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集(高低)读后感100字

九章集(高低)读后感100字

2020-11-1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九章集(上下) 读后感 

  《九章集(上下)》是一本由[古罗马] 普罗提诺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9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章集(上下)》精选点评:

  ●太一、理智、灵魂。

  ●普罗提诺对现象界的分类已经很清楚了,描述也细致入微,还有着强大的思辨力。更感兴趣的是对人性、灵魂、理智以及生命物的思考。这时候,哲学还没有谈到意识,主体,理性、自我什么的。

  ●九章集和工具论,读的最慢,学的最多。

  ●中世紀的預備。

  ● 新柏拉图主义

  ●评分通常都指代对我的启发性,书本身的价值,无能评价^_^。

  ●我爱普罗提诺,我爱全译本,我爱国图。

  ●Enneadum/九章集

  ●很神秘,美得令人窒息

  ●very classical!

  《九章集(上下)》读后感(一):在孤独中遁世

  太一至善。

  至善是动因。

  以理智为工具,把握理性原则,用灵魂认识感知和理知世界,或是部分或是整体,或是无限或是“一”,摒弃低俗,追求平静的快乐。

  最重要是透过外在质料和形式去寻找内在的真正自己。

  这和刚看过的kung fu panda不谋而合 哈。

  最喜欢那句话,从孤独走向孤独。

  在孤独中走向遁世。

  《九章集(上下)》读后感(二):厌恶身体的普罗提诺的《九章集》

  听完主要内容概括,没有看过。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作者普罗提诺也是第一次听说,又是哲学相关的,怕听不懂,但好奇,就听下来。 我听完记住了三个主要内容。普罗提诺研究的东西,他的生平,他的影响。 普罗提诺是贵族,28岁开始学习哲学,一直教书为生,在40几岁后开始写书,阐述发展柏拉图的哲学理论,65岁去世。

  他主要的功绩是阐述发展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有点像朱熹王阳明等后人注释孔孟之道。他提出了所有存在,可分为四个层面,太一,理智,灵魂,包含肉体在内的有形物质世界。 最高级别是太一,类似宇宙奇点,是所有物质的起点,没有时间空间。类似中国道家的“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 太一流溢了就是理智。

  在普罗提诺看来,太一是绝对充盈、绝对完满的,所以就会从它里面产生出其他东西,就像水满了会从杯子里溢出来,从太一产生其他东西的过程就被普罗提诺称为“流溢”(流水的流,溢出来的溢)。在这里普罗提诺用太阳作为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流溢的过程。太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充盈和完满的,它会很自然地发出光和热,从太阳里流溢出来的光和热,产生和滋养了地球上的万物。而从太一之中流溢出来的东西,就逐层构成了整个宇宙万物。在公元3世纪,普罗提诺当然不知道,太阳在发出光和热的同时其实是在消耗自己,他认为太阳永远存在,发出光和热也不会让太阳有丝毫的减损。同样,从太一之中流溢出宇宙万物,也不会对太一造成任何程度的减损。

  理智盛放了所有的观念感受。

  柏拉图最著名的学说就是“理念论”。他把全部存在分成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周围的感觉世界,另一个是超出我们感觉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里的东西才是真正存在,比如说白色的理念、勇敢的理念、美的理念,等等;而感觉世界里的一切都是流动变化的、不稳定的、不完美的,比如我们看到的白色,或者某个人身上的勇敢品质,都是因为理念才得以存在。但是在柏拉图的学说里,有一个著名的困难,就是这些理念到底在哪里存在?它们显然不可能仅仅在人的头脑中存在,因为人的思想显然是不完美的;它们肯定也不能飘在宇宙之中单独存在,因为“理念”总该是某个思想的理念。普罗提诺提出这个“理智”,就是要解决柏拉图遇到的困难,让所有的理念都在这个纯粹的、完美的理智之中存在。理念虽然有很多,但是它们在理智这里又是统一的,理智思考理念的方式是“直观”或者说直接把握,所有的理念都同时呈现在理智之中,这里面不需要任何推理,也就没有任何时间,在理智中只有永恒的现在,没有过去和未来这些时间维度。这就是普罗提诺那里存在的第二个等级——理智。在理智中有了思考者与思考对象的区分,因此不再像太一那样绝对简单了;但是因为理智是单一的,它同时思考的所有理念,所以理智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简单性。 理智流溢是灵魂。

  就像从太一里面流溢出了理智,从理智里面又进一步流溢出来了灵魂。到了灵魂这里,理智的单一性就没有了,产生了个体性,灵魂可以分为整个宇宙的灵魂、每个天体的灵魂,还有每个人的灵魂。

  按普罗提诺的说法,每个灵魂之中都有思想,但是灵魂中的思想不像理智中的思想那样是同时的和直观的,而是需要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思考,而且需要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进行推理。这样就产生了运动,而运动就需要时间进行度量。所以在“灵魂”这个等级上,宇宙里就又增加了很多东西,个体、运动、时间都有了。但是在灵魂这个层面上,还没有物质性的东西,也就还没有空间的概念。灵魂不需要与肉体结合,就可以独立地进行思考。

  太一,理智,灵魂没有好坏善恶之分,只是知晓真相存在,但是身体有,身体有欲望,有限制,让灵魂减弱了许多。

  从灵魂往下,一切物质性的存在都会有生成和毁灭,都处于流转变化之中,这样我们就来到了柏拉图所说的那个感觉的世界。在普罗提诺看来,存在的前三个等级,太一、理智和灵魂,都是永恒存在的,也都是完全善的,不掺杂任何恶。但是到了最低的等级,也就是物质的存在这里,恶的或者坏的东西就开始出现了。比如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本来都是善的,只是思考理念、太一这些完美的对象,但是当灵魂和肉体结合之后,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肉体的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过分的情感波动等等。 普罗提诺曾经体验过太一状态四次,因此很厌恶身体,厌恶身体拖累灵魂理智,因此他没结婚,厌恶生日,消极对待身体的欲望,吃得很少,晚年受各种疾病侵害也不去看医生。

  简单总结一下:普罗提诺的形而上学把存在划分成像金字塔一样的四个等级,从高到低,简单性逐渐减少,多样性逐渐增加。最高的“太一”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因,是绝对简单的;在“理智”里面出现了思想与对象的区分;在“灵魂”这个层次出现了个体、运动和时间;而在最低的“物质”层面有了空间、生成、毁灭,以及各种恶。

  《九章集》不好读懂,哪怕是同时代的哲学家。

  普罗提诺的思想实在太丰富。他生活在西方古代世界的晚期,在他之前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他又非常博学,广泛地使用了这些思想资源,包括苏格拉底之前的那些早期哲学家、柏拉图和他的学派、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派、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派,甚至还有早期基督教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九章集》里都有体现。

  而且,普罗提诺不是简单地引用前人的观点,而是把它们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所以,如果不了解其他那些学派,经常会不知道普罗提诺的很多话是什么意思,以及他为什么要那么说。其次,普罗提诺的这个思想体系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里面有很多看起来非常违反直觉的地方,甚至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元素。

  普罗提诺的母语是拉丁语,但是他用希腊语写作,再加上写得很快,写完了之后又从不修改润色,这就造成了一些错漏和模糊之处。所以说,阅读和理解普罗提诺,不仅一般读者觉得很困难,就是对于他的学生、同时代的学者,以及如今那些专门研究古代哲学的专家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普罗提诺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普罗提诺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了柏拉图,也培养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弟子,继续用他开创的方式理解柏拉图。这样他的学说就逐渐成了理解柏拉图的标准方式,主导了之后1600年人们对柏拉图的理解。

  直到19世纪中期,哲学家们一说起“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其实说的都是通过普罗提诺这个“滤镜”理解的“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那些深受柏拉图影响的思想家,其实也大多是受的普罗提诺的影响。

  这里面就包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伊拉斯谟、托马斯·莫尔,现代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贝克莱和现代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莱布尼茨。当然,还有在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主导欧洲大陆哲学的“德国观念论”,这个哲学传统里面所有的重要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再加上和他们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歌德,无一例外都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忠实粉丝。 普罗提诺第二个方面的巨大影响体现在,他对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这几种宗教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会面对很多棘手的理论问题,也要去古代的思想,特别是哲学思想里,寻找资源去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而在所有的古代哲学资源里,就数普罗提诺和这几种一神教思想最有亲缘性,特别是普罗提诺体系里面那个至高无上的“太一”,在很多方面都很接近犹太教和基督教里的上帝,或者伊斯兰教里的真主。

