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詩歌集注读后感100字

李賀詩歌集注读后感100字

2020-11-29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李賀詩歌集注 读后感 

  《李賀詩歌集注》是一本由[唐] 李贺 / [清] 王琦 等注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5元,页数:5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賀詩歌集注》精选点评:

  ●#毕业论文阅读系列#

  ●少年时期信奉至美,最喜欢浓艳华美的李长吉,年纪稍长反而嫌他音韵不够清朗,拗口词组太多,用典一旦用不好就奇奇怪怪。

  ●看了渣作前来洗眼=-= "别浦今朝暗 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 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 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 更值一年秋" 真的好烦李贺哦 写那么晦涩了不起哦 难得读到一首卖相好的诗=-=

  ●李贺长相清奇,诗风也诡谲。喜欢“鬼”字入诗,人称“诗鬼”不虚。“鬼灯如漆点松花”,“鬼雨洒空草”,“秋坟鬼唱鲍家诗”,“嗷嗷鬼母秋郊”。

  ●西陵下。。。风吹雨。。。

  ●洞庭帝子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辽阔而寂寥,挚爱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其五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 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相思木贴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 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 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神弦》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苏小小墓》

  ●诡谲

  ●草草翻过,抄下二十首,多为长调,不喜其五古。简体难看,扣一分。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賀詩歌集注》读后感(一):李贺

  瘦时仅余下长长的指爪

  有时挠过星星的腋窝

  从此便住在危崖上了

  再上,便可以捕住落日了

  小心装进身后的青囊

  风冷时和月一起研服

  但这岂能祛除体内的沉疴

  这药又是岂能断得?

  是儿势必要将心肝呕出

  将日月的精魂投射到天上

  看,奢侈呵!那还未吐尽的

  半口残血,多多少少由你不得

  而这小小的数卷诗,也是

  最最奢侈的。待你死去七日

  自有玉衣人顺着银河而下

  送走你枯枕上斑驳的泪点

  《李賀詩歌集注》读后感(二):李贺和韩愈的交情

  书市捡的,站在地铁上看了三遍,好看。

  跟帖子一样,楼主姚文燮,一楼杜牧,二楼李商隐,跟帖有诗评和史话。杜牧写道接到李贺死讯的当晚,令人如身临其时、其境。当时天已大黑,有人送来急信,杜牧感到事情非同一般,举火读信,李贺死了。

  杜牧等人说李贺和韩愈交情深,大约指。

  803年,韩愈因弹劾京兆尹被贬为阳山令,上任地远在广东韶关,诗“雪拥蓝关马不前”出于此。韩愈在阳山县待了不久,至805~806年,慢慢回到长安。808年,李贺初到长安,被摆了一道,因其父名“晋”,讳“进士”之“进”,不能考取进士。韩愈作文为其发声,此时其人微言轻,身在东都洛阳,任国子监博士闲职。这事,据说是被李贺得罪了的元禛做的,直接提及此事时,却无人指出到底是谁摆了这一道。元禛,二十岁时即将自己嫁给京兆韦氏家族,从此官运相当不错。(后查元稹集附录,多人考证,李贺发生此事时,元稹不在长安。故为误传。)

  811年,李贺因病辞职,失望地离开待了三年的长安,他当时收入微薄,朋友离开长安时,竟然无能力招待,只能赠诗一首。该年,韩愈在裴度帐下任礼部郎中,两人无来往。评注和序言亦唯缺韩愈。韩愈一辈子有官气。说两人交情深,也许不真。

  唐宪宗迷信神佛,韩愈人生两次被贬广东,痛失爱女,均与其有关。李商隐诗贾生云,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贺写汉武帝求仙。都是宪宗。所有人的命运,都和天子有关。宪宗此人,重用宦官,805年即位延续了父亲的改革愿望,807~818年和藩镇打了十年仗。后来突然蹊跷死亡。有人怀疑他儿子,有人怀疑下黑手的是宦官。总之,却史称“中兴”。

  李贺老气,没想到死时二十七。 狄兰诗云: We who are still young are old. It is a dead cry. We have grown weak before we could grow strong.

