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典范读后感有感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1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 读后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是一本由Mark Twain著作,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45.00,页数:7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读后感(一):《马克·吐温自传》花落法律出版社

  《马克·吐温自传》(第1卷),将会毫无删节的出版,这是一件延迟了100年的重大文学事件。中文版由法律出版社引进,预计2011年夏和读者见面。

  1910年4月21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因心脏病病发辞世。死前,他遗下5000页的自传手稿,因其间有对政治的尖锐批评,而遗言“身后100年内不得出版”。记者获悉,在作家去世100年后,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将于今年11月正式出版他的完整权威版自传。马克·吐温自传的管理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罗伯特·赫斯特称,自传手稿一直保存在该校图书馆,并表示这一自传中有将近一半的内容,此前从未披露过。

  据报道,马克·吐温从1870年就开始打算写自传,但真正动笔已经是1906年的事情了。他找到一位打字员,他来口授自传。马克·吐温生前就曾明确表示,其自传要在他去世一个世纪之后才能出版,只有这样他在写自传的时候才能畅所欲言,不受任何约束。不论是对当年美国海外军事干涉的痛心疾首,还是对华尔街巨头的尖锐指责,在自传中,马克·吐温都表达得很是露骨。他知道,等到叙述他人生的“最终(也是最正确)的计划”出版的一天,他已经“死亡,没有知觉,也不会关心了。”

  对与自己同时代的文学人物,马克·吐温没有谈及太多,但对批评家这一行当表达了自己的观感:“我认为,批评家的工作是所有职业中最腐化堕落的,没有任何真正价值。”“尽管如此,随它去吧。”“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必须要有批评家、传教士、国会议员和滑稽演员,我们必须承受这些负担。”

  这部自传,马克·吐温还将近400页的篇幅,用以抒发他对一个女人的愤怒——马克·吐温的太太于1904年去世,之后他与女秘书伊莎贝尔的关系发展迅速,不乏暧昧。但在1909年,两人翻脸,马克·吐温认为伊沙贝尔是为了财产勾引自己,并将她赶了出去。

  除却辛辣,马克·吐温日常生活中的“搞笑”天赋也可从自传中觅得。其间记载,有一次,马克·吐温被邀请到白宫赴宴,其妻警告他,不要穿着胶鞋去。马克·吐温去了,在白宫,他特意请当时的“第一夫人”在一张卡片上签名,那张卡片上写着“他没有穿胶鞋”。自传管理人赫斯特称:“这份书稿我已经读过无数次,但每一次都忍不住发笑。这个男人的言谈笑骂皆成文学,而自传则是高潮,是那种创作力的顶峰。”

  2010年7月,英国文学杂志《Granta》提前刊登了自传中的一段摘录《农场》,马克·吐温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去伯父农场的情形,当年的奴隶制度,以及作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费恩原型的那个小奴隶。言及奴隶制度,他忏悔道:“当我年龄尚小之时,我对奴隶制度并无反感,也没意识到那有什么不对。”

  马克·吐温(1835年-1910年),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王子与贫儿》等多部作品为中国读者广为阅读,其辛辣的讽刺风格让人印象深刻。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读后感(二):死了一百年马克 吐温自传才出版!

  该自传本月中旬面世,将披露当年美国政要的惊天八卦以及马克 吐温个人隐私,所以他本人要求死后一百年才能出版

  于1910年去世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的“新书”本月中旬将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在不久之前,中国法律出版社花了“五位数”的美金购得该书的中文版,并计划在明年夏天推出。这部马克 吐温的自传由作者本人在1906年口授,由打字员记录完成,因为马克 吐温当时明确表示这个自传必须要在自己去世100年后才能出版,这才造成了一代文豪在去世100年后还有“新作”问世的现象。

  马克 吐温中文版责编徐满春前日告诉记者,他不久前在法兰克福书展时已经看到这本自传的样书,“他里面的故事记录了美国在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之前,这个国家主流社会的情绪,而马克 吐温本身就是美国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表。”

  自传为啥要放100年?

  太尖锐太八卦太露骨

  马克 吐温是幽默大师、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对中国读者而言,对马克 吐温的了解更多还是来自出现在教材中的《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作品。马克 吐温于1910年4月21日因心脏病去世,徐满春告诉记者,在去世之前,马克 吐温已经完成了5000页的自传手稿,但他在遗言中表示,这些作品在他去世100年内不得出版。“因为这里面涉及很多对当时美国政界名人的评论,对美国政治主张的讽刺,也有对自己私人生活的披露。这些内容如果在当时披露出来的话,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据记者了解,马克 吐温是在71岁时才开始写的。而正因为已经决定这本自传要在100年后才出版,所以马克 吐温才能畅所欲言、不受约束。“无论是对当年美国海外军事干涉的痛心疾首,还是对华尔街巨头的尖锐指责,在自传中,马克 吐温都表达得很露骨。他知道,等到叙述他人生的‘最终(也是最正确)的计划’出版的一天,他已经‘死亡,没有知觉,也不会关心了’。”

  不过,马克 吐温去世之前,因为经济窘迫而授权一些杂志发表了自传中几个篇章,还有一些内容也在后来的学者为研究马克 吐温而接触自传原稿后有所披露。不过马克 吐温自传的管理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罗伯特 赫斯特称,自传手稿一直保存在该校图书馆,并表示这一自传中有将近一半的内容,此前从未披露过。

  究竟八卦了些什么?

