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全传读后感1000字

左宗棠全传读后感1000字

2020-10-2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左宗棠全传 读后感 

  《左宗棠全传》是一本由秦翰才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6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左宗棠全传》精选点评:

  ●研究左宗棠必备,左公创业艰难,作者成书也艰难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月能搜集到如此之多的材料实属不易,其中有些更是罕见的,然而以文言撰述无疑在刁难当代的普罗大众,书内大量引用原始文献的地方颇多,对研究学者自然是多多益善,对一般读者则有繁冗之感。左宗棠一生狂狷,学问务实,按胡林翼评:“精熟方舆,晓畅兵略,在湖南赞助军事,遂已克复江西、贵州、广西各府州县之地。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其刚直激烈,诚不免汲黯太戆、宽铙少和之讥。要其筹兵筹饷,专精殚思,过或可宥,心固无他”可谓一语中的。以楚军最为后起,且将才已多被他人罗致的情况下,左宗棠犹心存畛域之见,抛不开乡党的包袱,刘典、杨昌濬、周开锡、陈湜、王开化、蒋益澧等清一色是湖南人,外地人抑郁不得志,此为历来用人之大忌,不可不察。

  ●内容详尽,左粉值得一读。

  ●有时间二刷三刷

  ●重点写事儿,以事儿见人。上半册平乱写的犹好,引的资料很详细,可摘出来单独成书。里面治疆的一些手段,对今天来讲仍有启发。

  ●立足于史料,不掺杂过多理论的近代人物传记,实在太难得了,秦先生这部书,恐怕也是绝响。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公千古!

  ●率性刚直 军功襄绝 万里封侯

  ●谁能领导左宗棠;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济账

  ●考据注释甚为详细,了解左季高的重要著作

  《左宗棠全传》读后感(一):关于同治回乱

  清末陕甘回乱不是农民起义,而是宗教战争,是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冲突,西北穆斯林叛乱,为什么每次都规模这么庞大,很重要一点,就是由于门宦制度下,教主的权力无比之大,可以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门宦制度不除,西北永无宁日。要破门宦制度,朝廷出手,只会越搞越乱,会把矛盾,引向政府和伊斯兰教信徒之间,只会加深冲突。左宗棠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利用新教和老教进行以穆制穆,进行二桃杀三士,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老教和那些传统的宗教贵族结下了血仇,所以他只能全力的依附朝廷,忠心耿耿,利用中央政权给予的力量,而不是宗教的力量,来实现他们控制西北的野心,最终形成了近代的马家军阀。马家军对中国的西北安定,是起了重大的作用的,由于在他们崛起的过程中,几乎彻底摧毁了宗教门宦的统治权,把伊斯兰教从一种生活目的,变成了一种生活习俗,极大的削弱了它的危害性。即使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和抗日战争进行之中,中国看起来摇摇欲坠,但是马占鳌,马千龄和马海晏的后代所组成的西北军阀,不论日本人怎么样拉拢利诱,许愿为他们建立伊斯兰国,他们始终也没有背弃祖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于中央政权的认可,而不是传统的教权。至于马家军在内战中反共的问题,消灭红军西路军的问题,死守兰州,给解放军造成重大伤亡的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来看,不能因为他们的这些所作所为,来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因为当时的合法政府,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所作所为,除了自身利益的考量之外,也是在向中央政府效忠,反过来也证明,他们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不再是那个,一心只想着建立伊斯兰国的异己。左宗棠的这一招妙棋,奠定了西北上百年的安定,完成了消灭教权,回归政权这个历史使命,避免了“国有难,穆必乱”的循环,他的这份灼识,远远不是常人可以比拟的。

  《左宗棠全传》读后感(二):关于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

  1、只有理解了,乾隆征服新疆的坚,嘉庆道光维持新疆的难,也才能真正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伟大。古往今来,能够驱兵万里,西击胡虏,光复西域故土,是何等振奋人心的壮举,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里,在清代之前,只有伟大的汉唐,曾经书写过这样的荣誉。但那都是在中原王朝最鼎盛的时候,而晚清收复新疆是在内忧外患的王朝末年。左宗堂外交上巧妙的利用了英俄在中亚争霸的矛盾,最大程度减少了外国干涉,军事上有了刘锦棠这样的飞将军的杰出军事才能才完成收复新疆。

