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持论的读后感年夜全

把持论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1-1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控制论 读后感 

  《控制论》是一本由N.维纳 (Wiener.N.)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控制论》精选点评:

  ●控制学科的创始人。

  ●还看不太懂,过两年再看吧~

  ●有一部分看懂了,但更多的没看太明白

  ●我的数学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所以只能读个半懂,挑了前后的几章看了下,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赞

  ●很有意思!

  ●书中写了一些关于生物和机器的控制系统的有趣想法。

  ●只看了部分章,只对看过的发表自己的感想。 1.各个领域的研究对象不同,但是用的科学方法却可能是相同的。 2.对于自然科学,不同生物,机器等有根本相通的运动机制、机制。归根到底,还是说世界的根本运动规律是相同的。所以物理学这样的基础科学的研究才是最最重要的。

  ●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遍历定理才是预测和机器学习理论的基本定理。控制论基本定理是控制系统一个核心变量则控制系统。牛顿力学的时间可逆性和热力学的时间不可逆性,通过热二定律的统计解释变为了一门学科的统计和非统计的两个方面。吉布斯统计热力学思想的本质就是将牛顿力学中的点变换为流体力学中的密度。勒贝格积分理论解决了统计力学关于偶然事件的几率为零的内在要求。傅里叶级数的本质在于级数的平均值可以级数中的各个项的平均值表示。动力系统的体积等价于勒贝格测度。相平均(测度)等价于时间平均-各态遍历-度量群不变量(勒贝格积分)-保测变换群和各态遍历理论等价。

  ●很早读的,传播学三论之一,数学物理不好的话信息论控制论都很难搞

  《控制论》读后感(一):如何控制 多样化 非线性 不同步 的多个平行进程 ?

  可以翻开 书自己看了

  控制论是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法论

  可以翻开 书自己看了

  控制论是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法论

  可以翻开 书自己看了

  控制论是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法论

  可以翻开 书自己看了

  控制论是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法论

  《控制论》读后感(二):好书不好懂

  作为一个学过一点半吊子物理,写过一点半吊子代码的,勉强还能看懂一些,然后才知道之前看不到数学、物理的用途是因为自己本来就没学会什么。有各种数学物理概念来解释信号、系统等等各种问题。

  特别是关于时间序列、信息那章,更好地理解了信息熵,不再是书上比较简单的一个公式,再由布朗运动的研究推到滤波器设计相关,才感觉原来这些东西是这么联系的,感觉自己知道不少,但是也清楚其实没懂什么。有动力再去补补数学知识,以后再来看看这本书。

  《控制论》读后感(三):一般控制论——结合具体实例

  什么是控制论?对这一概念的定义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有人就将控制论局限于研究反馈的科学,也有人认为,实际上只有控制论的具体应用,只有信息论、仿生学、生物控制论、计算机科学等具体学科,而没有一个一般的控制论;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坚持维纳的看法,对统一的现代控制论和它的前途充满信心。

经济控制论

  1975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第 3 届国际控制论与系统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ybernetics and systems)正式确认“经济控制论”(economic cyber netics)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的成立.

  负反馈当然驾驭着市场. 例如所谓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是通过供应、价格、需求3个环节, 使三者之间拥有负反馈的回路达到平衡. 经济大系统内部同样拥有多种正反馈回路, 如: 利润刺激下的再生产、产品的品牌规模效应、“流行偏见”造成的经济的泡沫[18]、财富分配上的两极化, 再加上恶性竞争、炒家的恶意攻击、过度膨胀等造成的繁荣及崩溃等.

