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笃的肉身》典范读后感有感

《病笃的肉身》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19热度:作者:qjtides.com来源:奇迹文学网

话题:垂死的肉身 读后感 

  《垂死的肉身》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罗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垂死的肉身》精选点评:

  ●一头一尾都好,中间突然转到珍妮的历史,直接看睡着。也能明白作者的意图,但真的喜欢不起来,性爱描写(控制与被控制)比政治思考好看很多。这版行距真是惊人,在间距里甩着一行字跳大绳都够了。

  ●你以为他在讲性爱冒险,他给你讲秩序与乱序,讲社会学的问题,讲宗教,你以为他在讲秩序与乱序,他给你讲这是使人破裂的爱情,你以为他在讲使人破裂的爱情,他讲死亡。

  ●把它放入年度十佳之一。菲利普-罗斯写“衰老”,却是在写“生命最后的激情”;写“肉体”,却是在写“真心”;写“越轨”,却是在写“忠诚”;写“兽性”,却是在写“被性爱激发的温柔本性”;写“垂死”,却是在写“渴望”。

  ●肉体逐渐腐朽的教授(62岁),年轻鲜活的女学生(24岁)。年龄地位差距迥异,情感复杂理不清,肉欲碰撞不对等。《垂死的肉身》全书口味都有点重,但7.3的评分有点可惜了。

  ●确实是非常厉害非常真挚的作品。通篇“死”与“肉”,却不让人感到大道理的晦涩或话题的狭隘,他有他的妙处嘛。

  ●1.情欲场面写得非常好,《应物兄》《无名指》《既生魄》们应当组团来学习。 2.本人的衰老,好友乔治的死亡,情人的癌症,在衰老和死亡方面有相当动人的描写。(尤其是乔治死前的同性之吻:“他的嘴里没有肌体坏死的气味,没有令人作呕的异味,也没有任何其他恶臭味:只有暖和而无味的呼吸,活人的纯香味,还有两片干燥的嘴唇。”) 3.援引豆瓣er(cannonball)的评论:你以为他在讲性爱冒险,他给你讲秩序与乱序,讲社会学的问题,讲宗教,你以为他在讲秩序与乱序,他给你讲这是使人破裂的爱情,你以为他在讲使人破裂的爱情,他讲死亡。 4.新书,1月刚出,正准备买实体,感恩蜗牛可让我先睹为快。

  ●跳着读完/ 老人 和 垂死的年轻人

  ●上海译文的这个行间距,很宽,很适合思考大卫·凯普什教授狂热自大的性爱观的根源。

  ●你以为是在讲性爱,其实他是在讲死亡,以及人的意志。

  ●枯燥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一):垂死的肉身

  也许是中美人与人之间对感情的不同认识,也许是作者想表达的内心世界并非是文字表面的意思!对于性爱层面的无奈是任何感情都无法弥补的!到了这个年纪还想得到少女的青睐,那得依赖多么强大的外界因素呢?给人的感觉就是本书讨论的只是情爱,其实是错觉,应该有更深层的原因,就等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了!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二):肉身浮沉

  控制男性冲动并且告发它?她们没有接受过那种思想观念的教育。她们太爱开玩笑了,谁也无法向她们灌输任何敌意、憎恨和怨气。她们接受的教育是本能意识。她们对以新的监管形式、新的控制制度和新的一套正统信仰取代旧的抑制、禁止和道德教诲不感兴趣。她们知道去什么地方能得到快乐,而且她们知道怎么无所畏惧地放纵情欲。……堕落的不是性——而是其他。 ——《垂死的肉身》 这是一部诚实的对“肉身”的概念在社会文化的浪潮中的浮沉所作的剖白,它是情感细腻之作,亦是愤世嫉俗之书。 上世纪六十年代,伴随第二代女权运动,社会文化同时遭受“性解放”革命的巨大影响。这种看似打破“性阶级”的自由主义,却因缺乏根本的思想深度,致使今日我们也能感受到的道德和情感价值动摇。尽管旧的管制忽视了人文主义精神,然而,新的意义体系也没有得到建立,追求及时行乐的观念使得“肉身”这一概念变得越发浅薄。 耐人寻味的是,为思想和情感行使代言权的是这肉身,而同时,浅薄的观念影响又要求我们不要看重肉身,为了配合某种时代性,大家都要假装能从激进的自由中能获得满足,可是,“性”是解放了,然而它所代表的情感价值也被稀释了,“自由”如果代表的是对自我的肆意挥霍,那么它不过是为了掩盖让人羞愧的空虚。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三):一种垂死一种爱