  2.伊斯兰教的发展史,和其他的宗教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实际上是从上向下传播的,而我们知道,其他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从下向上传播的。基督教在它早期的传播过程中,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处于受压迫受迫害的境遇。所以它不仅仅要有非常吸引人的教义,而且还要习惯于被批评和被质疑,能在一个其他文明占优势的社会里,完全靠自身的魅力,来谋得一席之地。而佛教和中华文明的儒家学说也基于此,伊斯兰教的传播,必须要有武力做后盾,如果只是拼内容,拼魅力,伊斯兰教和世界其它几大宗教,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所以伊斯兰文明与信奉儒家学说的中华文明就有了冲突。如果作为一种普通宗教习俗,伊斯兰教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对于极少数伊斯兰教精英来说,信徒的多少,决定了他们的权利和财富的多少,要尽可能的去增加信徒,最低限度也不能减少信徒,而伊斯兰教的这个弱点,阻碍了他们实现目标,就会把他们逼向极端。最终的结果是围绕着新疆发生的历次战争,都是宗教战争。穆斯林的朝觐制度,也决定了他们不会忠于中华文明,他们会天然的和阿拉伯文明站在一起,他们的心永远在麦加。

  教主和朝觐问题不解决,伊斯兰教不实现本土化,冲突的种子就随时存在,即便政府做的再好,矛盾也无法化解,它只是暂时被压下去而已。所以在当时的治理水平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民,从清代中期开始,当穆斯林的人口迅速增加,伊斯兰教的力量壮大以后,叛乱就再也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所以没有什么清末西北农民起义,只有一场浩浩荡荡的伊斯兰建国运动。

  3、清代到了中期为什么会衰落?除了白银问题,人口增加问题,新疆穆斯林叛乱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代的移民政策。西方为什么能崛起?真正的原因是,欧洲通过开发殖民地,把大量的剩余人口,移往了这些地方,从而推迟了马尔萨斯陷阱的到来,然后等到工业革命爆发以后,他们就不在乎这个问题了。清代耕地的增加,到了嘉庆道光两朝,已经停滞,可是人口却依然源源不断的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自然直线下跌,就掉入了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所以从乾隆晚年开始,农民起义就不断爆发,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危机。如果清政府在这个时候,有计划的从内地迁移四五十万贫民来到南疆,就会改变南疆的社会结构,当时这种事不是没有先例,比如湖广填四川,就是完全由政府组织的。这样会带来几个好处,第一,通过汉族农民的到来,可以提高南疆的生产力,通过向他们征税,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摆脱财政上的沉重负担。第二个,改变宗教信仰,人口比例,驻军来源,让伊斯兰教在南疆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后来的多次宗教叛乱,就不可能会发生。同时也避免了战争带来的巨额开支,从而减轻内地的社会矛盾。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如果同治年间,新疆没有发生动乱,左宗棠没有花几千万两白银来收复新疆,清王朝无奈选择西北塞防与东南海防并重,那么这些钱,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就会用在洋务运动和海军建设上了,那么中国后来的甲午惨败命运,可能就完全不同。4、对于清朝政府,过去的历史书上,抹黑的太多,把一切问题归结于它的政治黑暗,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完全是指鹿为马,没有找到根本原因。清朝政府的真正问题,并不是体制太差,而是在那个时代,整个儒家文明的这个玩法,有相对优越性,导致它在农业社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造成了人口过剩,因而反而没有了发展机器,代替人力的需求,最终遏制了科技的发展。再加上儒家文明相对的先进性,让中华文明总是能实现人口爆炸,反过来导致它始终无法跳出马尔萨斯陷阱,总是不断的在改朝换代中循环。

  而西方在此之前非常的落后,又加上经历了几次黑死病以后,人口大幅度减少,急需代替人力的机器,再加上管理能力低下,社会控制不严,所以新思想更容易诞生传播,反而催生出了科技和社会的整体进步,一下子远远超过了儒家文明。