  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 处于分散控制下的大系统, 较难控制,较易发生不稳定。局部地区的金融震荡很可能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2 就大系统的某个子系统而言, 大系统不稳定的情况下, 子系统可以稳定。子系统有自己的局部控制器. 如果它与其他子系统的关联比较弱, 则该子系统在大系统不稳定的情况下, 因为关联带来的外扰(即环境的影响)不大,未能迫使子系统跟着失稳. 故在大系统不稳定的情况下, 子系统可以稳定.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刚开始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位经济体的子系统的冲击不是很大, 因为其各金融机构购买的次贷金融产品不多; 后来当然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 中国“国家级控制结构”采取了扩大内需等的一套调控和干预措施, 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相对减弱.中国经济维持稳定. 而另一些被经济全球化近乎遗忘的国家, 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3 在大系统稳定的情况下, 子系统可以不稳定。1997年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在全球经济大系统稳定的形势下, 亚洲的小国泰国经济子系统因美国知名金融投资家兼炒家索罗斯主导的基金的进攻之下发生了金融危机. 这就是子系统的失稳. 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和其他的资产价值, 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

  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有鉴于经典信息结构的重要性, 确保向各监控级(管理人员和投资者)及时提供更多的、更高级别的全面动态信息, 以便进行监管. 严禁财务欺诈、造假、金融分析机构的虚高评级之类假信息和资产负债表外交易.

  2) 国家、地方监管级要加强监督、宏观调控和干预. 摈弃经济新自由主义。需要有正确的控制策略. 并要采取多种调控及干预手段和多个调控变量, 及时并同时对混合经济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避免在危机初期错过救援的最好时机.

  3) 国际社会应增进合作, 加强对全球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监管. 努力起到部分协调器的作用, 以促进全球金融大系统的稳定性.

  4) 研制能预测危机的宏观经济模型, 并能据此评价调控政策和措施, 从而阻止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 这需要除经济学家外跨学科的社会科学家、工程师以及计算机、控制论等专家的共同参与. 目前有不少专家都看好基于人工适应主体、可计算的宏观经济模型.

老年合唱团方面的应用

  合唱团的训练就是建立指挥、合唱团员和钢琴伴奏之间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主要是作为施控方的指挥利用知识信息的转化与传递来实现复杂的信息动态控制过程。指挥者既有控制信息输送到各个合唱团员,合唱团员也有反馈信息返送给指挥者,反馈信息对指挥者的判断以及信息的再输出发生了影响,因而指挥者和合唱团员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反馈的闭合回路。古人在这方面也有相近的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日:教学相长也。”其实这就是一个教学信息反馈的过程。

一般控制论模型合唱控制论模型

  控制论方法是人们在具体生活当中结合控制论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科学方法的集合。主要包括:信息反馈方法、黑箱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1.信息反馈方法

  在维纳的《控制论》一文中,他以铁路上的信号塔为例。信号塔是由信号手控制着一组杠杆,它们能使信号机开发信号或停发信号,并调整转辙装置来举例说明,这种信息传递和返回的过程就叫反馈过程。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是指施控系统不断地将自己的控制后果与目标差作比较,使得目标差在一次次地控制中慢慢减少,最后达到控制目的的过程。“正反馈与负反馈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目标差不断增大,在相互作用中,偏离目标越来越远的过程,也常被称作“恶性循环”。

  2.黑箱方法(认识)

  “黑箱,即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在控制论当中,人们的认知和需要改造的对象则被视为‘黑箱’。”作为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黑箱”理论,指的是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其内部构造或运行机理在各种因素的限制下暂时无法认知或观测到,就如同一个不透明的密闭盒子一般。控制论给我们提供的研究“黑箱”的方法是:不打开、不损坏系统内部结构,即通过对其外部的输入和输出的变量的研究得出有关黑箱内部情况的推理,探求“黑箱”的内部结构。

  3.功能模拟方法(应用)

  “功能模拟法,即在不考虑内在因素的情况下,应用模型模仿原型功能的方法。在现代社会,这种研究方法更多的依赖于计算机的仿真模拟。”

  具体应用到老年合唱团中:

  1.黑箱方法的运用

  指挥与合唱团之间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对合唱团问题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挥可以用乐谱文本信息的输出的方式,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听辨来获取合唱团演的现状信息。

