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的读后感年夜全

热风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1-29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热风 读后感 

  《热风》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26 元,页数:1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风》精选点评: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对于青年的呼唤恳切热诚,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做青年的阶梯吧。时文不死,实在是今日之社会仍有旧弊难除。

  ●中国的人,大抵都在如此空气里成功,在如此空气里萎缩腐败,已至老死,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随感录四十一》

  ●重读。

  ●2019年了,这些令人发冷之事仍在不断上演。“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摘录。内心涌动着一股热量。

  ●对 姐看的就是这个版本的热风集...2角6版的!PS: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喜欢鲁迅 完全是被语文教科书给玷污了~~~

  ●买了一套七三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的鲁迅全集。大先生的杂文笔风辛辣而冷峻,藏之于深处的核心仍然是深沉厚重的“爱”。“自然赋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

  ●“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感觉鲁迅的杂文喜欢从很小的事谈起,就见他在《华盖集》中戏说自己“偏有执滞于小事情的脾气。”始终谈妇女、儿童问题,很多我们现在都没有解决。

  ●嗜痂成癖真是让人恶心

  《热风》读后感(一):热风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

  《热风》读后感(二):早期的白话文

  鲁迅早期的杂文集,矛盾更多指向封建社会的弊病。可以明显看出的一点是,鲁迅在这段时期,还不能够像中后期那样熟练得运用白话文。

  几句题外话。现在很多人认为,当年的白话文改革其实非常失败:既葬送了古汉语的优点,又未能真正引入一套完整的语法体系。于是乎,现在的汉语支离破碎、相当怪异,语文教育更是收效甚微。

  以我为例,不能说有多用心学习,但至少也经过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本科的教育,语文成绩一向还行,平时也爱好读书。即便如此,在这不算长的文章中,语法错误早已连篇,混乱,拖沓,更别提什么美感了。事实是,我们使用汉语时都很随意,根本没有严格的规范。

  我们经过了十几年的教育,却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无法运用自如;我们守着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却悲哀到只能用几个网络词汇来表达自己。这当然不是鲁迅那一代人的问题,也不只是大学里的语言学家们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热风》读后感(三):杂感

  “中国人倘能努力再古一点,也未必不能有古到三皇五帝以前的希望,可惜时时遇着新潮流新空气激荡着,没有功夫了。”鲁迅先生真是可爱,看他满纸皆批评语,似乎有很多事情让他不满,让他很是失望。但是呢,他有时候也会偷偷地提一下自己的希望,但又害怕自己会失望似的,或者又害怕人们会以为他仍然报以希望似的,立刻笔锋一转,“可惜如今”云云,又自说自话地自顾自摇头叹息去了。

  看这本书对鲁迅先生的几位朋友产生了兴趣,比如L先生和那位说“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的朋友。这是本杂文集,我的一些感想也三三两两见于每篇文章中。然而这本书是我从一家旧书店中买来的,它整体又薄而小,很担心会被我不小心弄丢,所以想趁着刚读完依然还是记下一些自己的杂感。

  1.某篇文章中提到了五种爱国自大家的观点及他们的逻辑,即使是现在在评价某些事情时,大概也能听到一些这种声音吧。2.鲁迅先生真是太欣赏尼采了,似乎觉得他是“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3.好想了解“灵学”啊,似乎它和我想的不太一样,鲁迅先生认为它是蛮人的文化诶,不明白。

  读得最不舒服的一篇大概是“生命的路”吧,似乎有些过于绝望了,所以才一直在强调生命的路总是进步的,生命不怕死。但是就很让人难受,觉得他对现世太过绝望了吧。最后L先生说“这是Nature的话,不是人们的话。你应该小心些。”不能同意更多。

  比较喜欢《为“俄国歌剧团”》,喜欢那种平静的浅淡的情感表达,也让人觉得非常有力量。“然而他们舞蹈了,歌唱了,美妙而且诚实的,而且勇猛的。”有种《野草》题辞的感觉。 还有颇为欣赏先生对国学的态度,有一些大概是现代人也不具有的吧。还有也很欣赏他对批评家的希望,有不少仍然是现在批评家也缺失的吧。呐,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热风》读后感(四):为什么今天我仍要读鲁迅?——读《热风》《华盖集》等

