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扮演艺术(订正版)》读后感精选

《恭敬扮演艺术(订正版)》读后感精选

2020-11-0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尊重表演艺术(修订版) 读后感 

  《尊重表演艺术(修订版)》是一本由[美]乌塔·哈根 / 哈斯克尔·弗兰克尔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尊重表演艺术(修订版)》精选点评:

  ●首先是尊重,正视观念。技巧上的指导也很有用,最后抛除“态度”“情绪”的技巧值得对比探讨。

  ●黑暗中摸索:人在黑暗中眼睛通常是睁得大大的,眼睛四周的肌肉扩张得令你觉得呆滞,实验一下你就会发现,调整眼部肌肉真的能使你感觉身处黑暗。你的手和脚真的从家具中摸索出一条路来,而不会再演出令人脸红的跌跌撞撞的戏了。

  ●再读,过一遍书中经典选段,又有新的体悟。独自排练的的心流看似顺很多,但少了对戏与干预,节奏却又不是那么好把控。路漫漫其修远兮,技艺啊,用进废退,需要不断的精进与磨炼

  ●满满的干货啊!很多观点从根本上颠覆了对优秀的表演的看法。不论是编剧还是表演,都需要具有敏感的内心和细致的观察力,刻苦的练习。

  ●外表美丽的演员则经常轻而易举地征服了观众,这样的被动性往往是一种诅咒。他相信也预期别人会来接近他,而不知道如何去打动别人。 知性演员很可能将真实的演出冲动过分理性化。反过来说,假设他有一个心智天赋稍差的兄弟,那么只要他不笨也不迟钝,而且能真正领略人类行为,便可能极佳地达成演出任务。

  ●虽然离演员这个职业十万八千里 但受益匪浅 我是个在生活中非常敏感的人 深刻的体会一切和全面的自我感知有时候让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游离于大多数人外 在汹涌的海水前眼含热泪 同行的人却难以明白 甚至会觉得我矫情 所以感谢这本书 让我有一种归属感 我们因每天的花鸟鱼虫 朝阳月色感动 因凝视自己的好或坏 欣喜而难过 这是多么美妙的生命体验啊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并不是如何衡量一个演员演技的优劣,而是“人”这样一种复杂高级的生物,到底该如何来面对自我与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随着命运这个剧本的发展浮浮沉沉,历经生活的平淡、冲突与高潮,驱动它的核心其实是个很简单的事物:性格。性格又发轫于什么呢?生理、社会和心理。因此,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其对自身的认识程度越是全面深刻,便越容易将自我移情于所要诠释的角色上,此时的表演遵循的是直觉主义,而不是表现主义。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研究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哈哈,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学会构筑临时剧本,并做些即兴表演,书中已经给予了明确指导,模仿起来十分有趣,比研究《厚黑学》朋克多了……最后,作者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必定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可能是文学的艺术的,或是其他,参考堺雅人。

  ●没看过没兴趣

  ●2014.9

  ●最近在读的一位女哲学家,和女表演老师的文章都写的太好了。个性不同但是对文章逻辑和思想都要求苛刻精准。

  《尊重表演艺术(修订版)》读后感(一):一二三,木头人。

  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萌芽,演艺圈充满浮夸的繁荣。彼时胡因梦已是当红明星,演完《海滩的一天》后,却陷入了艺术自我的困顿和现世自我的挣扎。 演艺明星被民众贴上”卖淫“、”自大“、”虚荣“、”无情“、”伪善“等标签,传媒热衷制造“床戏”、“脱戏”、“脱星”等令人发噱的外行名词(如今的大陆演艺圈何其相似乃尔!)。 和多数随波逐流的女演员不同,胡因梦作为“演员”的自我觉醒,清晰而强烈:她不耽于皮相之美,不溺于明星之梦,而希冀在演技上能效仿先进,突破瓶颈。 也是机缘巧合,让她适时接触到纽约H·B工作室,遂飞赴美国,继续深造。 回台之后,有感演艺界的表演观念亟待革新,胡美人不吝于珍馐同享,历时半载,译成此书。其情可赞、其功可勉,虽文字稍拖泥带水,亦率尔开风气之先。

  《尊重表演艺术(修订版)》读后感(二):无

  熟悉角色和生活

  成长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由里向外的表演方法不受潮流时间限制。

  演员需要历史文学语言学英语音乐绘画舞蹈, 戏剧史和潮流的沉淀和熏陶。甚至医学人体等专业知识。

  演员除了天赋异禀的天才,大部分人更需要严格的训练。首要条件是才华是身体声音语言能力,高度敏感性和心灵——这是成为艺术家的关键,活泼的想象力,协调优美的肢体,对现实的领悟力,成名的冲动和欲望,对世界深入的看法(判断力),与其他演员的关系,打扮美化自己外表的能力。擅于运用肢体和语言的能力。

