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任务与文娱读后感精选

幼儿园的任务与文娱读后感精选

2020-11-0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 读后感 

  《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是一本由[德] 弗莱娅?雅福克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读后感(一):成长的路上,给孩子多些模仿的机会

  看过《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最深的体验有四个字“言传身教”,每次有国外的育儿书籍总是忍不住想看看外国的宝宝都是怎么长大的,他们都干些什么?老师都教些什么?这次也算是长见识了。整本书最深入人心的教育方法是:在孩子早教方面,一定要注重每个阶段孩子的成长需要,做任何方面的培养都需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育,而不是以大人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

  本书的作者从事华德福幼儿教育十多年,在书中总结了大量的、非常新式的、非常实用的开扩式早教,不是教孩子学会怎样?而是让孩子先模仿和体验。主张以自然、平衡、非强迫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内容涉及在幼儿园的生活与工作安排。开篇先让读者对孩子各发展阶段的有个基本的认识,只有清楚的认识到孩子的发育阶段才能进行各阶段的任务安排和培养。之后用很大的篇幅来为大家介绍在幼儿园内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在工作中如何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呵护儿童的生命力。这里提到的生命力着实让我眼前为之一亮,中国式的教育似乎总是没有把这一点做到首位,放在首们的永远是成绩。孩子在华德福幼儿园可以尽情的模仿,自主性的培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老师不以谁做好、谁最快为考核目的,而是以孩子的参与度和体验、模仿来衡量孩子是否得到各种能力的培养。在书的最后一章节,还为大家介绍了孩子参与的各种游戏。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对游戏的认识和想象不同,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个共同的游戏中又可以很好的协调互助。整本书都会让你感慨,尊重孩子的合理意愿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也许我们也应该在生活中让孩子参与家务、参与他可以力所能及的事。

  《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读后感(二):带给孩子心灵飞翔的空间和自由

  带给孩子心灵飞翔的空间和自由

  ——读弗莱娅?雅福克《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有感(1030字)

  作者:苇眉儿

  父母常常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是最知晓孩子的人,殊不知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父母很多时候做事并不妥善和恰当。能够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同他们一起欢声笑语,同他们一起走走看看逛逛,这样的家长,小朋友的心里会更加认可和赞同。毕竟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在教育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完美无暇,只要每天都在进步,就算是合格的家长了呀。

  现如今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一送入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亲子阅读、亲子劳作、亲子游戏等等,都很有诱惑力了。华德福教育经典译丛系列中《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一书,从物质、心灵和精神三个层面来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要知道,儿童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家长和老师就得从不同的方式给予孩子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知晓孩子的内心,弄懂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意愿,理解孩子的心声。对于3——7岁的孩子来说,模仿就是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方式,而游戏则是他们与这个世界互动的理由,也是他们的兴趣,更是孩子们的专职工作。教育孩子的工作,是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的,应当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以及全社会人们的参与和支持。

  一个生命的形成,需要两份遗传基因;人类的不同个体,成长为一个拥有完整心智的生命。家长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合适的保护姿态,以及让孩子逐步深入地感受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表现出来就是“我要”和“我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以后的生活基础。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和了解孩子充分利用好每个生长的阶段,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和学习,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幼儿园的手工制作,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孩子的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教育者一定要明确在幼儿园工作中,如何呵护儿童的生命力,用自身的榜样和超级模仿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意志力。家长和教育者的角色,一定要明确好,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践行。

  从实用性和操作性这个角度来说,弗莱娅?雅福克的《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一书,是作者从事幼儿教育的总结和反馈,更是理论思考的反馈,贯穿了华德福的整个教育理论。内容涉及华德福幼儿园的生活与工作安排,对儿童各发展阶段的认识,孩子的游戏等等方面。自然、平衡、非压迫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心灵飞翔的空间和自由。对于大多数的家长和教育者来说,这真的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幼儿教育指南。期盼孩子成龙成凤的家长,期盼学生卓越的教育者,此刻,你拥有了这套丛书没有呢?

