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804读后感1000字

读库1804读后感1000字

2020-10-19热度:作者:qjtides.com来源:奇迹文学网

话题:读库1804 读后感 

  《读库1804》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804》精选点评:

  ●人需要理性得以思辨 更需要想象实现认知

  ●跳过了亲王的文章,看<认同与自由>看得苦闷的时候,<伤痕>一下子激起了注意力。类似的故事看多很多遍,刊登的也是很短的一些画,但是表现力带来的感触倒是以前看的文字无法比拟的,真的,这种事情就不要发生好了。<流浪广州>里的李正龙也是过得潇洒,无处是他家,处处是他家。<私人文学史>解释了那个时代的匮乏,现在相对充裕了很多,但是很多人却不在意了。

  ●有时候真地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读库》的选文标准是什么……

  ●嘉靖律政风云:依然是以小见大。流浪广州:人真的可以这么「自私」的活着。比疯狂还疯狂的想象:平行宇宙,没有解释的明白

  ●最喜欢的是马王爷的开篇和平行宇宙的结尾,伤痕算是老调重弹了...

  ●這期文章的整體水平還可以,最喜歡的是傷痕那篇,嘉靖律政風雲看著沒意思,但我居然看進去了……

  ●除了《嘉靖律政风云》,其它都一般。《私人文学史》摘记:这世上除了那种慷慨激昂的文字外,还有一种清淡而带苦涩,幽默却又沉痛,回环婉转的文字存在。这种文字读起来没那么痛快,却让人回味。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说,就是“隐隐间又感觉着某种遥远而熟习的气息”。

  ●两篇法律文章,从东到西,从古到今分别论述。一篇平行宇宙的科普文,大开脑洞。这期读起来真的慢,但真的不一样。

  ●亲王《嘉靖律政风云》的看头比去年的丝绢案足,可能是因为人物比较少了,看得没那么晕。两年前看过周翠的《破案后》,一样的文风,因为内容少了些许猎奇性,就没看下去。天文台和平行宇宙也没看下去,不过读库出的几篇谢熊猫翻译的都还不错。流浪者自述很好,有种生活的韧劲在,我认为这是我所缺少的。

  ●马伯庸的《嘉靖律政风云》精彩至极,把《杨干院归结始末》的伏笔和悬念讲得跌宕起伏,像听说书似的。《伤痕》的连环画感染力很强,看得人情绪低落。《比疯狂还疯狂的想象》对平行宇宙的观点比较好玩,看得很有兴致。读库现在的内容比以前更丰富,转型不错。

  《读库1804》读后感(一):读库1804印象

  《嘉靖律政风云》:作品要写得好看,当然最好是故事本身是个好故事,有冲突、有反转、还能品砸出一点世间的道理。 《认同与自由》:小小一方头巾,居然扯出这么多事端。每份判词都能讲出一番道理,人权、宗教,日后只怕还有政治风向,都会影响判决结果。说到底,订法施法终究还是要靠人,最严苛的法律也有解读的空间。 《伤痕》: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每个人都带着时代的印记,我们有幸不是生活在最艰难的时代。 《流浪广州》:世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际遇。有些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只要那个人自己不以为苦,便很好。 《失落的天文台》:老物件的生命,系在一些特定人群的记忆里,当那些人不在了,物件也就湮灭了。幸而总有另外一些人愿意探访历史,写下留下一些文字,让老物件的记忆得以存续。 《私人文学史(续二)》:书籍极大丰富的今天,对于爱书人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但对于培养爱书的习惯却是负累。就像食物短缺时最馋吃,一旦敞开供应,嘴巴就刁了,滋味没有了,注意力也分散了。 《比疯狂还疯狂的想象》:科学的尽头像是要跟宗教和神话接轨。

  《读库1804》读后感(二):#2018·阅读记#71《读库1804》

  这一期读库有8篇文章。 最喜欢的是马伯庸的《嘉靖律政风云》, 去年他写的《徽州丝绢案》也非常精彩。 《认同与自由》中对德国各种情况的“头巾”案做了详细的判决描述, 站在客观外部看完之后, 感叹世界各种意识形态, 在不同人群的不同的角度看起来都有其合理性, 持有不同意识形态观点的人真的很难互相理解认同并包容。 经历二战的反思, 德国已经算是各种形态包容性最好的了。 《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山之作, 读库这次刊出的《伤痕》连环画是第一次看到, 真是催人泪下。 现在自己很回避看这类小说。 但政治家们应该时刻回望才好。 《流浪广州》看到一个台湾人的自我放逐, 在广州流浪了十几年的生活状态, 人生百态, 无所谓对错、好坏, 只是经历。 《失落的天文台》快速浏览,无太大兴趣。 《私人文学史》继续讲述文革时期阅读经历, 无兴趣。 不喜欢回顾悲惨历史阶段, 特别是离我此辈时间并不长远,如同我最不喜欢看清末历史一般, 虽然有点掩耳盗铃的心态。 可心里就是不喜欢去看这些东西。 那些永远活在这个阶段意识形态的人, 也很没意思。 《比疯狂还疯狂的想象》说的是平行宇宙的基础概念, 不如去阅读泰格马克出的几本书。 这篇文章只是泰格马克的简单摘抄版。 花三个小时, 看八个完全不同主题的东西, 挺有意思。