  上帝和真主也是绝对单一、绝对完美的存在,也是人凭借自己的理智无法直接把握的,而且在这些宗教里也有先知遇见上帝或真主,甚至与上帝或真主合一的神秘体验。因此在这几种宗教的发展中,都大量吸收了普罗提诺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资源,其中最有代表性就是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和基督教神秘主义的代表埃克哈特;伊斯兰教的重要思想家阿尔法拉比和阿维森纳;以及犹太教著名的思想家迈蒙尼德。通过这些重要的神学家对于教义的解释,普罗提诺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也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九章集(上下)》读后感(三):Plotinus 《九章集(the Six Enneads)》简摘

  【按语: 最著名的新柏拉图主义者Plotinus(205-270)与最著名的希腊教父Origen(185-251)都曾在Ammonius Saccas门下受教,Origen的“永恒受生(eternally begotten)”(解说圣父与圣子的关系)的概念似乎也响彻在Plotinus《九章集》对“太一(the One)”和“理智(Nous, the intellectual)”之关系的解释中;然而,我想,将两者截然分开的是“历史”:Origen的上帝是道成肉身的、进入历史的上帝;而在Plotinus那里,太一则只是人的灵魂在凝思中归回的the One,“太一”没有也不可能在不纯净的、卑贱的可感知世界中留下历史的印痕。这一点Augustine在《忏悔录》卷七第9章也做了明确的区分。

  lotinus酷似魔幻电影《指环王》中的白袍巫师甘道夫,那是一个神秘的、充满神灵的世界,有着严格的法则却又隐隐绰绰看不分明,因为那是柏拉图的权威与神秘主义混合的产物。《九章集》实际上可以翻译做“六个九章集(Six Enneads)”,是其弟子Porphyry于301年编辑的Plotinus生平所有论文的集子,拆解组合为与“六”和“九”两个神秘的幸运数字相关的文集:沿着伦理的、自然界的、物理的、灵魂、理智和太一等六个层面逐次上升,构成认知和灵魂的不断上升的进程。但因为是文集合成之故,中文长达900多页,内容多有重叠臃肿之处,读来极为不爽,因为Plotinus原本就没有写一本书的打算。但《九章集》在诸多议题上提供了完整和灵性十足的洞见:是(being)的秩序;恶的起源(Plotinus既不满于诺斯底派的善恶二元论,又没能像奥古斯丁那样肯定有形的存在是善,因而摇摆不定:既认为太一是至善,恶是缺乏,又认为质料是恶,有形世界是恶);自由意志(思想与意志在intellect处的收敛);命运与神意;时间与永恒;对“太一”的不可言说性的论述或许是基督教否定神学的渊源之一。

  也许Plotinus的哲学最好地践履了柏拉图《斐多篇》对哲学的理解,“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the one aim of those who practice philosophy in the proper manner is to practice for dying and death)”。Plotinus的哲学,也就是灵魂逐渐摆脱有形世界,凝思和回归理智和太一的过程。对于理解和拓展柏拉图的一些观念有帮助,譬如辩证法,譬如灵魂与躯体的关系等;体系内的诺斯替二元论和善的一元论处于混合状态之中;而且也杂糅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的学说。

  值得注意的是,要理解Plotinus那混杂的概念(太一、理智、灵魂、躯体),或许借助Leibniz的微分概念或动态数量来理解即可克服其概念不严密的麻烦(我大致意思懂,但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成问题):太一是那个设为坐标原点的、被无限趋近的极限或奇点,然后数值动态增加中,就依此流溢出现理智、是、理智原理、大全灵魂、个别灵魂,达到某个量值时就可见了,形体世界就出现了:自然宇宙、人,花花草草,以及龌龊的最低等的东西。

  阅读的是石敏敏基于Loeb版翻译的社科版《九章集》,偶尔对参了一下MacKenna英译本。】

  在正文前面有Porphyry的说明。“我们时代的哲学家普罗提诺似乎对自己住在躯体里深以为耻。”【Plotinus,《九章集》,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Porphyry “普罗提诺的生平和著作顺序”,第1页,下同。】Plotinus 28岁时志于哲学,师从Ammonius,与著名希腊教父Origen等为同门。Porphyry说:“在他那个时代,有许多基督信徒、其他信徒,还有抛弃了古典哲学的宗派主义者…他们自欺欺人,断言柏拉图并没有深入到理智实在的深处。”【18】而Plotinus“常常按着柏拉图《会饮篇》里所教导的方式,在思想中自我上升到最初的、超然的神。”【29】

  卷一 伦理的

  1.1 什么是生命物,什么是人(the animate and the man)

  “正是躯体与灵魂的结合‘使完整的生命物得以形成’(the Soul as in the body…the association of the two constitutes the one thing called the living organism, the Animate)。…那关系原是一种混合。”【5】在这种混合中,“坏的元素即躯体就会得到了改善,另一元素灵魂,则会变坏。”【6】 “一切情感和活动都属于拥有者(生命体)。若是这样,那么生命并非完全属于灵魂,而是属于复合体。”【9】灵魂的感知觉能力并非感知着感觉对象,“灵魂的知觉本质上更真实,是对形式的对立沉思。”【10】“尽管灵魂是一,但它陷入整个宇宙。…它照射到躯体里面,形成生命物,不是把它自身与躯体结合,而是自身保持不变,只把自己的像给予各个躯体…灵魂是创造者,创造的灵魂自身始终指向它的造物(the engendering Soul which [has no direct action within matter but] produces by mere inclination towards what it fashions)。”【11】灵魂的高级本性对人所行的恶事不承担任何责任,“当我们受我们里面坏的东西——因为我们是具有多重性的事物——控制,比如欲望、激情、或某种恶的影像,恶就出现了。”【11-12】“人”在两个意义上使用:“或者包括那个野兽(被赋予生命的躯体)在内、或者指即使在现世生活中也已经超越了那个野兽的。…真正的人则不同,他剔除了这些情感;他拥有属于理智领域的美德…来自习惯和训练而非来自于思想的美德则属于联合体(couplement);恶习属于联合体,嫉妒、羡慕和同情都位居其中。那么我们的爱属于哪一个呢?部分属于联合体,部分属于内在的人。”【13】

  灵魂是无罪的,“犯罪的其实是那复合物,柏拉图说的要受惩罚的事物指的就是这个,而非那个纯一的灵魂。”【14】“我们解释过生成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它是灵魂堕落的结果。”【15】灵魂会运动,“它有这种运动,不是躯体的运动,而是它自身生命的运动。智性活动就是我们的活动。换句话说,灵魂是智性的,智性活动是它的高级生命。”【16】

  1.2 论美德(On virtue)

  美德属于灵魂,而不属于理智或超越理智的彼者(That)。”【22】“神不可能具有所谓的公民美德(civic virtues),“后者是与推论理性有关的实践智慧,是与情感有关的勇敢,是在激情与理性之间建立协调与和谐的节制,是使这些部分一致同意‘在涉及统治与被统治的事务上各自管好自己的事情’的公正。”【18】我们是依靠同名但更大的美德成为像神一样的。“我们要靠美德才能成为与那里的原理相像的,但美德并非存在于那里。…我们以模仿的方式而拥有的这同一个实体就是美德,而它在作为原型存在于上界时,并不是美德(which, as we possess it, in transcription, is virtue but as the Supreme possesses it, is in the nature of an exemplar or archetype and is not virtue)。”【19】存在着不同于公民美德的美德,柏拉图设定了两种美德,一种加了限定词“公民的”,一种则又被通称为“净化(purification)”,人通过被净化而与神相似,这种净化就是从躯体中脱离开来;“而当灵魂完全与躯体混合,与躯体持有相同的观点,它就成了恶的。”【21】