  2.信息反馈方法的运用

  训练过程中,指挥、合唱团员、钢琴伴奏三者之间都不是单向的运作,无论是日常排练中,还是舞台表演场地,都需要系统间的相互配合,信息反馈在团员与团员之间、团员与指挥之间以及团员与钢琴伴奏之间都有体现,最主要体现在作为施控方的指挥者与作为被控方的合唱团之间的信息反馈,团员的演唱反馈是指挥信息再输入的依据。具体应做到遵循基础训练的阶段性,发挥指挥肢体语言的调控性,体现钢琴伴奏的引导性等。

  3.功能模拟方法的运用

  指挥的知识面与思维能力是改进训练方法的基础。作为指挥,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应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善于思考和借鉴,善于从其他领域找到与合练的相似性和相通性,以此作为训练过程中的指导。

在高校防腐机制上的应用

  管理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工程的、生物的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反映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确保组织的所有活动与其环境和计划相一致,从而使这些活动更为有效。具体地讲,必须首先确定要求等评价工作绩效的标准,在此标准下检查工作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出现偏差时立即分析原因,通过信息反馈系统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偏差。

高校防腐控制论

  高校体制中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有:

  1、基建环节。国家在高校环境、建筑等基建工作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经济往来频繁导致基建领域成为腐败违纪案件的高发区。 如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某利用分管基建工作的职务便利,前后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总额共达 1400 万余元。

  2、后勤环节。高校与外界经济交往主要体现在后勤管理之中。在 这些经济往来过程中,修缮外包、煤水电气暖服务、食堂经营等环节都是容易出现廉政风险的所在。 如天津市电子计算机研究院的姚某,在担任后勤负责人期间,借单位 自行车车棚改造之际,虚报工程造价,主管领导以假当真,财务部根据审 批手续支付款项,导致公款流失。

  3、采购环节。目前高校大额采购大多履行政府采购程序,而小额采购任由高校相关部门负责执行。在自采过程 中,一些人员极易利用手中的权力收受他人回扣。 如北京大学会议中心餐饮部原经理李某某贪污案;天津现代职业技术 学院的杨某某收受好处透露标的信息案;宗某某从天津体育学院招生与就 业办公室提取扩招费人民币 50 万元据为己有案;天津科技大学后勤服务集 团总经理兼校医院院长李某某受贿案;北京大学装备处刘某受贿案在采购 实验室设备过程收受好处费近 80 万元。

  4、 科研经费管理环节。目前通过课题申请到的科研经费实行报销制度。财务部门只审查报销的发票 内容,有些课题负责人为了攫取科研经费而虚开发票,报销私人花销。 如北京某大学化学学院徐谋和谢某私并假以陪外宾参观考察、暑期学习交流等名目从科研经费中报销个人旅游费用 3 万元和 2.15 万元。再如顾某等四人与与相关协作单位签订虚假“子课题协议”,转移节余课题经费后,变现返款 81 万余元,只有 18 万余元用于公务支出,62 万余元被四人私分。

  5、招生考试环节。在高校招生环节某些掌握“生杀大权”公职人员滥用权力,利用“机动指标”、“单独招生”等新兴制度大肆谋取私利,这些都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天津体育学院招生与就业工作办公室主任管某某,其利用负责学院招生及录取工作,以收取“单招扩招费”、“统招扩招费”、“统招定向学费”的名义,收取江西省宜春市少年体校、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原竞技学校及部分学生家长交纳的费用,共计人民币 227 万元。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某于在 2006 年至 2013 年 7 年间,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前后共收受贿赂 1000 余万元。

  6、财务管理环节。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导致高校每年资金流动量一般都在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财务管理环节的风险防控意义重大。近年来,一些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的公职人员截留私分“小金库”、挪用公款、虚报冒领、监守自盗等职务犯罪案件偶有发生。在基建、后勤、采购、科研经费等环节出现的腐败现象其实与财务管理的疏漏和不力有直接关系,有些完全出于疏于财务监管所致。如陕西省某大学财务部会计在职务期间私吞公款 97 万余元。主要手段是利用职务之便伪造私章和签名报销个人消费票据。

