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政治学》读后感1000字

《比拟政治学》读后感1000字

2020-11-2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比较政治学 读后感 

  《比较政治学》是一本由(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443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0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较政治学》精选点评:

  ●体系、过程、政策的比较分析框架不错,但是选择的资料有些过时了。

  ●没有一点哲学反思

  ●当初就没太看明白

  ●教科书

  ●读起来很快,很多地方都可以作用其中的分析方法

  ●索引资料大多90s之前了

  ●这本肯定是必读的了。还得重复一遍。

  ●有些陈旧。还行。

  ●比较政治学经典教程

  ●对比较政治学没有兴趣的完全可以不用看,里面有很多阿尔蒙德经典的理论。。。反正觉得不好看来着的。。。

  《比较政治学》读后感(一):译人今安在?

  之前读沪上学者翻译的三本书,一是《现代政治分析》,一是《比较政治学》,一是《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其中三本书的译者都在八十年代远赴海外求学,最近通过网路查到了他们。第一是陈峰,翻译了两本的,现在在香港浸会大学,去美国读的是雪城大学;一是公婷目前在美国新泽西州拉马坡学院政治学系,出国读的也是雪城大学,是从李欧梵先生的书《我在哈佛的岁月》里面知道的。还有就是郑世平在美国佛蒙特大学政治学系执教。他们三个都是复旦八十年代出去的,都没有回来。最后一个是王冠华目前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政治学系,他是翻译亨廷顿书的,是上海三联那版。

  http://zimingwu.blogbus.com/

  《比较政治学》读后感(二):阅读中的不解之处?政治体系到底由哪些结构构成。

  作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学派的经典代表及关键人物,即《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和其作者阿尔蒙德,对于政治学专业的人来说,是必须要阅读并深入理解和掌握的。

  之前看过该书,但时隔一年半,很多东西又忘记了,只记得“结构-功能”这个核心词。或许之前就没真正理解,所以,今天看该书,想深入掌握其理论与分析逻辑。结果,看了半天,对他的逻辑线索和分析路线总感觉一知半解。

  或许习惯了国人的书,都是总结式的话语,都是非常清晰的逻辑主线。而我也习惯看一本书,先了解其核心主线与分析脉络。对这本书也是如此。

  我理出了主要的几个方面:

  1、政治结构由相互关联而有相互作用的角色构成,相互作用的结构构成政治体系。

  2、不同结构具有不同功能,统一结构具有多种功能。结构与功能要相互适应。

  3、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包含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的功能。

  4、结构分化是政治功能发展的基本方式,政治发展就是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功能协调发展,就是这三个层次功能的结构不断分化形成更趋于完善的政治结构的过程。

  5、文化世俗化对政治体系功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文化世俗化成为分析政治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

  到这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既然角色构成结构,结构构成体系,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整个体系的功能要通过一定的结构来实现。政治角色容易理解,结构具有功能也能够理解,但整本书看完,我还是没明白:政治体系到底由哪些结构构成,是否有体系、过程和政策三大结构构成?还是有其他?

  既然功能是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的,那么分析结构的构成及其变化(也就是结构分化)是最具意义的。可是我并没找到结构到底如何构成?书中重点谈了结构分化,其核心就是结构为适应政治体系的功能需要而不断地分化发展,通过分化使角色或者结构之间的自主水平不断提高,进而生成更高级、更完善的结构。也重点谈了文化世俗化。

  所以,纠结在到底政治体系的结构构成有哪些?没搞清楚这个问题,对其他问题就总有一种理解不透彻的感觉。

  以上阅读思维,在哪里发生了偏差?

  陷入思维怪圈,各位大虾指点一下。

  《比较政治学》读后感(三):以政治现代化取代政治民主化

  之前我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高水平的民主怎么样,低水平的民主怎么样,谁谁是高水平民主,谁谁是低水平民主。这种说法有一个缺陷,即按实际作为与体制一比,就断定谁是什么水平的民主,没有告诉我们民主在政治发展中是一个什么含义,不能推进我们的认识。

  看了这本书之后,很多问题可以解答了。政治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政治现代化,一个前现代化的政体即使采取民主化也不能有效运作。

  政治是一套连续进行决策的体系,其目的是为民众提供政治产品。整个体系可以这样描述:输入——转换——输出——反馈。输入包括民众的要求、支持和参与。转换就是政治过程和决策层面。输出是政治产品作用于社会。 评判一个体系是否有效的标准是能否通过决策生产政治产品满足人民的需求。

  政治现代化有三个方向:结构分化与专业化、文化世俗化、政治产品满意化。

  结构分化与专业化是建立在体系和过程意义上的。政治体系是朝着不断分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在部落首领社会,首领或长老开个会就可以解决很多争端,而到了专制帝国,则发展出了行政机构、官僚集团,所以人们普遍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政治上早熟的帝国,实行了有效的文官统治。但是这一套体制却在动员和渗透性上极为不足,鸦片战争期间无法动员全民战争就是一个例子。进一步的分化就是政党、利益集团、大众媒体。这些东西都是现代的产物,他们进一步加强了控制力、过程能力。很多低水平民主国家往往没有这些,他们的权力被部落、宗教等等控制,国家渗透性极差。这也是说共产党国家其实是一个在产品生产上仅次于高水平民主国家,他们有强大生产能力,但到一定程度能否令人满意就是与民主国家差距所在了。