  《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读后感(三):华德福把工作变成娱乐《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

  华德福把工作变成娱乐《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

  喜欢华德福教育,自从了解了华德福就被华德福的理念深深吸引了。看过几本国内关于华德福教育的书,不过这套书是正宗华德福出品,从德国翻译过来。一套书一共四本,开本都不大,横翻页,和国内幼儿园的教材很像,不过却并不是给幼儿看的教材,而是给成人看的。

  另外几本书的都是具体指导如何带领孩子做游戏、画画等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书,唯独这一本,偏重于理论,看名字“幼儿园的工作”这几个字,还以为是写幼儿园管理的内容呢。可是打开一看,却发现,这个“工作”其实另有所指,原来是指幼儿的工作,在华德福里面孩子们把“工作”当作了一种娱乐。

  的确是这样的,孩子们就喜欢模仿,模仿大人,在他们的眼睛中,大人们的工作,不过就是大人们的游戏而已,所以他们做起来乐此不疲。

  可是在我们的幼儿园中,却很少看到让孩子进行这样的游戏,可能是在我们的观念中,游戏就是游戏,工作就是工作。还有就是组织孩子们模仿大人们的工作,其实并不简单,有时候甚至比游戏更复杂,更危险,看看书的封面上那几个小孩子吧,四个孩子抬着那么重的一个打铁盆,要是我们的幼儿园老师肯定不会让他们做,多危险啊!四个人抬,要是摔倒了怎么办?那么重,如果出了危险怎么办?出危险以后,怎么向家长交待?家长会不会告幼儿园使用童工,让孩子们干这么重的活啊!等等等等,所以可以肯定,中国的幼儿园里面不会出现这种场面。这就是国情的不同吧。

  其实和那些捉迷藏,扔弹珠,猜东西的游戏比起来,孩子更喜欢那种参与程度高的游戏,孩子们玩过家家,越是逼真,越是像成人,他们就越喜欢玩,书里面写有的时候游戏时间结束了,可是孩子们感觉还没正式开始玩呢,刚才都是在准备,光是准备的过程就让孩子们着迷了。

  而且老师也非常支持他们,并且帮助他们,和他们一起进入情境当中去。有几个孩子要野营,老师说野营是不是需要篝火啊,于是几个小朋友用小木棍搭起木头架,上面放上篮子,下面老师帮忙找来了几块红色橙色的手帕,还真的很像啊!这样的游戏其实是开放性的游戏,里面充满的创造力,比那些事先规划好,制定好规则的游戏,让孩子更喜欢,孩子在这样的游戏中更能体现自己的能动性,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了发挥。

  相信有一天我们的幼儿园也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也能够开展一些这样的游戏。

  《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读后感(四):你真的做好当父母的准备了吗?

  这本书的书评写的实在是困难。大概是因为写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与自己那称不上是快乐的童年想对比,然后发现那些明明以为已经过去了的记忆却是如此的鲜明,如此的撕心裂肺。写着这篇书评的这段时间,脑子里始终有些恍惚,总感觉浑身的精气神似乎都那种口中的苦意给耗尽了……耳边回响的是那些似乎永不停歇的辱骂、举目只见不知情的旁人鄙夷眼神、拼命约束自己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束缚感……没法不让人始终处于精神的高度紧张。一直以来,就是这些看似虚无的东西让自己如鲠在喉,那些年无法反抗孤立无援的承受,却将生命砥砺成了一场悬殊的战争。

  即使因为厌烦母亲着对我生活的控制欲,为此和她争执了一次又一次,但除了一退再退,如此软弱的抗拒,我又能如何?——现在的工作也是她给我安排的,但是当我适应甚而是习惯了,她又不满意了。于是,又开始了一次次的吵闹,反反复复、无休无止。我也曾想过再次退让,也有考虑过她说的幼儿教师的职业,甚至为此先后入手了《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和孩子一起画画》《手巧才能心灵:华德福学校的手工和实用艺术课》 等中小学教辅 > 教师用书 >。