  按照反腐倡廉机制的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运行的顺序,可将其分为三个控制单元, 即教育预防是预先控制单元,责任落实和监督防控是同期控制单元,考核评价是反馈控制单元。

高校反腐倡廉机制

  预先控制单元是对高校反腐倡廉机制运行过程中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教育预防措施。 教育预防包 括教育宣传和制度预防两大方面。

  责任落实和监督防控是同期控制单元。 高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担当第一责任人责任,有条件的校办企业可以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

  考核评价是反馈控制单元。(1)完善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标准;(2) 有错必究,有责必问;严厉惩治腐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打击腐败分子,更在于预防腐败。

  《控制论》读后感(四):我更相信维纳,不相信翻译

  导言

  他们真是一群真正的科学家,来自不同领域,渴望互相学习,渴望获得更具广泛性的科学,期望科学进展得更加有效率。没想到的是,维纳竟然是作为一个医科学者来表达自身观点的,但稍加了解也能知道,他在电路和控制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对,他自身也算是一个他所期望的非专门家。也正因如此,控制论才有可能诞生,控制源于生活与科学中的各个方面,也只有了解各个领域的控制问题,才能抽象出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控制理论。维纳还提到一点关于控制的新颖的理解,控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输入的,它应该对变化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甚至是需要预测输入的变化以进行更加优秀的控制。但关于控制与根据已有的输入来预测未来输入的关系还不是很懂,不过要在有延迟的系统中达到无延迟的实时控制也确实是需要进行预测的吧?

  第一章:牛顿时间和Bergson时间

  很难理解牛顿对他那个年代及之后的数百年的人们的世界观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用简单的数学表达式就能表现出世界上所有物质的运行规律,仿佛发现了真理一般,这种确定性(绝对因果性)的思想影响了人们和科学家们数百年。他们相信只要能准确获得足够的信息和运行的方式,就能够预知未来或重寻过去,也由此诞生了“拉普拉斯妖”。这都是老生常谈了,但维纳关于牛顿时间的叙述就颇有意思:对于牛顿时间下的系统,把t变成-t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行星的运行方向相反而已,而在气象中就不一样了,落下的雷电不可能按相反时间的方向来运行。维纳把这解释为气象学是基于统计学的牛顿力学,是基于Bergson时间的,不可逆。但实际上我觉得这两者难以进行类比,前者是周期运动,所以其过去任意时刻的状态都是能够再获得的,故反向前进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而后者显然是非周期的单向运行过程,这种单向性是不是能够归结于无数的牛顿作用的随机性结果呢?但实际上量子思想也破除了知道所有质点的牛顿作用就能预测未来的想法。而混沌状态虽然说是不可预测的,但是理论上在完全相同的系统参数和初始条件下,将来的运行状态还是可测的,只是完全相同是不存在的,所以混沌状态是不可预测的。但混沌系统的同步也确实达到了主动地完全逼近一个混沌系统,不太理解其中的异同。更有趣的一点是他设想了一种在-t时间下运行的系统,或者说智能生物,他们是否能够和我们进行通讯。答案当然是不行。他还提到了强电和弱电的分裂,即电气和电信的分裂,无可厚非,他们的目的是不同的。而如今的电力电子,不,整个电气,也都在使用弱电,因为就算是能源也是含有信息的,如果对这些信息有特定的要求的话,还是需要弱电处理信息,进行控制。其实电信的发展也很久了,控制的发展就更久了,1998年李雅普诺夫就提出了稳定性的概念,20世纪初,科学家们也已经开始研究计算机与编码算法的相关问题了,而电气时代也差不多是在19世纪末期才进入的,但如今来看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或许就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吧,电气处理的问题相对简单的多——电能的控制,而电信,在如今,似乎能给人一种要处理世界上所有问题的错觉,并且它和实际世界的运行规律与人类认知的过程也紧密联系,实在难以不充满活力。而没想到的是,他还说到,在电气盛行的年代,有学者也是通过将人体视为一个动力工程系统来认识解释自身的,而现在只是变成用电信和控制来解释自身而已。那将来还会不会出现更优于“电”这种能源与信息载体的物质呢?还会不会出现优于“控制”这种原则来解释人类活动呢?