  八自己的小秘还骂总统

  记者前日在美国的一些网上书店看到,马克 吐温的自传已经开始预售,这将是一部50万字的大部头作品,不少读者对此表示强烈期待。要知道,马克 吐温在自传中对自己的一些熟人和朋友毫不客气,而且非常刻薄,如果被提及人仍在世的话,肯定会被气得半死。比如马克 吐温在骂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时就用“爱国心是恶棍最后的庇护所”来评价,此外,马克 吐温还十分刻薄地评述了他的朋友和熟人。徐满春说,这些有关当时美国各界名人的八卦到今天看来,依然让人觉得非常惊讶。

  除此之外,马克 吐温也不缺少对自己私生活八卦的披露,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关于他的女秘书,马克 吐温的妻子于1904年去世,之后他与女秘书伊莎贝尔的关系发展迅速。但在1909年,两人翻脸,马克 吐温认为伊沙贝尔是为了财产勾引自己,并将她赶了出去。在自传中,马克 吐温还透露自己给伊莎贝尔买了一个电动性玩具……

  罗伯特 赫斯特说,马克 吐温的文采和幽默依然,“这份书稿我已经读过无数次,但每一次都忍不住发笑。这个男人的言谈笑骂皆成文字,而自传则是高潮,是那种创作力的顶峰。而据徐满春说,他们目前已经在物色好的翻译,”他必须对马克 吐温和当时的美国非常了解才行。 蒋庆

  相关链接

  马克 吐温的幽默

  ■一次马克 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 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 吐温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马克 吐温一次乘车外出,火车开得很慢。当查票员过来查票时,马克 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查票员调侃道:“我还真没看出您还是个孩子呢!”马克 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上车时还是个孩子哩。”

  ■当马克 吐温还是一个不大知名的作家时,有人把他介绍给格兰特将军。两人握过手后,马克 吐温想不出一句可讲的话,而格兰特也保持平日的那种缄默态度。最后还是马克 吐温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将军,我感到很尴尬,你呢?”

  ■马克 吐温有一次因为看不惯国会议员在国会通过某个法案,因此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广告,上面写着:“国会议员有一半是混蛋。”报纸一卖出,许多抗议电话随之而来,这些国会议员可不认为自己是混蛋,纷纷要求马克 吐温更正。马克 吐温于是又刊登了一个更正:“我错了,国会议员,有一半不是混蛋。”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读后感(三):平凡、真实、悲观的马克·吐温

  已发表于5月29日《南方都市报》

  “我的自传并没有选择生活中最光鲜的片段,而是写了那些最平凡的经历,由它们组成一个平凡人的一生。因为那些,才是我最熟悉的。”

  ——— 马克·吐温

  翻开一本名人自传时,总是感触良多:有些是奋斗史,拿来励志;有些是炫耀史,读了嫉妒;有些是艳史,难免思欲。马克·吐温的自传读来没有大悲大喜,可以借着午后的阳光,平静地阅读。

  他写那些琐碎的小事,写身边最平凡的人,偶尔也写大人物,比如格兰特将军,却用最简单的笔墨来勾勒;他甚至用女儿为自己写的传记开头,一老一小对比着同一段人生;他深知关注的利弊,所以用“百年后出版”来为自己营造一个公平和自由的创作环境。马克·吐温的伟大,被这些“平凡”和“真实”照亮。

  “诚实”是首要标准

  从没有看过一个名人写自传,要把“如何写自传”反省那么多遍。马克·吐温是个常年和文字打交道的人。作为小说家,他擅长的是塑造一个虚幻的世界,而自传是袒露自我的文体,作者和读者建立在坦然相对的关系上。马克·吐温要尝试截然不同的文体,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同时,写自传和写小说一样,也在构建一个世界,只是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也是自我的。稍有不慎,这个世界中的自己就会变成理想中的自己,远离真实的形象。阿娜伊斯·宁(注:传奇女作家、亨利·米勒情人)曾写出过香艳的个人日记,但她刻意隐蔽了自己有丈夫的事实,使读者误以为她是个独立生活的女人,因此日记的真实性被人质疑。或许正是怕掉进小说体的虚幻深渊,把本属于小说中的想象融进真实的记录里,马克·吐温才对自传体表现得颇为严格和谨慎———“诚实”成了首要标准。

