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典范读后感有感

《牛棚杂忆》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0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牛棚杂忆 读后感 

  《牛棚杂忆》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3-6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棚杂忆》精选点评:

  ●即使季老用这种略带幽默的语气诉说,也完全掩盖不了这段牛棚岁月背后身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 明明是这么相信着的东西,明明。

  ●一本很中肯的书~

  ●“实际上,从我脑筋开了窍认识到这一场在极端绚丽的面纱下蒙着的极端残酷的悲剧那一天起,我就没有把它忘记。”

  ●忘记历史难免哪天会重蹈覆辙。

  ●好坏不分,是非不明的时代。

  ●1965年文革之火点燃,北大一向是政治运动得风气之先的地方。那年春天,来自各个地方的人攒聚在燕园,当时的北大成了领导着全国文革的新潮流。

  ●不忍触碰的历史/乌云也有金边/苦难中的相濡以沫,让人三生难忘/勤奋:争分夺秒,念念不忘

  ●如果还有人给文革翻案,就应该让他看看这本书

  ●用辛辣的口吻讽刺苦难,以幽默的语言反思过去。已死、将死,与未死的人,遭逢的一切都不该被忘怀。不记过去,谈何未来。

  ●阿鼻地狱

  《牛棚杂忆》读后感(一):五味陈杂的读后感

  《杂忆》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这种打着劳动的旗号折磨人的办法,只是改造人的身体,而绝不会改造人的灵魂。折磨的结果只能使人堕落,而不能使人升高。

  从小在家里的饭桌上就被禁止讨论“文化大革命”一类的事情,倒不是为别的,只是因为爷爷奶奶会争吵。奶奶的父亲文革时被迫害致死,因此奶奶也一直心有怨气,这是正常人都会有的想法,而爷爷觉得事情已经过了那么多年了,现在国家欣欣向荣,何必纠着过去的事情每每谈起都忿忿然呢?难道我们应该忘记吗?十年的历史怎么能随着现在的欣欣向荣就理应被淡化呢?如果我们不能够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能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以后谁能保证下一次“革命”不会发生呢?

  看完此书以后,我真的既为自己感到幸运,又为自己感到悲哀。我幸运的是自己能够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物质生活是如此的丰富;而我不幸的是,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里面我的心灵和思想却是如此的空虚和匮乏。难以想象把现在的我和季老在文革时的生活拿去对换,那么我只用考虑我要用哪种“资本主义”方式“自绝于人民”吧!书中描写的种种批斗和劳改都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女教员被要求已向后弯腰的方式保持站立,年近古稀的老人卧在病榻上也要每回点到以及季老先生被张姓牢头禁子打得遍体鳞伤回房后检查五官还能不能用,躺在床上血粘糊糊的感觉睡不着觉。这些非人的折磨方式现在让我们真的是大吃一惊觉得匪夷所思,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在自己国家发生,而且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范围宽到整个大陆,这真的让人感到又惊讶又伤心又愤怒!

  然而最令我佩服的是在这场浩劫中走过来的人,在那个走路都不能抬头,随时神经高度紧张的年代,也有人苦中作乐,不停反思。记得书中描写季老和另外一个教授被吩咐每天打开水的事情,那是一个又脏又累的活,那个教授却也怡然自得,在打水的时候给自己泡上一壶茶,抽上一斗烟。季老在挨批斗时也是每天回家经过臭水沟时在那里得到属于自己的片刻宁静。甚至书里很多词句都是以自嘲,讽刺的语气来描写的,可能一是出于自己的好心态,二是希望读者能够看到它时不那么沉重吧。

  季老先生最著名的一本译著之一就是在十年大革命的时候完成的,那个时候被分配作为一个看门房的,但是自己却不肯囹圄于内,而是希望自己做点”闲事“。读罢此章我已经浑身起鸡皮疙瘩,并顿时心生惭愧之情,每天自己吃吃喝喝不知所云,我还能活得如此心安理得,或许我真的该做出一点改变了吧。书中自传部分给了自己非常大得警示作用,自己以后一没有干劲一觉得未来渺茫的时候希望自己都能拿出来重新看看,给自己提醒。记住”勤捉“。

  庆幸自己现在唯一保留得好习惯就是每天阅读,做好读书笔记,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它慢慢也给我带来了好的改变,让我努力做更好得自己。

  最后,仅以自己的一点拙见纪念已故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望您在没有地狱的那个世界过得安好。

  《牛棚杂忆》读后感(二):崇拜

  我86年生人,人生中第一次听到文革大约是在邓爷爷去世那年,那年全中国所有的电视台都在讲述邓小平爷爷的人生经历,其中就有一段对文革时期的简单描述,因为时间久远而记忆不深刻,后来上学时期教科书对文革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简单的标注了一下年份,关键也不是高考重点,也是一带而过,就是老师们简单说了下我曾经在的这所学校有几个老教师因为忍受不了而自杀的事情,更多的也没有说什么,大学时候老师说的比较多的就是哪个老师在文革上吊自杀了,重点不是因为什么上吊自杀的,大家关心的重点是在哪个宿舍楼自杀的,后来我才知道就是在我们大一宿舍对面的那个宿舍,我说呢这么好的宿舍锁门就行了还要拿木板封死再用铁皮包住,但是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也没人关心这件事情了。