  《李賀詩歌集注》读后感(三):“诗鬼”之“鬼诗”

  汪曾祺曾说一般诗人是在白纸上作画,李贺则是在黑纸上作画。幽深的黑色似乎是李贺诗歌的底色,不得不说“鬼”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著名的“鬼诗”《南山田中行》:“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潦潦虫啧啧。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湿冷的景色与艳丽的色彩使这首诗显得压抑而躁动。最后一句诗人把写深秋夜里荒野间的磷火比作黑亮如漆的“鬼灯”,在松花间闪闪点点,以人观之阴森可怖。“鬼灯”意为鬼之灯,想象一个个小鬼打着灯笼,悠游在松花间的景象,“鬼眼观花”生动有趣。在人与花之间、生者与死者之间、对象与自身之间的幽灵不就是“鬼”吗?“鬼”并不只是人自我的影子(否则以“鬼眼”观世也是漆黑一片),它超出自我的世界之外,有着比自我世界更广阔辽远的时空。它在这个黑暗世界之外,一旦进入这个世界,便带来照见黑夜的光芒的“鬼灯”,赋予了以黑色为底色的文学世界以某种怪异的光芒,甚至欢乐。

  再看《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这首诗太过压抑,诗人的苦怨无处倾诉,无从化解,只有“鬼”是他的知音。在凄风冷雨中,只有鬼魂前来凭吊诗人,“鬼”是他的安慰。“鬼”所在的世界对于诗人的意义非凡,它阴暗又明亮。诗人岂止是迷恋它,简直是在用“鬼”的眼光来看待他身处的世界。他们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难消,“鬼”分明在现实世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我们生存的世界在幽灵的视野中失去了它的稳定性,失去了它的秩序。“鬼”所怨恨的、报复的不是现实的某个现象或人物,而是整个的世界。“鬼”的世界是一个与一切被规划了的秩序格格不入的狂欢化的世界。

  李贺不少诗句中渲染“鬼气”,《苏小小墓》的“冷翠烛,劳光彩”妖艳闪烁,《感讽五首?其三》的“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阴森恐怖,“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阴幽飒沓。当我们为他内心深处的阴幽所压倒的时候,我们也失去了他对那个包含再生意味的世界的亲近感。我们很难进入那个“鬼”的世界,因而我们也难以理解那个仇怨狂欢并存的世界。他建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个黑暗又明亮的、超越生与死的界线的世界。

  《李賀詩歌集注》读后感(四):我心中的李贺

  “长吉下笔,务为劲拔,不屑作经人道过语,然其源实出自楚骚,步趋于汉乐府。” 李贺是中唐诗人,字长吉,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是皇室远支,然而其父李晋肃官职低微且早逝,因此李贺自小便家境困窘。与物质生活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李贺的才华在幼年便显现出来,而与他的才思聪颖共同流传于世的,是他奇诡的风格和与世人迥异的构思。 在《李长吉小传》中,有这样一句关于李贺的外貌描写:“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这样的外貌,乍一看有些吓人,再加上李贺自幼便身体病弱,与鬼怪魂灵倒真有那么一丝相似。在李贺之前,有著名的诗人李白。李白的诗歌基本上代表了盛唐气象,他的风格也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他之后的文人,有很多都受了他的影响。李贺显然是没有受这个影响的,在有“模仿”这条捷径可走的情况下,他依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若说太白是仙才,文风飘逸,那么李贺就是鬼才,文风奇险。 但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文人都有一个普遍的理想——报效国家,不管是通过征战杀敌还是考取功名。李贺原本也是这样想的。《高轩过》是李贺的作品之一,是一首应酬诗。前面交代了写诗的原因,赞扬了韩愈、皇甫湜的学识和文品,最后则是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一方面写了自己家境困窘,另一方面表达了对韩愈、皇甫湜到来的欢迎,同时,还表现出自己不甘平庸,想要“化龙”,为国尽力的凌云壮志。他的才华也得到了韩愈的认可,但是李贺这一生,注定不会顺遂。有人放出流言,谓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想方设法为其辩解,终是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无缘仕途。现实不顺,李贺寄希望于自己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不能改变现实,至少可以在文学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聊以自慰。 报国无门,自然心中郁结难舒,对现实也就多了几分愤慨,也多了怀才不遇的忧郁。但李贺的爱国思想是植根于心底的。他对现实愤慨,是因为看到了这个世界的黑暗面,所以他批评宦官专权,讽刺藩镇割据,嘲弄封建贵族的腐朽统治。他笔下写的虽然是鬼神,却是借着自己笔下这一方小世界,将现实里面的所见所闻抽象成自己字里行间的“牛鬼蛇神,虚荒诞幻”。李贺的诗,称得上是想象力丰富的代表作,构思奇特,色彩浓郁,多种艺术手法交织,又融入了民间神话与传说,艺术境界变幻莫测,文风华丽而又凄厉。 李贺笔下的鬼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点像是《聊斋志异》里面的精灵鬼怪,反倒比真真正正的人更多了几分“人情味”。现实中感受到了心酸与艰苦,便将这一切发泄在自己笔下。他笔下的鬼怪,虽为异类,情尤动人。他的虚幻世界里,寄托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求而不得,写尽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纵情于诗,大概也算得上是李贺如流星般短暂却又璀璨的一生中,难得的无拘无束了吧。

  《李賀詩歌集注》读后感(五):李贺诗中的“剑”