  不过,马克·吐温的诚实并不是面对观众,而是面对真实的自我———“你的心里必须没有一个观众,你的故事是讲给自己听的。”无论是悲伤、谴责或是自卑、讽刺,包括那些作为大文豪似乎不该有的情绪或是无关紧要的小事,马克·吐温都如实地记录。为了使自己不向固有的大文豪形象靠拢,他采用了很多特别的方式写自传:以即兴表达为主,以口述为主,以记录别人为主。

  以即兴、口述、记录别人为主

  马克·吐温的自传风格,可以说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他并不是按时间顺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比如他的成年经历位于书的前半部分,而孩童时期却在书的中后部分集中写到。这种不同于一般自传的随性写法打破了读者的固有思维,延迟了读者对“高潮”的期待。或许在未读马克·吐温的自传时,读者最大的问号是,“马克·吐温是如何成为大文豪的?”但读过之后却发现并没有办法得出准确的答案。即便读完了他的自传,读者也不能按时间依次联想出马克·吐温的经历,总结出他的低潮和高潮时期.

  在这种忠于自我的写作中,读者永远处于未知和惊喜的状态。当然在过程中也能不断地获得关于马克·吐温的基本资料,比如他的年纪、个性、事业发展、经济状况,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的形象。但这种心理过程,更像是一种窥视,而不是提前就准备好了。

  马克·吐温实现即兴表达的方式是口述。他本从1870年开始手写自传,写了35年,却并不满意。于是从1906年开始,马克·吐温改变了手写模式,用每日口述的方式,在1909年完成了全部的自传。虽然也加入了前35年中的精华部分,但他的自传可以被定义成“讲出来”的历史。马克·吐温觉得口述是写自传的最好方式,他当时的速记师是约瑟芬。对马克·吐温这位小说家兼演讲家而言,口述和手写界限分明:演讲时抒发的是真实的感受,而动笔写下的却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认为口述比写作来得更加真实。

  马克·吐温为了把自传的真实性做到极致,就以记录别人为主。这是他实现“感觉”忠诚的途径———感受他人是真实的,而自己的真实要通过他人感受来实现。他的文本是由许多个小故事构成,联系并不算紧密。这些小故事的讲法,大多沿袭了马克·吐温一贯的幽默表达,有趣且生动。只是,马克·吐温的个人形象在这样的表达中被削弱了。他像写小说一样,大多数时候,成了一个旁观者,退出了事件的中心。

  这位大文豪回到私人世界的方式很有趣。他的小女儿Susy写下了很多关于父亲的传记,那双明亮的眼睛成为了马克·吐温的向导,让他得以在稚嫩却真诚的开场白中,写下自己的童年、婚姻和其他最私人的经历。依靠着女儿感受自己的过程,他又一次实现了“感觉”忠诚。而这一番真正意义上的自述,让马克·吐温的自传真实地完整了。

  低于平凡的悲观主义

  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在非洲的特罗布里恩岛做田野调查,他客观地记录了文化现象,可私底下却保留了一本私人日记,里面记录着各种自己的真实态度,比如不满、牢骚和厌恶。理性和感性,在这里起了冲突。那么马克·吐温对于自己的小说原形是什么态度呢?在自传中,他特别提到了小说中的一对夫妻原形。只不过,戏剧性和技法到了真实的自传里,变成了白描。这对夫妻在真实的生活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几乎平凡得可以被忽视。马克·吐温就这样,用成全一个平凡的他人和自己,成全了这种原味。

  马克·吐温也并不避讳写身份低于自己的人。他写自己家的奴隶,也写自己的仆人。他的笔法是坦率的,毫不遮掩心中的爱和恨。不过,马克·吐温对“平凡”的感受似乎有些过于灰暗了,平凡和无奈,在他的笔下常常一起出现。他的文学创作就曾被评论学者划为乐观和悲观两个时期。在这本自传里,虽然时常有幽默的段子出现,但悲观的人和观点却频繁出现。马克·吐温记录的几种人中,爱做梦的小角色,是他着重刻画的人物。那种对于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又不甘于卑微在世的情怀,被马克·吐温写得有声有色,似乎他周围的人都处在这种氛围之中。

  这位大文豪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死亡的欣喜和生存的悲观情绪。他的女儿Susy过早离世,可马克·吐温却认为女儿在24岁的青春年华里死去是十分庆幸的事,因为这样她就只尝到了幸福,而不被今后的责任所拖累。

  这种悲观主义的原委我们遍寻不着,却在最后一章变成了一个问号。马克·吐温引用了一位智慧的女人写给他的信,而女人并不认为他是个悲观主义者。这是文章第一次明确地使用“悲观”这个词,却藏在文章的结尾,以一个否定的形式画上了句号。或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马克·吐温对自己的心态有了新的认识,或期待一种转变。可他到底是否悲观,没有人能定义。

  如果说马克·吐温的小说里蔓延着一种黑色幽默,那么在他的自传里,这种幽默变成了一种严肃,一种嗟叹,它变成了人生中的低温状态,萦绕在大文豪写给自己的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