  人的真正本性属于上界。“智慧有两种,一种在理智中,一种在灵魂中。上届的(理智中的)智慧不是美德,在灵魂中的智慧才是美德。那么上界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其真正之所是。…绝对的正义或别的任何绝对道德本质都不是‘美德’,而是一种范型。美德乃是源自于它而又存在于灵魂中的事物。”【25】“灵魂的最高正义就是指向理智的活动,它的自制就是内心转向理智,它的勇敢就是摆脱一切感受,因为它所凝视的神在本性上就摆脱一切感受。”【25】人要超越公民美德所要求的善人的生活,“选择另一种生活,就是诸神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像神一样,而不是像善人一样的。”【26】

  1.3 论辩证法(On Dialectic; the upward way)

  必去之地就是至善、第一原理。“哲学家走向上升之路是出于本性,音乐家和爱美者则必是出于本性的引导(the metaphysician taking to the path by instinct, the musician and the nature peculiarly susceptible to love needing outside guidance)。”【27】“爱美者(音乐家也会变成爱美者)拥有对美的某种回忆,但是他无法领会超然独立的美本身,他只是对各种可见的美着迷,为之激奋。…而哲学家天生有着灵敏的反应能力。”【28-29】

  但爱美者和哲学家都必须学习辩证法,“它是一门能论证充分、条理清楚地谈论万物的学问。…它提供的是关于事物的确定的知识,而非只是意见。辩证法不在感性世界徘徊,而是定居在理智世界,它关注自身…决定每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找出原初的种类,…再后,它就实现了同意,保持安静地沉思,不再忙碌。它抛弃了关于命题和推论的所谓的逻辑活动,转向另一种技艺。”【30】这门学科的原理由理智(vous)赋予灵魂,辩证法“作为思辨智慧,它关涉真是,作为理智,它关涉超越是的彼者(as Contemplative-Wisdom [or true-knowing] it deals with Being, as Intellection with what transcends Being)。”【31】辩证法是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思维和智慧的最纯洁部分【31】,是灵魂的上升之路。

  1.4 论福祉(On true Happiness)

  “如果他们认为感觉就是对经验的意识,那么我们得说,经验在被意识到之前就是善(好)的。”【34】不必要把感觉列为福祉的要素。“良善的生活不属于那些感到快乐的人,而属于能知道快乐就是善的人。这样,能有福地生活,原因就不是快乐,而是那判断快乐就是善的能力。下判断的…是理智。”【35,这个观点怪怪的且不切题】否认植物有福祉的人无意中在寻找一种属于更高事物的良善生活。

  “福祉存在于生命之中;如果我们同意让‘生命’在同样的意义上成为适用于一切生命物的术语,那么我们同意它们全都有能力过幸福的生活。”【37】那些否认非理性生命的福祉的人没有意识到非理性生命也是生命。“完全的生命、真正的、真实的生命在那超验的、可理知的实在中,而其他生命都是不完整的,是生命的痕迹,是不完全和不纯洁的。”【38】能有完全的生命是有福的。“福祉存在于人类中间…由于人不仅拥有感性-生命,而且有推理和真正的理智,因此人具有完全的生命(man, when he commands not merely the life of sensation but also Reason and Authentic Intellection, has realised the perfect life)。”【38】拥有完全生命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其他的事物都只不过是人所披戴的(clothing about man)。”【39】

  福祉并不在于没有痛苦、疾病、厄运、避免陷入巨大的不幸,“福祉在于拥有真善(authentic good)。”【40】我们的目标在于一而不是多。那为何我们需要健康、安全等必需物呢?“因为没有它们我们就不安,它们被称为需要是合理的。…这不是因为它们对圣者的福祉有什么贡献,而是因为对他的存在有所贡献(These more pleasant conditions cannot, it is true, add any particle towards the Sage’s felicity: but they do serve towards the integrity of his being)。”【41】这里Plotinus暗示了对死亡的乐观看法:“死亡是何等的好事,比与躯体同在的生命更好。…那么即使已经没有福祉的路,也有逃脱的路‘敞开着’。…宇宙的本性就包含这种种不幸,我们只有顺从。…如果痛苦之巨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果真如此,他就要思考他该做点什么,痛苦并未夺去他的自决能力。…他的遭遇无一能触动他的内在自我,痛苦既然都不能,更遑论其他了。”【42】应该像一个训练有素的斗士那样面对命运的打击。

  “诸善已经存在,而善人向自己存在,所以他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安宁。…善人的活动不因时运的变化受到妨碍,他能随即应变;不管发生什么,他的活动都同样是适宜的。”【47】人,尤其是善人,并非就是灵魂和躯体的复合物,“人可以从躯体中分离出来,鄙弃所谓的好处。主张凡有生命的躯体皆有福祉是荒谬的,因为福祉是良善的生活,与灵魂有关,是灵魂的一种活动。”【48】人应该漠视躯体,“人如果还没有从这些幻象中摆脱出来,确立对自己的信心,相信恶永远不能伤害他,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智慧或者福祉。”【49】“人必须尽可能满足躯体生活的需要,但是他本身不是躯体,而且可以自主地抛弃它,他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抛弃它,此外他还有权威自己选择这个时间。”【50】

  1.5 福祉是否随时间而增加(Happiness and extension of time)

  时间是永恒的像(the image of eternity),而福祉是关乎美好生活的,关乎“真是(real being)”的,“它必然不是由时间来衡量的,而是永恒的;既是永恒的,就是没有多和少,毫无延展,不可分,无时间的‘当下这个’。我们不能把是(being)和非是(non-being)、时间或时间的绵延与永恒混合起来。”【55】

  这里表现出对行为的轻视:“行为本身并不产生德性,使行为产生好结果的是人的意向,智慧而善良的人在自己的行为中获得德性的益处。…把福祉定位在行为里,就是把它置于德性和灵魂之外的事物里;灵魂的活动在于思想,这种活动是内在于自身的,唯有这是福祉(the Soul’s expression is not in action but in wisdom, in a contemplative operation within itself; and this, this alone, is Happiness)。”【56】

  1.6 论美(Beauty)

  基本表现在视觉和听觉,而对于超越了感知觉领域的人来说,还有德性之美,涉及生活方式、行为举止、人物性情和理智活动。一种意见说美是比例,但考虑到生活方式,“美是超越于匀称比例的另外的事物,比例之所以显得美正是因为有那样的事物存在。”【58】每一种德性都是灵魂的一种美,却并非表现出比例。“美的物体之形成是由于分有了某种构成力量,而这种构成力量源于神圣的形式。”【60】“至于那超越的美(loftier beauty),是任何感官都无法看见的,唯有灵魂能不借助于任何工具看见它们,谈论它们——我们必须上升到它们那里,凝思它们,而把感觉留在下面。”【61】那里感受到的不是形状、色彩,不是尺寸比例,而是毫无颜色的灵魂本身,拥有一切德性之光。“灵魂因为混合、掺和、倾向于躯体和质料才成为丑的。灵魂的丑就是没有保持纯洁和单一,就像金子一样,而是沾满了世俗之物。”【64】灵魂成为善的和美的事物,就是变得与神相似。“美就是实在,丑是另一类东西(非实在),并且是原初的恶(primal evil)。”【65】“首先我们必须把美放在第一位,这美就是善;从这最初的美善直接生出理智,这理智也是美,然后理智把美赋予灵魂。其他一切美的事物,比如美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都是由灵魂创造的。”【65】

  那如何去到那“不可思议的美”呢?“要反躬自身,把肉眼所及的一切事物都抛在外面,摒弃先前所见的一切形体的美。…依恋形体之美,不愿放手的人也必像这寓言里的人一样,沉入到理智完全不喜欢的黑暗深处——当然沉下去的不是躯体,而是灵魂——茫然无知地陷在地狱里。…内视觉(inner vision)刚刚被唤醒时,根本无法凝视眼前的华美。因此必须对灵魂进行训练,首先让它看美的生活方式;然后看美的作品…如果你想要看见神和美,必须首先变得像神一样。”【67-69】

  1.7 论至善以及其他诸善(on the primary good and secondary forms of good)

  “至善必然不朝向或渴望其他什么事物,而是宁静自在,是所有自然活动的‘源泉与源头’,给予其他事物善的形式…它之所以是至善必然不是因为活动或思想,而是因为它的永久不变(by its very rest within itself)。因为它超越是(beyond being),超越活动,超越心灵和思想。”【71-72】