  《读库1804》读后感(三):一口吃掉,然后有回味在心头

  《认同与自由》作为法律专业从业者,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法律归根到底是一个权力体系,从事其中的人却很容易迷失在权利和义务的对境里:后面那一系列头巾案全都是2003年判例留下的坑……

  跟《嘉靖律政风云》对照着看,更容易发现法律制度的真相——所有司法的事情,到最后都是政治的事情。联系德国的头巾,还可以再多说一句,所有宗教的事情,到最后也是政治的事情。

  《比疯狂还疯狂的想象》,是最喜欢的一篇,从四个层面讲平行世界,逻辑清晰,结构漂亮,实在精彩。最难的是又多说了一点,关于我们要怎么样去看待一个猜想,以及,有些预测到最后相当于啥也没有预测。人类的想象力,通常是没有现实世界精彩的,只要你真的了解怎样去看。

  《流浪广州》也是非常喜欢的一篇,人有各种各样活法,浪子的生活,也一样有规有矩。说到底,不管怎么样去活,都要坦然面对自己,还得像个样子,体面得很。

  当时看这一篇的时候,一直想到电影《横滨玛丽》,当时在一席听导演中村高宽讲玛丽的故事的时候……他讲日语的我又听不懂!但是看PPT里面的一些图片和介绍,配合他的语气,还是完全能懂里面的意思。很多时候,很多故事,很多人的人生展示给你看,最后都是为了回答“活着是为了什么”。流浪广州的故事,也是这样。

  《伤痕》,其实之前美术馆展连环画的时候,看过《枫》,那时候看就是感觉一种惊心动魄的伤感——现在的人看那个年代的故事,真的是毛骨悚然的痛。同样地,看《私人文学史》,最大的庆幸是,现在有很多书可以读,真好。

  《失落的天文台》,小中见大,其实是一部新中国科技史,随着光环境的变化,其实也是一部北京城市变化史。

  《读库1804》读后感(四):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804》

  近期,乾隆与华盛顿同于1799年去世这个冷知识又被翻出来,引发各种比较。两人虽生活在同一年代,可心理状态、精神风貌却完全属于两个时代,根本就是古代人与现代人的差别。

  其实不止两三百年前的乾隆,我有时面对一些时事,看到社会的运行逻辑一成不变,也觉得自己生活在古代。比如2017年河南省“中考数学二十一题”事件,最终不了了之,没有道歉,没人负责,而省内外各类媒体,也没有跟进报道此事。

  换位思考下,如果儿子马骁使用第二种解法,得出第二种答案,亦即利益获得者,我们至少不会像那些家长一样,得了便宜还卖乖。写作《中考魔方》时,事情已过去半年,仍心意难平。抚慰内心的,是老六的这段话:“凡他人承受的,必会落在你身上。……人这一辈子,其他人要承受的伤痛、挫折、迷茫、无助、绝望,你也一样都少不了。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

  还有《读库1702》里马伯庸的《徽州丝绢案纷争》。《读库1804》里他的《嘉靖律政风云》,与前文一脉相承,对相关案件文献爬梳后,以单口相声式的叙述,呈现晚明官场心态与民间生态。不同的官司背后,是一样的处理方式:官员出于仕途考虑,以平乱维稳为先,而非公正,或和稀泥,或拿意识形态压人,司法问题,政治解决;百姓深谙官僚秉性,遇到纠纷,有理没理,先行折腾,往往得以按闹分配。人心若此,千年未易。

  太阳底下无新事。2018年高考后,全国统一卷(Ⅰ卷)理科综合单选题第八题又引起巨大争议,事涉十个省份的考生,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左右。而各省招生办公室也先后发布公告称,经专家评议认定,该题本身没有问题,但不同考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试题选项会有不同的理解,综合各方面意见,考虑高中教学的实际等因素,经研究决定,在评卷中,对该题单选A或单选B的,均给六分。

  网上一时又是一片撕裂声。

  【刘勃先生对本文亦有贡献,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