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妇联系统信息化建设方案75

广东省妇联系统信息化建设方案75

2015-11-27 20:06:07热度:作者:来源:

话题:广东省妇联 心理辅导 家庭教育 工作报告 广东省妇联系统信息化建设方案75 

广东省妇联系统信息化建设方案

(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妇联九届五次执委会工作报告关于2004年的工作任务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妇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妇联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现代化水平。省妇联将启动机关局域网,使机关办公自动化进入轨道;开通广东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信息网,加强对实施规划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拓展“南粤妇女网”的功能,开辟服务妇女群众、服务基层的信息窗口,进一步畅通妇联与广大妇女群众的联系,为宣传妇女工作、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平台。各级妇联也要根据实际,把妇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把它作为新时期推动妇女工作发展、提高工作效率、拓展工作领域的新增长点,大力推进妇联组织的信息化建设。

为此,我们对全省妇联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分别进行两次较为全面的摸查,基本掌握目前全省21个地级市妇联、127个县(区、市)妇联信息网络建设现状。到全国妇联学习了解机关局域网开发应用情况和“中国妇女网”建设情况;到佛山南海区妇联了解区一级妇联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还走访了省政府办公厅和省信息产业厅电子政务处,了解目前全省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及省政府网络建设、省政府办公厅办公自动化状况。

妇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和调查情况表明,建立我省妇女工作的信息化系统,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创新妇女工作势在必行。

现状:目前全省妇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是不平衡的。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网络建设走在前头。如东莞、佛山、顺德、南海等市县妇联都与当地电子政务网链接,不仅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部分妇联利用当地政府的信息平台搭建网站,与省妇联“南粤妇女网”链接。地级市与县区妇联发展差距大,珠三角和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状态明显。通过努力,全省绝大部分县以上妇联已配置了电脑,但大部分地区妇联信息化设备仍处于单一或落后状态。虽然21个地级市妇联、127个县区妇联,普遍拥有1台以上的电脑,但全省市、县两级妇联人均电脑占有率为49.47%,县(市、区)级妇联人均电脑占有率为39.1%,目前还有大亚湾、惠来、信宜3个县(市、区)妇联未配有电脑;仁化、大埔、连州等78个县(市、区)妇联只配备1台电脑,占同级妇联的61.4%;有13个县(市、区)妇联只配备2台电脑,占10.23%;佛山、深圳、广州、江门等市妇联基本实现人手一机。电脑配置方面,县(市、区)一级妇联,有约40个妇联电脑配置在P2(即奔腾2)以下(含P2),有约70个妇联配置了P4以上(含P4)档次的的电脑(包括省妇联赠送的电脑和用省妇联支持的资金购买的电脑)。妇联干部的素质参差不齐,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待普遍提高。妇联系统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指导与规划,资源利用率低。去年底,省政府已将电子政务网开通到县区政府,为妇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与当地电子政务网连接的:地级以上市妇联有16个(占总数的76.19%),其中有13个建立了网站或网页;县区妇联有52个(占总数的40.9%),其中有10个建了网站或网页(占总数的7.8%)。仍有24%和60%的市县妇联没有网络建设的行动。

务实推进信息化建设重要一环是合理规划整合资源。考察全省各级妇联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系统的指导与规划,发达地区妇联的信息资源也未得到共享。因此,尽快在全省妇联系统建立省、市、县(区、市)三级妇联外网信息发布交换平台势在必行。

功用:一是强化妇联服务功能。⑴延伸服务领域。通过网络采用互动方式延伸服务领域,拓展工作范围,直接与群众沟通、了解和反映民意,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扩大妇联工作的社会影响。通过信息网络,开通网上维权互动平台,开展网上信访、法律咨询、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等服务。⑵传送信息,建立劳动力需求信息平台。利用各地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特别是非农转移,在家政服务、劳动力需求信息方面提供服务,缩短珠三角与边远山区的距离。⑶扩大宣传。扩大妇联影响力,在宣传上逐步增强应用功能,提供多方面的功能应用。二是为营造社会化妇女工作格局提供技术支持。利用网络整合资源,信息共享,使纵横向妇女组织及各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更加便捷。三是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完善“南粤妇女网”建设

网站数据交换平台来实现省、市、县(区、市)三级联网。内网:实现资源共享、资料查询、信息交换。实现办公流程自动化,加快公文流转,提高工作效率,为电子公文交换平台的接入和无纸化办公打好基础。外网:开阔工作视野、信息传送。以省妇联的机关信息化建设为龙头,带动全省市县妇联,逐步实现网上办公、电子文档传输、互通资讯、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等,开展妇女儿童工作研讨与交流。

设想:扩大“南粤妇女网”功能,在全省统一电子政务网上搭建以省妇联为核心,市、县(区)妇联为延伸的信息发布与交换平台;循序渐进地建设省妇联机关局域网,逐步建立网上办公信息平台。 具体方案如下:

