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读后感100字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100字

2020-10-2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马克思主义 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是一本由[美]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Robert·L. Heilbro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精选点评:

  ●最终,是黑格尔颠覆了马克思

  ●2017年推荐的第一本书。一本了解马克思主义不错的书籍。标题中的赞成与反对是指哪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值得赞成,哪些应该反对。很客观的分析,虽然翻译拗口了点。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已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众矢之的,草率地全盘反对的人可以说是举目皆是。有趣的是,懂马克思主义的人却几乎寥寥无几,课本中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学生不懂就是不理解它的意义。因为经济、哲学这些东西比较抽象,其次是脱离西哲史、西方经济史单独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就会像教会一个从未看过马的孩子去认一个简笔的马一样:抽象、无聊、乏味,以及“莫名其妙”。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的好处在于你可以有机会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它的涵义与意义,而不会受固见所干扰。

  ●可能对马克思主义没怎么学好,有的地方看的不是太懂

  ●比较客观

  ●国内写的关于马克思的书被国外疯狂打脸

  ●看看脚注里的情况,都是非常基本的文献。70年代的美国,该书和杰姆逊简介西马的书或可归位一类,把一尊异乡(游牧的异教?)的神祇请回故国,筚路蓝缕打开一个搞出事端、养活学者、量产白左的话篓子。乖孩子的叛逆都一本正经,显得真诚。(然而我只是奉命来看看,界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仇家的孩子一旦同情,就最了解你、了解你与生俱来不愿舍弃的东西吗?#茱丽叶与罗密欧之间好感的认知起源#)

  ●满天星推荐,这本书真是太喜欢了,把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怀疑不解和迷惑都解释清楚啦!而且研究写书态度那么严谨、客观、理性,是国内书籍里面看不到的那种知识分子的认真劲与不受政治干扰的真正的客观性!而且逻辑清晰,即使我这没有接触过马哲或者马克思原著的路人,也能看懂,并且看的酣畅淋漓。太喜欢啦,这才是学者应该有的写书态度与研究精神!

  ●从马克思主义四个主要构成提出了作者的看法,虽然对我们没啥指导意义,不过冲着扫盲和学习这个第三条道路的态度还是翻完了。

  ●最后一部分有点意思。

  ●不容易理解的书啊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一):读物《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马克思伟大么?伟大。到底有多伟大?他在多学科、跨领域取得的成绩,是难以磨灭和难以超越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

  如此伟大的成就,马克思本人在当代,也就被神化和妖魔化了。被神化是因为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仍然求助于马克思来洞察当今时事。他对现实的辩证观,让我们看清了事物的对立和矛盾;他的唯物史观,丰富了我们对过去和对现实的理解。被妖魔化的他,或许在中国只能归结于万恶的考试制度了。

  还有,他和他的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绕不开的必要哲学。因为它为我们生活的历史和社会难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见解。但是,这不意味着它能为我们提供全能的解释。

  回到本书,马克思是神么,他不是神?“主义”是什么,是指人们推崇的理想观点和主张。所以,他和他的主义,既不能神化,也不妖魔化。因为,我们要遵循马克思先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事物的本质是动态的、相互冲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静态的。

  因此,作者建议,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还要有第三种态度:既赞成又反对。这就要读《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二):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

  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

  评《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马克思先生毕生在研究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形态,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他运用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解释,去构建一个成熟的哲学体系或者提出一个完整的历史理论。社会主义国家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和历史理论发展而成的国家、组织形式,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石。因此,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态度,只有学会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解释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哲学和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其隐藏的本质,各种相互联系组成的网络是现实的“真正”基础,而并非人们在外表上的发现,这是他的社会思想的核心要义。从商品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分析上的最大贡献,从商品凝结的社会劳动、在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的阶级划分,以及在商品生产和销售之后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都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直接剖析。正因为马克思先生的伟大贡献,作者把他称为与“亚里士多德之于政治学、佛洛依德之于心理学”并肩的思想巨匠。

  马克思主义的“三结合”也是其思想体系的巨大优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沉思与行动的结合、观察与参与的结合。“三结合”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客观的看待世界和认知历史,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改造世界和创造历史。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认知用于指导实践,在思考中互相让步(联系上的妥协折中)、不断提问(认知上的精进提高),最终弄清楚事物的概念(格物致知)。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需要形成组织集体行动获得资源,也需要在组织内部互相竞争获取自我的存在。人性中“既建设又破坏”的纠结常见于很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之中,这种分析从哲学上说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当然在哲学体系搭建和政治建设中也应该考虑到对其相应的制度约束。20世纪的历史表明,政治成了社会主义的致命弱点,如同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致命弱点一样。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府内,政治权力膨胀和滥用的倾向是存在的,事实上的权力必须依靠其他制度来缓冲和抑制。

  思想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思想工作者在继承中批判,在反对中吸收既有的理论思想精髓,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和事物变化的规律,不断地修正思想、完善体系、改进认知。从这一点来说,海尔布隆纳教授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彰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创新与发展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使其牢牢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三):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何在?