  5、在大国崛起的路上,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软肋,中国的一个致命的软肋,就是有大量的伊斯兰教信徒,而其中的极端伊斯兰教势力,早晚肯定会被西方国家用作打击中国的利器,因为这在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了。远的不说,单单就看西方国家对付他们的战略对手俄罗斯和他的小弟南斯拉夫,就把扶持极端伊斯兰教势力当做了杀手锏,两次车臣战争,把俄国搞得精疲力尽,国势也江河日下;而挑动波黑穆斯林独立,更让南斯拉夫彻底土崩瓦解,血流成河。所以中国政府把新疆治理的越好,新疆越繁荣稳定,国外的敌对杂音就越多。这不会是一场一天两天的战斗,英俄争霸进行了上百年,美苏冷战也搞了几十年,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在这场战斗中,双方都不可能始终是一帆风顺,中国的国运也会是起起伏伏的。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也值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左宗棠全传》读后感(三):关于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

  1、只有理解了,乾隆征服新疆的坚,嘉庆道光维持新疆的难,也才能真正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伟大。古往今来,能够驱兵万里,西击胡虏,光复西域故土,是何等振奋人心的壮举,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里,在清代之前,只有伟大的汉唐,曾经书写过这样的荣誉。但那都是在中原王朝最鼎盛的时候,而晚清收复新疆是在内忧外患的王朝末年。左宗堂外交上巧妙的利用了英俄在中亚争霸的矛盾,最大程度减少了外国干涉,军事上有了刘锦棠这样的飞将军的杰出军事才能才完成收复新疆。

  2.伊斯兰教的发展史,和其他的宗教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实际上是从上向下传播的,而我们知道,其他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从下向上传播的。基督教在它早期的传播过程中,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处于受压迫受迫害的境遇。所以它不仅仅要有非常吸引人的教义,而且还要习惯于被批评和被质疑,能在一个其他文明占优势的社会里,完全靠自身的魅力,来谋得一席之地。而佛教和中华文明的儒家学说也基于此,伊斯兰教的传播,必须要有武力做后盾,如果只是拼内容,拼魅力,伊斯兰教和世界其它几大宗教,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所以伊斯兰文明与信奉儒家学说的中华文明就有了冲突。如果作为一种普通宗教习俗,伊斯兰教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对于极少数伊斯兰教精英来说,信徒的多少,决定了他们的权利和财富的多少,要尽可能的去增加信徒,最低限度也不能减少信徒,而伊斯兰教的这个弱点,阻碍了他们实现目标,就会把他们逼向极端。最终的结果是围绕着新疆发生的历次战争,都是宗教战争。穆斯林的朝觐制度,也决定了他们不会忠于中华文明,他们会天然的和阿拉伯文明站在一起,他们的心永远在麦加。

  教主和朝觐问题不解决,伊斯兰教不实现本土化,冲突的种子就随时存在,即便政府做的再好,矛盾也无法化解,它只是暂时被压下去而已。所以在当时的治理水平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民,从清代中期开始,当穆斯林的人口迅速增加,伊斯兰教的力量壮大以后,叛乱就再也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所以没有什么清末西北农民起义,只有一场浩浩荡荡的伊斯兰建国运动。

  3、清代到了中期为什么会衰落?除了白银问题,人口增加问题,新疆穆斯林叛乱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代的移民政策。西方为什么能崛起?真正的原因是,欧洲通过开发殖民地,把大量的剩余人口,移往了这些地方,从而推迟了马尔萨斯陷阱的到来,然后等到工业革命爆发以后,他们就不在乎这个问题了。清代耕地的增加,到了嘉庆道光两朝,已经停滞,可是人口却依然源源不断的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自然直线下跌,就掉入了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所以从乾隆晚年开始,农民起义就不断爆发,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危机。如果清政府在这个时候,有计划的从内地迁移四五十万贫民来到南疆,就会改变南疆的社会结构,当时这种事不是没有先例,比如湖广填四川,就是完全由政府组织的。这样会带来几个好处,第一,通过汉族农民的到来,可以提高南疆的生产力,通过向他们征税,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摆脱财政上的沉重负担。第二个,改变宗教信仰,人口比例,驻军来源,让伊斯兰教在南疆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后来的多次宗教叛乱,就不可能会发生。同时也避免了战争带来的巨额开支,从而减轻内地的社会矛盾。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如果同治年间,新疆没有发生动乱,左宗棠没有花几千万两白银来收复新疆,清王朝无奈选择西北塞防与东南海防并重,那么这些钱,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就会用在洋务运动和海军建设上了,那么中国后来的甲午惨败命运,可能就完全不同。4、对于清朝政府,过去的历史书上,抹黑的太多,把一切问题归结于它的政治黑暗,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完全是指鹿为马,没有找到根本原因。清朝政府的真正问题,并不是体制太差,而是在那个时代,整个儒家文明的这个玩法,有相对优越性,导致它在农业社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造成了人口过剩,因而反而没有了发展机器,代替人力的需求,最终遏制了科技的发展。再加上儒家文明相对的先进性,让中华文明总是能实现人口爆炸,反过来导致它始终无法跳出马尔萨斯陷阱,总是不断的在改朝换代中循环。

