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树下

红豆树下

2015-11-27 20:21:53热度:作者:来源:

话题:红豆树 爱情诗 一帆风顺 红豆树下 

红豆树下

邬丽雅

“红豆树下”,不是个方位词,它是个名词,说白了,它是个村子的名字。

有人跟你说红豆村的时候,你要问明白,是说的自然村还是行政村。其实,当地人是知道的,说“红豆村”是说行政村,说“红豆树下”是说自然村。

饶舌了半天,我们可以去红豆树下了。这样的说法,是不是还是觉着怪怪的。对,我们要进村去!

进村,你会先触摸到她的名字。这是个太诗意的村名了,一千三百年前,王摩诘就给诗化过,一直诗化到如今,红豆的百姓就是这么认为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豆最相思。”不管王维当初是在哪棵红豆树下生发了诗情,这棵在“南国”纬度最北的红豆树。一定还是“南国红豆”。只可惜,跟我们的方言一结合,好多人却听不懂去了。我小时候也老是弄不明白,怎么一个村子就叫了“红豆乳腐”呢?不是我年幼无知,确实有哪些不识字的老叟老妇这样以讹传讹地叫着。红豆树下,就成了红豆乳腐。及至成年,方知“树下”非“乳腐”。但,仍然觉着古怪,怎么一棵树下就是一个村子呢?我们这里的村名多“庄”、“家堂”。庄,好理解,村庄啊。家堂,指的是祖宗呆的地方,一个村子,常常只有一个姓氏,或以一个姓氏为主。这样,“家堂”做村名也能理解。再多的,就是跟水相关的名字,什么桥,什么坝,什么河,什么渡,什么湾、什么泾等等等等。这里很少用树来给村子命名的,除非那颗树无比奇特。

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三个以树命名的村子,红豆树下、银杏树头、皂荚树头。银杏树,本来就是植物中的活化石,且在我们这地儿,往往跟佛家道家的院落紧紧相连,农家庭院,一概不兴种银杏,巨大银杏,一定会有来头,这内中情由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表明。这样,一颗参天的银杏命名一个村庄,便是这个村的善缘。皂荚树,大概因为是江南人孤陋寡闻,难得一见此树,抑或皂荚树头本来是个袖珍小村,一棵树就完全覆盖了它,就用那村里最大个头的东西命名吧。而红豆树,是怎么地呢?说她如银杏似的积淀了诸多文化,不尽然。说它和皂荚树一样难得一见,也不尽然。直至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它是,集了“难得一见”和“文化积淀”于一身的奇树!那么这个村子即使不用红豆树命名,坊间俚语口口相传也一定会叫出这个名字,这是铁定的。

因为方言“下”与“坞”音近,有点文化的人,便自作主张将“红豆树下”写成“红豆树坞”,仿佛这样可以增强它的诗意或者文化内涵似的,真正的画蛇添足。查“坞”字,1.小障蔽物,防卫用的小堡。亦称“庳城”。2.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山~。花~。3.水边建筑的停船或修造船只的地方:船~。无一与红豆树下沾边。红豆树下,就是水乡平原上红豆树下的一个诗意村庄,她自己的诗意,自己的文化已经足够了太丰富了,不需要任何牵强附会的拼接和粘贴!

进村去,你不能不触摸红豆树。红豆树,就在村口。我们去的时候正是农历六月,也正是满树盛花的2012年,这时,红豆树宛如深居简出丰韵万方的少妇,静驻红豆院,蓊郁的树冠上,缀满未熟的豆荚,碧绿碧翠,阳光投去,晶亮晶亮,宛如翡翠雕成。红豆院原本是村民周关宝的家。据周家出嫁在外的女儿藕娣说,红豆树后来与七家人家有关系,到现在,她只属于一家,那就是国家。周女儿说这些话的时候,平淡而坦然。村里已经弥漫着午饭的馨香,她依然快活地跟我们讲述幼时在红豆树东洞里躲猫猫的经历。

江阴市里给红豆树的名头叫“奇树”,跟奇人徐霞客,奇碑心经碑并列为“三奇”。村民不关心这些。村民说红豆树是“仙树”。仙在哪里?

