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实质读后感锦集

市场的实质读后感锦集

2020-11-1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市场的本质 读后感 

  《市场的本质》是一本由朱海就著作,格致社,上海三联,上海人民社出版的317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市场的本质》精选点评: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加油吧,奥地利学派~

  ●前几天刚看完,很好的书

  ●奥地利学派与新古典的对比分析,主观主义的分析视角启发心智。

  ●奥地利学派

  ●有内容 作为奥派思想的入门 中国研究奥派的也就这些人了

  ●读不下去,奥派。

  ●对比现如今的big data 还是有很多很多值得做的事情

  ●国外学人的观点汇编

  ●终于开看朱老师的书…其实看书有时候很枯燥的,必须要不断思考来让思维与作者的描述接上轨,所以为什么小说比其他书好读,所以为什么你看的电视剧不容易走神,所以为什么一朋友描述她看哈利波特时候的陶醉,因为绘声绘色的影像能给思维飞跃的空间

  ●对比分析论证——喜欢这种方式,语言结构都很清晰

  《市场的本质》读后感(一):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人类行为越来越得到各个领域的学者的重视和研究。这本书对比和总结了新古典经济学同奥地利经济学家(考虑人类行为)的差异和分歧。

  我关注的不是经济学本身,而是关注人类行为的应用。比如书中提到的几个奥地利经济学家的观点:

  1 企业家是造成价格在价值上下波动的主要因素。

  2 价格的形成是企业家对所发现的知识进行定价的结果,价格的波动是‘负反馈机制’的产物。

  认识和理解人的行为可以为指导和引导人的行为,从而达到某个目的具有极大意义。

  一位师兄说过,之所以当今全球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研究角度受到了限制。自然科学家总在从‘物’的角度研究如何改善环境。比如如何重复利用资源,如何使用环保材料,如何对工业废物做处理。却不知道造成严重环境破坏的是‘人’自身。研究人的行为,对各行各业都有极大的意义。

  如何应用人类行为来解决问题呢?比如如何减少垃圾废物呢?荷兰人是这样做的:首先,对生活垃圾和院子垃圾按照容积收费;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比如牛奶盒、鸡蛋盒、报纸杂志、纸盒、玻璃瓶(分为茶色、白色和其他颜色)、易拉罐类、塑料罐类、衣物等。可回收垃圾并不能换钱,但分类放置可回收垃圾会极大减少生活垃圾和院子垃圾的容积,从而减少对垃圾的支付。这就是考虑收费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来改善环境的方法。

  《市场的本质》读后感(二):奥派复兴的中国努力

  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进行鞭辟入里的比较分析,揭示了被忽视的市场的本质。

  海就兄的书稿始终着眼于新古典和奥地利经济学之间的差异,而其分析的深入程度,在我看来并不亚于史库森的《朋友还是对手》一书。这是一部中国学界呼应奥地利学派的重要著作,也提醒我们奥地利学派与新古典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而如果我们认为市场竞争是极其重要并且有助于实现和促进社会福利,那么海就兄此书无疑相当于在思想市场上引入了新古典的竞争者。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退场到新古典登上主流舞台,不过短短数十年时间。而目前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也到了一个极其庸俗化的阶段,对理性和人类行为这些最基本的经济学假设,被简单的经济人和最大化替代,而这显然是对经济学本身最大的误解。如果我们相信兼听则明,那么此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尤其重要的是,大部分中国的经济学者并不知晓新古典与奥地利学派之间的区别所在,甚至很多人会将弗里德曼与哈耶克划为一类,而指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不仅有助于我们推进对经济学本身的理解,也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由主义的复杂性问题。

  当然海就兄此书还仅仅是一个开始,例如并没有过多讨论乔治·梅森学派,包括布坎南和Vernon. Smith,的工作,以及他们对奥派理论的新拓展,也没有非常深入设计奥派理论在中国具体问题解释上的应用。但这无损此书在经济理论探索上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我相信此后研究奥派和新古典的学者无法绕开这一工作,而且也会在相关的文章和著作中不断引用海就兄的这一工作。时间将会不断证明此书的价值。

  《市场的本质》读后感(三):推翻与重建

  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现象做了高度的抽象,气质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个体行为的所做的简化,把个体看成是一个点,矢量或原子,以帕累托为代表,阿罗- 德布鲁模型就是建立在把个体的行为当作是商品空间上的一个点的基础上的。一旦确定了主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的问题就成为求解系统活系统的均衡。个体行为的不重要使得经济学与为物理学等有了相似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行为假定不重要,只要考查结果是否与预期的一致,因此结果符合预期是判断理论好坏的主要标准,如弗里德曼。次两种观点均将人的决策排除在外,其成立的要素在于偏好的稳定。经济学的计算与预期也出自于对人理性的假设,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其也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新古典经济学家对现象的简化过于简单。而奥地利经济学最终页的个体假设是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将我对经济学机械性的认识产生了转移!

