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看法》读后感精选

《南方的看法》读后感精选

2020-10-19热度:作者:qjtides.com来源:奇迹文学网

话题:北方的观念 读后感 

  《北方的观念》是一本由[英] 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dson)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方的观念》精选点评:

  ●对中国古代的引文好多是错的= =

  ●北方仅仅代表着空旷、脆弱、荒凉、边缘化和野性吗?作者用跨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人类学的视野,展现了北方的多样性。不过,西人写的东方真是太隔膜。btw,三联文生译丛一直是最爱,近年选书好像很少了。

  ●这种严重英本位的博客式快餐读物真的值得引进吗……

  ●百分之亿百是我想看的书,而且很好读。北方情结多年,一直好奇着难道没有人研究一下“北方文学”和“北方艺术”?很希望今后也能形成自己的一个更modern的“北方的观念”体系,里面一定会有手岛圭三郎和阿伊努文化,可能会偏自然主义一点。

  ●我的妈啊,这哥们儿太能掉书袋了。(被砸在底下

  ●牛津教授的小书。以文本、绘画、建筑以及亲身经历来接近北方(没有音乐),像是关于北方的“资料集”。书中事例、作品涵盖北欧、英国及中日诸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包罗万象,其中不少观念随未进一步展开,但依旧极具启发性(给后面的研究者留了点空间)。然而,本书也因范围广、内容杂而显得没有连贯性,开放的结论也让人觉得有些疏浅(其实是你自己懒不愿意自己去发掘)。翻译流畅,但依旧有少量低级编辑错误。

  ●作者能就“北方”这个概念发散开,搜集这么多有理有据的文本和资料,很不容易了。相比来说正在研究“南方”的我就因为这个发散思维不够而强烈感受到了论述的单薄。此书算不上学术作品,大抵可以算是游离着论证的文化性散文一类,适合茶后泛读,还挺有滋味的。

  ●文字很棒,内容比较散,或者是自己还未有写书人的连贯思维。

  ●有趣的是有关中国诗词中“北方”的取材基本都集中于40-60年代由外国人翻译的作品,并没有参考选用近年来中国人自己翻译成英文的著作……引用最多的是Arthur Waley(1946,1959,1963)。还有袁家骅(1947)翻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当当

  《北方的观念》读后感(一):北方的魅惑

  北方幅员辽阔,而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其全面详尽的阐述……戴维森笔下的北方是一片广阔、具有挑战性的土地:令人心生卑微感、不断变换、质朴、空旷、脆弱、荒凉、边缘化、真实——如戴维森所描绘的,北方永远充斥着“绝对艰巨的美”。

  ——Ruminator Review

  从古老的挪威英雄神话到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从伯格曼的电影到埃里克·拉斐留斯的画作,从纳博科夫的赞巴拉到西蒙·阿米蒂奇的约克郡,戴维森发现,北方被视为亡灵出没之地,流放和惩罚之所,处于人类的对立面。但荒芜的北方又是美丽诗篇的灵感来源,冰、水晶、钻石和玻璃是如此相似,不断出现在所有北国的历史中……

  对这样一个宏大且变幻莫测的主题,戴维森在展现其博学多识的同时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相比之前那些北上的诗人,他的文字毫不逊色,令人惊叹。

  ——The Observer

  《北方的观念》读后感(二):492张资料索引卡拼凑出一首关于北方绝望的歌

  2星半。由于新冠肺炎在家实在无聊,我创建了一个豆列研究并吐槽了一下作者援引的这些原始资料(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2789902/)。应该不会完全都整理出来,但是通过到目前为止的整理已经能看出作者的初心和后拉渐渐走上的歧路。作者本人作为文学教授主要关注的方向可能是英国的诗歌,但是他同时也是一名艺术爱好者,当然视觉艺术本身就有一种诗化的特性。

  可能是近年来阅读体验最差的一本书了,一本389页的书竟然有492个尾注。不愧为牛津大学的讲师,492张资料索引卡拼凑出一首关于北方的歌,可想而知内容的连贯性是很差的,也没有提出任何自己原创的思考。有一些章节给人一种感觉是既然已经收集了这些素材,与其舍弃掉不如东拼西凑写成一小节吧。第三章的很多段落尤其如此。