  工作之后喜欢看书,一个偶然的时间朋友推荐余华的那几本书,基本上每本都是拿着长条毛巾边哭边读完的,我人生中除了看三毛的书哭过,那是因为荷西死了,余华的书是因为至亲的亲人死了,惨的不能再惨的人生,这几本书细致的讲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在文革中的遭遇,结果就是横尸大街,这就是惨无人道的文革,人类失去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把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绞尽脑汁的暴露出来。

  那么季老先生的这本书,让我对文革又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让我对一个老知识分子的肃然起敬的崇拜,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文革时期的遭遇,岂止是一种遭遇,更是对一个老汉的惨无人道的、灭绝人性的迫害与侮辱,竟然还能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也重新认识了一个旧词“士可杀 不可辱”的另一种境界,“士可杀 亦可辱”,也让我对唯物主义辩证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存在决定意识”,你只有活着,才可说再说下一步,如果你活不过这一步,你的意识也讲枯竭,如果假设那时候的所有高级知识分子都自杀成海,那么就不仅仅是对某一个学校的损失,也是对整个世界的损失,如果这个损失已变成客观存在,那么我个人觉得你毛爷爷付不起这个责任。

  如果现如今突然再次爆发文化大革命,一部分阶级变成红卫兵 红小兵 红x兵,开始对敌对人进行革命,我觉得如果文革再次爆发,基本相当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也说不一定,不仅仅是整个中国,整个地球也得重新洗牌。

  现如今摆在眼前的中国政治是我个人理解的是大领导们要么就是不懂业务要么就是都为了再升一格的满世界找他的领导,基层员工忙的是往死忙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闲的基层人员能开好几家网店,中层领导是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儿但是不知道大领导是怎么想的却又不敢做。

  结果就是我能有什么办法,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活着就好。

  《牛棚杂忆》读后感(三):五味陈杂的读后感

  《杂忆》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这种打着劳动的旗号折磨人的办法,只是改造人的身体,而绝不会改造人的灵魂。折磨的结果只能使人堕落,而不能使人升高。

  从小在家里的饭桌上就被禁止讨论“文化大革命”一类的事情,倒不是为别的,只是因为爷爷奶奶会争吵。奶奶的父亲文革时被迫害致死,因此奶奶也一直心有怨气,这是正常人都会有的想法,而爷爷觉得事情已经过了那么多年了,现在国家欣欣向荣,何必纠着过去的事情每每谈起都忿忿然呢?难道我们应该忘记吗?十年的历史怎么能随着现在的欣欣向荣就理应被淡化呢?如果我们不能够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能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以后谁能保证下一次“革命”不会发生呢?

  看完此书以后,我真的既为自己感到幸运,又为自己感到悲哀。我幸运的是自己能够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物质生活是如此的丰富;而我不幸的是,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里面我的心灵和思想却是如此的空虚和匮乏。难以想象把现在的我和季老在文革时的生活拿去对换,那么我只用考虑我要用哪种“资本主义”方式“自绝于人民”吧!书中描写的种种批斗和劳改都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女教员被要求已向后弯腰的方式保持站立,年近古稀的老人卧在病榻上也要每回点到以及季老先生被张姓牢头禁子打得遍体鳞伤回房后检查五官还能不能用,躺在床上血粘糊糊的感觉睡不着觉。这些非人的折磨方式现在让我们真的是大吃一惊觉得匪夷所思,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在自己国家发生,而且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范围宽到整个大陆,这真的让人感到又惊讶又伤心又愤怒!

  然而最令我佩服的是在这场浩劫中走过来的人,在那个走路都不能抬头,随时神经高度紧张的年代,也有人苦中作乐,不停反思。记得书中描写季老和另外一个教授被吩咐每天打开水的事情,那是一个又脏又累的活,那个教授却也怡然自得,在打水的时候给自己泡上一壶茶,抽上一斗烟。季老在挨批斗时也是每天回家经过臭水沟时在那里得到属于自己的片刻宁静。甚至书里很多词句都是以自嘲,讽刺的语气来描写的,可能一是出于自己的好心态,二是希望读者能够看到它时不那么沉重吧。

  季老先生最著名的一本译著之一就是在十年大革命的时候完成的,那个时候被分配作为一个看门房的,但是自己却不肯囹圄于内,而是希望自己做点”闲事“。读罢此章我已经浑身起鸡皮疙瘩,并顿时心生惭愧之情,每天自己吃吃喝喝不知所云,我还能活得如此心安理得,或许我真的该做出一点改变了吧。书中自传部分给了自己非常大得警示作用,自己以后一没有干劲一觉得未来渺茫的时候希望自己都能拿出来重新看看,给自己提醒。记住”勤捉“。