  第二章:群和统计力学

  这章突然又开始讲数学的勒贝格积分和物理上的统计力学了,愈加迷糊,并且总觉得可能是当年的术语和数学体系和当今并不相同,一些看着很熟悉的式子却完全看不懂相应的文字。但大概可以知道,这章主要想阐述的是一些关于无限、极限的概念。级数积分和统计力学最相似的地方应该就是单体间的相似性与可获得的无穷单体的共同作用吧。但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浓度、测度、各态历经、变换群、不变量就又一头雾水了。尤其是变换群,写到后面总感觉像是矩阵和傅里叶变换,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维纳还提到:任何一门科学的建立,都必须以非孤立现象的存在为前提,还用爱丽丝漫游仙境来做比喻,颇为有趣。最后还谈到了麦克斯韦妖与熵的问题,并说酶与人体就算是一个亚稳态即稳定但最终还是会失效的麦克斯韦妖,就像催化剂会中毒一样。

  第三章:时间序列、信息和通信

  好。。。多。。。公式。。。没看下去,粗略地浏览了一遍。有点像是信息论,用数学形式来量化信息量并证明了它的一些特性如与熵的相似性与增减信息量的一些观点。虽然挺感兴趣的,但是实在看不下去,看来,要想成为科学家,要想在理论方面有所突破,数学真的得好。工程师的优势大概就在于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公式就可以设计出一些新东西了,而科学家是要整理出更好用的公式、更广泛的定理,或开拓出新领域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反馈和振荡

  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的论述。。。关于反馈的原理和振荡的条件其实在自动控制原理里面阐释得很清楚了,而如今再看这控制鼻祖的论述便觉得他在绕弯路。但这也侧面反映了数学方法对某个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试想,如果如今我们还是按照维纳的研究方法来理解反馈与振荡,那得打消多少无知大学生学习的欲望啊(就像电磁场一样),更不用说自学了。综合来说,维纳通过医学研究的视角举了若干简明的反馈成功与失败(振荡)的例子,便于深入浅出,也引导人们更多地思考控制在人体活动中发挥的或大或小的作用,而对于控制流程图与稳定性判据乍看之下并没有太多的可取之处,以后有兴趣再仔细看看吧,也因此感受到了传递函数的强大。(再次体会到了数学功底之差)不过最后关于高延迟的系统与快速的反馈环节之间的矛盾也值得用传函的方法进行理解。

  第五章:计算机和神经系统

  第一面,就措手不及地证明了二进制是储存一定信息量耗费最低的方法,但这个耗费具体指的是什么还不太清楚,信息量也是从一开始就没理解。但真的如果人类生来就没有手指(即两根手指),因此发展出来的二进制会更适合人类使用吗?进制太低显然会出现不利于记录、传达大数字的问题,或许依靠人类的智慧能够衍生出一些其它的方法吧,当然,计算机中不会出现类似问题。接着他从二值机构的物理实现方法上联系到了神经的激发、休止和不应期,而看下来感觉其实这就是神经网络的入门知识呀!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使用参与消息传递、能够改变状态的部分作为储存信息的元件,他说到比如可以通过改变真空管的栅偏压即阈值来记录信息。虽然也列举了一些普遍的储存方法,但可以看出维纳还是以非常生物、非常人类的视角来看待各种问题的,也可以说是崇敬人体的各种设计吧,将其作为最优解来尽可能的逼近。在涉及到计算机的学习能力的时候,还谈到了观念联合和条件反射的概念,其实感觉反复地利用观念联合来进行条件反射的实验就是对神经网络的训练。当然,训练包含负反馈,因此最终能获得稳定结果;条件反射甚至种群活动也包含负反馈,因此某些特性能保持不因个体死亡而改变。从这点看,控制论是高于进化论的,即进化论是控制论在生物学上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一种反复迭代获得稳定解的方法。总的来说,这章感觉内容思想非常发散,从许多方面阐释了诸多关于计算机的概念,但有点抓不住线索,也因此不知如何总结该章。在看最后一段的时候,看到信息处理过程中消耗的功率全部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来,不禁想到会不会有很小的一部分以信息能的形式被储存在信息中,最后他就说道: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但我还是持怀疑态度,那理论上是不是可以不消耗能量就改变信息?信息不是与熵有关?熵不是与能量有关?但假设能量有一部分可以转换成信息的增量的话,信息的减少能够产生能量看起来就显得非常民科了。