  这本裹脚布一样的“长论文”名义上的主题是——北方既是为黑暗所笼罩散发着邪恶气息的不毛之地,又是单纯种族安居乐业的淳朴的幸福之所。但对这500来个索引资料和原文通读后,明显可以感到作者确实是对北方有一种执念,但是其实真正深入研究的部分只有几名英国的诗人和英国的艺术家。关于这些诗人和艺术家的参考资料从原本的作品到传记,到其后代的回忆录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的引用都非常充分。而对于其他内容的引用通常都是单一的,为了学术的严谨性而引用。饱受欧美人文学科训练折磨的人都熟悉为了让论文更加丰满,苦心孤诣地在图书馆和数据库里找一位已经发表的前辈的一句话来引出自己绞尽脑汁想出的论点的做法。同时很多的引用质量也让人头疼,对于英语世界近现代的资料的引用还算清晰明了。对于非英语世界如荷兰语和法语诗人的引用和对古代大阿尔伯特和苏格拉底等人的引用简直有些迂腐,作为一本英文写就的散文?论文?,不引用通用的英文翻译版本,竟然要找到荷兰语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出版的原本进行引用,有些引用的出版物的obscurity和所提供的信息的可信程度已经让人感到可笑。

  当然这次艰苦卓绝的阅读也并非没有收获。

  首先,作者的视觉艺术品味其实相当不错,从艺术电影到当代艺术再到到比较low brow的战地艺术和设计艺术都有比较好的积累,如果有时间细细整理出作者提及的艺术作品,观其本貌,并不失为一次很有意思的“卧游”。这些内容以后有空也会慢慢整理到豆列里。

  其次,对“诗”这一艺术体裁的理解,其实很难通过其他作者学者和理论家的衍生作品和研究作品去欣赏,以后见到这类的书一定要绕行。这次算是被作者的产品经理骗了。

  最后,在新冠肺炎爆发期间阅读这本书的一种特别的感受,也是所有非虚构写作者应该引以为戒的感受,在具有时效性的写作操作中,观点是最没有价值的,所有的观点都可能被新出现的事实所推翻,最重要的就是事实和信息的质量和强度。而作者书写的这种“北方的观念”这种历史性的永恒性的主题,没有有力观点和见地,而只是详实地堆砌考据证据也是毫无意义的,越是深奥而抽象的议题越是需要哪怕独断专行的导航蓝图,否则拔剑四顾,所谓“真北”根本无处可寻。

  《北方的观念》读后感(三):如果刻薄来评《北方的观念》

  可以说,这是第一本被公众号推送序言喂了安利的书。

  不得不承认作者见博识广,文字也具有足够的艺术性,但是在现在的我看来,这不过是一本用堆砌来说明自己主观印象的材料库,其中缺乏足够的逻辑说明和逻辑连接(注意,不是缺乏,而是不够)——或许是文笔的掩盖,或许是材料的喧宾夺主。

  对于其中多数的作品是我所陌生的、不熟知的,因此也无法判断作者的描述是否和原来的作品相符,也无法知晓作者偏于文学、感性的描写是否真正明确地反映和表达了作品原有的意思,而这些论断是否准确,也是我在才疏学浅的情况下无法知晓的。但就像梅棹忠夫所说,读者所理解的、读者觉得重要的,并不一定是作者所思所想,甚至有时会南辕北辙。看到如此大量的介绍与二次解读,我想其中损失的、误解的东西一定是不少的,故而阅读过程中总是会抱有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导致读起来时是提心吊胆和惴惴不安的一种状态。

  此外,作者一方面渴望拥有更宏达宽广的视野,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的所见所知——大部分的内容仍旧集中在作者所熟悉的英语世界中,对于远东(尤其是俄罗斯和中国)的北方却是缺乏足够的积淀和笔墨来进行描摹。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仍旧选择将其列入书写的对象,使得作品某些部分颇有狗尾续貂画蛇添足之意。并且作者似乎没有逃脱先入为主的圈套,远东和欧美的北方有着天差地别,但是作者在书写时却抹去了两者巨大的不同而仅仅着眼于那些微小的相通之处,事实上权且抛开这种把材料进行一轮主观筛选(即不符合既有框架的统统剔除)的行为,作者仍旧没有注意到“ 表面的相似可能只是两个完全不再一条线上的体系下的暗合”,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本书带给人浅浮的意味。

  本书可能最为让人惊叹的在于其对于材料的广泛收集和串联,这种知识面的广博是确实足够吓人的。但是这种见识的广博又在一定的情况下掩饰了思维的短板和僵硬。“北方”,正如作者所言,是一个弹性很大的话题,但是本书却没能充分地展现出“北方”的包罗万象,有一点即作者忽略了这是一个“相对概念”,而将其框定在地理和气候定义上(比如接近北极,有极长的冬季,气候寒冷恶劣等)。作者几乎是缺乏对于这样定义的说明,这是本书很大的一个败笔——乐于撒大网但是没有钓大鱼的能力。