  外表美不是最重要的,但最好的演员不能男女都能为观众带来美感。不漂亮的人需要有打动别人的能力,我在这里,你看看我。外表美的人轻而易举的征服观众,但容易陷于被动不知道去主动打动观众。

  资质好的会毁于懒散自大自恋,资质差的也可以在自律勤奋中成长强大。

  从何起步,首先知道你是谁,你的特色,懂得从自身经验去创作,不要做别人的复制品。不要千篇一律。懂得挖掘不同寻常的一面。

  不能乏味 机械,定型,吃老本,定期静下心来沉淀深思,并定下更高远的目标。一辈子的磨砺和追求。

  18岁之前基本所有人类情绪都经历过了,只要善于观察生活。

  要准确理解剧本和角色,比如台词我恨你,是想引起对方注意,但有的人就按恨的样子来演戏。所有情绪和表演要连贯,合乎逻辑。

  观察生活中,有的人发抖,你以为他是冷,其实他是身体不舒服,要学会分别这些微小的区别。这里就需要一些医学知识。

  你在生活中受到伤害会掩饰甚至装作不在乎,在心理翻涌。但表演时要把伤害的变化表演出来。这两个是不同的。

  言辞附带的表情,语气,动作来诠释情绪的,你胡说,嘲弄和撒娇的语气表达的完全不同

  不要轻易运用西斯底里的表演,生活中正常人是不会大悲大喜的,要准确演绎真实的生活的思想内容而不是过戏瘾。表演老师也忌讳这种教学方式,这不是心理治疗。

  表演的每个动作都是精心挑选的,有目的的,就是真实的表演角色。表演时每一秒都是宝贵的。

  衣着对角色的表达也很重要。角色生命力可以借助周遭事物。衣着,布景,对手演员等。厉害的演员可以无实物表演并令观众相信。

  从别人的反应和评价中吸取有用的经验改进自己。

  《尊重表演艺术(修订版)》读后感(三):每个人都应该学点表演

  《喜剧之王》中,周星驰的经典台词,“其实,我是一名演员。”

  其实,我们都是演员,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这种角色意识。当然我读这本书并不是为了成为演员。

  深夜里,在纵览完四册《整理的艺术》后,我还睡不着,于是,抓起这本书来读。身为一个知识管理研究者,我对一切的know-how和know-why感兴趣,这本书,其实就是揭示演员的know-how:演员如何才能够成为好演员。

  人类对于娱乐充满了无止尽的欲求,从远古时代的乐俑到现代的电影电视音乐,莫不如此,表演,是一门艺术,在欣赏的同时,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点表演,它并非那些具备文艺天赋的人才应该具备的技能,普通人了解表演艺术也非常有用。

  人其实本来就是在不同的场合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表演,也可以使人生更加丰富,对于某些特殊职业的人来说,几乎算是一种必需:我就曾经向欧亚学院建议过,老师们都应该学点表演艺术,这样,在学生面前的呈现能力会更强更有感染力。

  这本书从演员、目标训练、剧本和角色三大部分阐述表演艺术,象剥洋葱一样,把演员这个职业和应该具备的技能、如何训练,进行详细剖析。香港电视剧《心战》中,郑少秋扮演的靳兆楠,在戏里也是一位戏剧大师,他在戏里戏外,都有艺术家的痴狂,我在读这本书时,眼前经常闪回在那部剧中看到的场景,这种知识关联,对于理解这本书和理解那部剧都有益处。当然同时,对于现实人生的体会,也会不同——假如我们以一种出离自身的角色来看自己和身周,这是一个崭新的视点。向内发掘和向外延伸,两边的世界都会变得无限大,而这个视点,可能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我们太习惯于看戏,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在演戏。

  演戏,并非虚伪,表演艺术之所以具备极大的感染力,也是因为其源于生活但又超乎生活。在单一的角色里,我们的感官和自我表达能力都会受到限制,而如果换一个角色,这个限制就会打开。演员之所以经历的人生更多,也是因此,每演一部戏,他要把自己放进角色之中,要成为那个人,要让观众认为是那个角色,而不是他自己,金秀贤的演技之所以受到赞叹,也是因为,他把各种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这些角色,往往有着很大反差。韩国影视生产线已经相对标准化,他们能够把控观众的脉博,出色的演员、剧本和角色设定,是成功的保障。

  演员要成功地代入角色,需要很好的训练,现在表演艺术的训练已经非常标准化和发达,每年电影学院的报名都蔚为壮观。我对里面的训练情况也很好奇,不过一直没有机会多做了解,从书中的介绍来看,其实和普通技能的习得规律是一样的:练习、练习、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机械地进行,要动用五感,要做很多准备功课,包括对人物的背景等的深度了解,书中的这类介绍详尽而实用,其实质,仍然是在谈学习。

