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奼女》影评摘抄

《玻璃奼女》影评摘抄

2020-11-19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玻璃少女 影评 

  《玻璃少女》是一部由黎妙雪执导,郭善璵 / 羅烈 / 吳家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玻璃少女》精选点评:

  ●挺好的独立电影

  ●

  ●青葱岁月,总有大叔相伴。

  ●我不禁问,因为有些时候,其实我过了这个时期未?

  ●少女很像奥菲利亚

  ●好看

  ●音樂很驚豔,誰做的,哦?亞里安,好的, 那make sense了。

  ●对美少女飞叶子的片子无抵抗力啊

  ●好喜欢女主角啊,样子好特别,虽然有时候串到好讨厌。她跟胡仔之间的微妙的温情很牵动人心。

  ●边缘青年和代沟的题材,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寂寞中渴望陪伴又怠于给予信任。女主嗑

  《玻璃少女》影评(一):《玻璃少女/Glass Tears》

  日期:2001年9月12日

  玻璃少女是一套赏试去讲述心灵世界的电影,听到以《美丽在心头》的音乐作结时,才真正看到阿瑞安的音乐对这电影完整性的重要;当然最后两位主角胡伯跟阿P在溜冰场上玩耍的片段是当时绝对不能缺少的。

  说回内容,零碎的片段像音乐特辑,也像在玩实验的。故事很新奇?不是,是日常生活时常会发生的事:透过现在认识的人而认识了别的人。在这里比较特别,那位中间人──阿初是未曾正式出现过的。所以这颇有新鲜感,加上这对因此而新相识的朋友在年龄及人生经验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

  在人物方面,电影极大部份时间也只是主角及配角的戏份,根本没什么〝咖哩啡〞及其它〝人〞气。这样能使电影中那份孤绝感加强,角式的情绪起伏也便为深刻;连画面也顿时变得简单美观,同时也切合了整套电影比较单一和宁静的风格(像一个另外的世界,不存在或封闭的空间,给人稍微有超现实的感觉)。

  不少社会家庭问题在电影中也提及到,轻描淡写两夫妇〝淡了〞的关系非常到肉。青少年问题就好像禁止滥用药物的宣传教育短片般无突破。

  有一幕阿P与初从遇,左右平均的画面构图配合两人的衣着颜色,相对色:一红一篮、一冷一暖非常冾当。也像征了二人像是已互相取代了的心灵世界。顺理成章…胡伯跟阿P各取其所,大家也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出路,暂时逃离现实。

  或许有人说:这里根本没那么多比喻,只是你想得太多,或是断章取义。如果你有这种类似的想法,你便会说:这的确是音乐特辑,实验电影罢了…就是那么多!

  《玻璃少女》影评(二):并非无厘头

  在内地,他们被称为80后和90后。在香港叫什么,我不知道。

  对于香港女导演,大部分人都知道张艾嘉,张婉婷,黄真真,许鞍华……但还有一个名气口碑都小很多的女人,她叫黎妙雪。如果不是有了这部《玻璃少女》,黎导演一定会被我打下十九层地狱,就像她导的那部《地狱的十九层》。

  《玻璃少女》是2001年的作品。主演是个叫郭善屿的女孩子,长发齐腰,眼睛大,嘴唇肉嘟嘟的,不太出名。她饰演的那个香港女孩阿P,脸上始终带着桀骜不驯的神情,好像对谁都不满意。在电梯里讲脏话,嗑药,才十六岁就有副穷途末路的模样。

  在嗑药后的幻觉里,天空中飞翔着金鱼,在阿P的四周,在目力所及的地方,她伸出手去触摸,双手却失落的停在半空中。这么敏感的电影,让我相信黎妙雪也曾经是个同样敏感的女生。

  电影的末尾,任性如阿P也始终面对了自己。往后的日子还那么长,打起精神又可以从头开始。我总是喜欢香港的一班后生仔,原因也不外如此。管他怎么落魄沉沦,一觉醒来又可以做好人。至于那个曾经敏感如阿P的黎妙雪,我只是在想,她是不是还记得自己曾经导演了这样的一部电影?她是不是也曾经历了多舛的青春?她会不会后悔成长为现在的自己?

  香港并不是青春片的温床。它太清醒刚烈,并不适合青春期的梦幻和失落。但香港人的青春电影往往惹人喜欢。即使是风格现实的《六楼后座》,残酷清觉的《香港制造》,甚至是蔡卓妍那一班青春偶像的胡搅蛮缠,都清清楚楚的传达着一种港式青春的进取观念。

  就算青春是这么无能为力,捱过去,早晚被疼返。

  《玻璃少女》影评(三):Lost in translation

  黎妙雪的《玻璃少女》通过一个很平淡甚至有点乏味的寻人故事来描述让人心有余悸的人际疏离感,其力量之狠,形式之极端,在我所看过的影片中是少见的,回过头再看蔡明亮的一些片子,我发现阴雨绵绵的台北比起银光闪耀的香港来似乎更有人情味儿。台北的孤离是历史形成的,是一群找不到归属感人的同病相怜。而《玻璃少女》所呈现回归后香港的飘零状态,却很做作,很矫情,片中强烈的孤岛意象强行把影片推进了政治性的领域,导演目的何在,我不得而知。

  似乎有意强调现代人际关系危机感的出现是政治的衍生品,香港本土的问题少女和来自大陆的老公安之间由猜疑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粤语和普通话的交流是能友好融洽地进行下去的,讨厌“红塔山”的少女最终也接受了这款让她曾呛得难受的大陆香烟,这些细节昭示着一个祥和的共存环境。

  至于胡伯的大陆公安身份,设计得太过刻意,胡伯的拳击技能俨然成了暴力解决机制,几拳便能放倒街头小混混的威猛让人避之不及,望而生畏,这是不是又在说明政治作为一种强制意志力的过度施用呢?

  片中最后才露面的女主人公阿初(其实真正的女主人公并非阿初),仅仅是以主动回归者出现的一个安慰,她填补不了苦苦找寻她的亲人心里的空虚,正如片中捉襟见肘的政治隐喻填补不了影片内涵上的空洞,至于片中各种人物间的貌合神离,仅仅成了脸谱化后虚张声势的表情而已。

  片中最让我触动的是刘以达饰演的父亲,表情木讷的他总是提着箱子,似乎要去远行,却总见他在街头流转,或孤独地坐在站台上拉他的手风琴。或许他想逃离,却不知道该逃往哪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感被推向了一个无限大的空间,这是人类的一个通病。

  评论界给了这部心事重重的影片较高的评价,也许冲着它是由一名女性导演执导的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独立电影,除了敏锐细腻的触角之外,影片最大的特色还是那层灰色调的诗意,典型片段如P仔嗑药后的那场幻影。黎妙雪是近年来香港崛起的不可多得的独立电影制作人,她的出现至少让我们看到了香港电影的另一种走向。

  影片涉及到的青少年问题让人想起陈果的《香港制造》和刘国昌的《无人驾驶》,但导演的女性特质削弱了鞭笞社会现象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