  在所传的二百四十多首诗中,李贺写到剑的诗共十六首。剑在李贺诗中绝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空泛或无足轻重的意象,它集中了诗人的艺术表现。从构词方式上看,剑意象的呈现有四种形式:(1)直接写“剑”或“宝剑”,如“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剑如霜兮胆如铁,出燕城兮望秦月”(《白虎行》);(2)定语+“剑”,如“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六》);(3)“剑”作修饰语,如“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秦王饮酒》);(4)比喻,并不出现“剑”字但实为写剑,如“先辈匣中三尺水”(《 春坊正字剑子歌 》)“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可见,这一意象的呈现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并常处于具体的修饰或被修饰地位,并非孤立空洞的用字。

  从剑意象传达的意义来看,它有两种最基本的功能,一为隐喻的,一为转喻的。

  在隐喻的层面,诗人往往以宝剑自比,表达身为贤才但不为赏识重用的悒郁之情,如“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出城寄权璩、杨敬之》)。这首诗作于元和八年(813)李贺辞去奉礼郎官职归乡之时,此处既援用武库失火时汉高祖斩白蛇剑“穿屋飞去,莫知所向”的典故,认为自己像神剑那样身有异秉,本当为英主任用,然而却只能因为疾病而辞官。

  在转喻的层面,宝剑往往帮助塑造王者、英雄、武士、忠臣的形象,或者体现为这些形象的一部分。它提示着勇武的精神、功绩的建立、帝业的荣伟,如“今日擎剑去,何日刺蛟回?”(《 送秦光禄北征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秦王饮酒》)有时候,剑不一定关联着建功立业,反而是壮士的失败,如“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 》)项羽失败、解剑自刎的情节同样成为李贺吟咏的对象,以悲剧的形式烘托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在这首诗中以乌骓自比)对英雄的无限追慕。除了诗人对自我形象和身份的隐喻和转喻外,剑还被用来表现音乐,仅有一例:“谁看挟剑赴长桥?”(《听颖师弹琴歌》),在此,诗人运用通感手法,用长桥斩蛟之事来形容琴声之猛烈拗怒,剑的锋利与坚硬恰好表现了透亮铮琮的金石之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应当是李贺诗中较为少见的慷慨苍劲之作,也是他最早写到剑的诗。此诗作于元和三年(808),是诗人为谒见韩愈而作,而韩愈也确乎为之打动。第一句所写的黑云压城景象构成了压抑的调子,后一句又有所变化,气象稍有开阔,也注入了几分明亮的色调。后六句的抑扬关系似乎恰是对前二句的重复,“角声”句到“霜重”句皆是悲凉的声气,最后两句又充满高亢的气势,有死不负国的悲壮。

  如同古代中国所有在儒家精神浸染下生长的文人一样,是时年方十八的李贺尚怀抱着进仕立功的理想,诗中弥漫着进取的气息,表白着一个忠臣的赤子之心。然而李贺的入仕意愿,在他二十岁时遭遇了几乎无可补救的灾难:在当时的避讳制度下,因为有人检举李贺父名“晋肃”与“进士”的“进”同音,这一偶然且荒谬的原因令他不得参加进士举。

  失去了科举考试的资格,基本上就等于被排除出了君权系统,因此李贺在很年轻的年纪就有了比之其他诗人更为沉痛而孤绝的忧嗟。见弃不用的遭遇成为诗人最大的梦魇。正因为这一心结,以君臣关系为框架的儒家理想构成了他描写宝剑的、贯穿始终的重要基调。这种对剑的描绘,与李贺大部分作品中阴冷沉郁之鬼气相扞格,反映出李贺尚武好勇的一面,“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即是写出了这一点。此种极度渴望为官或从戎的观念,往往与古代文人认为“文章无用”的看法联系在一起。“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南园十三首·其六》)在李贺内心,寻章摘句只是雕虫小技,唯有立军功才是正途,只不过由于命途和病身,李贺的抱负只能是空幻的想象。

  作为唐朝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李贺又素有很强烈的贵族情结。如他自称“陇西长吉摧颓客”(《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以强调自己的陇西郡望、王室后裔出身。贵胄身份让他对仕途与富贵有着格外执著的追求,剑代表了他对自身身份的认识,甚至沾染了几分自恋情绪。“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六》)直接表现了诗人浓重的皇统意识;而在专门描写宝剑的《春坊正字剑子歌》里,李贺写剑如写人一般做了完整的铺叙和细致的描绘,起句“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写宝剑的不凡身世,结句“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彰显了宝剑惊世绝俗的神力,而“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说宝剑作为奇器不应长期沦落于文人之手,而应受到重用,这突出地表现了剑与李贺自己的譬喻关系。