  而西方在此之前非常的落后,又加上经历了几次黑死病以后,人口大幅度减少,急需代替人力的机器,再加上管理能力低下,社会控制不严,所以新思想更容易诞生传播,反而催生出了科技和社会的整体进步,一下子远远超过了儒家文明。

  5、在大国崛起的路上,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软肋,中国的一个致命的软肋,就是有大量的伊斯兰教信徒,而其中的极端伊斯兰教势力,早晚肯定会被西方国家用作打击中国的利器,因为这在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了。远的不说,单单就看西方国家对付他们的战略对手俄罗斯和他的小弟南斯拉夫,就把扶持极端伊斯兰教势力当做了杀手锏,两次车臣战争,把俄国搞得精疲力尽,国势也江河日下;而挑动波黑穆斯林独立,更让南斯拉夫彻底土崩瓦解,血流成河。所以中国政府把新疆治理的越好,新疆越繁荣稳定,国外的敌对杂音就越多。这不会是一场一天两天的战斗,英俄争霸进行了上百年,美苏冷战也搞了几十年,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在这场战斗中,双方都不可能始终是一帆风顺,中国的国运也会是起起伏伏的。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这段历史也值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左宗棠全传》读后感(四):【转载】等了七十年 《左宗棠全传》终于归来

  等了七十年 《左宗棠全传》终于归来 来源:深圳晚报 2016年10月16日 《左宗棠全传》 秦翰才 著 中华书局 2016年6月出版 左宗棠公像 编者按 近年来,史学研究及书籍出版跟过去相比有了许多新意。简而言之,就是大历史、小历史兼而有之。 以往我们的传统史学侧重对大历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习惯用绝对化的、单一化的宏大叙事模式去研究历史问题,抽去了“大历史”的生活基础。如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生活基础还给“大历史”,这个生活基础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历史”。这个“归还”的工作一旦结束,大、小历史的区分也许不再需要了,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就像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那样。 此次我们做了三个版的专题,从恢弘壮阔的历史叙事到温润隽永的家族故事,从大到小,从古至今,让我们重新领略中国近现代史这段社会的变迁。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如果说书也有命运的话,那么《左宗棠全传》的“命运”比电影《归来》里人的命运更坎坷。经历了遗失、寻找、再遗失、再寻找,这部由秦翰才先生反复写了十几年、1949年就完成的手稿,终于在2016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秦翰才先生早已在1968年作古,促成该手稿出版的秦先生子女也已九十高龄,是怎样的阴差阳错让一部书迟到了70年?是什么样的书让人等得两鬓斑白才终于“归来”?本期领读七天,我们讲讲《左宗棠全传》出版背后的故事。 左宗棠研究是他毕生事业 被称为“研究左宗棠历史先驱者”的秦翰才先生(1894~1968),是原江苏省上海县(后并入上海)陈行镇人,1956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郑逸梅称他“早有左癖,后有谱癖。所谓左癖者,搜集左宗棠史料。所谓谱癖者,搜集古今各家年谱”。他搜集的年谱就达2000多种,并编有目录卡片和索引。 参与了《左宗棠全传》书稿整理的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冯金牛研究员这样评价:秦翰才先生的一生是平凡的,长期以来只是一位级别不高的文职人员;秦翰才先生的一生又是令人敬佩的,他并非专职的历史学家,只是一位文史研究爱好者,却倾其一生执着地收集有关清代大吏左宗棠的史料,沉浸于左宗棠的研究,形容他为此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一点不为过。 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回忆1949年秦翰才先生拜访他时的印象:“五十余岁,中小个子,戴副深度近视眼镜……他是位严肃而正直的学者,我们谈了约半小时,几乎没有见他露出笑容,只是全神贯注谈他的对文襄公的研究——他的毕生事业。”