  其他事物指向至善,“没有灵魂的事物指向灵魂,灵魂通过理智指向至善。”【72】“保持自身纯洁的灵魂也全无恶;如果它没有保持纯洁,那它的恶不在于死,乃在于生。…躯体里面的生命本身是一种恶,但灵魂借着自己的德性使之转化为善的,不是因为它守着混合的生命,而是即使现在也要将自己分离,脱离此世(life in the body is of itself an evil but the Soul enters its Good through Virtue, not living the life of the Couplement but holding itself apart, even here)。”【73】

  1.8 论恶的本性和恶的起源(On the nature and source of evil)

  “想要认识恶的人,必须首先洞察善,因为善者先于恶者,善者是形式,恶者不是形式,而是形式的缺乏(to know Evil there must be first a clear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Good, since the nobler existences precede the baser and are Ideal-Forms while the less good hold no such standing, are nearer to Non-Being)。”【74】“如果恶存在,它必然存在于非存在的事物,好像是非存在的一种‘形式’(if Evil exist at all, that it be situate in the realm of Non-Being, that it be some mode, as it were, of the Non-Being)。”【76】“非是(Non-being)不是指某种绝对的非是,而只是指某种不同于是的事物;…它类似于是的某种影像,或者某种比这还要更非存在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整个感觉世界是非存在的。”【76,借用了Plato《智者篇》中对“非是者”的解释】“恶是与限度相反的无限度,与限定相反的无限定,与自足相反的永远缺乏”【76】:不确定、不停留、不满足、贪婪又赤贫。

  这里Plotinus似乎将恶定义为善的缺乏,但接下来Plotinus又说,“正如有绝对的善和作为属性的善一样,也必然有绝对的恶和源于它而存在于别的事物中的恶。…因此必然存在在某种自身是无限度的、绝对无形式的、并具有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恶之本性所具有的全部特性的事物。…这就是恶的实体(如果确实有恶的实质的话);这就是我们的论证所发现的原初的恶,绝对的恶(the Authentic Essence of Evil — in so far as Evil can have Authentic Being. In such a Kind, Reason recognizes the Primal Evil, Evil Absolute)。”【77】“形体就分有质料来说,是次一级的恶。”【77】邪恶的灵魂就是被非理性或质料征服的灵魂。“恶不是在某一种缺乏中,而是在绝对的缺乏中。…只有绝对缺乏的东西——这就是质料——才是不分有任何善的本质的恶。因为质料甚至没有存在(Evil is not in any and every lack; it is in absolute lack. What falls in some degree short of the Good is not Evil; considered in its own kind it might even be perfect, but where there is utter dearth, there we have Essential Evil, void of all share in Good; this is the case with Matter)。…当我们说它is时,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它is not,这样匮乏即意味着不是善,而绝对匮乏意味着恶。”【79】“恶的非实体性与神性的实体性对立。”【81】“大全(the all)当然是由对立的原理构成;如果质料不存在,它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这个宇宙是理智和必然性混合而形成’。凡从神而来进入宇宙的都是善的,恶则来自‘古远的本性(柏拉图指还未进入秩序的潜在质料)。’…可以这样来理解恶的必然性。既然不仅只有至善存在,那么从至善出来远离的过程必然有一个终端,这是最后一端,在其之后再也不可能出现任何其他东西了;这终端就是恶。…这就是质料,它完全不拥有至善的任何成分。就此而言,恶也是必然的。”【83,这里Plotinus在两种立场中摇摆不定:恶是缺乏(destitution,dearth),这种论点与“太一”的善一元论吻合,也为Augustine所采纳;恶是一种缺乏性的实体,是质料,这具有《蒂迈欧》中无法消除的、只能被改造的质料的色彩。这也有点诺斯替派的二元论色彩。】“无妨认为无限度性(the measureless)就是原初的恶。”【84】我们通过美德的缺乏来认识那并非绝对的恶,而“如果我们有意要看看质料(恶),那么就在清除一切形式的过程中,我们在自身之内领会了无形式性。”【85】质料没有性质(quality),不是说没有本性(nature),“正确的说法是,它不具有性质,是恶的。”【86】

  接下来Plotinus批评了几种论点。一种最重要的观点认为“与整个形式对立的本性就是缺乏;而缺乏总是在别的事物中,它自身并不存在。因此如果恶存在于缺乏之中,那它必存在于丧失了形式的事物之中,不能独立存在(the Kind opposed to all Form is Privation or Negation, and this necessarily refers to something other than itself, it is no Substantial-Existence: therefore if Evil is Privation or Negation it must be lodged in some Negation of Form: there will be no Self-Existent Evil)。”【86,】Plotinus将这种论点应用于灵魂:在灵魂中寻找恶,恶就是灵魂中的缺乏,“恶仅仅是善的不在场而已。”【86】Plotinus说则这样灵魂中缺乏善就没有生命,而这与灵魂具有生命的定义不相容,灵魂自身不包含善的缺乏。【86-87,Plotinus这里的辩护真是弱爆了。后来的Augustine就采纳了这种立场囖】

  还有的观点认为:恶是对善的阻碍;恶习是灵魂的一种软弱(feebleness),但这个分析还是不完整;质料不存在的意见。

  1.9 论超脱躯体(the reasoned dismissal)

  这里讨论死亡和自杀。“灵魂期待躯体完全离开它,这样,灵魂就不必变换居所,而完全处于躯体之外。”【92】那自杀呢?“他使用暴力摆脱他自己,而不是让他的躯体自然离去;在消除躯体时,他并非毫无激情,而总是憎恶、忧伤或者愤怒。人们千万不能这样行事。”【92】“灵魂自行脱离躯体出走,那是完全错误的。”【94】“如果各人都有分派给他的命定时间,那么在那个时间到来之前就离开并不是件好事,除非如我们所说的,这是必须做的时候(And if there be a period allotted to all by fate, to anticipate the hour could not be a happy act, unless, as we have indicated, under stern necessity)。”【93】看来似乎Plotinus为自杀开了一个小口子,即不得不的时候。

  卷二 自然界的

  2.1 论天(of the cosmos or on the heavenly system)

  “宇宙虽然有形体,却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将永远存在下去…我们把宇宙永远存在的原因归于神的旨意。…宇宙的元素在不断转换,地上的生命物在不断消逝,唯有形式保持不变。…永远存在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体,而是形式的统一体。”【97】因此,宇宙整体和大全是不可毁灭的,但太阳和星辰的本体都是部分,则不能确信它们将永远存在。这里有两个观点:一个认为万物都要消逝,不过相比于地上之物,天上之物尺度更大;一个认为地上之物不能永存,而天上之物(celestial)能永存。Plotinus后面倾向于后者。

  大全的躯体虽流动,但大全却不朽,这是因为“它在自身里流变,而没有流到外面去。”【100】天上永存,地下生命物不能永存的原因是:它们在宇宙的流溢体系中位置不一样,“天上的事物源自至高神,而地上的生命物源自至高神所生的诸神。”【102】

  2.2 论天体运动(the heavenly circuit)

  “天体做环形运动,因为它模仿理智。”【109】灵魂本身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动,真正的环形运动是一种专注的自我意识的运动,是理智和生命的运动。“生命物的运动就必然是身体运动和灵魂运动相结合的运动。身体天然以直线传送,而灵魂天然倾向于包容。”【110】“就人是人自己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111】

  2.3 论星辰是否是原因(Are the stars causes?)

