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重修》的读后感年夜全

《乡土重修》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1-06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乡土重建 读后感 

  《乡土重建》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土重建》精选点评:

  ●这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好书。一针见血指出彼时农村问题及其复杂性,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解构,为如何重构侵蚀冲洗之后的农村,作者给出了系统性的路径,如制度改革,解决地主阶层对生产者的剥削问题,解决生产者的低水平生存问题,解决资本积累问题,恢复遭西洋工业摧毁的乡村工业等一系列措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虽然最终没有得到有效性的验证。当然,此书也有视野局限性的问题,从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来看,解决农村问题根本出路在城市的工业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费孝通在百废待兴的1948年,是没办法提出这么高屋建瓴的设想,现实不允许,也没有条件去实施,务实的做法是恢复农村乡镇工业,这也许已经是符合当时条件的最优的措施。

  ●对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又有了新的认识

  ●读的是1948年观察社老版本

  ●从传统社会结构分析了城乡的关系,乡土的人文、社会和经济意义。乡土二字不再只是情感上的概念,而是切实的土地母亲,中国独有的礼的精神,是怎样安稳了社会。西方工业给中国乡土带来的冲击。行文之间可以感受到费先生的野心与儒雅,恳切之深重。

  ●相比乡土中国或生育制度,这本读起来没那么惊艳。也许是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

  ●乡土的瘫痪,原有绅权机制被乡约替代,社会运行逻辑转变期,又无法良好磨合,作者希望能够乡土复员,知识及知识分子下乡服务;主张改革土地制度,地主阶层另谋他法,民众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节约而生成资本,发展乡土工业。

  ●9.0分,人文情怀、学术素养、为国为民

  ●6、70年前的观点今天依然有极强的价值!

  ●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我几乎能想到geming时期那些人是如何断章取义批斗费孝通的)

  ●这是读的第三册。说实话,很疲倦。其中有个故事比较记忆深刻,讲一个村里生孩子是因为舂米的人手不够——不利用一个简单的杠杆原理,却要女人去血污池里受难?为了增加人力,而奖励生育,是否也说不过去?

  《乡土重建》读后感(一):胡言乱语

  先后看完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这三本书分别讲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很多观点放在今天依然适用。费老心系黎民百姓的家国情怀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也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他们那一代学者会义无反顾的投入“新中国”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消灭了吸血的地主阶层,实现了作者“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虽然有过动荡,但现今中国的世界地位,是全世界都看得到的。

  可是城乡分化、阶层固化,也是不能不承认的现实,现在的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还有那些没有能力离开的人,七十年过去了,乡土,依然是回不去的乡土。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举国欢庆的气氛,掩盖不住经济下行的现实,各种问题开始浮出水面。经济发展了,相应的制度是否也不能不随之调整一下了?我不关心政治,但这件事不是我不关心就可以躲得掉的。就像我本来只想在豆瓣安安静静的看书看电影,可谁知道有一天我反而会因为大家被禁声知道了那些我不想知道的事。

  我无法知道这片土地的南端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因为对于没有亲历的事,获得真相就像盲人摸象,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场各说各话。鸡蛋和墙,你选择站在哪一方?我选择沉默,因为我不知道谁是墙谁是鸡蛋。弱者当然值得被同情,但以暴制暴换来的只能是下一个轮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如果这二十四个字不仅仅是口号。

  《乡土重建》读后感(二):乡土重建今日得以大部实现

  费老真是一个集社会学专业知识深厚与情怀素养于一身的大学者,思索力和前瞻性都很强。作者立足民国时期乡村社会的衰败结症,指出在西洋工业的冲击下,乡土工业竞争不过而衰落,依靠以其补充收入的家庭少了来源,而地租依旧多。导致占了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面临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准下的危机和现实,黎民不饥不寒的愿望成了空中楼阁。

  接着以历史观指出乡土社会的变迁过程,并能结合城镇对比谈论。最后对症下药,希望走上繁华复兴之路。但就像作者本人说的,一切都要以一个为人们服务的政府存在为前提,但可悲的是国民政府在内战中消亡。并无服务一说。