  第六章:完形和普遍观念

  其实感觉这章讲的就是图像识别,通过对目标图像进行变换可以识别出某个概念的标准图像,观念联想(对象识别)按照邻接原则、类似原则与因果原则来进行。同样,维纳又把它和人体结构进行了对比,即眼睛的视觉及其识别。眼睛、控制眼珠的肌肉及头部肌肉联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将注意对象的图像置于中央凹的非条件反射(反馈),变化明显与运动物体最能引起视觉边缘的注意,同时人眼对轮廓也较为敏感,长时间的视觉容易转化成记忆且此时对象的信息将有一部分来源于记忆。然后,不是很明白地,维纳又将话题跳到了用听觉代替视觉的问题,可能是要说明某种代替机构实现了视觉皮质的一部分功能,因此虽然理论上可以代替,但由于听觉皮质与信息量都远远不如视觉,使用外部机构带实现视觉皮质的功能将增强代替效果是很有用的。同时各个感官连接的记忆其实也是可以相通的,或许能够使用听觉来唤起视觉记忆。但其实,要说体积相近的一首MP3与一张JPG,感觉前者能提供的内容可能要更多,不过一个是时间维度上的,一个是平面维度上的,应该没什么可比性吧。

  第七章:控制论和精神病理学

  这一章,主要是从控制论或者说计算机的角度来分析精神病理。首先是计算(神经)通路的冗余,以在受损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期望的动作(计算);其次是治疗精神错乱的方法,若把机能性精神失常看作是计算机中的无限循环,人脑中思考的恶性循环同样会占据大部分的思考能力,以至于缺少性能来处理基础生理心理过程,导致身体状态异常,并且导致疲劳甚至损伤永久性记忆,再从如何处理计算机中的错误现象(蓝屏等)出发,考虑人脑是否也可以“重新启动”。答案当然是“否”,但睡眠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但不能解决精神失常导致的失眠问题)。但我们还可以通过切断或是削弱恶性思考循环的通路来跳出无限循环。这里维纳很讽刺地说了一句:“实行前额叶切除术目前已经很流行,或许是因为这样会使许多病人比较容易看护吧。让我顺便说一句,杀了他们就更容易看护了!”各种形式的休克疗法也属于该类,但这样治标不治本,心理咨询的内省法才能够连根拔起。最后是信息通路,从温度上升使神经元更活跃导致总活动能力的增加来看,人类可能拥有最长的神经元链。虽然高级活动需要长链的参与,但这也意味着出现问题的概率更高,意味着需要多个区域共同完成的动作更难实现。同时维纳还谈到了左右撇子的问题,他们相应的右左脑的发育在小时候便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分化(即便是两侧都有的功能),若是后天进行调整,将使得信息需要先通过劣势半脑才能到达优势半脑,神经元链被动地增长了,可能导致各种信息接收或处理上的问题。维纳又讽刺地说道:“在过去,有人由于迷信而厌恶使用左手的习惯,正如他们厌恶那些稍稍偏离一般人的常态的东西,例如胎记和红发。”那这样的话,偶尔的训练非惯用手真的能够锻炼得到劣势半脑吗,大脑中的“用进废退”其实和新突触的形成与暂时性记忆的消失有关吧。最后一段,维纳又联想到了器官从高度专门化到效能衰退直至物种灭亡,人类的大脑可能正在这条路上前进。在人的身上,由于大脑尺寸和复杂性的增加得到的益处,已部分地被某个时刻只能使用某一区域的限制所抵消。