  文化世俗化是一种认为自己能影响国家政治的愿望。它影响了国家的统治基础。从神权统治到皇帝统治,再到民主政治,水平是不断发展的。一般国家都完成了服从和合法性,但是征服还是自愿,意识形态合法性、绩效合法性还是制度合法性,都是有区别的。对国家的认同是否超越对民族的认同,与国家的稳定和政策执行有很多的关系,同样影响了国家力量。民众是被动员参与还是积极参与,既取决于体制空间,也为国家行动提供了不同的力量。

  政治产品是否令民众满意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从秩序、安全——经济增长——自由——社会福利。一系列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如果注意到不同发展阶段的民众需求不同,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被称为独裁政权的国家能够持续存在,当然也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垮台。

  同时,可以注意到,这一切都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什么样的经济水平,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政治模式。社会分工的扩展带来了不断分化和专业化的政治结构,城市化、市民社会使人们有了世俗化的文化倾向。而经济水平的提升,不同利益集团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政治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因此,想要建立良好的民主制,首先要建立一套现代化高度分化的结构体系,以对社会进行渗透和控制,这样政策才能推行。像很多非洲民主国家就必须要走这条路。而过程方面应该建立一个充分竞争的利益集团之上,而不是被少数传统权力为垄断,如埃及、伊拉克等中东国家受宗教影响过大,使得过程被宗教势力所左右。总之,一个高度分化和专业化的体系,加充分发育的利益表达格局和规则,才能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强国家”,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此来考察中国政治现代化就可以看出一点东西。

  建立一个有效的国家,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渗透性和控制力强的体制,通过专业化的结构组织取代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权力,以进行社会动员或社会参与,从而有效推行政策。在这一点上,国民党组织体系显然与共产党相去甚远。( 有机会看一下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这是其夺取政权的本领,却也是其造成重大灾难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是经济领域开放了,政治领域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改进,否则经济改革是难以进行的。

  首先是体系层次。政治结构从一人独裁,变成了小平相对独裁,再到政治局的集体领导。同时将各种工业控制部门改组为经济社会管理部门。政治录用发生了变化,尽管依然没有民选,老人干政依然存在,但至少规定了废除终身制,使得老人干政只能隐秘进行。同时各官员的选择注重经济能力,整个国家官僚机构以经济发展为录音标准。政治交流机制从单一渠道,到复合渠道,各种信息手段被应用,如政协、智库等等,但依然是被严厉控制和从上到下的一种体制。意识形态合法性变为了绩效合法性,但绩效合法性的特性是无法维持长久。

  过程层次上。利益表达上,在不危险统治下,允许媒体发出一些声音。利益集团则不被允许,各种所谓利益代表机构实际上是下级组织。随着经济发展和利益分化,利益集团要发声是必须的,但公开活动又是禁止的,也就产生了各种走关系、“活动活动”等各种私下表达现象。而政策制订者为了获得民意,也就产生了各种“调研”、“走访”这种民主国家不常见的现象。政策综合层面,中共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所有利益的综合者,因此提出了“三个代表”,以发展私营企业家入党,以图“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多数利益”。但可想而知,这样的行为是无效的,很多企业家不一定能代表其他企业家,各种行业有着不同的利益,单个企业家也无法代表他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利益分化,如果仅仅希望自己就能在不明白表达的情况下综合利益,是非常困难的。政策的制订层面,有了一定分化程度,通过规则的制订,政治局掌握大的方针,然后国务院及各部门进行详细制订。虽然人大也赋予了一定权力,但其实只是橡皮图章。政策大权为政治局掌控,地方上则是党委。

  政策层次。就如张教授的分析,随着经济水平,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必须需要更高层次的需求,安全秩序已经稳定,经济发展已经不错,人们更加需要公平正义与自由平等,这些产品,目前的政治体制能否给予?要公平正义,必须要自己掌握分配和提取,要自由平等必须自己掌握管制,要经济继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将所以的领域纳入市场,而不是某些垄断国企纳入市场。事实证明,一党想独揽政治输入、转换、输出的全部,在一个经济现代化的社会中难以做到,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矛盾又击中了其死穴,不改,被推翻,改,权力基础没了,也被推翻。这一切,都涉及到了执政之者的根本利益。

  苏联共产党执政时间74年,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1929年—2000年也连续执政72年,而蒙古人民革命党在 1921年至1996年也连续执政76年。我们看到,中共是灵活性令人惊讶,也正是这种灵活转变带来了持续的执政,对于这种矛盾,执政党能否继续以创造性手段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比较政治学》读后感(四):《比较政治学》笔记

  