首先,村民说,树是仙人种的。历来的文字记载是: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萧统所植。昭明太子为何回来顾山镇,是因为到顾山香山寺编修《昭明文选》。当时的香山观音禅寺,香火鼎盛,太子是既是代父出家诚心礼佛,又是来修《文选》的。那么怎么会修《文选》,又修到这个小村里来的呢?据说是和一个尼姑有段恋情。当时,太子得空闲在古塘集市视察民情。偶遇漂亮尼姑慧如。两人谈佛论释,甚是投机,这样,慧如的美貌和才思动了太子心境,太子跟踪慧如到草庵,谈佛论释变成谈情说爱。但是最终,殊途不能同归,一个太子,一个尼姑怎成眷属呢?尼姑相思而死,太子悲恸不已,遂种下双红豆,并将草庵题名为红豆庵。至于萧统的红豆从何而来,并为何可以成活,那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文字记载的都为“相传”、“据说”。只有村民说的是肯定的,仙人种的!对的,即使是萧统,那也是仙人,他早已仙逝登天啦。不过,这只是玩笑。村民说的“仙”,还另有更深意义的。那就要说到其次了。

其次,是树仙。

红豆树本来是热带植物,而顾山红豆偏偏就长在亚热带,一长就是1400多年。其植株形态以及豆粒形态与别处的红豆树迥异,故世界植物学大字典中,将顾山红豆单立一种,为:“江阴顾山戴氏红豆树”(由戴氏引荐)。

红豆树,在元朝一度枯槁,到清乾隆年间重新萌发,在老根旁生出四株,成如今的状态。从荣到枯到再荣,奇迹复生,这着实是一段让人匪夷所思的漫长时光啊,就算是元最末一年,到乾隆登基,粗粗算来也要367年啊。人说,中国历史康乾盛世算得上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这红豆树是不是真的是徵候之物呢?

说到徵候,倒是不假,它徵候的故事确实太多。红豆树并不每年开花结果,开一次花,很可能隔很长时间。它每次开花结果的日期表,红豆人都有记载。它的开花状态居然常常和年岁丰歉有关。花开方向,或满树开花,往往伴有灾荒。

至于它的豆子,那是任何地方的红豆不可比拟的,在玩者手中,它就是一颗美丽的假宝石。故我曾经撰文《顾山红豆甲天下》,这绝非吹牛。红豆籽,颗颗心形,鲜红欲滴。而且,经年不蛀不烂不霉不变。做女子饰物,竟然越带越鲜艳。所以历来文人认为是爱情的象征,坊间认为是趋利避害的吉祥物。而花和豆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它是神奇的止血药。当年,本人老父病入膏肓吐血不止,坊间求得豆与花,烤干研磨,药到血止。不过,红豆止血,常常用作重病急用。后看到一则资料,方知“红豆因”虽有止血功效,却有毒性。

不过,一直让我弄不明白的是,红豆花开的预测灾荒,与红豆树红豆籽所承载的文化寄托总是相悖。要么就要换个思想方式,徵候,就是对人类的友善提醒了。或者就是应了那句,叫做,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总之,徵候是真的,吉祥也是真的。村民言之凿凿说,40年前,苏北信徒辗转过来祭树,临走时竟忘了带来的酒壶呢,一把酒壶就这样挂在书上好久好久哎。苏北信徒为何祭树,得了红豆什么恩惠,不得而知,但是到了红豆结子收获时,远近乡邻前来觅请红豆的很多,那时,经济滞闭淤塞的时候,红豆树下的人家,随要随给,比不得现如今,出了钱,你还一豆难求。而红豆树下的村民,祖祖辈辈教导孩子,那是仙树,要护着它,不能损害它。

树仙,还有说头。一般树,结籽就是繁殖,而相传萧统用两颗红豆种下的红豆树,满树殷红晶莹的豆豆却一粒都不肯发芽。而且,不仅种子不芽,压枝也不芽,总算蔓出的老根生出新枝,移植却又不能成活。这就奇了去,怪不得坊间传说,是仙人种豆时念了谶语。当然,那只是亦真亦幻的传说,如果,没有了传说,生活大概就没有了诗意。仙人的谶语,哪里架得住现代科技,最近几年,红豆的后代鲜有几棵成活的,包括,我所属单位的适园亦成活一棵,长得还算茂盛。但是,要它开花结籽,大概必须要望穿眼底,据记载,顾山红豆,最早开花,是红豆57岁那年。哟,那看来是下辈子看得见的事情啦。不过,又一想,57年,虽不算漫长,但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却是不可小觑,那么柔柔弱弱的红豆小苗到底是沿着仙人的谶语走呢,还是沿着现代科技走,看来还要看她的造化呢,所以,说红豆有后代,还太早。