  第八章:信息、语言和社会

  这次是把控制论应用到社会学当中。不同于个体相对于细胞,一个社会包含的信息量并不一定大于每个个体的信息量之和,也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内稳定性。要决定某种信息是属于全种族还是纯粹对个人有用高度,要看个人所采取的行动方式是否被种族中其它成员看作特定的行动方式,以及是否能逐一影响这些成员的行动。而这种联系的产生,毫无疑问是需要通过各种通信方式来进行的,其中最丰富的莫过于语言,而语言的载体除了不方便但是最基础的当面谈话,还有各种时间空间上可以错开的出版物、电话、电报、邮件等(更不用说现在的互联网了)。无数的细胞能够构成稳定的个体,小而紧密结合的社会有很大的内稳定性,(从我的理解看来)或许正是因为两者都拥有足够强大的通信能力,前者拥有稳定且复杂的信息传递机制,而后者是由于个体较少因而拥有足够的精力来产生各种联系并进行各种控制。相较之下,如今的各种庞大国家不仅难以有效地进行沟通与控制,并且沟通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别有用心的控制或是主要功能逐渐衰退进而沦为金钱工具(或者说是由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人为修改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这种大型社会达不到期望的内稳定性。维纳还谈到,一个不满足于共利的稳定社会的期望出人头地的人,要么离开这个社会,要么就会通过所有能想到的方式来改变社会中的一些稳定状态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说,约束非常重要,纵然不自由,但从长期看来,稳定压倒一切。小型社会可能会依靠道德或宗教来进行约束,而现代社会更多的是依靠法律,伴以许多更加科学可信的观点(或许)。通篇看下来,维纳表现出了对这类人强烈的不满与抵触,并有一种由于这类人的存在,许多科学的稳定过程都难以推测与进行的想法(我猜),因此,国家是愚蠢的(是被某些人拉低智商的)。最后,维纳又谈到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研究的不同,自然现象能够和研究者较好地隔离开来,而人文(社会)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对对象产生影响,因此(人文学科并不科学,)试图将自然规律推广到人文甚至哲学中是不妥的。但其实我个人是持相反观点的。就像进化论一样,不管是任何人,他都是在几个简单而广泛的规律下慢慢演化出来的,包括他的思想。纵然思想不能完全推测且变数极大,但还是可以想象他们是可以符合某种规律的,只是在考虑了极复杂的人类活动之后,这种规律就没那么好找了,或是说没那么好证明了。我还是相信,真正的科学真理,应该是广泛的,是能够最终上升到科学的哲学的,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和成就。最最后,附注中,不知为何又将话题跳到了趋近于人工智能的象棋AI上了,他可能难以想象吧,如今连围棋都快被攻破了。