  故事始于老套淫乱的师生恋,一个年将花甲的老教授向学生卖弄自己的修养和学识,肆意与年轻女学生上床。在某一次,一个垂死的衰老肉身遇上一个垂死的年轻肉身,在性与爱的纠缠中擦出教授的各种想法:教授对爱的重新思考,对年轻和年老的思考,对死亡的重新定义。在近花甲的高龄时爱上了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学生,他体会到嫉妒,他终于领略到性是男女关系之间的博弈,是利益关系上下风的争夺。

  年轻垂死的肉体在失去肉体前醉生梦死般拍着裸照,展现肉体的美好。在将死之时,人类返祖般回忆起那些记忆中模糊的点滴并想要去追寻;在将死之时,人类总无可救药陷入恐慌,在此时以为作者会探讨所谓人生价值,但作者却转开了,反而转谈爱。

  作者对从一而终的爱情或是最终承诺一段婚姻至死的人好像都有点讥讽的意味。大卫教授的儿子肯尼恨他的父亲的始乱终弃,可他也在一次意外让女孩怀孕并且由此陷入婚姻的枷锁,并且在婚姻外拥有情人,有着和他父亲一样的浪子心,这颗浪子心明显无法解开枷锁,他永恒地持久地一次次地陷入痛苦。大卫教授的朋友在临死之际亲吻他的妻子,而妻子竟然觉得他那时心里想着另外的女人。

  教授在淫乱的师生恋中寻求快感,却轰烈无悔地陷入真爱,爱上一个失去了有着他曾经最爱的乳房的女人。割去乳房似乎象征着割弃性,在垂死之际,性爱如乳房般割舍掉了,真爱则会给化疗后脱去秀发的光头一个吻。

  书中或多或少讽刺了现今当代人借着自由而声色犬马的性解放和各种为了驳斥传统而出格的行为。作者严肃地认为:“关键在于你不应该认为为了逃避传统习俗的束缚你非得令人不可思议地成为‘垮掉派’成员或波西米亚人或嬉皮士。成功地逃避传统习俗的束缚不需要有与你的性情和教养格格不入的夸张的行为举止或古怪的穿着打扮。根本不需要。”

  作者喜欢在故事中穿插很多思辨,包括对垂死和死亡的理解,每个人都是垂死的,而又因为死亡的无处可躲不可预测,这样一看每个人又是永生的。作者喜欢打碎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又对过分离经叛道持反对态度。尽管通篇似乎看得出作者对所谓真爱的不屑,对性爱的鼓吹,鼓励每个人都出格干事儿,可结尾大卫仍旧是流于平庸找到真爱。

  作者思绪纷飞,一些观点和论辩很精彩,但一些人物和故事出现地莫名其妙,看着有点闪回的感觉,我不喜欢;并且穿插着一些色情描写,实在是没必要。

  《垂死的肉身》读后感(四):身体所包含的人生故事和头脑一样多

  读注释就不难看出罗斯的作品有展示特定历史的成分在,将人抛掷在历史背景下赋予了作品更深的意指。(尤其是第八章)当然,这些描写是为了协助塑造人物,故事的主线、罗斯的落点始终在“垂死的肉身”。