一、扩大完善“南粤妇女网”的功能,构建省、市、县(区、市)三级妇联网页信息发布与交换平台。

1.改版。更换网页版面设计,充实更新内涵。目的是:更好地宣传我省妇联工作,更方便各级妇联及妇女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好地向妇女儿童和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更能满足妇女工作者对信息的需求。栏目设置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数据传输更安全,具有时代特点、广东特色和女性特色。 2.优化功能。由静态的、单一的信息发布型网站过渡为动态信息发布与服务互动相结合的综

3.更新栏目。“南粤妇女网”主页设置的横栏目有:走进妇联(妇联简介、下属单位、团体会合应用型网站,主要增加服务与互动功能,如资料检索、网上维权、专家在线咨询、劳务供需等功能模块。

员)、信息快递(妇女工作动态及图片新闻)、巾帼风采、妇女组织、维权天地(信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专家在线、个案分析)、妇女发展、阵地建设(有关政策、发展动态、扶持信息)、童心在线(儿童发展、小公民行动、儿童参与)、亲子乐园(家庭教育、科学育儿)、婚姻家庭(妇女心理、家庭成员关系、心理辅导)、法律法规、资料中心、网上图书馆、女性生活、为您服务(劳务信息、咨询指南、培训课堂、帮贫助困)、夕阳无限、联系我们等。纵栏目有:焦点关注、调查与思考、专题放送。另设邮箱登录区、查询区、信息交换平台区、下载区、链接区等功能区,有主席信箱、我的邮箱、妇联信息交换站、女性论坛、搜索、公告栏、网站导航(政府网站、各地妇联、新闻媒体)等栏目。(详见附1图表) 4.接入省电子政务网,提供网页模板,实现信息交换发布网络化。连接省电子政务网,实现省、市、县(区、市)三级妇联联网。在信息网平台上,通过授权分级管理,以省妇联为信息数据中心,建立健全网上信息报送制度,实现三级妇联及横向妇女组织之间信息交换;省妇联负责制作网页模板,帮助基层妇联建立独立的网页,发布信息。实施办法:(1)提供政策支持。由省妇联与省信息产业厅联合发文,为全省市、县(区、市)级妇联解决网络链接问题提供政策支持。对于已布线未开通或设备未到位的妇联,协助解决网络配备并调通接入政务网;对于与同级政府同一办公大楼或近距离的而又未布线的妇联,当地政府解决物理布线;对于远距离未布线的妇联,当地政府提供MODEN拨号联网设备并调通接入政务网。(2)提供网页模板。为全省市、县(区、市)级妇联未建有网站或网页的妇联系统提供网页模板和主页存放空间以及主页发布服务,由省妇联统一制作2-3个网页模板供基层选用,并提供可拓展特色栏目区。

5、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4年7月) ⑴省妇联与信息产业厅联合发文,明确任务要求,争取市县两级政府提供联网的物质支持;⑵举办各地级以上市妇联办公室主任暨信息工作会议,具体部署工作。⑶争取省的资金到位。⑷依托技术部门,设计基层妇联的网页模板和“南粤妇女网”网页改版。

第二阶段(2004年7月—8月)组织实施

第三阶段(2004年9月)检查各地落实情况,提供模板,完成“南粤妇女网” 网页改版。 2004年10月底正式启动省妇联系统三级外网。

2004年12月开展培训。各市、县(区、市)妇联派一名网络操作员集中在省妇联或分片进行培训(为全力以赴迎妇代大会,时间上只能作此安排)。

二、启动省妇联机关内部局域网(略)

三、成立省妇联机关信息化建设领导组织机构

本着务实、高效和优化妇联信息化建设的原则,集思广益地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宣传和监督,成立省妇联机关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主席任领导小组组长, 办公室负责人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省妇联各部室、各地级以上市妇联分管领导组成。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信息化建设出现的各种问题。各部室、各市设网络信息员一名。

四、开展对妇联在职干部计算机应用培训

1.培训内容

第一阶段:⑴计算机基本操作;⑵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的使用;⑶“三会”培训(即会视窗操作,会文字表格操作,会上网和发邮件)。

第二阶段:常用软件的使用:幻灯片(即PowerPoint)的简单制作及放映,网页(即Dreamweaver)的简单制作,多媒体软件(包括:winamp、realplayer、超级解霸等)的基本使用。

2.培训对象和形式

(1)省妇联机关在职干部

①网络培训方式,将培训课件放在网上,供大家浏览和自学,可随时与网络管理员交流;②集中培训的方式,在公布每期培训内容后,个人可根据本人实际选择性地向部门信息员报名,根据报名人数决定集中培训的班次和具体时间。

(2)基层妇联干部

①网络培训方式,可在“南粤妇女网”网上培训课堂下载课件学习,可随时与管理员交流学习;②分片培训,由省妇联组织信息化培训教学团,分片对全省妇联系统干部进行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培训。

3、培训师资 省信息中心、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