  第九章:关于学习和自生殖机

  这章内容挺有趣的,两部分都是。前者和我之前的一些想法相近,即低等生物是通过繁殖来进行学习的,或者按照维纳的表达,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学习都是动(植)物根据周围环境来调节自己的方式。而从这点出发,说明了机器是可以有学习能力的,因为学习不过是一个能根据已有经验(输入)重新推演输出的一个中间过程,并且(竞争中的学习)常常以某种博弈的形态出现。那我现在在进行的学习呢,我学习是为了了解更多科学的内容以丰富我对世间万物的正确认知,并启发我的新发明以在不断发展的新科技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其实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生存竞争、学术竞争,通过学习我能够掌握比他人更多的知识,在遇到相同问题时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得答案或是比他人更快地发现某种真理或机理,从而在这些竞争中(相对)获胜。虽然这么说,但这种竞争的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的规则与获胜机制(冲突),难以量化以转化成博弈问题。或者说,我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在明确的竞争中获得更强大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吧。但最后维纳一如往常地对这个由程序定义的智能感到担忧,因为毕竟,它的判断标准还是程序,还是死的,可能也会发生一些不择手段的事件。至于后者,谈到了一个以前并没有想过的问题,机器是否能够生殖?维纳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但这个生殖的概念好像和现在曾谈论过的会编程的程序不太相同,更偏重于复制而非创造。而谈到复制,我首先想到的是生产一套能够组装出一套自己的机器,机械上的结构的复制还是可以实现的(但要想能够主动补充原料与能源还是有点难的),软件上也可以通过数据传输来实现,只是这么多种类型的硬件制造装置要想整合起来这个机器会大的吓人吧。但维纳说的并不相同,他讲的是通过一个非线性变换器来逼近(复制)目标对象,并认为这和把基因作样板,在氨基酸和核酸比例不定的混合物中形成与它相同的另一些基因分子在哲学上是非常类似的过程。要单从这点看的话现在神经网络已经能够实现自生殖了,只要进行足够的学习过程。维纳实现的或许只是固定传函硬件(非线性变换器)的复制过程,而现在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功能已经能够实现固定功能的近似过程。但还是感觉这个不叫生殖,首先,这不是主动过程,其次,缺少变异与交换,最后,还是不够智能。或许是我把生殖的概念和人类联系得太紧了,但作为一个能够稳定繁衍的物种还是得一定程度上像人类吧。

  第十章:脑电波与自行组织系统

  最后一章,维纳又谈到了医学(生理学)。其实讲的就是脑电波的傅里叶分析,但那堆公式分析还是没看懂,实在觉得是翻译和数学理论整合的问题。不过他还谈到了计算机中为了使各部件同步工作的同步时钟(闸流)可能在大脑神经网络中也会出现,这样才能保证各个突触能够同时起作用以达到正确的激发效果,而这种同步时钟可能就是脑电波频谱位于10Hz左右的原因。但是对于他说到的能被不同频率脉冲改变振荡频率的振荡器一定是非线性的不是很懂,至少在线性电路中,器件电压电流频率总是和输入频率保持一致的呀。然后又以不同频率发电机并联能够自动反馈至相同频率(频率吸引)等例子说明,自然界可能还存在一个不同系统之间产生联系时他们的频率会互相接近的规律,大脑中也是这样。很惭愧我竟然忘了前者是什么原理了。

  总结

  看了一下网上的评论,感觉我是没看懂这书的。作为一个学科的奠基性著作,但并没有提出关于控制的一些定理或公理,还是不太理解的。但也有人说,这本书不适合入门,或许等我学了信息论、离散数学、群论、量子学、统计力学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翻译还是挺好的,内容也是非常深刻的?但还是难以想象,一本科学著作,竟然只有一个中译版本,而且还是带有文革气息的老旧版本,为什么,没有人再翻译了呢?再次回味了一下本书的序言,总结部分还是讲的很吸引人很有气势的,然而话风一转又谈到了国家制度的问题,还是不理解,为什么没有人再翻译《控制论》了呢?又或者说,这本书其实并不是意图整合各个学科的控制论(因为只有少数工程学科运用到了控制的方法),因此并没有什么统一性的公理,而是在试图扩展控制方法的应用范围,启发各个学科运用控制论来进行研究并通过不那么严格的论证来展现这种方法的可行之处。毕竟,这本书涉及的范围真的太广了,把自然界原有的物理科学,人类创造出来的计算机科学,和难以量化的人文学科,整合起来,不知道维纳是不是第一人,但是看这种能够广泛应用的知识总是能莫名地感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