  一方面是想要更多的了解幼教这个职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家里有个很喜欢的小侄女频频出没,总怀疑在这样扭曲的家庭中长大的我,会一不小心带坏了小孩。后两本书我翻了翻就放下了,但是这本书我是看了又看,禁不住感慨万分。说真的,我真的很羡慕这本书里的小朋友!因为能够遇上那么好的老师。虽然父母的婚姻没有破裂,我的家庭,却称不上幸福。而我在求学的时候,也是同样的,也没能遇到一个好老师。

  当然,此话未免太过武断,只是我在求学生涯中唯一遇到的一位好老师,却时不我待,那是位直到我都要真正迈出校园外出求职的时候才返聘回校的老教师。她是个好老师,只是已经太迟了。她有心关注学生,可惜的是那个时候的我性格已然定型,面对着她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真的只有无地自容,总算煎熬过了那半年多的时间。真的是“相逢恨晚”。哪怕是在我入学的那年遇到这位老师,或者,就不会是这种结局了。也许,在她的眼中,只要我想要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但是她不是我,又如何能够理解我这种经历的,走出来的困难……

  我太胆小,太小心翼翼,就像是畏缩的啮齿类生物,要用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却很慢才能见效。不是不能改变的,但是那种“顿悟”式的改变根本不适合我。真的,教育太重要了!教育定终身,不是说教导孩子获得多少的知识,而是对一个人,一个个体的健全发育至关重要。以家庭教育为例,真正的家庭教育,并不是父母长辈该对孩子实施怎样的超前教育——完全没必要让还没上小学的小孩独立全程跑完马拉松,或者强制孩子一定达到几千册图书的阅读量,在幼儿园就能背下几百首古诗词什么的……而是【温暖、呵护、关爱】孩子,尽职尽责地引导孩子,对孩子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教育是为了不教育。家庭教育中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无意识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无意识行为。你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议论他人,怎样表示欢欣或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对手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而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决不在于孩子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具有一定生存技能的人。

  就算一个受过了高等教育的人满肚子的知识,你除了这些知识,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思维、没有创造力,在国内这种填鸭式教育制度下是能考出高分,可除了高分就剩下低能了,要毕业找工作了,你除了当个“图书馆”,你还能干什么?——可这是孩子自己能够选择的吗!从小就被长辈、老师灌输以错误的思考方式,以为回回考个100分就万事大吉了,半点人事不懂的。我想,最起码的,一个好老师,不求她能把学生视同己出,但至少,请关注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既不是一个个的红包,也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他们或者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者是有着关爱或不关爱他们的家人,但是,在学校的时候请你多关注一下他们~!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更大。幼小的孩子就像是新生的树苗,而当家长不能很好的担负起修剪照料的职责时,老师就必须付出双份的关爱。但即使是如此,除非真正将孩子从他的家长身边带离,否则是很难完全阻止那些不负责任的成年人带来的坏影响的。孩子是需要在赞美的浇灌中成长的,像小天使一样,你爱他对他好,他会振翅高飞,而你爱他对他不好,他的翅膀会变得沉重无法飞翔,你不爱他对他不好,他会堕落到云端之下,落到泥土里。

  所以,当父母容易,相当好父母却没那么简单。不是你小时候包办孩子的一切,衣食住行交友学习,时时插手处处盯梢,长大了还要监管他的未来,工作婚姻一个都不放过,还能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着想”……就能觍颜说自己尽了做父母的职责了;以为孩子学习好了,有一个好的未来就尽到了做父母的本分了,只要做好了这一点就是一个好父亲,好母亲了。但对孩子的爱,也是要分小爱与大爱的!前者不过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身体不受伤害,而后者,却更关注孩子的人格健全心灵的发育。

  想当父母可不仅是有意愿就够了的,那不只是责任,还有着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说——“素质”!

