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列车典范读后感有感

雪国列车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雪国列车 读后感 

  《雪国列车》是一本由[法] 罗布 / [德] 罗切特 / [法] 勒格朗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国列车》精选点评:

  ●真心感觉电影改编得太好了。沿用了原著漫画的世界观,人物剧情都是原创的。漫画实在太暧昧冗长了,电影更加暴力刺激。

  ●#PDF#是喜欢的末世主题

  ●喜欢第一个部分

  ●后边看着有点乱了~~~第一部很精彩

  ●All my love was in vain 滚石好像不是我的菜耶..

  ●细思极恐的不仅仅是这个故事本身,为什么会有雪国列车,又为什么会有神圣引擎?这二者又有什么象征意义?

  ●第一部四星 后边两部一般

  ●这个梗很好,属于土壤系可以大做文章生根发芽的那种。但故事本身其实多少有点无聊了,没什么高潮,结局也有点怪怪的,感觉是土好但种了棵苗刚长出来就给拔了。另外画风其实不算我中意的类型了,狂放派啊。在北京的一个好处就是,这么贵的漫国图就有不用买来看。不是我想收实体书的类型。

  ●漫画 无聊翻翻

  ●不是喜欢的那个类型

  《雪国列车》读后感(一):浓缩的社会

  将我们的社会浓缩成一部作品,是伟大作家宣泄创作力的模型。也许经历越多就越能感觉到人类的狭隘和渺小,我们去向何方是科幻乌托邦的永恒题材。

  与拥有无限自由的精神家园不同,自然和社会无时无刻不在限制和约束着我们的身体和思想方式。古往今来思想家和宗教家给出了千万种解决方案,却无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雪国列车同样希望超越阶级层面,从人类整体的角度反思我们这列永无停止,没有目的的列车自身如何演变,今后又将要走向何方。与《火鸟》《风之谷》不同,这本作品给出的答案是没有答案,甚至没有虚无主义擅长的美好的过程享受。不过这种感觉未尝不是生活中的调剂,反衬出日常的美好。

  《雪国列车》读后感(二):乌托邦是永恒?

  中文版定价不菲,类似《我在伊朗长大》,3 in 1合集出版,但未用跟原版一样的铜版纸印刷,纸张粗粝,以至颜色失真(后两部受伤尤重)。编辑或以为黑白两色无甚要紧,殊不知黑白间有明暗饱和之异,第二部开始竟然强行改图,拟声词躺枪,则书籍质素跌落几班,阅读感受亦随之下降。希望以上可以再版时改进。

  作者在后记中透露,曾就是否续作天人交战,后借改编电影肯定自己先前接续的判断。但我认为第一部最好,可以独立成篇,故事完整度极高。续作不能说狗尾续貂,但从思想、画功、情节铺设等各参数考察,突破不多(如第二部中提到计划生育的乌托邦手段),均是平平之作,难望第一部杰作相背,合集出版,不免严重拉低了此IP的艺术价值。

  作者将人类社会暗喻为永动机催动不停的火车,隐藏了一个不可忽视的bug:因火车是线性空间结构,所以基本上主角的抗争,只能走华山一条路,即从尾车到引擎的阻力最大的直线洞穿结构(前两部均如此),几乎没有roundabout余地。这就不可避免地剧烈减少了故事的可能性——一味前进的打怪进程,要么杰克苏式如有神助,要么随主角夭折戛然而止,好在作者辅料充足,将单一结构掩饰无痕。

  《雪国列车》读后感(三):无尽头的列车,是一场无期徒刑

  1

  本书出版于1982年。

  作者雅克·罗布是个美国迷,那一代人没有谁不为美国着迷。在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全盘吸收着美国的一切,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被迫,而是出于心甘情愿。

  罗布是那种少见的英文十分好的法国人,而且是个“纽约通”。

  然而,在一次纽约之行中,他被这座城市的交通改造震撼到了。彼时,正掌握着纽约城市规划大权的罗伯特·摩西,一直沉迷于修路、架桥、拆毁旧区,修建体育场馆和巨型建筑,几乎在随心所欲地改变纽约市的样貌:

  老旧城区如布朗克斯、布鲁克林、以及黑人文艺复兴的所在地哈莱姆被划开了一个巨大的扣子。当地居民减少了一半、剩下的街区和尚未关门的商店在高速公路两旁奄奄一息。

  城市中,不再有人生活的空间,公路和轨道才是城市的血管。

  纽约,一个主角是“交通”的城市。人成为配角。

  罗布对此十分痛心,创作出了《沥青食者》——修建高速路的原材料沥青,正一步步蚕食人的生存。这就是永无目的地的、永不停息的《雪国列车》的来源。

  2

  地球气候突变,人类面临灭绝,只有一辆列车能够阻挡严寒;它被一台神奇的永动机驱动着,环绕着地球循环往复地运转着。一旦停下来,系统就会被打破,所有人都会被冻死。

  这是《雪国列车》的末日科幻设定。

  (未完)

  《雪国列车》读后感(四):开往荒诞的列车

  类型文学特别是幻想文学里,三流小说讲故事,二流小说塑人物,一流小说创世界。

  照此标准,在欧漫这片尚未充分挖掘的处女地里,雪国列车是其中的佼佼者。

  通读全本,《列车》的叙述重心,始终在于列车的内部环境刻画,无论是供人类生活的硬件设施,还是管理列车的独裁秩序。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百转千回的故事和感情,也没有让人热血沸腾、久久难忘的主要人物,全书真正的主角,是生存重压下人们的决绝和绝望,是人性中的残忍和怯懦,是生存的欲望与生活的希望之间,那个存在已久的敌意。

  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雪国列车由一个故事,演变成了一个平台大IP。三部曲中,其实出现了两辆完全不一样的雪国列车,里面的硬件陈设和政治秩序都迥然有异,但一样的都是末日环境下人心的绝望和人性的黑暗,是压迫和欺骗与反抗和觉醒的激烈碰撞。换言之,只要作者们愿意,这个故事其实可以无限制地写下去,千里冰封的世界里,可以运行着无数辆列车。狭窄的生存环境里,可以有无数个觉醒者在黑暗中醒来。人们会在这样的设定中发现,与本已稀缺的阳光和自然资源相比,互相理解的诚意和主动沟通的民主,更是人类社会的稀有物品。在生存的重压下,我们离人吃人的专制制度,永远可能只有一颗炸弹爆炸的时间。正是这样的内涵,使得雪国列车一定会成为幻想文学界难以忽略的经典历史记录之一。

  但列车的不足之处也同样在此。罗布们或许是太关注于列车本身,虽然创造了一个一流的世界,但确实没能写好一个二流乃至的三流的故事、塑造出一个让人印象深刻人物。译者提醒读者们要注意作者们的悲观厌世,虽然这里有避免被复兴门外大街2号墙壁的用意,但却无意中指出了里面人物和剧情的无力。书中各种力量碰撞的结果,并不是通常美国文明所熟悉的末日重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奉俊昊的电影版更接近美式文明的内核),而是一种巨大的幻灭。如果说第一列车的主人公到达车头后,还只是面对无休无止的寂寞与孤独时,第二例车的主人们,就直接在面对上帝之手般的玩笑了。同样的历史,第一遍是悲剧,第二遍通常便是闹剧了。第三部结局那虚无缥缈的歌声,让之前一切的政变、阴谋、牺牲、死亡、做爱都变得荒谬可笑。不过好在,最后的那一组泰卦,抵消了主人公虚位的遗憾。即使最后面对的是这样巨大的扭曲和荒诞,我们还是要做自己的工作。而这也就是阅读末日文学的意义,我们既要在死亡中释放内心的黑暗,更要在幸存中寻找坚持的希望。

  最后的人,也要做一个存在主义者。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坚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