再次,就是关于它的传说,都亦仙亦幻凄美飘渺。而种种传说中,要数现代天才诗人刘大白《双红豆》故事最为缠绵悱恻。

1924年元旦,顾山周水平赠刘大白一双红豆。诗人敏感,于是他写《双红豆》诗三首,并在题记中详细叙述红豆来历:

今年元旦,江阴周刚直君,赠我一双红豆。过了几天,他又对我说:“此物是我故乡乡间所产。老树一株:死而复苏,现在存活的,只有半株。有时不结子,有时结子仅十余粒或百余粒不等。如将此豆作种别栽,又苦不容易活;即活,也不容易长成;望它结子,更不知须等几何年。所以此物颇不易得,实是珍品。”我细玩此物,颜色微紫,形状颇类心房,古人以它为相思底象征,大约不是无故。近来和周君相别,已将匝月,睹物怀人,相思颇苦;因作双红豆三首,以代缄札。

将《双红豆》诗寄给周水平后,他又去考证红豆诗文,找出了清代文人万红友的《红豆词》和《红豆赋》。由此可见,他对这双红豆相当重视爱惜。

后来,他先将这双宝贝红豆赠给爱妻何芙霞。刘大白和何芙霞是在一场中秋女子赛诗会上认识的。作为新女性的何,据说当年亦是才情横溢,两人一见钟情,闪电成婚。婚后育有一子三女。刘大白对妻子一往深情,赠红豆,自然是以物寄情,表达对妻子一片真情了,正如《双红豆》(其三)所言:“豆一双,/人一双,/红豆双双贮锦囊,/……似心房,/当心房,/偎着心房密密藏,/莫教离恨长!”

早在赠送红豆之前,他就为何芙霞写过《爱》、《她不该给我啊!》、《霞底讴歌》、《邮吻》、《我愿》等情诗,将一片痴情完全倾注在妻子身上。他的情诗,是自己爱情实感的直接表现,爱得强烈,感得深挚,往往顺情感的急泻畅流自然成篇,有兜底吐尽为快的特点。他的诗,特别是爱情诗,真的就是浑然成篇妙章。

虽然,刘大白如此真诚地爱着妻子何芙霞,但是,妻子并不像他在诗中所讴歌的那样纯洁。她毕竟不是真善美的化身,她辜负了刘大白的一片痴情。事情就发生在当年:1924年,刘大白应邀出任复旦大学文科教授,兼授上海大学的中国文学课。离开杭州前,他将妻儿寄托萧山沈玄庐处。沈玄庐是刘大白的至交好友。刘大白早年因撰文著诗痛斥袁世凯复辟,在赣宁讨袁失败后,不得不避祸日本。在日本,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因而结识沈玄庐。两人谈论国事,慷慨激昂,志同道合。1916年夏,袁世凯一命呜呼,刘大白返回祖国,在山明水秀的杭州住下,由沈玄庐推荐,短期出任过浙江省议会秘书长之职。后来,沈玄庐与戴季陶创办《星期评论》,刘大白在该刊发表过新诗,还与沈有唱合之作。将妻儿托付给这样的要好朋友,他自然是再放心不过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最放心之处,竟然出了意外:他走后不久,何芙霞便同住处附近的衙前小学一位姓高的教员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不能自拔。

远在上海的刘大白,对此略有所闻。他还想以真情感动妻子,希望她不要变心。他寄给她一首缠绵凄婉的《别》,试图以情动之:

  月团圆,人邂逅;月似当年,人似当年否?

  往事心头潮八九,怕到三更,早到三更后。

  梦刚成,醒却陡;昨夜惺忪,今夜惺忪又。

  病里春归人别久,不为相思,也为相思瘦!

  寄相息,凭一纸;只要平安,只要平安字。

  隔日约她通一次,信到何曾,信到何曾是!

  订归期,还在耳;也许初三,也许初三四。

  未必魂归无个事,是梦何妨,是梦何妨试?

