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_唯美伤感的句子_优美诗句摘抄大全_好词好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九年语文 >

鲁迅《故乡》课文及教学设计(3)

时间:2016-12-14 07:29来源:好词好句网 编辑:好词好句点击:
 
⒊感受这篇小说在语言上的特点:简练而收敛,沉郁而冷静,幽默中透着揶揄,悲哀中而不失希望。
 
⒋写作训练:学习运用“对比”这一艺术手法表现社会或某个人的“变化”上。
 
三、教学重点
 
⒈小说主题的探讨。
 
⒉研习“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独特运用。
 
⒊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
 
⒈自主预读:初三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字词积累、小说内容的大致感知,可以自行复习以前学过的小说的基本常识,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小说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
 
⒉课堂上主要采用探究法:老师抛出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去感受、理解“对比”的艺术手法在这篇小说的独特作用,从而了解、体会鲁迅小说的独特艺术价值。
 
⒊长文短教,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争取一课时上完。
 
五、教学流程设计
 
㈠导入:检查预习。学生回顾下列知识:
 
⒈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⒉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⒊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⒋环境:
 
⑴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⑵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⒌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㈡感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思路。
 
⒈默读课文,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⑴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⑵“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①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②“杨二嫂”的变化。③闰土的变化。
 
⑶“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㈢研读课文:找变化, 说对比。
 
⒈人物形象
 
⑴人物设置上的对比
 
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⑵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外形、神情、语言、动作、境况
 
⑶人物关系的对比:少年闰土与“我”、中年闰土与“我”;闰土与“我”同“杨二嫂”与“我”,青年杨二嫂与老年杨二嫂;少年闰土与“我”同宏儿与水生。
 
⒉环境描写
 
⑴自然环境的前后对比
 
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⑵社会环境的前后对比
 
⒊叙述者心境的前后对比
 
对故乡的感受、对社会的感受、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对过去与未来的感受
 
㈣深入研讨:动荡中的社会,破产中的农村
 
引导学生在上述“对比”探究中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探讨
 
⒈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⒉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⒊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㈤小说语言特点探究
 
⒈比较小说中对闰土的描写与对杨二嫂的描写在语言上的差异、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的语言特点(瓦楞上几茎断草当风抖着……)
 
⒉关注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的表达作用。
 
㈥课堂小结:读出小说的艺术独特性是我们艺术品位得到提升的主要表现。
 
㈦作业:以“          变了”为题,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一个人物的变化,进而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

本文由 好词好句网 (http://www.hchj5.com/) 收集整理 
------分隔线----------------------------
没安装畅言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