(《自杀论》),又如宗教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团结的方式(《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所以这种整体,更是视为一种凝练,表达出最为核心的观念。我想这当是社会史或者社会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找到最为核心的要素,然后一举拿出来。如果单纯地描摹蒙塔尤的社会生活,这部作品想必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学术赞誉。

  更值得赞赏的是,本书虽然以蒙塔尤为研究对象,但是在研究中却并未局限于蒙塔尤。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真空般得存在,在书中,纯洁派与正统天主教的斗争,同样也是教廷与封建主的斗争, 展现在蒙塔尤之中,并具体表现为克莱格家族的兴衰。在对救赎券以及因信称义的问题上,更看到了一种延续,即将这种对教会的批判,视为一个在欧洲连续发展的整体,由此对蒙塔尤地区的宗教信仰进行评价。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独立于世,但又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蒙塔尤。作为区域史研究,能关切到整体制度的变更,确实值得称赞。

  当然,对本书还应当有一些批评的意见。个人认为书中对文化(思想)因素强调过于强大,似乎有这种观念便能导致此种行为。事实上,在档案中反映的观念,与具体行为中当事人的所想,应当有一定差距。而既然明确了社会结构对主观心理的影响,则更应当重视社会环境本身的基调。这里我仍然希望强调一种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可能是一句空话,但是由此关照本书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实际并未解释清楚。不否认某些地方作者试图用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对抽象观念进行解释,例如对动物的看法,农业经济中家的核心地位等等,但是比较遗憾没有进一步坚持。或者说是否不足以解释?尤其涉及到对贫穷的理解,在我的看法中,贫穷与纯洁派的关系,可能更是前者为因后者为果,但书中我似乎看到了相反的理解,不知道是否作者只是描述一种文化心理上的状态,而非试图解释;又或者这种解释并不是本书所关切的主题?

  《蒙塔尤》读后感(五):牧羊人的生活哲学

  学习法国史的时候,老师让读的,两块砖那么厚,读完后对传统史学不屑一顾,哈哈,开玩笑的。附上老师让写的牧羊人小文,作一记录。

  当我们把眼光放在蒙塔尤的牧羊人皮埃尔莫里。

  皮埃尔莫里出生在一个织布匠人家庭,他和他的兄弟从小便开始接受放牧训练,当1300年以后宗教裁判所的阴影开始笼罩蒙塔尤时,他逃离了家乡,这一事件更多是一个契机,由于家中贫穷的经济状况,外出转场放牧将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必须提及的是,莫里家的贫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宗教裁判所没收了他父母的财产,在他以后的生活中,裁判所由始至终扮演着一个潜在的并且十分重要的角色。

  对于刚刚离开家的牧羊人来说,生活并不艰难,他很快在堂兄雷蒙莫朗家找到了一份牧工的工作,并且认识了牧羊人贝尔纳贝利巴斯特和新雇主雷蒙皮埃尔。这其中体现了一种生存方式,首先通过亲属关系他在一个新地区找到了落脚点,然后便可以开始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并且通过这个新的网络建立谋生的基础。在他所到的地区他认了许多干亲,与人结拜兄弟、参加洗礼成为孩子们的教父,此外对于其他牧羊人来说皮埃尔莫里也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从某种角度来看正是这种人际关系网,支持他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地点,维护牧羊人的自由特性。其中一件事似乎能给予证明,当他在安德烈家转场放牧时,有人告发他与一段分子碰面,最终他能全身而退,与两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位是对他有好感的领主、另一位则是他的教父——当地的领地法官,于是他不费吹灰之力编造里自己不在场的证词。

  能够形成这一生存模式与他的生活哲学息息相关。作为一个牧羊人,皮埃尔莫里既不贫穷也不富有,他居无定所没有稳定的财产,当他富有时乐于与别人分享财富,在他的一位亲戚违反双方的契约占有他的财富时也没有产生强烈的仇恨之情。慷慨这一难能可贵的特质使他拥有许多朋友。实际上,他最大的财富是牧羊人的身份,只要还有羊群,他就不用为生计担心,其他的一切也许会改变但是羊群是永远存在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依然回到我的羊群那里”。他的第二个特质是友好,这种友好更多的是指一种狡猾的处世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当他的身边存在许多纯洁派教徒时,他表示出友好并且愿意拿出金钱资助他们,但同时他依然做彌撒,只要能获得拯救又何乐不为呢?

  如果正如他所说的牧羊就是他的命运,那么他确实体现出了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他坚守着牧羊人的信念——自由,并为此觉得幸福。

  不得不说,有关莫里的故事,似乎带着理想化的色彩,莫里是否真的感到安乐?我们不得而知,我更想谈谈莫里的结局。莫里的生存哲学确实支持里他的牧羊人生活,而在另一方面过于友好也成就了他的悲剧。当雇主雷蒙皮埃尔要将自己六岁的女儿嫁给他,招他做入赘女婿时他没有拒绝,但从后来的事来看他根本不会长久呆在一个地方,更加没有结婚的打算,对于堂兄、雇主和新朋友贝尔纳的热情他只能暂时敷衍,以免将双方的关系弄僵也是为乐眼前的生计考虑。如果这件事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那么异端派教长纪姆贝利巴斯特为了掩饰自己的纵欲劝说皮埃尔结婚的行为则是赤裸裸的利用了,这桩婚姻在贝利巴斯特的要求之下迅速解体了。皮埃尔对于这位异端派教长有求必应,并且违背了他无意于婚姻的初衷,也许是因为他知道了这并不会长久。而在皮埃尔的其他朋友看来,这是很明显的利用,善良友善的皮埃尔被骗了。

  好心的牧羊人的最终结局也与这位异端派教长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被宗教法庭逮捕之后,皮埃尔也难逃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