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纳粹》典范影评集

《最初的纳粹》典范影评集

2020-11-0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最后的纳粹 影评 

  《最后的纳粹》是一部由Charlie L. Russell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纳粹》精选点评:

  ●拖沓 那个猎手不大顺眼

  ●好久没有看过那么有感触的纪录片了,真的很震撼

  ●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们不过是国家战争机器棋盘里的棋子。只愿这段黑暗历史不再重演。

  ●通过这部纪录片才第一次知道纳粹的这个企图批量生产大量具有高贵"雅利安人"血统婴儿作为第三帝国未来统治世界的人员储备的罪恶的"生命之源"计划。

  ●没有非黑即白的历时也没有非黑即白的现在,并且任何历时都是现在。另外我发现我越来越听得懂德语了。

  ●有时,天道不公

  ●给一个比评分略高的分,更符合我的观念。

  ●没看完的我,被英文短评的智商震惊了。不是最后的纳粹纳粹吗,谁说德国普通人了。纳粹不闹,轮得到普通人受苦吗?心疼德国普通人,所以谁也别拦着纳粹也别二战了,让德国占领世界比较好对不。

  ●来自民间的法外缉捕人

  ●好奇,美國為什麼不起訴死亡醫生?????

  《最后的纳粹》影评(一):致狡辩者

  Did allies systematically execute Germans?

  Did allies not provide Berlin with adequate food and fuels to fight the Soviet blockade?

  Did the Marshall plan not help to revive the whole spirit Germany?

  Did Jews ever declare they are superior race and others should simply be eliminated?

  Did allies start the war? Or did Germany do it?

  《最后的纳粹》影评(二):Chasing the Ghost:这是场好人与坏人间的斗争

  看这部纪录片前,我想问一个问题:当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年迈体衰,头发花白时,可以被原谅吗?可以因此免受法律的严酷制裁吗? 你会愿意让他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就好像他从未做错任何事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不忍心”,恰如豆瓣和微博上一部分人的圣母慈悲论调,那你大可不必往下看了:从你的视角,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同样年迈却对昔日的仇恨耿耿于怀的二战后一代,不惜重金跨越几个国家,去追缉另一个与自己毫无相干的老人。B站有弹幕道“我觉得这个人哗众取宠很享受这种被关注的感觉“。这样的心态看完这部影片,纯粹是浪费时间了。

  如果你回答”当然“或者”不确定不知道“、”视情况而定“,那你可以接着往下了解,了解一下一个二战以后出生的人对这段历史和逍遥法外的纳粹战犯的看法,再下判断也不迟。

  纪录片主角,Zuroff ,生于二战后,却致力于抓捕逃离了审判的纳粹分子,这集着重记录他追捕Aribert Heim 的一段过程。Aribert毕业于维也纳医学院,在集中营六周里,做了大量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并详细记录了实验过程和结果。潜逃后,他并未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在Baden-Baden富人区,凭借医生的身份和技术跻身上流社会,过了很多年歌舞升平的生活。他有两个儿子,一个私生女,以及数百万欧元的财产。50年代他曾两次被美国人逮捕但却未被起诉,最终无罪释放 。直到60年代德国签署了对他的通缉令冻结了他的银行账户,他还在德国投资一座房产及一家妇女疗养院。但凭借他的现金、债券等财产,他至今仍未被抓获。

  这部片不遗余力地拍摄了Zuroff的抓捕之旅,大多数时候,是在车上,在宾馆。也许这才是让观者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Zuroff在行驶的车上慷慨陈词他的计划,失去线索时激动失态,胜利在望时兴奋地宣布,这些是真实的情绪变化,只是每次表达都会被无限的放大。观者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是啊,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抓捕一个此时已经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而这位老人还生死未卜。即使将之绳之于法,又有何意义呢?成千上万的人在那场大屠杀已然死去,他们的名字,镌刻在纪念碑上,警醒后人。这时候再去追究一个可能只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行使刽子手职权的老人,值得吗?