  而这种学习的方式,对于普通人学习其他一样有用,不外乎接受指导、读书、练习、看博物馆、画展、旅行等,其特殊性在于强烈的代入,要有非凡的想象力,把角色的思想放进自己的躯体。“如果你真的用心去看一棵白桦或是一棵巨大的红杉,你可能会感动得落泪。真的去欣赏海浪拍打岸边时阳光穿透浪花的情景,同样地去观察一片乌云遮住另一小团松软的白云的景象,你的心可能会怦然而动。”这样的用心,不只是演员需要,把这种用心,体现于生活中,也会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质感。

  而这,也就是这本书给予我的收获:并不只让我了解到演员如何掌握表演艺术,也让我做为普通人,对于生活增强了体验。

  《尊重表演艺术(修订版)》读后感(四):还表演应有的艺术尊严

  莱辛曾经在《汉堡演技学派》一书中形容他的时代的剧场状况:“我们有许多演员,但是没有表演艺术。”这句话放在3个世纪后的我国,仍然有其警示作用。40多年前,作者乌塔·哈根女士撰写本书正是有感于“人们对于演戏比其他表演艺术更缺乏尊重”,以百老汇为代表的美国商业剧场为有志献身戏剧工作、自视为艺术家的演员们造成了无穷困扰,那些对表演抱有殉道式理想的演员们很难在现实中找到“拥有自己的特色、能够表达自己的世界观、透过艺术去剖露自己灵魂的 ‘家’”。

  而近30年前胡因梦女士决心翻译此书,同样是是鉴于当时的台湾演艺界娱乐过甚,观众对演员私生活的兴趣远远大于作品本身,演员经常被冠以“卖淫、自大、虚荣、无情、伪善、逢迎拍马”等罪名,媒体则终日挖空心思制造“床戏、脱戏”等噱头。如今,这样的“盛况”依然空前,演员不是被过度偶像化就是被过度妖魔化,演艺圈变得异常喧嚣浮躁,也让很多原本对表演抱有严肃态度的观众与演员困惑、愤懑、无奈。

  鉴于此,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与作者和译者一样,希望可以剥去浮华,还表演应有的艺术尊严,还那些对表演虔诚的演员应有的职业尊严,包括演员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因为演员的工作原本就是十分严肃的,是“在观众面前展露人类的失败与抱负、梦想与渴望、正面与反面的现实”。

  哈根女士有着60多年的表演与教学经验,其3次托尼奖的荣膺以及满天下的桃李,足以证明她在表演领域的高深造诣。而此杰出的成就正源于其对表演事业殉道式的毕生探索,本书则是其探索追求的仅有硕果之一。无论是准备过程中演员应有的职业素养、道德品格,排练过程中对身体、声音、语言的训练技巧,还是分析剧本与角色阶段对角色与作品的把握方法,甚至正式演出中的注意事项,作者皆事无巨细地以其自身的生活和排演经验来一一详解,包括如何与导演、对手合作,假如合演的演员迟到或是抢词怎么办、如何缓解入场时的紧张、入场后眼睛又该往哪里放等细节,而这些又源于作者对人类生理、心理奥秘的谙熟。如此生动的现身说法,既让对表演感兴趣的初学者不觉艰涩难解,又让对表演有着一定经验和见解的演员们觉得丰富受用,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本书是胡因梦老师翻译的处女作,也是其30多本译著中仅有的关于表演的书。当年她因为对台湾戏剧环境和对自己的强烈不满而阅读、翻译了此书,只为与国内演艺同仁以及有志成为演员的同好分享这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而她对自己译文的严格把关,不过是为了让原书的精髓不致外流。如今她虽早已淡出演艺界近30年,听闻此书要出简体版,还是一丝不苟地在繁体版上精修了两遍,字斟句酌,连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极其谨慎,可见她对本书、对表演的尊重。

  此外,在推荐本书上胡老师不遗余力,邀请了李安导演、赖声川导演和田沁鑫导演撰写推荐语,史航先生也热心支持此书出版,如此“劳师动众”,只愿让好书有缘遇上更多懂欣赏的读者,让对表演心存敬畏的演员和表演爱好者们在追求艺术理想的道路上有好书相伴。

  编辑过程中,考虑到两岸观众对很多人名、剧名的不同译法,我们在尊重译文的前提下与胡因梦老师商量,尽量将其改成大陆常用的译法,同时又保留了原来的英文,以方便读者查阅。而对于很多译者贴心加上的注解,我们也一并保留,让读者对书中所言之事有更清晰的理解。

  本书是后浪出版的第一本关于表演的书,此后将计划引进更多理念先进、内容实用、语言生动的表演类书,包括哈根女士的第二本书:《演员的挑战》。莎士比亚曾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而演员的表演,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最直接的介质。我们之所以筹划出版该系列书,也正是希望可以将读者的目光引回到表演本身,希望演员和观众都从尊重表演开始,在表演中探得时代与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