  这个垂死一方面是衰老造成的垂死,一方面是疾病造成的垂死。衰老以入侵年轻的姿态呈现,老少身体间的博弈突显了年轻与衰老的矛盾。而年轻美好的肉体却被缚上了疾病的套子,康秀拉得的不仅是癌症,而且是乳腺癌,“请注意,这是乳房。这不是一件小玩意儿。”这两种垂死都是在性的关系中被激化出来的,两者的“自我”在这种关系中得以确认。

  之所以说只是性关系,是因为两人在情感上更像是一种自恋,对方只是他们达到自身的手段。值得玩味的是,结尾处这个六十二岁糟老头子的喃喃自语,“但我必须得去。得有人和她在一起。”“她会找到人的。”“想一想吧。再想一想。因为一旦你去了,你就完蛋了。”如此简洁而下意识的三句话,就将整部小说缠绕不清的情感交代出来了——他终于开始考虑她的境遇,她的需要,他担心她;可他的嫉妒心是如此强烈,或者说是年纪(身体)的自卑感作祟,让他始终无法在心理上与她达成平等;这种自卑感又化为一种自私与自恋,他仍想要保持她的身体留给自己的美好幻想,这对他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他们之间关系的本质。至于他到底有没有去,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其实大卫与康秀拉的关系在大卫与卡罗琳身上似乎呈现得更诚实些,这两对关系形成某种对比,虽说卡罗琳这位优秀的女性“只和最优秀的人睡觉”,但大卫在卡罗琳面前显然更为自信,在男性眼里,吸引人的只有肉体罢了,头脑不那么重要,沧桑的经历只会增添男性在面对这个女人时的优越感。(可见罗斯不喜欢女性,甚至是厌恶女性的,他只关心“美好的身体”带来的感官刺激。)

  有一段乔治对大卫的点评很有趣:“你违反了审美距离的规则。你把和这个女孩之间的审美体验情感化——你个性化了这种体验,你情感化了这种体验,因而你失去了对于你的欣赏来说至关重要的距离感。”从这妒意满满的语言,以及乔治对大卫的关心来看,很像同性恋者,尽管他说是最好的朋友,但请注意,是唯一最好的朋友。若把这段话看作是大卫心里所想借着乔治之口说出来,那便是他身体不由自主,无法抵抗,却又无比清楚自己没法获得。

  当肉体变得迟钝、衰竭而自知不再有吸引力时候,人才能更清晰地意识到欲望的存在。老人的身体让爱克制,也使得这种爱更深沉更无解。在精神和肉体的距离感中垂死挣扎,审美法则已经被不可遏制的欲望吞噬,变得微乎极微。反过来理解这句话,只有你违反了审美的距离,把审美个性化、具象化,你才会真正得到审美的体验,就像前面说的,只有在深夜乱序弹奏贝多芬时,你才真正进入创作者的状态中。在这里引入旁人的评述,看起来他深悟其道,想要拯救困顿、帮助跨过心里的坎儿,实则却显得有些可笑了。

  结尾章妙绝,被死亡和衰老威胁的两人观看着属于他们所在的世界的狂欢,但这个世界又与他们切实的情感体验拉开了距离。现实秩序被这种生命的无情和无序打破,变成了荒谬的歇斯底里大狂欢。更在乎的一定是更加得不到的东西,年轻时候更在乎过去,认为过去的东西因为再也回不去而重要。衰老和死亡让人开始更在乎未来,因为自知余日无多,每一个明天都是希望(又多活了一天)与绝望(余日又少了一天)的矛盾并存。

  老人肉体的钝感,欲望的衰竭,希望的虚幻,上升到年轻肉体上没有盼头地,残缺着一天一天过下去,在绝望的深渊面前惶惑。其中的性描写,更多的是体验和观看,而非绝对的沉浸,这是对性的反叛和质疑,更多是审美性,审美肉体,赋予衰老、疾病和死亡以审美价值。如小说开头那句“身体所包含的人生故事和头脑一样多。”这便是垂死的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