  经历了巨大坎坷之后,事君报国的理想在李贺后来的内心世界里并未淡褪,而是演变为一种不再激昂的落寞情怀,剑的意象被用来书写一个“零余者”的无奈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此时的李贺刚刚经历了无法参加科考的挫折,深恨自己抱才而不被接纳,在极大的委屈下尚有这样愤激的诘问。又有:“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崇义里滞雨》)深叹身值壮年却老而无用的诗人,依旧枕着剑匣入眠,做着封侯之梦;但到了三年后,李贺经历了奉礼郎的职位而最终辞官归家,他不再抒写幻想,也没有了激烈的怨愤。奉礼郎只是一个“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的九品官职,这只能更加重了他的失落情绪,他的尖锐与激愤,很大程度上被磨损殆尽了。“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南园十三首·其七》)彻底告别了仕途的诗人,以写司马相如和东方朔都不得志来抒发自己错寞侘傺的心绪,并感慨到自己还不如学精于剑术而终化为白猿的猿公,一吐抑塞之气。这里的剑不再是报国干城之器,而是诗人自我排遣的手段,透露出厌世和出世之意。

  剑是道教仪式所用之物,凝集着浓烈的宗教意味。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等道书都记载了许多宝剑。李贺笔下的剑,也具有道教的色彩,被用来营造仙与鬼的气氛。

  道教文化对李贺的影响是清晰可见的。一方面,诗人自幼患痼疾,这令他一生都与药物联系在一起。他诗中提到的“玉屑”、“桃胶”、“石蜜”和“生硝”等物质,证明李贺对道教丹药的炼制。另一方面,李贺的病弱和他坎坷的命途,使得年轻的诗人对生死的问题十分敏感,追求长生不老,或者追求长生不老而不得、终究不禁慨叹生年短促的意绪,常常呈现在李贺的笔下。对这种生命短暂的关注和祈求长生的愿望,与道教颇有关联。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春坊正字剑子歌》)宝剑进入了鬼神世界,显出十分凄厉的氛围。“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秦王饮酒》)为起句,为其后写神仙的天界(“羲和敲日玻璃声”,“仙人烛树蜡烟轻”)铺垫了光明辉煌的色调。“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南园十三首·其七》)又以剑引入神怪的境界里,透出冥迷的世外之意。

  《文心雕龙》将作品的风格分为八类,李贺无疑属于“新奇”一类。其造语奇绝,用字险僻,形成了极为特异的个人风格。李贺的新奇,有一部分正体现在他诗歌中的金石气上。钱锺书曾敏锐地发现李贺“好用金石硬性物作比喻”,“长吉赋物,使之坚,使之锐”,形成镂金刻玉的特色。如“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昆山玉碎凤凰叫”(《李凭箜篌引》)等等,此类诗例颇多。而剑意象的使用,是李贺诗增添金石气的重要手段。这种金石气与他的鬼气形成了互补和对冲,在他诗歌幽暗的基调中增添了许多明亮和锐利的质感。

  我们可以具体考察《春坊正字剑子歌》: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在这首专门题剑的诗里,诗人刻画点缀簇密,满篇浮动着剑的光与声。起句“三尺水”的譬喻即为全诗定下了通透晶明的调子,以水为线索,诗人又以周处吴潭斩蛟之事写宝剑之神异。接下来用来比喻剑光的“隙月斜明”、“露”和 练带”,都是白色,格外凸显了剑气的锐利和灿烂。后两句写剑鞘、剑身的材质,“白鹇”亦为诗句增添了明亮的色泽。“挼丝团金悬簏簌”写剑的丝络,以团金为饰,同样表现了晶亮的质地,而“神光欲截蓝田玉”既写视觉又写听觉,以通感的手法极言剑光之锋利,读之似有铿锵铮硬的金玉迸裂之声萦绕于耳。最后两句则写宝剑震慑鬼神之力,“西方”与“秋”同属金,色白,至此则金石之光色得以贯穿全诗。

  剑意象还常常与问句结合,并且有时还处在结句的位置上,更能造出颉颃高亢的气势。如“今日擎剑去,何日刺蛟回?”(《送秦光禄北征》),以极为潇洒的笔触,将勇武的形象凝练在结句中,这一问不仅是对于秦光禄,也寄托着诗人自己内心的尚戎精神。又如《出城寄权璩、杨敬之》:“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前两句写春光骀荡之景和离人失意潦倒之情绪,语势平缓落寞,后两句则显出桀骜的气度,以神异的宝剑自比,寄托了诗人过高的自我期许,自然不免有几分妄诞,但恰能将不平之气抒写得分外响亮。

  可以看出,在李贺笔下,宝剑一方面体现了道教的宗教情感,另一方面与他的理想和幻想联结在一起,常常成为自我的象征,表现了他对自身才分资质的极高评估,也因此用来抒发不为赏识、仕途蹉跌的悲慨。剑意象的使用,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增强了诗歌的金石气,补充了过于阴暗沉晦的鬼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