刘大白做梦也不会想到,何芙霞接到这首诗后,是偎依在高某怀里读的。刘的热望痴情,到头来竟被他人当作笑料。

萧山衙前小学本是沈玄庐所创办的一所新式学校,何、高二人热恋的事情传扬出来,不但舆论哗然,沈也深感内疚,觉着有负好友重托。迫于道义上的压力,高某离职回老家。而就在此时,高妻突然病亡。几重打击,他便去了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

高某出走后,何芙霞迁怒丈夫,非但旧情难续,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无奈,刘大白只得忍痛从她手里索回那双艳若朱丹的红豆,与之分手。一双红豆,往日传挚情,今日成遗恨。但是,事情到此,并未完结。

与何芙霞离婚后,刘大白虽然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由浙江大学秘书长进而到南京政府教育部次长,但心中始终闷闷不乐,常常是“朋筵赌酒偶成狂”,一半是看不惯黑暗的世事,一半是孑然一生不畅快吧!1930年他决然辞职,居家著述。两年后,骨结核病发,医治无效,长逝于杭州。

那双艳美可爱的红豆哪里去了呢?自刘大白向何芙霞要回了代表自己一颗挚心的红豆后,再也不曾提起过它,更不曾为之赋诗,似乎它已沦落尘寰,不知所终了。不料,刘大白病逝后,停柩治丧时,突然从南京来了一位女郎,抚柩致哀,泪如雨下。周围的人,见此不速之客悲恸欲绝,均面面相觑,疑惑不解。女郎不待人问,自报家门,声称是刘大白的情侣,并出示两颗红豆为证。

一双红豆,竟联系着两场爱情纠葛,亦可谓奇豆了。刘大白一生所写的爱情诗,不下数十首之多。但是,写得最好的一首,应推这“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一双无字红豆。它饱含着刘大白的一泓深情,道尽了他在爱情上的阴差阳错,挫折坎坷。因此,它是一首真正的爱情诗。

进村,我们终于可以踏踏实实走进红豆树下。这个小村,大都姓周,也有陆姓。而周家与红豆树更是联系紧密。红豆院曾是周关宝的家。1982年上海电视台来这里拍摄关于红豆树的专题片,播出以后,古树名声大振,前来观赏的游客逐年增多。为保护红豆树,有关方面考虑建设红豆院,当周关宝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既为保护古树高兴,又为自家的房屋要拆迁而犯了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老周从大局出发,说服全家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主动拆除了祖传的3间平房、2间院堂和2间草屋,腾出场地让新建红豆院的工程顺利实施,如期竣工。老周为红豆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红豆故里传为美谈。不仅如此,对红豆一往情深的周家,即使红豆树给有关部门接管后,依然悉心关心着古树。施肥、松土、开花、结籽,他们一一做好记录。令人称奇的是在千年古树的南面,分别于1982年8月20日和1983年8月22日长出两颗小树,看见老树“分娩”小树,村民和老周都欣喜若狂。眼前,小树长势良好,已经有钵口粗壮了。红豆一家两代,蓬蓬勃勃,兴旺发达。而村口为红豆看门守院的,也已经从周关宝一人,变成了全村人了,人们一波一波自觉轮班看护着他们心中的神树。

不过,老红豆树毕竟历经了1400年了,老树形态龙钟,人们虽然做过多种努力,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正当我们在村里访问的时候,传来一个好消息,江苏省相关部门联手用一种现代填充法解决老树枯槁问题。但是,填充的时间却选在今年的盛夏。这样一来,人们的心又惴惴不安起来,这盛夏怎么可以弄树啊,为什么不到冬天啊。多少人关心,多少人牵挂。填充按着有关人员设定的时间顺序在进行,周关宝在注视着,红豆树下的村名在注视着,顾山的所有人在注视着。人们在心里为古树祈福,希望它,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可以身姿挺拔。

离开村子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银杏树下,已不见了古树,皂荚树头,也没了皂荚的踪影。唯有红豆树,1400年苍然挺立,难道它不神吗?我耳边响起进村时周家女儿神神叨叨对我说的那句话:“红豆树的根长得很远很远,一直远到江北,你信不信。”当时,我感到她的话很梦幻很诗意,现在,我突然明白,那根何止长到江北,早就绕着地球长去,深入人心长去了。看看,QQ上,宣传科的小王在跟我说,这夏天填充,不知这红豆树能不能吃得消啊,毕竟,这是我们的唯一啊……

有故事的村庄,一定是个美丽的村庄,更何况一个讲1400年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