  星辰的轨迹指明了具体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但“其本身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的那样是引起一切的原因。”【114】如果星辰有灵魂,也没有理由要伤害我们。“它们的行为也许会偶然地预示我们的未来之事,但这终究不是它们的主要行为。”【116】之所以能预示,因为生命物中存在统一的原理,我们只要研究其中的一部分,就能知道其他部分的其余信息。“万物都充满着记号(symbol),聪明人就能从一物洞察另一物。…万物彼此交融,同甘共苦。”【119-120】

  神生出第一原理,而在诸天中运行的诸神则孕育了情欲、愤怒、欲望、苦乐等状态,因此,“我们的性情与星辰相连的,我们从星辰获得灵魂,当我们一旦来到地上之后,就顺服于必然性。”【121】每个人都是双重的:灵魂以及灵肉复合体。因此星辰有预示能力,但不能把我们的行为都归给他们。“灵魂已经达到能力极限,质料已经使它所产生之物成为败坏之物,但是不管怎样,质料仍然受制于善者的产物。”【131】逐级创造中,越来越低端。但“大多数恶,甚至全部恶,都对大全有一定的益处。”【132】创造的秘密是溢出(overflow)“创造的秘密必然是这样:大全的灵魂常常凝思至善,时时渴望可理知的本性,渴望神;它这样不断吸收之后就变得满盈(overflow),甚至要溢出来,于是,它就开始生产,其中最末且最低的产品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生成能力(then [the secret of creation is that] the Soul of the All abides in contemplation of the Highest and Best, ceaselessly striving towards the Intelligible Kind and towards God: but, thus absorbing and filled full, it overflows — so to speak — and the image it gives forth, its last utterance towards the lower, will be the creative puissance)。”【133】

  2.4 论质料(Matter in its two kinds)

  质料就是基质(base)和形式的容器(recipient),有两种质料:一种是形体的基础,一种存在于可理知世界的先在质料,形式和无形式的实体都以它为基础。“永恒之物的质料始终如一,总是拥有同样的形式。”【135】与Aristotle相比,这里对两种质料的区分显然丧失了哲学的严格性。

  2.5潜能和现实(On potentiality and actuality)

  “在可理知世界只有现实的存在。”【154】“所有原初的存在者都是现实存在,因为他们自身就拥有并且永远拥有自己所需的事物。”【158】质料是潜在,甚至是一个假象。

  2.6 论实体或性质(quality and form-idea)

  “唯有在可理知世界里是一‘某物’,在下界则是属性,不是‘某物’。…看起来实体与彼者(That,它的源头)似乎是同一的,但事实上,由于包含了活动,实体相较于其源头很可能是有所缺失的,因为它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偏离了原初的单一性。”【163-164】

  2.7 论完全混合(on complete transfuion)

  “哭着放弃”

  2.8 论视力或者远处的事物何以显得小些(why distant objects appear small)

  “是因为光线往往是根据视力和眼球的大小而相应收缩,事物越远,可以说,到达我们眼睛的就越只有剥离了质料的形式。”【173】

  2.9 驳诺斯底派(Against those that affirm the creator of the cosmos and the cosmos itself to be evil, or against gnostics)

  “至善的单一本性也是原初的…无论我们何时谈到‘太一’,无论何时谈到至善,我们都必须认识到,我们所谈论的本性乃是同一个本性。”【176】“理智只有一个,永远不变,始终如一,决不会坠落,而是尽其所能效仿父;而我们的灵魂,有一部分始终指向可理知的是在,一部分指向这个世界的事物。”【179】

  lotinus用光之比喻来描述较高的存在,而光必然照亮和散发。“每种能力都必然将自己的本性给予它物,否则至善将不是至善,理智将不是理智,灵魂也不再是它的灵魂了,只要原初的生命存在,就必然有第二位的生命与它共存。因此万物必然永远在相互依承的有序中存在。所谓已经生成的事物,并不只是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生成,而是永远处在生成的过程中。”【180,这里的流溢必然性和永恒生成,似乎是Plotinus流溢说的本质特征。】则由此推出,“灵魂的创造活动并非是一种堕落,而恰恰表明它没有堕落。”【181,在攻击诺斯替派的时候,Plotinus不得不偏向善一元论】“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世界包含许多令人讨厌的事物就断定它的源头是恶的。”【181】Gnostics“不尊重这个造物或这个地球,宣称说,一个新的地球已经为他们声称,还说他们将离开这个地球到另一个新地球上去。”【182】“他们反对这个宇宙,指责灵魂与肉身的结合,侮辱这个宇宙的引导者,把创造者与灵魂等同起来,把在宇宙的各个部分里的灵魂所拥有的那些感受归于整个宇宙的普遍灵魂。”【185】

  这里做出了一个政治论述,恰好说明政治文化的退化。有人反对贫富分化,认为在这些事情上有违平等。Plotinus的想法是:“圣贤(sage)并不追求这些事上的平等,并不认为拥有大量财富的人获得了什么益处。”【188】区分了圣贤生活和民众生活,“圣贤的生活指向最高处和上层领域;民众生活又分为两种,一种关心美德,从而分有某种善,而普通大众则可以说从事手工业,提供生活必需品。”【188】

  “人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尽可能善的人,但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能成为完善的。…还有其他完善的人,还有善灵,更有凝视的诸神,统治者..可理知的诸神,特别是那个世界的伟大的王。”【189】“神既然眷顾着你,他怎么可能忽视你所在的整个宇宙呢?”【190】“如果认为恶并非只是智慧的缺乏、良善的减少和持续的减少,而是另外的东西…这显然是不对的。”【196-197,这里Plotinus认同了善的一元论,与1.8中的论点差异巨大】“诺斯底派的体系完全是基于彼此对立的原理建构起来的。…这种理论更加粗暴的指责神意的主和神意本身,鄙视这个世界的一切律法和迄今一致盛行的美德…认为下界不可能看到任何高贵的事物存在,摒弃自制,摒弃人的本性中与生俱来的正义感,以及一切能使得人变得高贵善良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地上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东西,有意义的是另外的东西,就是他们将来有一天要追求的东西。”【198-199】

  最后Plotinus来了个对比。好比两个人住在同一所漂亮的房子里,“一个(诺斯底派)辱骂房子的结构和建造者,但仍然住在里面,另一个(新柏拉图派)毫无怨言,只说建筑师建造房子用了最大的才能,并且耐心等待时机,等到不需要房子的时候,他就要离它而去。”【204】

  卷三 物理的

  3.1 论命运(Fate)

  这章讨论的是事物存在的原因、必然性以及自由意志。“就永恒的实在来说,不可能把它们中的首要者归于另外的事物,把另外的事物当作它们存在的原因,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首要者(the firsts)。而且我们承认,一切依赖于首要实在的事物都从它们获得各自的是(being)。…至于生成的事物,或者永远真正存在但并非始终以同样的方式活动的事物,我们得说,其形成总是有一定原因的。”【210】这里,Plotinus明确反对的是伊壁鸠鲁的原子倾斜(Slantings)或物体没有任何前因可以突然发生运动的观念。在“原因”论题上有一系列观点:有形体的原因,如原子;宇宙被看为万物之源和命运;环形运动;最初因。

  “把宇宙交给形体(原子或元素),并且从它们所引发的杂乱无章的运动中产生出秩序、理性以及支配性的灵魂,这种观点显然是荒谬的,无论是原子论还是元素论都是不可能的。”【212】

  另一种观点认为:有一个原理使得万物互相交织,像链条一样链接起来,使得每个事物成为自己的样子。但这种对必然和命运的过分理解反倒取消了命运,把一切都通过因果链条归给了它物,也取消了独立,而“每个个体必然就是一个独立的事物;我们必然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行动和思想;每个人的恶行和善行只能出自他自己,至少我们绝不可能把恶行的存在归咎于大全。”【214】认为天体环行决定事物的观点也类似,取消了出于意志的行为、情感、邪恶和冲动,“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东西,好像我们只是等着外力来推动的石头。”【215】

  lotinus寻求的一种论点是“不仅能使一切事物都有原因,没有任何东西没有原因,也能保持因果关系和秩序,同时还允许我们有所作为,又不取消预言和先兆?”【218】Plotinus认为灵魂(大全灵魂和个体灵魂)一起就构成了这样的原理:当灵魂没有躯体时,就绝对自我支配;“但是当它进入身体后,就再也不可能处于全面支配地位了,而成了与其他事物一起共同构成的秩序的一部分。…它周围的事物大部分都是由偶然性引导,于是就有一定的妥协,也就是说,他做有些事是出于周围这些事物的缘故,但有时也能支配它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引导它们。”【218】因此,“一切都必然是有选择和机遇相互交织发生的。”【218】当一切原因包括在内时,事物的发生是完全必然的,但因果关系有两类:“有些事情是由灵魂产生的,有些事物是由灵魂周围的其他原因产生的。就灵魂来说,它们所做的一切,如果是按照正当的理性做的,那么不论它们何时做,都是出于它们自己的行为;如果自己的意志受阻,其行为就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219】

  3.2-3 论神意(On providence)