  中国主要领导人的影响力实在不可小觑。正是由于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引用了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一句话:“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主义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当中”,这本《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开始火爆起来,东方出版社也是赶紧推出了这个新版本,尽管二年前出版过同名书籍。

  海尔布隆纳的这本八万多字的著作于1980年最早以英文版面世。一个问题一直萦绕于作者中的脑海中,为什么马克思和他的著作,也就是孕育马克思主义的源泉,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或者,可以这样提出这个问题:自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以来,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我们仍要求助于马克思来洞察当今时事?在海尔布隆纳看来,我们无法回避马克思。每个想从事马克思所开创的研究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永远在他的前面,因此,他必须认同或反驳、扩展或抛弃、说明或辩解马克思遗留下来的思想。马克思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贡献,堪与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贡献相媲美。他发现了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之前未被发现的深层次现实,他发现了“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背后的现实。马克思首创的是一种考察模式,用以研究隐蔽的真实,我们称这种模式为社会分析方法。马克思的见解和方法结合在一起永远地改变了人们感知现实的方式。当然,马克思留给后人的不只是研究社会的一种新视角,他还引领了大批作品的问世。正如这些著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

  在海尔布隆纳看来,存在一组界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这样,包含这些前提要素的任何分析都可以被合理地划归为“马克思主义”,即使作者本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这本书的第1章导言中,作者扼要地指出了四大识别要素。第一大识别要素是对知识本身的辩证法。辩证法具有一种可理解的精髓,这一精髓主要体现在这样一种观念中:考虑事物时,将事物最核心的本质视为动态的、相互冲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静态的。因此,考察事物时探究的是它们的“矛盾”属性。第二大识别要素,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突出强调了人类生产性活动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因此,这种视角指出了历史变革的一种主要动因,这一动因就是社会阶级为了分享生产成果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显然,这种历史矛盾观与辩证法哲学的矛盾观有类似之处。第三大识别要素是针对资本主义的一般看法,这些看法源于马克思的社会分析。第四大识别要素是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信念是将所有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统一起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本书的后四章(从第2章——第5章)中,作者分别对这四大马克思主义的识别要素进行了比较详细地展开论述。

  海尔布隆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既有合理成分,也有局限之处,需要我们加以甄别。这种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毕竟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百年前,它需要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仍然无穷无尽,它依然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四):今天,我们向马克思学些什么?

  马克思是上上个世纪——19世纪的人物,现在距离他所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00多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学进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他所发起并亲身参与其中的国际工人运动早已偃旗息鼓,以其理论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早已不断式微,马克思以及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他那些蒸汽时代的理论还能够解释和指导我们今天电子时代的现实吗?我们是否应该将他请进博物馆中去,或者将他的理论扔进历史的故纸堆?

  这样的争论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一直不曾绝迹,但就在当今最为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却有一个理论学者不避嫌疑,认为这样的争论纯属多余。他直言不讳地说,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克服的局限性,马克思固然是生活在100多年前,他不可能一一知悉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生活的巨大变化,但即便如此,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没有能够脱离马克思当年所描述、所剖析、所批判的那种社会模式——资本主义,所以既然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那么他的理论对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就依然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就仍然能够指导当下的人们更好地去认识、思考与改变社会现实。这个人就是在学界享有盛名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与经济思想史学家——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教授。

  作者旗帜鲜明的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也并不是全然正确的,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一种折衷的态度——既赞成又反对,正如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那样。在此之前,无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还是将其作为具有某种目的性的政治运动,它都因为能够振奋世界上受压迫的人而成为一种促进经济社会革命性变革的力量,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接触它的人出现了两极分化——要么受其吸引而赞成它,要么因为恐惧而反对它。因此他认为,对待马克思主义采取非此即彼的极端态度是不可取的,对这一伟大的思想遗产必须辩证的加以分析,科学的甄别他著作中的合理成分和时代局限,既不一味的神化迷信,也不断然地拒绝排斥。其实,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那么对于马克思主义,哪些是应该赞成的,哪些又是应该反对的呢?作者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哲学依据开始分析,在本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四大核心要素即哲学辩证法、对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分析和社会主义信念,探讨了它们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沿袭脉络,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及其追随者的延伸扩展。在此基础上,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哪些是赞成的,哪些是反对的,都一一详尽地加以说明,解释了个中原因。例如,他对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的分析非常推崇,认为只有马克主义殚精竭虑地构想出一种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美好愿景——人类最终摆脱的不仅是少数统治阶级的社会束缚,而且还将摆脱典型人类行为活动中的非人性化,进入无阶级和非异化社会。而在反对的方面,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生活方面的反应不很理想,在知识的阐释方面也令人非常失望;另外,他还认为剩余价值的存在可能只是一个启发性而非操作性的概念,至今仍然是一个无法被证明的命题。

  终于可以回到我的题目了,既然他的主义对当今的我们仍然具有指导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向马克思学些什么呢?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借用书中作者的观点,作者经过缜密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不管是其所赞成的、还是其所反对的,就一定他的有道理,而且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接受这样一位大家的结论并非什么令人羞愧之事。我也的确这样认为,作者所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的四大核心要素与之前在学校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几无差别。当然,我并非盲从,作为一名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中国人,对这本书的接受度确实要高得多,不管是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其政治经济学,都是从小到大在课堂上必须学的东西。但是,我更想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最需要从马克思那里学的,恰恰就是作者在这本书中所做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死搬教条,要用发展的、运动的、唯物的观点看待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去认识我们当今的世界。

  是的,所谓现代文明已经变成了资本的狂欢,以资本自我增殖为目的进步强制已经把一切关系都变成了金钱关系,人类仍然走在不断异化的路上。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绝不是什么过气儿的明星,马克思主义也绝不是几句僵化的教条,于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普遍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绕不开的一个巨大存在,从它那里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