  理想的父母是人生的指导者,可惜你的父母不是——别难过,许多人的父母也不是。亲子教育失败的子女形容自己的家长是“祸害”!是因为这样的家长教育子女并非依据知识或理性,往往全凭个人感情肆意妄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身份优势,任意将那些本不应由孩子承受的东西,施加于无力反抗的稚弱生命上。这样的父母,往往因为发现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反而要限制孩子的世界和发展,来满足他们的“我能满足孩子”的安全感。

  他们夸大了自己的监督本职,淡忘了自己为人父母的那种与孩子血脉相连的感情天分,在这样一种功利性的想法里,他们失去了与孩子感情的紧密相连……因为那是他们所自认的“爱”的模式。事实上,这样的爱让孩子苦不堪言,而这种限制,也只能引发更强烈的仇恨和更激烈的反弹。但即使只是一个孩子,他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天赋人权。

  而当孩子渐渐长大,当亲子间的感情裂隙日渐加大,当你喋喋不休的抱怨着“孩子越大越不乖了”、“你怎么就不肯听话呢”、“你这个白眼狼,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时候,你想没想过?——你有没有好好的跟自己的孩子说过话,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直接提出要求?有没有认为别的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就该无条件的顺从你,只是因为你认为自己是对别人好?

  旧时有将地方官(多指县令)称呼为“老父母”“老父台”的,意指其有约束照管当地百姓的职责。于是,今日之父母,是如此理所当然的将孩子当成了自己权威领导下的顺民,无需顾及其意愿的私人财产。在这个充斥着功利目的、拜金主义等商业价值观的成人世界,父母貌似为儿女好的种种手段,扬鞭逼拼、做大做强、无度攀比、包办揉捏……被举国产业化教育理念深度侵害的格式化的不人性、过程的不快乐……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与个体差异,损及了人的生长的自然天性与规律,以至于儿童心理问题频发,心理问题低龄化趋势明显,在此不禁要问,究竟是教育制度本身之过?还是父母之过?

  说教育制度无过——英国哲学家罗素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主旨应当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这四种品质。学生不应该受到过多约束,不应担心自己的想法和言行被视为怪论,因为人们所接受的每一种观点,都曾经是怪论。他所持有的种种观点,很多都与华夏传统的教育观点相悖。他本人不仅是20世纪声誉卓著、 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观点也被大批的后来者前赴后继的践行着。

  说父母无过——可现在国内的父母,哪怕是那些自命是接受了新思想、新观念的父母,仍旧会无意识的将自己父母小时候对待自己的错误的方式复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他们“知道”这些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生命。但也只是“知道”而非“明白”而已。所以,他们从不觉得即便只是幼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的,他也会因为大人的对待而产耻、耻辱的不快感觉!

  本书或许能够解答我们的这些疑惑。这是一本好书,一个好老师写的书,或者,该称呼她为教育家。她以对孩子莫大的热爱,著成此书。一如推荐序中所言,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需求和心灵成长的需要从不曾被重视,成人却更乐于按照自己的意愿摆布孩子,对孩子加以灌输。于是有了那句“七岁定终身”之说。难道这样做的父母或者师长就是如此的恨孩子的吗?——不,只是在他们看来那是在“爱”!

  即使那些足以令童年成为被压迫的黑暗的爱,是错误的,不健康的,可那些家长依旧是如此的津津乐道。只希望有更多国内的父母能够反思自己的问题,——你不要自认为“天下间就没有错的父母”,就理所当然的将所有错误都推在了孩子的身上,也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至于这本书,强烈推荐!不仅是那些幼儿教师、家里有幼儿的家长,需要阅读本书,甚至,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家长都应该好好的看看这本书。至少,他们应该知道自己曾经做错了什么,知道以后应该改变些什么,知道、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