  庆幸自己现在唯一保留得好习惯就是每天阅读,做好读书笔记,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它慢慢也给我带来了好的改变,让我努力做更好得自己。

  最后,仅以自己的一点拙见纪念已故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望您在没有地狱的那个世界过得安好。

  《牛棚杂忆》读后感(四):在这世间 我最想提升的是我自己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季羡林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

  对“文革”这个名词我不陌生,但要说“文革”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所以看完书后我先去百度了这几个困扰我已久的名词: “牛棚”:“我们这里‘官方’叫做‘劳改大院’,有时通俗化称之为‘黑帮大院’,含义完全是一样的。”(《牛棚杂忆》)特指在文革中林彪、四人帮等为主的红卫兵造反派政府和群众关押改造,限制“牛鬼蛇神”人身自由的场所,包括办公室,学校,招待所,地下室,农场等地,以交代历史问题,工作问题等和改造思想为借口的隔离审查,和体力劳动和思想批斗。简称“牛棚”。 “干校”:按照"五·七"指示精神建立起来的,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 “红卫兵”:大部分由年轻的学生自发组成,并不是真正的国家军队,而是一种狂热组织、一种特殊群团组织,是文化大革命中冲击党政机关、造成社会动乱重要力量。 “知青”:由于“文革”的原因不能进行高考,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或兵团务农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牛鬼蛇神”:牛鬼蛇神原意是指是阴间鬼卒、神人,牛头马面、人面蛇身之鬼神。在57年反右斗争时毛泽东称那些右派们,即地主、富农、反动派、坏分子,以及右派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五类分子中的资产阶级右派为“牛鬼蛇神”。 但百度完了,我仍有很多疑惑。 翻开此书,第一面便是季老头发稀疏、下颌微抬、面带微笑的一张照片,这样看上去照片是在季老与他人交谈时抓拍的,后面几张有他年轻是的照片,也有在“文革”中的照片,“文革”十年,却使季老苍老了不止十岁。看完此书再看第一张照片,真的心生感慨,他们那一代人有一种名仕风骨,有些人“不可辱”、有些人“要再坚强一点”,但他们心中真的是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风骨。 季老在此书讲述了他“文革”时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从第一次“斗鬼”时还没有被打成“右派”,到他被抄家后想要“自绝于人民”,再到经历了第一次“斗鬼”,还有后来的劳改初级阶段、再有“大批斗”、“太平庄”、 “牛棚”阶段,直到解放。 季老的语言是朴实的,连讽刺和仇恨都好像是平淡的,但季老在后记写到:“我从1988年3月4日起至1989年4月5日止,断断续续,写写停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为本书写了一本草稿。到了今年(1992)春天,我忽然心血来潮,决意把它抄出来。到今年6月3日,用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抄成定稿。草稿与定稿之间差别极大,几乎等于重写。”但其实季老也是愤懑的,他还说:“但是,我是一个有情感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 所以说,又有谁遭受了这样的委屈,心中会没有气呢?只不过季老用另一种方式努力去平复心中的愤懑吧。 季老的理智是清楚的,如果他没有自己跳出来打到“老佛爷”,或许他在“文革”也不会如此“悲哀、孤独、恐惧”了。我记得文中写他有一次被山东大学的“外调”人员要求揭露他在山大朋友的“罪行”,但他仍闭口不言,遭到“外调”人员毒打,最后连北大的“监管员”也看不下去了,才叫了停。季老努力去保持自己的本心,辩明是非,对他帮助过的人铭记在心。在这点上杨绛先生也在《干校六记》和《丙午丁未年纪事》中也记录了人性的温暖之处,而这些且让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吧。 季老在最后写了一篇短文《余思或反思》,提出了他思考的问题:“首先是:吸取教训了没有?我的回答是:吸取了一点,但是还不够。我思考的其次一个问题是:“文化大革命”过去了没有?对广大的受过迫害的知识分子来说,“文化大革命”并没有过去。第三个问题:受害者舒愤懑了没有?没有!最后一个问题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能发生?” 最后一个问题季老说,“兹事体大,我没有能力回答。有没有能回答的人呢?我认为,有的。可他们有偏偏不回答,好像也不喜欢别人回答。” 从古至今,从焚书坑儒到文字狱再到“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还少吗?关于季老最后一个问题,或许写几万字也不够回答。可是回到季老的第一个问题,在离“文革”后发生近四十年的今天,我们吸取的教训去哪儿了呢?时间无情的向前走,当最后一个能讲这段历史的人逝去时,我们要连这段历史也要忘掉吗? 不知为何脑海里一直回响着王小波的一句话,大概是这样:“一个不理智的时代,是老舍投湖自杀的年代。”何止呢,一个不理智的时代,是不会反思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