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之·记叙性散文(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之·记叙性散文(含答案)

2016-02-20 12:12:49热度:作者:来源:

话题:叙事性散文 表现手法 人生哲理 主要表现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之·记叙性散文(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之·记叙性散文

一、阅读辅导

(一)知识积累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所谓记叙性散文,就是通过记人、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受、感悟的散文。

  一般来讲,记叙性散文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叙事散文。偏重对事件的叙述。文中之“事”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化的生活片段,如朱自清的《背影》……

  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人。有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与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有的从横向角度,剪辑若干的精彩片段,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和气质,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有的注重对人物生活片段的记叙,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着重突出人物群像的描绘,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二)考点说明

  1.文意把握: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概述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表达目的。

  2.要点概括:分析作品思路,辨识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文章要点。

  3.词句品析: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言外之意(潜台词),及其渗透的感情。

  4.内容探究:准确识别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判断文章的基本写法,判断文章的表现手法等。

  5.作品感受:品味文中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慨与启迪。

  重点:文章思路的把握,情感的领会,人生哲理与优美意境的领略,精彩词句的品味及哲理性语句深层含义的品析,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的分析,自身感悟体会等等。

  难点:文章线索的梳理,精彩词句的品味,文中表达技巧的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句段表达作用的阐述等等。

  (三)思路点示

  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其特殊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需要厚实的知识基础。在散文的阅读测试题中,经常出现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实写、虚写、以动写静、以声写静、细节描写等内容,这些相关的知识都应具备。如果连题目的内容都无法看懂,是谈不上准确答题的。

  2.需要认真细腻的品析。散文重在情味,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写景、抒情,总是讲究意味深长,它的一词一句,都是为着“意味”,为着“情感”。我们在赏析阅读中,在应试阅读中,也都要注重从字里行间看出它所蕴含的情味来,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品”,善于“析”。散文阅读中很多考点所涉及的都是细节化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细致耐心地答题。

二、专项训练

(一)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下的约定。、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选自《读者》2009年12期)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

【考点及思路提示】文意把握。抓住全文情节的核心概括故事内容。

  2.文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你是怎样看待“妈妈”的这种做法?

【考点及思路提示】要点概括,个性解读。从具体做法中归纳品质特点,再分析这种做法的意义。

  3.文章先写母女俩每天在公交站学习的情境,然后才逐渐揭示出真实情况,文章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