  这节解释宇宙论,一种永恒创造,太一永恒流溢的理论。

  把大全的是和结构归于偶然性和意外(automatic activity upon chance)是不对的。但对于个体事物的形成还是个问题,而且有些事物似乎是不可欲的(undesirable),这又导致对普遍神意(universal providence)的怀疑。

  lotinus给出了一种永恒创造的理论:“宇宙是永恒的,它从未不存在过,对大全的神意就是它(大全或宇宙)符合理智的存在;理智在它之先,不是说时间上在先,而是为宇宙从理智而来,理智本性上在先,是宇宙产生的原型和范型,宇宙是它的一个像,根据它而存在,并在这个意义上它永恒地生成。”【221】“真大全原是第一者,拥有大量权能,事实上拥有整个权能;这种权能就是没有寻求生产而生产了别的事物的能力。…理智把自己的某种东西赋予质料,使得万物相安无事;这种属于它自身的东西就是从理智流溢出来的理性构成原理。…理智是一,它流出形成原理,然后生出这个大全宇宙,并分裂成诸多部分,有些相互友好吻合,有些则相互仇视敌对…”【222】

  我们的世界只分有理智,不完美,因此需要“理智和必然性”的结合,“必然性把它拖向低级的事物,趋向非理性,但是,仍然是‘理性控制着必然性’。”【223】但任何人也不得指责世界不美或不是一切有形物中最好的。【似乎与Leibniz的神义论类似?而在《蒂迈欧篇》中也有类似一句话“创造主必定注视永恒者,因为这个世界是最完美的,而他则是最好的原因(it was the eternal model he looked at, for, of all the things that have come to be, our universe is the most beautiful, and of causes the craftsman/Demiurge is the most excellent)】秩序并非因为无序而存在,相反“正是因为有秩序,才存在无序。…并非良善之物产生出邪恶之物,而是那应当接受善者的事物,由于自己的本性或者由于某种偶然条件或者由于其他事物的妨碍,无法接受善,因此才有了恶。”【226】关于自发偏向恶的原因,“开始时稍微偏离,在后续的进展中会产生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的错误。”【226】疾病和贫穷对善人不算什么,对恶人却有惩处的好处。“最伟大权能,它甚至能够把恶用于高贵的目的。一般而言,我们必须把恶规定为善的缺乏,在下界必存在着这种善的缺乏(evil by definition is a falling short in good, and good cannot be at full strength in this Sphere where it is lodged in the alien)。”【227】

  但经验中,坏事临到善人头上,而好事临到恶人头上,“所有这些事情产生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果神意存在,那怎么会发生这些事情呢?”【228,著名的神义论问题】Plotinus提供了几条线索回答这个问题:不能要求复合物中存在非复合物的美德是思考的原则;“不管灵魂以什么方式活动,神意都不应该为它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229】人处于神与兽之间,坏人必定会遭遇厄运,死也不得解脱;“神意的存在不应该使我们成为毫无意义的事物。如果一切都是神意,除了神意别无它物,那么神意也不可能存在。”【232】人分有了智慧、理智,技艺和公义,具有中间位置,“自主行为的能力植根于人的里面。”【234】“如果把剧本中的小人物都赶走,那么这戏就不是好戏了。”【235】理性原理还考量到更长的时间尺度,报应问题。而且,此世的生活不应该看得太重:人生如戏,“就像在戏台上,当演员扮演的这个角色被杀之后,他改变一下道具就可以扮演另一个角色出场。人是真的死去。然而,如果死就是躯体的改变躯体的离去就像戏剧中演员的最后退场,不久以后他又可以开始扮演角色,那么这种生命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又有什么可恐惧的呢?”【239】“在我们的生活事件中,不是人里面的灵魂,只是人的外在影子在哭泣,悲号,以各种方式在人们于全地上许多地方的戏台上表演着。”【240】

  宇宙包含了恶的事物,但不能说理性原理产生了恶;偶然的环境不是产生美好生活的原因。“唯一应该受责备的是人,坏人。人不仅是被造之物,而且还有另一种自由原则,这一自由原则不在神意之外,也不在整体的理性原理之外。”【251】这里似乎呈现了Plotinus的一个重要观点:“人的二重性或分裂不是质料和精神或者肉体与灵魂之剑的分离,而是高级自我和低级自我之间的对立。”【253注解】

  神意从上面降下来自始至终影响万物,但是在分配的量上不是等同的,“从较低层次讲它是‘命运’;在高层级则完全是神意(a comprehensive Providence. From the inferior grade downwards is Fate: the upper is Providence alone)。因为在可理知世界中,一切都是理性,或者高于理性;一切都是理知和纯洁的灵魂。”【254】

  3.4 论分派给我们的守护灵(Our tutelary spirit)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可理知世界,通过灵魂的低级力量与下界接触,通过灵魂的高级力量以及宇宙力量与可理知世界接触。”【262-263】引导人的灵是在人还活着时候引导。“守护灵不完全在我们外部,不是我们的活动的发动者,然而他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我们的灵魂。不过,如果考虑到我们是过着比他低级的生活的人群,那就不能说他属于我们。”【265】善人的守护灵是神。

  3.5 论爱(On love)

  “它产生在渴望拥有某种美的灵魂中”【269】“爱的起源就是渴望原本就存在于人的灵魂中的美本身,认识它,亲近它,凭直觉知道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事物。”【269】人对美的爱如果是纯粹的,就会满足于美本身;如果混合着另一种渴望即成为不朽,就会去追求持久的美。Plotinus认为,纯粹之爱更好。事实上,“对善的欲求往往使人陷入恶。”【271】

  哲学的主题是神之爱,Aphrodite是灵魂,紧随着Cronos即理智。爱是一个是在,是源于实体的实体,虽然比母亲稍逊。“灵魂里有一种深刻的凝视活动指向凝思对象,凝视对象就产生一种果子,这样,爱就产生了。”【274】爱植根于与每个灵魂的本性相适应的各种欲望中,“宇宙灵魂有一种普遍的爱,每个部分灵魂各有其自己特有的爱。”【275】高级灵魂的爱就是一个神,而混合灵魂的爱只是一个灵。“他们(诸神)是没有情感或情欲的,但我们认为诸灵是有情感和情欲的;诸灵永远位于诸神之后。”【278】

  理性所产生的爱是不完全,不自足,有缺陷的,“爱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原理,他在自身中有一种未限定的、非理性的、无界限的冲动…爱就像一根刺,自己的本性中没有任何资源;即使获得了自己的目标,仍然是贫穷匮乏的。”【280】“爱,因灵魂渴望至高者和至善者就从永恒进入存在,只要灵魂存在,他就永远存在。他是一个混合物,一方面有缺乏,因此有渴求,想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并非完全缺乏。…因此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质料性的存在,同时是灵魂产生的一个灵,因为灵魂缺乏善,但渴求善。”【285,Plotinus继承了Plato的看法:爱是对善的欲求,因此是一种次要的存在,而自足的至善是无需爱的。】

  3.6 论无形体之物的非被动性(the impassivity of the unembodied)

  灵魂。要解释灵魂的非被动性涉及忧愁、愤怒、快乐、欲望、恐惧等情感与灵魂的关联。“当我们说灵魂在欲望或推论或意见里运动了,我们的意思不是说它被它们摇动起来了,而是说这些活动是从它自身生发出来的。”【291】灵魂有某种心理图像,而欲望部分是在质料里头。“洁净就是从不适当的影像中清醒过来。”【295】在Plotinus那里,灵魂进入躯体就构成生命体包括人,但具体的灵肉关系是极为困难的,无形体之物与形体如何结合?论述或许很不清楚。【这一节是没仔细读,也没咋么理解他扯啥】

  3.7 论永恒与时间(Time and eternity)

  “永恒与时间完全不同,一个永恒持续,另一个属于生成和这个世界的领域。”【320】。“看到保持同一的生命就是看到永恒,它的所有多样性都始终向它显现…所有一切都同时显现…它就是始终如一地住在自身里面,不会有任何变化,总是处在当前状态,因为它里面没有任何事物是过去了的,也没有任何事物是将要形成的,它所是的事物就是它‘是’。…它不是将来所是的,而是已经是的,它就是如其所是。”【323】“那不是曾是,不是将是,唯有是的事物。”【324】“‘永恒(aion)’这个词就源自‘永远存在(aei on)’”。【326】“它的存在不是来自于一般时间的延续,而是存在于时间之前。”【329】