  值得庆幸的事,新中国建立之后,土地剥削制度被消灭,地主阶级在非自愿中取缔,大体上实现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一直梦幻的“耕者有其田”。农民虽然得纳粮,但不存在佃户这一说,自家粮食产量大部分还是归自己,相比以往给地主交租少得多了。甚至在逐步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粮食税也取消了。这也正符合作者“要从土地里长出乡土工业,在乡土工业长出民族工业”这环环相扣、逐步递进的方法。工业得以反哺乡土工业,再接着惠济土地上的农业和人民。说到底还是要走上城市化道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可供转移的地方,农业也能早点走上专业化生产,乡土经济问题自会迎刃而解。当然乡土政治文化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不多以评述。

  乡土重建在今日得以大部实现,费老若泉下有知该得以欣慰了。

  《乡土重建》读后感(三):读《乡土重建》

  自认为还读过几本书,也对传统中国社会有所了解,但读了巜乡土重建》,让我对传统中国和近代史有了颠覆性的再认识。

  传统中国是一个皇权社会,皇权通过官吏自上而下统治中国。皇帝家国天下,理论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无限权力,它是中国社会长期落后政治的总根源。这是我对传统中国政治的理解。费老指出,传统中国政治既有一条自上而下的皇权控制体系,还有一条自下而上的民意反馈体系,它通过遍布帝国的乡绅,了解民情,传达民意,将百姓疾苦上达朝廷,甚至皇帝。正因为有民意反馈体系,行政权力才不容易发展为暴政,一些朝代才可以维持几百年,而且朝代更替后仍旧釆取皇权统治。中国传统政治既有皇权运作这一轨道,又有民意伸张这一轨道,中国传统社会才能够长期保持均衡。费老的“双轨政治”论比现在太多数人的主张更全面,更接近历史上的中国实际。费老还提出,传统中国的经济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而是以农业加乡土工业的混合经济。由于农业存在农忙和农闲,农忙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闲时大量劳动力隐性失业。传统中国的农业收入不足以养活这么多的劳动力。乡土工业收入就是一个必须补充。这就是传统中国“男耕女织”的生产图景。西方机器大工业出现后,冲垮了中国的乡土工业,大量人员失业,产生了普遍贫困。乡土工业的崩溃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原来的社会平衡机制逐渐失效,传统中国分崩瓦解。这是近代中国战争不断的总根源。

  费老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传统中国,分析近代中国史,比一般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认识更加深刻,令人佩服!

  一个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对中国未来感兴趣的人,建议好好阅读这本书。

  《乡土重建》读后感(四):小记

  1、

双轨

  2、 因为这里的地主属于特权阶级,也就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总是处于保守的一派。而且在土地制度里获得特权的阶层保守的精神更是牢固。因为农业技术含量低,现代工业讲究创新和竞争。

  3、 实际上收入比职员为高的工人不安于自己的地位,他们宁愿做职员,坐办公厅,使唤人,胸前别一个徽章。这并非是供人们不谙计算,而是员工之间的身份的划分太明显,态度上充满歧视。

  4、

一个技术如果不能配合在人们的需要里,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准之用,被冻结还算幸事。没有法律保障的社会里,一切有利的事业不能和权势脱离关系的,豪夺强占,使平民望而却步。工业里所得到的利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对于一般平民是无分的。不但无分,这集中了的资本如果不能吸收在工业的再生产里,横流而入土地中,成为集中土地权的魔手。一个技术如果不能配合在人们的需要里,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准之用,被冻结还算幸事。

  5、 如果知识能用来服务人民,中国的现代化是绝对有办法的。总有一天中国会有一个为民服务的政府,这政府还得走这道路。

  6、 人们尚没有权利控制政府的时代,把政府的权力扩大,必然会引诱获得权力的人,滥用他的权力。 如果人们看不到政府征收去的财富做的事对他们有利,政府强迫纳捐,会发生阻力。 了解工作的意义是增加效率的基本的条件。所谓工作的意义是工作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价值的呢?依照这个社会的文化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