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改典范读后感有感

帝国政改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0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帝国政改 读后感 

  《帝国政改》是一本由雪珥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政改》精选点评:

  ●史料详实,但应该还是报刊专栏的合集,缺乏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

  ●恭亲王奕?,一个长期被传统史学界误读的人物,正如他那座位于后海边的府邸,更多人去恭王府,不是去凭悼恭亲王,而是去欣赏和珅。大清国主政的总理,晚清“改革开放”——洋务运动的总设计师,低调而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为窝囊。忧谗畏讥,这正是晚清以来民国、共和国总理的鲜明写照。理解了恭王的艰难,也就理解了改革的艰难,更理解了现实首辅的困境。

  ●这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观察点都能有不同发现的书,而不仅仅是历史

  ●自《1909》后这是我读的他第二本书,和第一本一样总归还是带来了惊喜,可惜史料都不知道哪儿考出来的,总让我觉得我是在读八卦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末晚清热之滥觞

  ●一段历史,不同的视角

  ●确实能能快读。出处还是硬伤。

  ●貌似就是《绝版恭亲王》的翻印,除图内容基本一样,有点坑···

  ●转眼不过百年

  ●以外國史料為底色,以戲說口吻為筆法,饒有趣味地重現了大清晚期主持改革、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改革派的政經改革全過程,行為主義般的心理分析視角增添了現場親歷感。

  《帝国政改》读后感(一):还好

  内容不错,但是没有一条完整的逻辑,更像是杂文的汇集,这本书和绝版恭亲王内容一模一样,如果买过前者就不要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政改》读后感(二):当今之中国,百年之大清

  初始雪珥是在N年前的《中国经营报》专栏------《国运1909》的连载让我在那个年纪对那段历史有一点点懵懵懂懂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过了很多年,或许因为那只是连载的一段文字根本解答不了那时和后来的疑问吧,如今购得此书大喜,喜与此书尽解我惑,不胜感激,感激那个书里所传递的信息在我的大脑里被改造成现在我所需要的东西,或许求知的年龄总是会有一颗饥渴的心。

  我写书评多些感慨和领悟,不言书中所讲之内容,该讲的都在书里可是此时的感慨确是稍纵即逝,观点可在书中寻,故事可在纸中阅。此书必结合雪珥的《辛亥革命:计划外革命》,《国运1909》来看,来能尽览大清改革的全过程,才有所获。

  历史总是在重演,昨天的过往今日仿佛重现,那么真实,那么可悲,或许当今之中国命归如此,此命归于民,民造历史,不管王朝更迭都只是历史的戏子。

  《帝国政改》读后感(三):雪珥先生和他的晚晴史

  雪珥先生的著作读过的就是这一本,但是文章却在各种期刊上拜读过很多。晚晴民国史其实是一段特别有意思的历史,因为你可以在那里找到很多现今中国的影子,这点在雪珥先生的书中总是能忽明忽暗的感觉到,有些问题如果你熟读历史是很好能找到例子的,但是如果要是照搬解决方法的话最终肯定不成功,因为历史大背景不一样,有些东西不能只看到历史的细枝末节。帝国政改中将晚晴的皇族人员从原来无能腐败的形象中剥离开,呈现的是一种晚晴政府人员任用体制中挑选的爱新觉罗家族的能人,在恭亲王的带领下帝国正在经历着各种来自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也在明面中承受了来自于各个列强欺辱,这种态势下,一个改革者要比一个革命家更需要头脑和智慧,尤其是你上有主子,中有兄弟,下有谏官,无处不在的风险中还要把好舵,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在晚晴的大背景中,我们看到了各种现代人能够理解当事人未必能够看到看到也不敢利用的机会,能够延续大清寿命,但是王朝的命运与一些能臣无关,他是一种滚滚而来的社会大趋势,是无法改变和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顺应趋势的前提下,还要有运气就像在海上遭遇风浪的船只,不论你多么船坚炮利,不论你的指挥官多么英明,如果你没有那么一点点运气,一块暗礁就能使得船倾人亡。大清不可谓没有能人,不可谓不奋发图强,从慈禧到恭亲王、醇亲王、惇亲王、李鸿章、曾国藩等等都在努力撑起这艘破船,但是当命运不济,能人仙去,一切都无法挽回,一切也都提前结束。后来的载沣也算是慈禧选中的能人了,可是依旧不能挽回帝国命运,帝国政改,不改则亡,改则赌上了国运。如果你对于晚晴史比较感兴趣,这本书不要错过。

  《帝国政改》读后感(四):历史思绪的绵延

  作者寓居海外,广泛涉猎,正如其所言,一位非职业的历史拾荒者。在山野瓦砾间寻寻觅觅,在故纸堆中披沙拣金。因而作者的视野很博大,能发现前人未有之材料,并且经过取舍,从而构建自己的历史框架与历史思想。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与国内的大相径庭,在通俗中却又掩藏着广度与深度,星星点点之光汇聚的思维火花寓于文笔中,读之,终会有些许启发。

  作者总能为我们娓娓道来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并且关注于其中的人,特别突出"事在人为",因而这种人本位思想不仅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更重要的透过笔尖,让我们在身临其境间感受到时局的不易与过程的艰涩。晚清的诸多历史政要不再是过去的标签化,而在不经意间,你会在心头闪过一念,在同样的时代命运前,你会做出如何抉择,这种扪心自问带来的历史反思比于史实更具有震撼性和深刻性,因为他不再是冰冷的历史事实,而是流淌于心间的历史暖流,因为总有一种感动在不自觉间又让我们重温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我们会越过空间隔,同呼吸和共命运,因为这种人性一直扎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之间。而这种思维方式仍然一直主宰着我们的内心深处。这种共通是因为文化,是因为中国的历史传统,看客的心态在随之一扫而去之后,你会反思,历史的借鉴意义不正有鉴于此么?

  我们只不过是历史不经意间的小人物,但这种感同身受却时刻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生中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会在不经意间又一次主导着我们的命运,但我们已经可以以史为鉴了。

  感谢雪珥,大学期间一直关注雪珥的历史专栏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历史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