  在现今的世上,要有不偏不倚的公论,本来就是一种梦想。这句话说的现今世上,是今天。但我要告诉你,这是90年前鲁迅说的。鲁迅不是未卜先知,而是90年前,世道如此。今天,世道也如此。科技发达了,人民富裕了,国家强大了。但人性并没有进化。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仍要读鲁迅的原因?鲁迅是当代对中国人的人性看得最透彻的。他生活在变革时代,面临各种外国思潮进来、国内改革复辟等巨变,他给出了一个又一个观点。反观,现在流行的文章是把一个社会现象的原因、当事人多种角度还原,试图给读者一个真相。如今是真相比观点难得。相比于《坟》,这部分集子的文章很简短,却不像文章。倒像与人争论的几个来回,而且争论的点较小,多为一时观点思潮,未能形成系统的论述。

《热风》的由来

  1925年,鲁迅先生将四年以来的杂文汇总,“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极其善于反讽。2.《华盖集》汇编1926年的文章,比《热风》还要多。意见大部分还是那样,而态度却没有那么质直了,措辞也时常弯弯曲曲。3.为什么叫《华盖集续编》?因为鲁迅先生说“年月是改了,情形却依旧是‘华盖’罩头,周遭都是软的硬的钉子,便只在去年的《华盖集》后加上‘续编’二字,纪念改变了的年月。”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

主要内容

  如大家所知,内容还是集中在批判顽固的传统陋习观念、“新起的思想”和“外来的事物”。

金句1.对人性的透析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2.对时代的漠视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坐着而等待平安,等待前进,倘能,那自然是很好的,但可虑的是老死而所等待的却终于不至。独树一帜的“骂人”之道鲁迅先生惯用的笔法:开篇先顺着大众的思路,推论出荒谬的地方,下一段再提出自己的见解。打比喻:“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这比喻绝了!想象与通感:“我吸了两支烟,眼前也光明起来,幻出饭店里电灯的光彩,看见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看见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戮百姓,看见死尸在粪土中舞蹈,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我想取作画图,竟不能画成一线。”对于当时激流下的观点,我们不能全盘接收鲁迅是坚定的反古改革派,与以前旧思想作斗争。现在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而不是一味否定。

耿直boy——鲁迅

  “打门声一响,我又回到现实世界了。又是学校的事。我为什么要做教员?!”真性情的耿直boy,好像在说“我不想工作,我不想工作!”在谈到国人传统年底祭灶君时,他说“坐听着远远近近的爆竹声,知道灶君先生们都在陆续上天,向玉皇大帝讲他的东家的坏话去了,但是他大概终于没有讲,否则,中国人一定比现在要更倒楣”。这是有多看不惯当时的社会。试谈到“树人”与“作人”鲁迅与周作人,单谈文风,一个革一切命的怒目战士,一个闲散言物小品抒情的温文尔雅。要是在现代社会,鲁迅毋庸置疑到处树敌,周作人却可当鸡汤师爷,更稳稳当当。当鲁迅要有大无畏无惧的勇气,怯懦之人倾向于选择中庸的路径。思想不朽,越古穿今“华夏大概并非地狱,然而“境由心造”,我眼前总充塞着重迭的黑云,其中有故鬼,新鬼,游魂,牛首阿旁?,畜生,化生,大叫唤,无叫唤?,使我不堪闻见。我装作无所闻见模样,以图欺骗自己,总算已从地狱中出离。”令我想起2000多年前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明知道无论什么事,在中国是万不可轻易去“看一看”的,然而终于改不掉,所以谓之“病”。”即现代所谓的“吃瓜群众”。“殊不知他那理想中的情形,怕要到二九二五年才会出现呢,或者竟许到三九二五年。”鲁迅对现实有一种悲观,对大时代有长远的期待,一切会向好发展,尽管缓慢。“一千年以后”的这种期待和描述,我们现在似乎少说了。但现在我们不就在读93年前的文章吗?总有不朽的语言穿越,思想交织相撞。“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在”。这是战斗的文字,若如今仍需要,则如鲁迅而 言“即证明病菌尚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