秦翰才先生的子女说:“他一生不讲究吃喝,不上酒楼,不进戏院,唯一的爱好就是买书、读书、写书。” 除了左宗棠研究和搜集年谱,秦翰才先生几乎心无旁骛,没有其他嗜好。他是一位老派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可敬的学者。然而,在秦翰才先生的有生之年,却未见他倾注最多精力的《左宗棠全传》出版,不可谓不遗憾。 书稿的两次“失而复得”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冯金牛研究员不仅参与了《左宗棠全传》大部分书稿整理,对该书沧桑坎坷的“命运”也是最熟悉的人之一。 冯金牛介绍,秦翰才先生曾自述好读名人传记及其著述,年轻时浏览了左宗棠的年谱、家书、文集,倾慕他的功绩和为人,又遗憾世间颇多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传记,同为中兴名臣,却独少左宗棠的研究著作,于是开始留意搜集左宗棠的史料、专心研究左宗棠的生平,日积月累,逐渐成了他职业之外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1936年,秦翰才先生开始动笔写有关左宗棠生平事迹的札记,这是《左宗棠全传》撰述之始。1941年10月,《左宗棠全传》完成第二稿,香港中华书局有意出版,遂送稿排印。不巧的是当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华书局顾虑时局变化不测,书版保存困难,遂将书稿退还作者,并“约俟事定再印”。第二年,秦翰林先生返抵桂林,由于路途不便,《左宗棠全传》书稿留在香港朋友处,未敢携带。 战争期间,音信不通,书稿一度不知下落,但秦翰林先生并未灰心,决意重写,后来得知书稿由香港朋友带至上海,大喜过望,犹如完璧归赵。由于二稿之后又觅到不少相关史料,秦先生自谓原稿有不少缺憾,一改再改,直至1949年1月,完成了第四稿,也就是2016年出版的这一稿。可是为何1949年完成书稿,直到2016年才出版?因为,这期间书稿又丢了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因为对左宗棠的评价总体趋于负面,左宗棠传记无人问津。秦翰林先生一生呕心沥血之作,只能束之高阁。后来,秦先生又遭抄家之劫,家中所有藏书、书稿、文献资料悉数被洗劫一空,《左宗棠全传》手稿再次“丢失”。面对空徒四壁的居室,秦先生受到沉重打击,1968年去世。 秦翰林先生研究左宗棠的5部书稿,命运最好的当属《左文襄公在西北》,此书194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社会反响一直很好。1986年,秦翰林先生的另一部著作《左宗棠轶事汇编》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左宗棠全传》虽迟迟未能问世,秦先生研究左宗棠的名声却早已在外。 幸运的是,被抄没的《左宗棠全传》手稿并未被销毁,而是辗转被上海图书馆古籍部门收藏。得知手稿尚存于世,秦先生后人大喜过望,为了更好地保存秦翰林先生手稿,决定将其捐赠给上海图书馆永久收藏。 历史转了一个大大的圈 近年来,由于历史研究领域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对左宗棠的评价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关左宗棠研究的著作相继出版,得到社会重视,促发了秦先生子女想替父亲完成出版《左宗棠全传》的遗愿。经历各种波折,中华书局得知此稿历史因缘后,欣然接收了书稿,《左宗棠全传》完稿60多年后终于正式问世。 1941年,《左宗棠全传》最早是被介绍给中华书局的,当时由于战争原因未能如愿出版。时间过去大半个世纪,最终还是由中华书局出版,历史转了一个大大的圈。这是一部书的“命运”。 《左宗棠全传》以时序和专题的形式,评述了左宗棠的一生事迹。作为首部系统研究左宗棠的专著,秦翰才先生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前人著作,引用书目多达360余种,在已有的左宗棠研究著作中,无能出其右者。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为了查找史料,有一段时期,秦翰才先生在上海鸿英图书馆将《申报》从创刊号始至左宗棠逝世止十多年的报纸逐日翻阅一过,而书中引用的《申报》材料不过十数条。 虽然是一部60多年前的旧稿,《左宗棠全传》今天出版,仍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既是学界进一步研究左宗棠的基石,也让人重温一位老派知识分子是如何写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