  现存的时间观有三类:时间就是运动;时间是被推动的东西;时间属于运动的东西。【330】Plotinus提到了Aristotle的观念,“时间是运动的数或尺度”。【333】“时间不是别的,就是由抽象单位构成的数。”【335】但Plotinus否定了Aristotle的观念,而说“时间就是处于从一种生命方式向另一种生命方式的运动过程中的灵魂的生命。…时间必定是作为永恒的一个形像存在。…时间,是生命的延续,这种生命在稳定而均匀的变化中安静的向前推进,并且拥有活动的连续性。”【339,这种唯灵论的解释乍一看没有Aristotle严谨,其实呢,更能被思想理解,因为几乎就是回溯到思想自身,而亚氏的解释“时间是运动的数”中“数”仍然是个迷嘛!】灵魂转向可理知世界,转向永恒,就停留了。“如果灵魂离开了这种活动,返回到一,时间就废除了…灵魂是在创造宇宙的同时生出时间的。宇宙正是在这种活动中形成的,这种活动就是时间,宇宙就是在时间之中。”【340】

  3.8 论自然、凝思与太一(Nature, contemplation and the One)

  万物都在凝思;凝思会产生对象。“灵魂的整个活动必然就是凝思,只是在每个阶段依次递减、变弱。”【352】行动是为了凝思。“一切事物皆源于凝思…他们的驱动力就是对知识的渴求。”【355】“随着凝思从自然上升到灵魂,又从灵魂上升到理智,凝思与凝思者总是变得越来越亲密,最终联合为一。”【355】

  太一生育了理智,比理智单纯。

  3.9 抽离的思考(detached consideration)

  “普遍灵魂不曾成为任何处所…因此是身体来到它傍边,分有它…柏拉图并没有说灵魂在身体里的哪一部分,而是说身体被放到灵魂里面。”【366,这个理解很重要,也为Augustine在《忏悔录》中所重视,身体依赖灵魂而非灵魂依赖身体,因此我们不应该为灵魂在哪里!!!】

  第一者超越了是,是不思的;理智是真实的存在者,有运动和静止。“思也不是罪可敬,最神圣的…至善并没有关于自身的意识。”【369】

  卷四 灵魂

  4.1-2 论灵魂的本质(on the essence of the soul)

  抛弃了Aristotle的Entelechy观念。

  把灵魂置于可理知者之列,需要确定其特殊性。“靠近可感知领域,甚至属于可感知领域…它将自己确立为不可分的本性与可分的形体之间的中介,并住进了形体里面。”【374】“这既可分又不可分的本性,就是我们所说的灵魂…它不同于完全不可分的事物,也不同于完全可分的事物,而是如我们所描述的,两者兼而有之。”【375】灵魂是一又是多。它的分离就是离开理智进入形体世界。

  4.3-4-5 论灵魂问题的难点(Problems of the soul)

  大全灵魂与个体灵魂的关系。“我们跟随着大全的循环,从它获得我们的品性,并受它影响,这并不表明我们的灵魂就是大全灵魂的组成部分。”【389】

  灵魂与躯体的关系。“它(躯体)是被拥有的,不是拥有者。灵魂把宇宙支撑起来,宇宙在灵魂里,没有任何事物不分有灵魂。”【393】“灵魂进入躯体,既不是甘心情愿的,也不是被派送的,也不是自觉选择的,而是如同本能的、自发的跳跃,或者如同渴望性结合的强烈本能,或者像某些人出于冲动去行高贵之事。”【399】高级的灵魂居住在天空,而低级的灵魂下降到地下。推理是在下界进入灵魂里面的。

  记忆。“智慧是最高的,而自然则是最末和最低的。自然是智慧的一个像,自然既然是灵魂的最后和最低部分,它所拥有的也是照耀理性原则的最后一道光。…自然只是创造,却没有知识。”【437】永恒属于理智,时间属于灵魂。【438】

  在谈到灵魂的欲求部分的时候,Plotinus漫不经心地涉及了政治,却仅仅是用为心灵的比喻,这里或许能看出Plato为何要从城邦中看人的正义灵魂:“在最恶劣的人里面就有这样的一个公众聚会,他的人性是各类事务以坏的政治体制的方式构成的;在中等的人里面…民主体制尚未完全失控;至于较善的人,他的生活方式是贵族式的,他的人性已经脱离了公众集会,把自己交托给更好的方式。然而在至善的人里面,在将自身完全脱离出来的人里面,支配原理是一。…这就好比有一个双城,一个在上面,一个由低级元素构成,有来自上面的各种权能纳入规定秩序(The lowest human type exhibits the baser nature; the man is a compost calling to mind inferior political organization: in the mid-type we have a citizenship in which some better section sways a demotic constitution not out of control: in the superior type the life is aristocratic; it is the career of one emancipated from what is a base in humanity and tractable to the better; in the finest type, where the man has brought himself to detachment, the ruler is one only, and from this master principle order is imposed upon the rest, so that we may think of a municipality in two sections, the superior city and, kept in hand by it, the city of the lower elements)。”【441,这一段除了政治,还让人想起Augustine的《上帝之城》】

  “情感存在于身体里,而知识属于能感知的灵魂。”【442】把欲望归于共同体和身体本身。“自然本性知道显而易见的欲望,这是始于身体之事的最后阶段;感知觉知道影像;灵魂则始于影像,它要么提供欲望的对象,要么对启动欲望的事物或者对后来欲求的目标一律抵制。”【444】

  地球有感知。诸神为何会产生邪恶?“这并非出于诸神的慎重选择;事实上,上面发生的一切事都是出于自然的必然性。”【471-472】魔法的咒语如何起作用?交感和同类的同一性。只有凝思才能免于魔力之惑。

  4.6 论感知觉和记忆(Perception and memory)

  “它们(感知觉)本质上并不是印象或影响,而是与处理它们的灵魂有关的活动。”【496】灵魂不接受任何事物,却能够对它所没有的事物产生感知觉,“在整个感觉世界,它是首要者。”【497】“感觉和记忆都是灵魂的一种能力。”【499】

  4.7 论灵魂的不朽(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不管怎样,灵魂才是自我。”【501】灵魂不是物质,因为否则感觉、知觉、知识,美德以及任何其他有价值的东西统统都将不复存在。“灵魂的力量是指思考、感知、推论、渴求、监督,以及其他智性活动。”【511】

  灵魂不是Entelechy,而逍遥学派也不得不引入另一个智性的灵魂。“灵魂并不是通过成为某物的形式而存在,它是一种实体,它的存在不是来源于躯体,而是在它进入这个特定躯体之前就已经存在。…灵魂是运动的源泉,是其他事物运动的原因,它自己则是自动的;灵魂赋予接受灵魂的躯体以生命,它自己的生命则是自有的,并且永不消失,因为它拥有的是自己的生命。”【516】“灵魂因为它与神圣之物的相似性和同质性而分有神性。”【518】追求欲望的部分向外迈出一步,“它渴望创造并建构世界。带着这种渴望,它随同整个宇宙灵魂,努力走向感觉世界。”【520】

  4.8 论灵魂堕入躯体(The soul’s descent into body)

  理智(看见)vs灵魂(推论性的)。“灵魂是被束缚在肉体里面的。”【524】神圣灵魂超然地管理着整个天体;人的灵魂则“陷于悲惨境地,因为它存在于愚蠢、欲望、恐惧以及其他种种不幸之间,因为躯体就是它的锁链和坟墓,宇宙是它的洞穴和地狱。”【527】转向理智则上升,转向下界就下坠。“凭借它自身的力量,它想要对在它之后产生的事物安排有序,这是导致它堕落的原因。”【530】

  4.9 是否所有灵魂都是同一的(Are all souls one?)