译者前言

1. 在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中,核心概念是“政治体系”,包括环境、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等部分的系统。为了实现政治体系的目标,要有相应的政治结构和组成政治结构的各种政治角色,一般包括利益集团、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府官员和法官等。

  2. 把政治体系作为动态的过程

  3. 20世纪末期,结构-功能主义受到批评,认为忽视了政治制度的作用,提出了新制度主义。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体系

  一、新术语

  1.新术语体现了一种考察政治的新方法。

  2.旧术语——国家、政府、民族,局限于法律和机构的意义,使得注意力局限于可见的一套特定的政治结构。 P3

  3.但正式政府机构的作用是千差万别的,必须提出一个更加综合的分析框架。

  4.政治体系 这一概念可以使人们注意到社会内部政治活动的整个范围;也是个生态学的概念,因为它强调了政治领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政治的特征

  1.合法的强制力量是贯穿政治体系活动的主线,使之具有作为一个体系特有的重要性和凝聚性。(马克思韦伯) P4

  三、体系和环境

  1.体系:各部分之间的某种相互依存以及体系同环境之间的某种界限。

第二节 输入与输出 第三节 结构与文化

  1. 角色与结构:角色的组合就是结构。法官是角色,法院就是各种角色组成的结构。不用职位和结构这两个用语是为了强调参与政治的个人的实际行为。P13

  2. 政治文化:研究政治体系,不但要了解它在某个特定时期里的实际作为,而且要了解它的基本倾向,这些倾向(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称作政治文化,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特殊的倾向就是亚文化。

第四节 执行功能的各个层次:体系、过程和政策

  (一) 体系层次:

  ·涉及体系的维持和适应功能

  (二) 过程层次

  1.要求和支持的输入通过一个转换过程变成了权威性政策的输出

  2.功能组成:

  (1)利益表达:利益集团或个人提出改变某一政策或继续某一政策的要求

  (2)利益综合:经利益表达提出的许多要求将综合成为少数几个重大的政策选择方案

  (3)政策制订:

  (4)政策实施

  (三) 政策层次

  ·政策的实际作为

  (四) 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

  1.同时并存和相互作用

  2.体系本身的稳定也有赖于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动态平衡

第五节 政治体系的比较分析

  ·貌似相同的结构实际可能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通过结构-功能分析,得出在每一个政治体系中,什么样的结构在发挥利益表达、政策制定等功能?

第六节 政治发展

  一、世俗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在其周围世界中可以见到的因果关系

  二、分化:在结构方面的表现。

  三、现代化与发展

第七节 政治产品

第二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用于分析政治文化的概念

  一、个人倾向的组成部分

  1.个人对政治对象的态度区分为三个:认识的、感情的和评价的,相互联系。

  2.如:准确的知识(认识)、反感、道义上评价

  二、各种倾向的一致性

  1.个人政治倾向中各种态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致性的总量和类型。

  2.如果一种类型的政策和另一种毫无关系,那么他的政策倾向就是非强制性的。

  3.如果都有一系列非常一致的政策态度,那么政治文化的整个政策选择的图解就可以用一个简单尺度表示:不是一致左的,就是一致右的。

  4.美国人的政策选择的强制性比意大利要小得多。

  三、态度的分布和亚文化

  1.看图 P30

  2.在两极分化的文化中,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任何一政策都将使很大一部分公民感到不快

第二节 体系文化

  一、概述

  1.合法与暴力:如果某一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订和实施的法规,而且还不仅仅因为是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是他们确信遵守是应该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就是合法的,法律也就能比较容易地和有效地实施,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也将减少。P32

  2.统治的合法性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是由统治者制定的政策的内容实质和实施程序所决定的。

  二、国家的认同意识

第三节 过程文化

  一、对于自我在政治中的看法:狭隘观念者、顺从者和参与者

  1.狭隘观念者:在生活中只关心非政治性事务

  2.顺从者:对影响有所认识的公民

  3.参与者:对社会的输入过程

第四节 政策文化

  1.政策模式倾向的核心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想象

第三章 政治结构

第一节 政治结构的基本概念

  一、角色和结构

  1.政治结构的基本角色是个人角色,一个角色就是一种规则化的行为模式、通过人们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和行动而建立起来的,最初来自舞台,在社会情况中同样如此。

  2.如投票人角色,总体被称为选民。

  3.优点:避免混淆结构的正式目标和结构实际执行的政治功能。

  4.例子:英国和塑料全国选民都有相似的政治目标和相似内部结构,但执行着不同的政治功能。苏联的选民对国家领导人的录用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只不过是对共产党提名的候选人人选表示认可。

第五节 政治结构的发展方面

  (一)概述

  1.不断分化和专业化的政治组织和角色始终是同政治体系能力的增强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结构的这种分化也往往同文化世俗化相互促进。

  (二)政治体系的类型

  1.看图

  阿尔蒙德在六十年对政治学研究范式进行的重组,从结构-功能视角透视分解政治体系、过程和政策,成功将几乎所有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纳入解释范畴。今天的我们,张着嘴看着就好了。但是感觉太抽象模糊,思路难以把握,只卒读了第一章,姑俟异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