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的读后感年夜全

《北京天坛》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1-1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北京天坛 读后感 

  《北京天坛》是一本由王贵祥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天坛》精选点评:

  ●艺术科学与宗教的统一。

  ●@P

  ●是不是因为信仰缺失,即使身临高傲冷峻的青瓦大殿前,也很难体会古人对昊天神灵顶礼膜拜的那份敬畏之情?

  ●写的很专业 这本书里也会常常引经据典的 图配的也很丰富 即使不学建筑的人也可以看得懂 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柱础解释的很清楚, 斗拱有点图示就好了, 总之觉得话有点多, 部分有点官僚气, 照片很好看. 下次去天坛再看看.

  ●刚买,抽空读……

  ●市图借阅。

  ●此本當是北京建築五書中迄今讀來最佳的一本!四合院失之于過簡,故宮失之于過偏于數字比例的計算分析。本書仔細梳理了中國人祭天的思想傳統以及祭天建築的歷代沿革。對北京天壇的全部建築亦做了精緻的解說,并及建築背後的文化意義。若有不足,則祈年殿建築結構分析部份缺少合格配圖,對來稍嫌晦澀。

  ●还行吧……

  ●儿童时代就读了姚安的《天坛》,印象极为深刻。珠玉在前,这本书显得过于单薄了——内容相对单薄,但厚度比那本书厚了三倍,所以失望之情更加一分。当然这失望之情并非针对王老师。个人感觉相比同系列的颐和园和紫禁城,这本书最“薄”。但对外行来说,或许这一程度就足矣了。

  《北京天坛》读后感(一):北京天坛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古建筑的书,有的地方稍微有些吃力。一些名词不能跟实物对应起来,需要一边看书一边查询;书中关于祈年殿的屋顶修建部分的阅读需要建立在对矩形宫殿的修建方式的理解的基础上。

  但是如果耐心地读,还是会有很多收获,不仅是关于天坛,也关于古代祭祀礼仪,建筑的修建方式。

  《北京天坛》读后感(二):编辑推荐

  有时候,一本有关古建筑的专著,若要就某个狭小的领域,把它写成很艰深的著作,这并不太困难,但若能够从多元的视角,对古建筑进行复调式的阐释,并且能够做到深入浅出,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比如本书,只讲述了一个天坛,却又像是许多个“天坛”,建筑的天坛、祭天祀典中的天坛、象征意义下的天坛……无论哪个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书中汲取营养,获益匪浅。

  《北京天坛》读后感(三):一座神坛

  看了几套这个系列丛书后再回看第一套,才发觉最好的东西还是在这套里,比如这本《北京天坛》。该套丛书的作者均为清华建筑学系的教授级人物,专业性自不待言。而如果仅以初级入门读物或文物介绍的心态来进入此书,或许会颇感吃力。此书的价值在于对天坛建筑艺术与建筑结构的介绍,非一般读者所能参悟,就本人能力而言,也是马马虎虎看个大概其,钦佩作者学养深厚之余,也慨叹自己的浅薄与凡庸。不过若尝试多读几次或许也能对艰深的古建知识略有所得。特别是对祈年殿建筑群的剖析解读占了全书相当大的篇幅,也可想见是作者最用心也是天坛整个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一名读者,我们应当感激作者的良苦用心与付出的巨大劳作。如果从这本书进入中国古建的话,这本《北京天坛》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北京天坛》读后感(四):值得一读

  北京五书中,迄今为止,我读了《北京古建筑地图》、《北京紫禁城》和这本《北京天坛》。《地图》一书更像旅游小册子,适合来北京暂住和定居的人,按图索骥,像喝功夫茶一样细细品味和把玩大北京;《紫禁城》是最难读的一本,讨论的问题比较专业,一般读者读起来会感觉吃力,甚至味同嚼蜡;《天坛》这本的难度刚刚好,非常值得一读。

  《天坛》这本和预想的一样,包括1)时间维度:天坛在明清两代的历史变迁;2)空间维度:天坛各个建筑的布局和空间处理特点;3)建筑维度:在技术上怎么实现这样的建筑;4)艺术特点;5)宗教和文化意义。

  除此以外,这本书还有不少亮点:1)介绍了中国祭祀制度的历史变迁,从西周的南郊明堂祭天,到汉成帝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到金把日月拿出来单独祭祀、再到明朝的“分祀-合祀-分祀"的反复折腾,一个粗线条的交代,使读者能够在中国历史的坐标上准确定位天坛;

  2)内容详略得当,难度适中:以祈年殿为重点,而皇穹宇、皇极殿及附属建筑都简略交代其功用和特点,从土、石、大木作、瓦、小木作、彩画等方面进行分析,让读者明白祈年殿的建造过程和方法。一些术语都有解释说明,而不是把读者直接丢进漂满专业术语的深水池中——我在看这本书前修过《中国古代建筑史》,仅仅学了一些皮毛,感觉知识储备已经够用。

  科普类读物的深度难以把握,写的太专业,读者接不上招,写的太简略,没有起到普及作用。这本书的难度把握还是不错的,例如”平格网“,《紫禁城》拿出专门的章节来考察紫禁城的平格网是采用什么样的长度作为基本尺度,平格网在空间布局中是否起决定性作用,这种问题离普通读者的兴趣点比较远,数字和表格读起来也很枯燥,我基本上是直接速读略过。这本《天坛》从南天门甬道和丹陛桥的交点出发,简单明了的介绍了天坛空间艺术的处理方法,并提到了”平格网“这种方法,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论述方法让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

  当然,本书也有不足,比如说专业术语的图例不够,斗拱这种超级复杂的构件,什么外拽拱、里拽拱、外拽枋、里拽枋、厢拱,没有图例的情况下读起来如同天书,所幸网上可以查到,但是在”屋面部分“这一节里,檐椽、飞檐椽、大连檐、小连檐、里口木分别指什么,书中只有文字的介绍,网上也没有太清楚的图例可供参考,读者只好YY了。

  科普书应该起台阶的作用,帮助普通读者迈进专业的殿堂,这个台阶不能太低,须知知识是有尊严的,它是一种智力游戏,只讲求趣味性,堆砌无关疼痒的信息,像原地踏步走;也不能太高,过于专业,高处不胜寒,再好的东西也只好束之高阁,鲜有人问津——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啊!这个台阶最好刚刚够,读者自己使使劲,精读几遍,慎思之、明辨之,然后豁然开朗,欣欣然,甚至可能觉得不甚解渴,又抬起头来寻找下一个台阶。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还是比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