  Zuroff在智利访问Aribert的私生女时,遭到了一个群众的激烈围攻。不希望旧事重提的,并不是少数人。

  Zuroff的言行至少是把我说服了的。这不是一个Zuroff 和一个纳粹战犯的战争,这是一场好人与坏人的战争。敌暗我明,求索的希望熹微,这趟旅途只要没有结果就没有尽头,当真无愧是一场chasing the ghost 之旅。他们曾经犯下滔天大罪,但是他们潜逃了,他们还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们从未露面去道歉,去请求原谅。Zuroff认为,只要没有确凿的证明他已经去世,那就必须在有生之年让他接受法律的制裁,向对那段历史以及被伤害的人们祈求宽恕。

  结尾,Zuroff萧索的背影,似乎暗示了接下来的漫漫长路和不被理解的孤独。感谢这部影片,展示了我们日常琐碎的个人追求之外,还有更多追求的人们,还有更超脱于个人需求的意义。

  《最后的纳粹》影评(三):评第二集

  第一集:

  没什么干货,唯一值得借鉴的是,日本战犯应当收到类似的审判,可是由于战后的上层利益,海峡两岸都放弃了追讨的权利,是他们不争气放弃了这个机会,我们也没办法。

  第二集:

  很有趣的一集,我就是看了这群人为自己的辩护才想看这部纪录片的。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纪录片是以一个自由国家的角度来看专制国家的战争罪犯的战争罪。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觉得记者不能体会,生活在一个专制国家,所有人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多自由,选择了自由也大概率的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了随大流,做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人。而大流往往又掌握在一些,因为制度无法可依而变得无所不做的人手中,所以上梁不正下梁自然就歪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整个国家流向了自由,宪政,民主的反面。

  就是因为这些专制体制中的人没有太多自由的选择,所以你看他们的陈词里面大都是,没有办法,被逼的,时代所迫,其实也大概能够理解,但是其个体与体制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导致了,体制经由你所做的坏事你不可能没有责任。虽然说这种类似大家长制的体制不会给你太多思考和行动的自由,但是你总是有机会的,比如逃离,或者枪口抬高一寸。

  所以对于影片中的人,我的看法是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个体和体制一半一半。

  所以从被侵略国的角度来看,审判不能缺席,但是考虑到体制的绑架作用,中下层罪犯确实不宜重判。但是参与虐杀过平民和俘虏的要重判,注意是虐杀不是屠杀,虐杀往往是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像个机器人一样执行命令地屠杀。人的主观因素应该作为重要的判断标准。

  如果从专制的侵略国角度来看,那中下层罪犯不重判的审判应该是大部分人也能够接受的。

  想到另一个话题,就是日本那原子弹下到底有没有冤魂?

  我的看法就是,考虑到日本战时的专制体制,大部分人都难免参与到整个战时体制的,只要你为军队服务生产力武器服装那就算是有联系了,这种情况炸死是过重了,逃脱了算你幸运。只有和战争体制基本无关的儿童医生小贩乞丐这些是真的冤魂。

  用 “日本20万死亡盟军0死亡” 换 “日本全岛玉碎盟军100万死亡”,那确实丢原子弹是个艰难的无奈之举了,但是反过来看倒是个数字上的慈善之举。

  不过冤魂到底还是冤魂,美军的航空兵倒也默默接受了,这种打击对方平民以减少自家军队伤亡的做法,换到中国其实就是三光政策(有协同抗战的村子,也有完全无关的),只是我们这边的三光还带着一些直接的虐杀,和美军的无差别轰炸还是有差距的。假设日本采用的是无差别轰炸或者毒气室呢?

  现假设A国对发动侵略的专制国B进行无差别轰炸或者屠杀,想想也觉得冤魂一堆,但是和体制有关系的人还是一半一半。

  换过来,发动侵略的专制国A对专制国B国进行无差别轰炸或者屠杀,这B也可以算是完美受害者了。

  上面那个是美军对日,下面那个是日军侵华。可能我判断的根本差别还是是否发动侵略。

  但是就算是发动侵略的国家,如果是专制国那责任不应该主要归因于上层吗?那这样想想,就算是发动侵略的专制国的国民也还是很冤呐。

  所以说到底,战争仿佛还真的是,人类的悲剧啊。其实真正有罪的就是那几个发动战争的,还有战争中参与虐杀的。

  回想那纽伦堡确实判的更合适,东京审判对于战争中参与虐杀的人清算的不够狠。

  所以,那个匈牙利老头如果真的只是按命令杀的抵抗组织的士兵,没有动平民和俘虏的话,那确实没必要重判了。

  第三集:

  看了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