  除开上面讲到的这一点,或许是出于自己的认知——会认为北方更多地和历史、国家、边疆、人生息息相关,甚至至关重要(比如北疆对于中国而言意义和意象是极为复杂的),但是作者多数选择从各种作品中得出结论,而有意无意地忽略、虚化了在北方真正生活的“人”的形象、经历和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我们没有足够的把握和肯定说,我们借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时,看到的是“真正”的“那个”世界,而非依据我们的思维改造而走形的情况。就像透过两面不一定平整和透明的玻璃看东西,这样得出的观察和结论真正可以让人信服吗?明明是有更为直接、相对可信的材料可以使用,为什么要选择采用会引起争论并难以说明的材料呢?这一点是值得审视和思考的。

  事实上只要稍有写作经历的应该都会体会到,著作并非易事。很多时候批评家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旦自己动手实践,很多出现的问题会更加离谱和密集。综上来说,本书文字功夫上的煽动性没有能够好地填补(或者说是配合)它的文采斐然与博通古今,如果可以,我更愿意将其看做一本关于“北方”的推荐作品单,不过这长长的单子有着极好的文学素养,并且往往使我在瞌睡迷离中受益匪浅。

  《北方的观念》读后感(四):一本关于北方的博物类书籍

  九月主题——“期待”,收到了选书师寄来的《北方的观念(地形、历史和文学想象)》。

  1967年,有一档广播纪录节目就叫《北方的观念》,非常创新、别具一格的节目形式。节目中没有旁白、没有主持人的串联,在固定的主题下,只有五个人声相交织,而且是五个从未谋面的人,而且他们的独白是通过后期剪辑拼在一起的。这放在现如今,也是很“朋克”,体制内的广播电台是完全无法做到的,私人网络电台还有尝试的可能性。

  我想书的名字应该来源于这档节目,书中也提到过两次,还引用了“《北方的观念》绝非普通的纪实节目,古尔德形容它是一首‘口头诗’,并称自己的剪辑技术为‘对位式广播’”等类似这样的观点。

  为了赶在十一之前完成任务,快马加鞭的翻完了全书,我会把它定义为一本博物类的书,梳理了不同地域中对“北方”的传说、文学、诗、画,重点还是欧洲人类的历史记忆和想象力,其中穿插的关于东方人对北方的描述,我猜主要是为了把书的格局提上去。但是提到北方,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权力的游戏》里的北境,地广人稀,独立王国,守夜人永远守护着北境长城,长城以北只有野人、异鬼,既有形而下的色彩,又有形而上的意义。

  全书是围绕两个截然不同(且针锋相对)的观点铺陈开来的:即北方为黑暗所笼罩,是散发邪恶气息的不毛之地;抑或相反,北方是淳朴的幸福之所,呼啸的北风后面,善良的人民安居乐业。说文艺点就是:围绕失去自我或找到自我,把各种正面、负面的引用交织在一起,搅乱你对北方的期待,让你更感困惑。

  书里对中国的记录,我做了一点摘录:

  1.P44 纪尧姆.波斯特尔与1561年出版的非正统著作《宇宙结构百科全书》对这一传统(所有灾祸皆有北方发出)进行了总结,认为古代以色列失踪的部落来到了中国北部的阿扎罗兹……

  2.P46 中国神话亦将北方视作不祥之地。志怪古籍《山海经》中就描述了在极北出没的怪物:鬼国在驳马国西六十日行。其国人夜游昼隐,身著浑剥鹿皮衣,眼鼻耳与中国人相同,口在项上,食用瓦器。还提到,中国古人认为,北方“阴森寒冷属水为阴,有鬼怪居住期间”。

  这一段的引述不知道是否正确,鬼国在《山海经·海内北经》中的原文是:“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意思是鬼国在贰负神尸象的北边,它长着人的脸,只有一只眼睛)。而“鬼国在驳马国西六十日行。其国人夜游昼隐,身著浑剥鹿皮衣,眼鼻耳与中国人相同,口在项上,食用瓦器”这段是出自唐代的典籍中。反正都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古北方一国名,没错,大概在北西伯利亚那片。

  3.P85 中国也有类似的记录,将北极仙境与冥界联系起来。东方朔就曾表示:臣游北极,至钟火之山,日月所不照,有青龙衔烛火以照。山之四极,亦有园圃池苑,皆植异木异草。有明茎草,夜如金灯,折枝为炬,照见鬼物之形…..亦名照魅草。采以藉足,履水不沉。

  4.P88 中国就出现过对这种现象(极光)的精准摘述:“满天红云,十余条白色缎带镶嵌其中”。

  这个引述完全找不到出处哎,我感觉这句话描述的更像是火烧云。

  5.P223 在中国传说中,鬼讨厌晴朗的冬天,冰灯发出的光会让它们逃之夭夭。

  6.《第三章 地形》中的“日本和中国”篇。

  书中附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作者真是费了心用了心,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副画,屋外暖暖的煤气灯光,屋内安宁的女子做着针线活,平凡真美。然后,北方再美,也总有远处的冰山,提醒着你现实生活中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