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_唯美伤感的句子_优美诗句摘抄大全_好词好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八年语文 >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

时间:2016-11-23 07:20来源:好词好句网 编辑:好词好句点击:
 
3.课文翻译,讲述桃源故事。
 
五、本课回顾,各说收获
 
这节课学到现在,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知识之果与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1.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语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一个故事,或就其中的某个部分,加以想像,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3.练习背诵课文,能背多少是多少,尽自己最大努力。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顺序:时间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
 
2.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品读课文
 
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
 
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2.亲历桃源: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怡然自乐。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环境良好、生活安定)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是古文中的经典名作,它的文采斐然、意境深邃,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古文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古文学习能力也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可是目前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虽知学习古文是有用处的,但缺乏动力,“上课乏味”,“内容枯燥”,“难以学好”是学生最普遍的反应,这是和我们 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怎样让学生把《桃花源记》学得又好又愉快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现总结如下:
 
    一、从“趣”字入手,做好新课的导入。
 
    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与现代文相比,古文因时隔久远,内容深奥,文章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也相去甚远,更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架设古今生活的桥梁, 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前我考虑到学校附近有一个闻名清远的旅游景点----清远桃源生态旅游区,这里湖光山色,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森 林茂密葱郁,生态原始,四季如春,桃花烂漫,长年烟雾缭绕,仿如人间仙境。于是特地前往拍摄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当以优美的音乐为背景播放着这些图片时,学 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自己熟悉的景物出现时,学生还充当起了解说员:“这是桃花湖,里面的鱼多着呢,泥鳅、鳝鱼……。那里是桃花坞,每年的3、4月份桃花开 得最灿烂……。”我再问学生:“这些图片美吗?图片美实景更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外桃源”,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晋朝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 去看看?今天我们来学习《桃花源记》。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样能深深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课 堂气氛。
 
    二、改“讲”为“读”切入教学。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教学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字字落实,句句串讲”,过于重视字词的解读和翻译,常常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 离破碎,教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倦。参考了一些文献和名家的教学视频后,我决定从朗读切入教学,先要求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 熟读到背诵,把过去从字词到段落篇章,变为从整体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词,把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讲解。这样摆脱了传统把文言文分成诸如解释词义、分成串 讲、归纳全文、布置作业的框框,突出了文章的整体特点,注意了字词、诵读、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课堂的表现与听课老师的评价看,效果应是比较好的,评完 课后我又特地找了一部分学生了解情况,普遍反应比以前学得容易、轻松、又有趣。后来看单元测验有关本文的答题,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三、从“写”字入手,进一步理解文意。
 
    以前古文的练习与作业一般是字词语句或课文的翻译。后来我注意到其实很多学生都是照抄参考书的,在复习的过程更是发现学生对很多语句甚至段落都没印象。后 来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写出课文内容,有能力的学生写出细节,因为文言文文字精炼,言简意赅,字里行间大有充实丰富的回旋余地,这样既训 练了写作能力,又熟悉了古文内容。
 
    上完课后细细思考,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比如:
 
本文由 好词好句网 (http://www.hchj5.com/) 收集整理 
------分隔线----------------------------
没安装畅言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