  每个个体的灵魂都是一;我的灵魂和你的灵魂也是一;“所有的灵魂都是一”。【534】譬如看到别人痛苦,我也痛苦。“所有灵魂归于一个灵魂,这不足奇怪。”【537】

  卷五 理智

  5.1 论三个原初的本体(Three initial hypostases)

  “灵魂的恶源于大胆妄为(audacity),…源于‘成为自己’的渴望。”【543】要提醒灵魂其出身何等高贵(源自太一),不要贪恋可见之物。“灵魂应该这样思考:它创造了万物,赋予它们生命;它创造了太阳…与万物相比,灵魂必然更受敬仰。…灵魂进入天宇之后,给天宇带来了生命和不朽,并使它从停滞无力中活跃起来。”【545】灵魂未受玷污时,何等纯洁;“靠了它(灵魂)的存在,你必定到达神,有了这种动力,你必走向神。”【547】

  “灵魂本身是表达出来的理智的思想,是理智的整体活动。…灵魂就是属于理智的,灵魂的理智在于论证理性,它的完全出于理智。…理智既是灵魂的父亲,又内在于灵魂之中,因此它使灵魂一直保持神性。”【547】

  “理智和是有一个与它们自己不同的原因,它们因这个原因存在。..它们仍然是二:理智与是,思考与思想;理智就是思考(thinking),是则是思想(thought)。”【549】“太一先于二、二源于太一。”【550】“我们若要谈论太一,首先要祈祷神本身,不能口头祈祷,而是敞开我们的胸怀,用灵魂向神祈祷。”【551】“理智是至善(太一)的影像。”【553】“triplicity的一切事物都是三重性的…理智源于至善,灵魂源于理智。…一个是本原的一(the first one),这是对太一的更确切的称谓,第二个它称为‘一即多(One-many)’,第三个是‘一和多(One and many)’”【555-6】

  “有一个太一,它超越是,…太一之后是是和理智,第三位是灵魂。”【558】

  5.2 论本原之后产生的存在者的起源和秩序(The origin and order of the beings following on the first)

  “从最初到最终和最低级这,每一位(生产者)都留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每一个被生产的事物都获得低一层级的位置。”【563】

  5.3 论认识本体和超越者(the knowing hypostates and the transcendent)

  “一种单一的事物才是思考自身的。”【565】“感知觉是我们的信使,但理智是我们的王。”【569】认识自己的人是双重的:一方面认识属于灵魂的推论理性,另一方面根据理智认识自己。“立志要认识理智之真正所是的人必须认识灵魂,以及灵魂中最神圣的部分。”【577】包含多的理智,“当它想要思考超越者,竭尽全力要领会它的单一性时,结果却不断得到在它自身里产生的多。”【580】怎么谈论超越者呢?一种否定的方式,“我们在这样的意义上拥有它:我们谈论它,又没有谈论它。因为我们所说的是它所不是的,而不是它所是的,因此我们是从它所产生的事物来谈论它的。”【585,这里与基督教的否定神学很有类似性】

  5.4 本原之后的东西如何产生于本原,兼论太一(How the secondaries rise from the first, and on the one)

  流溢说。“当某种存在日趋完美时,我们就看到它开始生产行为,它无法保持自身不动,而是要生出其他东西。”【593】

  5.5 论可理知者不外在于理智,兼论至善(that the intellectual beings are not outside the intellectual)

  理智是内在地(inherent)知道,而灵魂则是推论理性。“我们必须把一切真实的存在都归给真正的理智。…理智,也是真理,它包含一切是在。它就是一个伟大的神。是普遍的神。是第二位神。”【600-601】

  5.6 论超越是的东西不思,兼论什么是首要的和次要的思的原理(that the principle transcending being has no intellect)

  思是二,因为思总是对‘是’的思。“那么超越于首要思考原理的东西不思。”【617】“理智不是至善本身,它是因思考至善而拥有至善的形式。”【619】

  5.7 论是否有关于个体的相(is there an ideal archtype of particular beings)

  5.8 论可理知之美(on the intellectual beauty)

  反对柏拉图的艺术模仿说。“技艺不是单纯的模仿可见之物,它们乃是要回溯到形成自然的构成原理。”【627】灵魂的理性原理比自然本性要美,是后者产生的根源。“无论何处,事物的创造活动都由智慧主宰。若说有什么是真正照着智慧本身创造的,我们认为,那就是艺术。”【633】

  5.9 论理智、形式和是(the intellectual principle, the ideas and the authentic)

  对于停留在感官世界的人,“凡叫人痛苦的东西,就是恶的,凡令人快乐的东西,就是善的,终其一生不过就是趋乐避苦而已。”【645】灵魂的高级部分则敦促人从感官快乐走向大美。“整个的理智就是全部的形式。…由于我们必须把是看做先在的理智,因此,我们只能认为,真存在者立足于思考的主体中,思考的活跃现实性在真存在者里面。”【653,这里完全可以发展出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

  卷六 太一

  6.1-3 论是的种类

  1.1-24节先分析批评Aristotle的十个范畴;随后6节评论了斯多亚的四范畴,据说Plotinus对斯多亚派的ti概念很不明白。

  接下说谈论自己的柏拉图式样的范畴。“万物都是是、静止和运动,这些都是普遍的类…除了前面的三个之外,我们还必须再加上这两个,同和异,这样一切事物都有黑五类(^_^),后两个还将使产生之物获得同和异的特点。”【713】这一论述没啥特点。数是比较靠后的,不是基本类;量也不是;关系只是旁支。至善则超越。

  6.4-5 论是、一与同无论何处皆显为整体(on the integral omnipresence of the authentic existent)

  6.6 论数(on numbers)

  “就是在理智领域,数也不是原初存在的,数在理智领域是作为理智的现实活动的总量存在的。”【825】

  6.7 论形式的多样性如何形成,兼论至善(on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idea forms came to being, and upon the Good)

  6.8 论自由意志和太一的意志(on freewill and the will of the one)

  这一节很重要,涉及人的自由问题。

  不受制于情欲和命运、义务,“我们关于力所能及的之事的观念就是受我们意志支配的东西…凡是我们在没有受到压力的情况下从事,并且我们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这样的行为就是自愿行为(voluntary act),而我们有能力去做的行为就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行为。”【892】行为的自主(freedom of action)不归结为欲望、也不归结为计算,而归结为理性。“那些依据理智活动而行事的人以及不受躯体影响的人拥有自愿的行为。我们把我们的自主能力追溯到最高贵的原则,即理智的活动。源自理智活动的行为是真正自由的(The spring of freedom is the activity of Intellectual-Principle, the highest in our being)。”【895】

  被至善吸引是理智的本性,理智似乎受本性奴役,则理智的自由何在?但奴役只涉及“服从他者的强制要求。”【895】趋向至善不是处于强迫之中,对至善的欲求是自愿的。“如果它是根据至善活动的,被引向至善,那么它必然有更多的自主能力。”【896】“在实际行为中,自决和自主也不是指向实践和外在活动,而是指向美德自身的内在活动,即它的思想和沉思。”【898】“无形体的就是自由的,而自由自主正是要归于这样的事物…意志希望成就什么,然后毫无阻碍地成就什么,这就是自主的主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凝思的理智,也就是原初的理智,就是自主的,因为它的工作绝不依赖他者,而是完全诉求于自己。…它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活的,而它的意志就是它的思想,之所以被称为意志,是因为它指向自己的心灵(may be said to live to its will; there the will is intellection: it is called will because it expresses the Intellectual-Principle in the willing-phase and, besides, what we know as will imitates this operat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Intellectual-Principle)。”【899,这里意志与思想在理智那里同一了,因而自由或自主本质上既是思想的,又是理智的,靠靠靠,只有在唯心论这里才有这么一个融合思想和实践的完美模型啊!!!】

  6.9 论至善或太一(on the Good or the One)

  太一不能被规定,“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只是在它外围兜圈,企图解释我们对它的体验。”【927】因为我们不能通过推理的知识(灵魂的)或理智的感知来认识它。它超越一切。“它不能被言说或书写。”【928】在能力上是无限的,自足的,太一的。“它之所以被认为是无限的,是因为它的能力无法为人理解。…也有人根据它的自足(self-sufficing)来思考他的一,认为既然它是万物中最充分最独立的,它必然也是最没有需要的。”【931】我们的生命是模仿,“住在这个世界的事物中,那只是一次堕落。”【937】“我们还没有完全脱离这个世界。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一直看见,因为不会再有任何来自躯体的阻碍。”【938】那么有福的生活是怎样的,“通过美德达到理智和智慧,通过智慧达到至善。这就是诸神以及像神一样的有福之人的生活,这种生活已经脱离了这个世界的事物,不以世俗之事为乐,在孤独中走向遁世(once more we are lightened of the burden and move by virtue towards Intellectual-Principle and through the Wisdom in Tha