  正如考德威尔所说,如同哈耶克,米塞斯允许他的行为人在他所做决定的时候,自己选择是使他快乐的行为,即唯一是根据他自己的目的。企业家是市场均衡的破坏者,有他们,市场就会处于运动过程中,熊彼特创造性毁灭,就是市场的创造!

  于是我知道,奥地利经济学对人类行为有了两个洞见,一是,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而是人类偏好,人类预期,人类知识所固有的非决定性和不可预知性。我在想新古典经济学出于理论分析需要对人类行为的高度抽象想必是无奈之举。人的知识的不完备以及理性的有限性意味着人的每个举动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从理论上讲,古典经济学也好,奥地利学派也罢,本质上是只是发展的不同层次,主要倾向不同,而无优劣之分,在发展过程中也未必都能适用。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其关键不在于你相信过什么,而在于你怀疑并验证过什么。只有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我想!

  (学经济学的时候,最先碰到的是曼昆的经济学理论,然后学着学着,以后看到的东西都理所当然的认为曼昆为代表的理论就是真理!现在才知道,理论的背后还有理论,我所接触到的实在太少太少)

  《市场的本质》读后感(四):从时间的角度理解市场的本质

  《市场的本质》是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角度对市场进行剖析。因此,在这种角度下,市场被理解为:一种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有规则竞争以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因此,本质问题是如何满足人的需要。以这个一般性问题为起点,有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谁来满足人的需要,通过什么方式来满足人的需要,如何确定人需要的类型,等等。

  很显然,如果人的需要是固定不变的,那么上述问题也就变得无意义了。因此,这里就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时间。因为时间的介入,所以人的需要是一种发展性的需要(门格尔,2005,第26页)。并且,由于这种变动性,也就构成了市场的变动性。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动性,企业家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企业家以及企业家之间的竞争,才能实现人特定需要的满足以及创造了人未来的需要。

  所以,问题就以人的需要为基础而进化到企业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满足人的需要。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企业家是全知全能的,因此他(她)扮演的角色就是管理生产过程然后进行分配。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首先,企业家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其次,企业家通过创新、发现和想象(朱海就,2009,第254页)来预知人多的需要并设计资本结构进行生产;再次,企业家通过在市场上与其他企业家进行竞争(这种思想在朱海就 的第四章讨论“分散知识”与“价格”时就已经有了端倪),从而对比哪种技术更能满足人的需要。

  上述差异也就导致了在设计机制时的不同。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时间观为了使企业家(其实在这种范畴中是不存在“企业家”的,最多也就是“高级打工仔”)发挥更大的效力,就实行激励机制,以此来解决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但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在“现在及未来”这种动态时间观下,强调市场过程对企业家的约束效力。

  但是,仅仅有“自由”和“竞争”并不能促使企业家发挥他(她)的主观性的一面。因而也就引入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的思想,哈耶克认为:自发还是秩序得以产生的条件是自由、一般性规则与竞争,在这三种条件中,“一般性规则”居中心地位,因为他说“自由只有当一般性规则存在的时候才是有可能的”,“竞争发挥作用,有赖于一种适合的法律制度的存在”(朱海就,第158页)。因此,如果没有私有财产权制度的保障,企业家的创新、发现和现象都会受阻。由此所导致的骨牌效应就是经济增长的萎缩,并使得特定社会只关注“分配问题”而不关注“增长问题”。

  朱海就以这种分析框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进一步说是中国的转型进行分析。主要谈及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际上是想申明在特定制度中“经济计算”(或可联想到米塞斯1920年的那篇著名论文“economic calculation in the socialist commonwealth”)的可能性。如果一个社会中,企业家不能够对风险进行计算,就使得他(她)不能够进行计划,从而也就使得即便他们有好的设想也不能完全付诸于实施。所以通过企业家的角度对中国转型进行探讨,将最终触及到制度的根本性问题。就像秘鲁的改革家赫尔南多·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2007)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如同被封闭在一座“钟罩”里,只是在西方得到了发展呢?(《资本的秘密》,2007,第4页)其实这恰恰也是许多转型国家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制度的配套性跟进,也就导致市场的萎缩。说到底,市场是一种竞争制度。如果只有竞争,而没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人竞争的行为以及保障人竞争的得来的结果,实际上也就是在消弭人的竞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